问题

美军二战后坦克部队营以下是如何编成的?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军坦克部队的编成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演变,以适应新的战争理论、战场需求以及装备的更新换代。从营(Battalion)这一层级往下,其编制结构会根据部队类型(如装甲师下属的坦克营、步兵师下属的坦克营)、任务(如进攻、防御、侦察)以及所装备的坦克型号有所差异。这里我们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战后美军坦克部队在营(以及其下属连、排)一级的典型编成,并尽量贴近实际情况,避免过于生硬的“AI风”。

营级(Battalion)的骨架:

一个坦克营,无论属于独立的装甲团还是隶属于步兵师,其核心都是一个营部(Battalion Headquarters)和若干个坦克连(Tank Company)。

营部 (Battalion Headquarters):
营长(Battalion Commander):通常是中校(Lieutenant Colonel),是整个营的最高指挥官,负责指挥、训练、后勤和行政管理。
营部参谋:包括副营长(Executive Officer, XO,通常是少校/Major)、作战参谋(Operations Officer, S3)、后勤参谋(Logistics Officer, S4)、通讯参谋(Communications Officer, S6)、情报参谋(Intelligence Officer, S2)等。他们是营长处理日常事务和制定计划的助手。
营部直属单位:例如通信排(Signal Platoon)、军士长(Sergeant Major)、炊事班(Mess Section)、卫生班(Medical Section)等,为营部和整个营提供通信、指挥、伙食和医疗支持。

坦克连 (Tank Company):
这是营级单位的核心作战单位。一个典型的坦克营通常编有3到4个坦克连。
连长(Company Commander):通常是少校(Major)或上尉(Captain),负责指挥其下属的坦克连。
连部(Company Headquarters):包括连部参谋(如副连长、军士长、通信兵等),用于指挥和管理连的日常事务。
坦克排 (Tank Platoon):
这是坦克连的基本作战单位,也是最直接感受战场压力的执行者。
一个坦克连通常编有3个坦克排,有时也会有第4个排,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排长(Platoon Leader):通常是中尉(First Lieutenant),是坦克排的直接指挥官。
排部:排长、副排长(Platoon Sergeant,通常是士官/Sergeant)以及负责通信、观察等其他职能的士兵。
坦克分队 (Tank Section/Squad):
这是坦克排内部更小的单位,有时被称作“分队”或“班”。
一个坦克排通常编有3个坦克分队,每个分队由2辆坦克组成。
分队长(Section Chief/Leader):通常是车长(Tank Commander)兼任,是该分队的直接指挥官。
坦克 (Tank):
每个坦克都是一个独立的战斗单位,由一个车长(Tank Commander)、炮手(Gunner)、装填手(Loader)和驾驶员(Driver)组成,共4名乘员。战后早期某些型号坦克(如M4 Sherman的一些变体或M41 Walker Bulldog)可能仍沿用4人乘组,但随着新一代坦克(如M48 Patton系列)的出现,火炮威力增大、自动化程度提高,装填手被自动装弹机取代,乘员减少到3人(车长、炮手、驾驶员)。

小结一下坦克连到排的典型结构:

坦克连 ≈ 3个坦克排
坦克排 ≈ 3个坦克分队(每分队2辆坦克)
坦克分队 = 2辆坦克
总计:一个拥有3个排的坦克连,每个排有3个分队,每个分队2辆坦克,那么理论上一个连就有 3 x 3 x 2 = 18辆坦克。

但实际编制会更复杂和灵活:

支援单位: 除了主要的坦克连,营部通常还会拥有一些支援单位,比如:
侦察排 (Reconnaissance Platoon): 战后早期,一些营会拥有侦察排,装备轻型装甲车(如M8 Greyhound、M3 Scout Car)或轻型坦克(如M24 Chaffee、M41 Walker Bulldog)以执行侦察、监视任务。后期这种单位可能被整合进其他部门或独立出来。
工兵排 (Engineer Platoon): 有时会配属工兵排,负责战场工程作业,如架设桥梁、清除障碍、挖掘工事等。
防空排 (AntiAircraft Platoon): 在冷战初期,防空的重要性依然存在,可能会配备装备机枪或自行高炮的单位。但随着飞机威胁模式的变化和防空导弹的发展,这种单位的配置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指挥坦克: 营长、连长和排长都会有自己的指挥坦克(或装甲车),这些车辆可能比普通坦克拥有更多的通信设备和指挥设施。因此,实际战斗坦克数量可能比纯粹的坦克数量要少一些,因为要留出这些指挥车辆。
装备更新与编制调整: 从二战后的M4 Sherman系列,到M46 Patton、M47 Patton、M48 Patton,再到M60系列主战坦克,每一次装备的更新都伴随着对其性能、乘员、火力、通信等方面的考量,从而影响着编制的微调。例如,新的坦克可能更重、更大,需要不同的运输和后勤保障;自动装弹机的出现减少了乘员,也改变了坦克内部的布局。
任务导向的调整:
隶属于步兵师的坦克营 (Tank Battalion, Infantry Division): 这种营通常拥有比隶属于装甲师的坦克营更少的坦克数量(例如,可能只有3个坦克连,每个连1416辆坦克),但会更加注重与步兵的协同,可能配属有更多的步兵支援火力或轻型装备。他们的任务更多是支援步兵作战,提供火力支援和机动突破。
隶属于装甲师的坦克营 (Tank Battalion, Armored Division): 这种营通常是装甲师的拳头力量,数量更多,装备也更精良。一个装甲师可能编有2个坦克营和1个坦克/步兵协同营(Mechanized Infantry/Tank Battalion)。坦克营的数量会更多(如4个坦克连),火力更强,更侧重于大规模的装甲突击和反击。
战斗旅/团级编制: 在冷战时期,美军的装甲部队常常以战斗旅(Combat Brigade)或装甲团(Armored Regiment)的模式进行编成。一个装甲团可能包含2个坦克营和1个步兵营(通常是机械化步兵营),共同构成一个强大的作战单位,可以独立执行任务或作为装甲师的一部分。营以下连、排的编制在此基础上运作。

举例说明(以冷战中期某个时期的M48 Patton时期坦克营为例):

一个典型的隶属于装甲师的坦克营,其编制可能大致如下:

营部: 营长(中校),副营长(少校),参谋人员,营部直属通信排,侦察排(装备轻型装甲车),工兵排(有时配属)。
坦克连 (3个):
连长(少校)
连部
3个坦克排
排长(中尉)
每个排装备 2个坦克分队,每个分队 2辆 M48 Patton 坦克。
所以,一个排有 4辆坦克。
每个连总计 3个排 x 4辆/排 = 12辆坦克。
再加上连长的指挥坦克(1辆),一个坦克连的车辆总数约13辆。
总计: 如果一个营有3个这样的坦克连,再加上营部直属的车辆和少量支援车辆,大致的总坦克数量会在 3 x 12 = 36辆坦克 左右。如果营长也使用坦克作为指挥车,加上其他营部直属的装甲车,整体车辆数量会更多。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编制是典型的、是理想化的模型。 在实际的军事部署、战争初期、战事后期消耗、或者特定战区(如越南战争)的任务需求下,编制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越南战场上,由于地形和战术的限制,重型坦克的使用受到很大影响,而轻型坦克、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的配置更为普遍,对坦克营的编制也产生了影响。

总而言之,美军二战后坦克部队的营以下编成,是以营部为核心,下辖若干坦克连,每个坦克连再由若干个坦克排组成,每个坦克排由若干个双坦克分队构成。同时,根据部队类型和任务需求,还会配备侦察、工兵、防空等支援单位。装备的更新和战术理论的发展,始终是影响和塑造这些编制的关键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虽然说了不局限于陆军,但是很抱歉,我只能讲清楚陆军的一部分,而且还不包括陆军的装甲骑兵团。

二战后美国陆军经过了几年的混乱时期,到1949年基本开始稳定下来;而从1949年开始的美陆军编制到1957年因为五群制原子师改编而大幅变化。1949-1957年也正是上述这些坦克型号(“潘兴”、“华克猛犬”)的主要服役时间。除“巴顿”之外,这些坦克型号到1962年ROAD师改编为止基本已经退出一线作战部队。至于“谢里登”是另一种情况,我们稍后再谈。

战后,美国陆军已不存在轻型坦克营。到1951年,美国陆军现役的坦克营主要包括中型坦克营和重型坦克营两类。中型坦克营又可细分为装甲师属中型坦克营和步兵及空降师属中型坦克营。不过请注意,部队番号和编制并不代表实际装备。比如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隶属第25步兵师的第79中型坦克营实际装备的就是“霞飞”轻型坦克;同时期第24步兵师的第78重型坦克营,装备的竟然也是“霞飞”轻型坦克!(好吧,驻日美军当时只有霞飞坦克)

装甲师属中型坦克营主要编入装甲师,每个师通常有3个——原则上每个装甲师编有3个中型坦克营,1个重型坦克营,4个装甲步兵营,然而现实情况往往多样化。该营也见于当时的军属独立装甲大队。

装甲师属中型坦克营:总计72辆中型坦克,2辆轻型坦克
——营部和营部及勤务连:总计4辆中型坦克,6辆105毫米突击炮(可能在1952年撤编,不确定),2辆轻型坦克
——A连:总计17辆中型坦克:3个5车排,外加连部2辆
——B连:总计17辆中型坦克
——C连:总计17辆中型坦克
——D连:总计17辆中型坦克

步兵和空降师属中型坦克营由步兵师/空降师直属,通常每师1个。

——营部和营部及勤务连:总计3辆中型坦克,2辆轻型坦克
——A连:总计22辆中型坦克:4个5车排,外加连部2辆
——B连:总计22辆中型坦克
——C连:总计22辆中型坦克

重型坦克营主要作为装甲师坦克营(理论上每个师1个)和集团军直属的独立坦克营存在。也见于当时的独立装甲大队。有些时候也有步兵师直属或配属的情况。重型坦克营编制和步兵师属中型坦克营编制略同。和中型坦克营同样,此时的重型坦克营也大部分名不副实,比如1951年7月2日,美国陆军部署在朝鲜半岛的12个坦克营里竟有9个番号为重型坦克营(第70、72、73、77、79、131、141、193、322),然而他们装备的只不过是1946年就被重新定义为中型坦克的M26“潘兴”而已。战后美军名副其实的重型坦克营,主要是部署在西德的第29、141、322、510、826、899重型坦克营,他们装备的是T43(后来定型为M103,然而大规模装备是定型之前,而定型后不久就从陆军撤装了)重型坦克。其他的重型坦克营(包括这些营)在更多时间中是用M48“巴顿”凑数的。

重型坦克营:总计69辆重型坦克,2辆轻型坦克
——营部和营部及勤务连:总计3辆重型坦克,2辆轻型坦克
——A连:总计22辆重型坦克:4个5车排,外加连部2辆
——B连:总计22辆重型坦克
——C连:总计22辆重型坦克

到1950年,美国陆军的现役步兵团从理论上编有1个坦克连。然而到朝鲜战争爆发为止,因为美陆军规模缩减,这个步兵团坦克连在平时是根本不存在的。

步兵团坦克连:总计22辆中型坦克
——连部:2辆中型坦克(105)*
——1排:5辆中型坦克(90)
——2排:5辆中型坦克(90)
——3排:5辆中型坦克(90)
——4排:5辆中型坦克(90)

*在1949年6月版的FM 7-35《步兵团坦克连》里,该连的连部车为装备105毫米榴弹炮的M45,而4个坦克排为装备90炮的M26;到1953年9月版本的FM 7-35《步兵团坦克连》时,全部22辆坦克都被配置为M46。

轻型坦克(最初是M24“霞飞”,后来是T41E1/M41“沃克猛犬”)编列于步兵师搜索连、装甲师侦察营,和各师、战指、团、营部直属的侦察排侦察坦克分排内,其中:

侦察营:总计30辆轻型坦克
——营部和营部连
——A连:含10辆轻型坦克(美军的侦察连不是单纯由坦克组成的,而是由侦察坦克、装甲侦察、徒步侦察和支援四个部分组成)
——B连:含10辆轻型坦克
——C连:含10辆轻型坦克

此外,装甲师师部、装甲师战斗指挥部本部各有3辆轻型坦克在编;装甲师各坦克营和装步营各有2辆轻型坦克在编。

除步兵团坦克连外,105毫米突击炮(主要是M4(105)HVSS)编列于装甲师属中型坦克营营部及勤务连突击炮排内,总计6辆。

这使得当时一个美军装甲师(按重坦营1、中坦营3计算)的坦克总数为:重型坦克69辆,中型坦克216辆,105突击炮18辆,轻型坦克58辆。

美军步兵师(辖1个中型坦克营)的坦克总数为:中型坦克135辆,轻型坦克12辆。考虑到美军的部队池制度,和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往往给步兵师配属第二个坦克营的现实,这个数字可能显得远远过于保守。不过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美军步兵团普遍欠编坦克连,战时编入的第二个坦克营很可能是为了填补这个编制缺口的。

————————————————————————————

1957年,美国陆军实施五群制原子师改编。在主要波及的步兵师中,步兵团坦克连随团部和团直属队一起撤销,步兵师中型坦克营扩增为五连制,但各坦克连分别缩编一个排,改编为:

步兵师中型坦克营:88辆中型坦克
——营部和营部连:3辆中型坦克
——A连:17辆中型坦克:3个5车排,外加连部2辆
——B连:17辆中型坦克
——C连:17辆中型坦克
——D连:17辆中型坦克
——E连:17辆中型坦克

此外,步兵师战斗群战斗支援连(下属的侦察排坦克分排)有2辆轻型坦克在编。

美军步兵师的坦克总数为:中型坦克88辆,轻型坦克40辆。

空降师撤编了师属坦克营,不在装备一般意义上的坦克。

装甲师属中型和重型坦克营基本保持不变。

步兵师的搜索连扩编为骑兵中队,其编制和装甲师骑兵中队(=侦察营)趋同。

——————————————————————————————

从1962年起美陆军开始改编为ROAD编制,此前的轻型坦克在师中大部分除役。重型坦克也已经除役,轻、中、重型坦克的任务基本由主战坦克——M48、M60所替代。在这些坦克被编入坦克营和装甲骑兵营。在装甲师中有6个坦克营,机步师中有5个,步兵师中有2个。坦克营的编制为54辆坦克。

师属坦克营(1962-1984)
——营部和营部连:3辆主战坦克
——A连:17辆坦克(3个5车排)
——B连:17辆坦克(3个5车排)
——C连:17辆坦克(3个5车排)
——战斗支援连

像其他同时期的部队一样,要注意坦克营不是战术编成。在实际作战中,坦克营往往和步兵营结对,互换一个连,构成营特遣队投入战斗。
师属坦克营特遣队(1966-1984)常见的形态:
——营部和营部连:3辆主战坦克
——A连:17辆坦克(3个5车排)
——来自同师一个机步营的B连:14辆装甲输送车
——C连:17辆坦克(3个5车排)
——战斗支援连

至于“谢里登”空降坦克,其入役时间已经是1966年以后,除装备装甲骑兵团外,还装备空降师,而ROAD空降师拥有一个和正常坦克营基本一致的编有54辆坦克的坦克营。

空降师属坦克营(1966-1984):
——营部和营部连:3辆空降坦克
——A连:17辆空降坦克(3个5车排)
——B连:17辆空降坦克(3个5车排)
——C连:17辆空降坦克(3个5车排)
——战斗支援连

这一时期的其他坦克营不再区分装甲师、机步师、步兵师、空降师属,也不再区分重型、中型,基本都按照这一编制模式编组。

其实自重新编组空降师坦克营为止,美军的“谢里登”营就只有一个,即第82空降师下辖的第73装甲团3营。然而这个营的命运异常坚挺,这一下子就撑到了80年代中期的86师改革,在这次改编中,该营也像其他的坦克营一样改变了编制:由3战斗连队调整为4战斗连队,由5车排调整为4车排。其结果,坦克总数增加到58辆。

空降师属坦克营(1985-1997):
——营部和营部连:2辆空降坦克
——A连:14辆坦克(3个4车排)
——B连:14辆坦克(3个4车排)
——C连:14辆坦克(3个4车排)
——D连:14辆坦克(3个4车排)
——战斗支援连

这个营的谢里登坦克一直存在到1997年该营遭到撤销为止。

其他坦克营的状况也是一样的:

师属坦克营(1984-2005)
——营部和营部连:2辆主战坦克
——A连:14辆坦克
——B连:14辆坦克
——C连:14辆坦克
——D连:14辆坦克
——战斗支援连

师属坦克营特遣队(1984-2005),常见的状况
——营部和营部连:2辆主战坦克
——来自结对机步营的A连:14辆步兵战车
——B连:14辆坦克
——C连:14辆坦克
——D连:14辆坦克
——战斗支援连

从总体来看,二战后美军的装甲部队(营)、分队(连)都在向规模逐渐缩小的方向发展。在部队上规模,坦克营从74辆坦克下降到58辆;分队则更为明显,坦克连从22辆逐渐缩小到14辆,这和苏军战后坦克连规模逐渐扩大(从5-7辆提高到10-13辆)正好相反,但是事实上在趋向同样的方向。在小分队(排)一级,美军在86师改编后最终放弃5车排改为4车排,苏军方面则正好在同一时期从2-3车排扩编到3-4车排,双方编制仍然在趋同。

主要参考文献:

1、FM 17-33《坦克营》,美国陆军部总部1949年9月版

2、FM 17-33《坦克单位:排、连和营》,美国陆军部总部1957年8月版

3、FM 17-15《坦克单位:排、连和营》,美国陆军部总部1966年3月版

4、美国陆军单位清单和驻地列表,1951年7月2日

5、FM 17-2《坦克和机械化步兵营特遣队(如何战斗)》,美国陆军部总部1977年6月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军坦克部队的编成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演变,以适应新的战争理论、战场需求以及装备的更新换代。从营(Battalion)这一层级往下,其编制结构会根据部队类型(如装甲师下属的坦克营、步兵师下属的坦克营)、任务(如进攻、防御、侦察)以及所装备的坦克型号有所差异。这里我们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战后美军.............
  • 回答
    这个想法光是听起来就够带劲的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不过说实话,真要这么干,那德军坦克营基本就是去“送死”的,而且是那种连个响都发不出来就结束的送死。别说什么“毫无预兆”,就算预兆十足,也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一场二战德军坦克营对阵现代美陆军基地的“突袭”,究竟会是个什么.............
  • 回答
    谢尔曼坦克,这个名字在二战的硝烟中回荡,它既是盟军胜利的重要基石,也是战场上无数士兵生命攸关的伙伴。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需要深入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设计初衷、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它与同时代其他坦克的对比。一、 谢尔曼诞生的时代背景与设计理念二战爆发之初,美国陆军装备的坦克.............
  • 回答
    二战时期,英美联军在组织其装甲部队时,确实没有出现像苏联那样明确的“装甲集团军”编制。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英美两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思想、历史经验、工业能力以及对战争形态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装甲集团军”的概念。通常来说,这是一种以坦克为核心,辅以大量机械化步兵、自行火炮、支援单位.............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关于“美军在二战后虐死百万德军俘虏”的说法,目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对二战后美军对德国战俘管理的误解或夸大。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来源 德国战俘总数: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总兵力约为1200万,其中约100万在战争结束时被盟军俘虏。但这些俘虏中,.............
  • 回答
    二战后,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创新和变革的史诗,它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海上力量格局。如果非要给这个漫长的过程分个“代”,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转型节点来梳理,这并不是一个官方的、严格的代际划分,更像是一种对技术和设计思路演进的解读,让咱们从更具人情味的角度来聊聊:第一阶段:战时遗产的“改良.............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重塑东亚秩序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占领或经济援助,而是涉及政治制度的设计、国家关系的重塑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深刻地改变了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发展轨迹。一、 日本的改造与民主化:从战败国到盟友的转变美国对日本的处理是其战后东亚政策的核心之一。.............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美国和英国这对曾经的战时盟友,其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差距日益拉大。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
  • 回答
    二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经济凋敝。美国作为战胜国,肩负着改造日本、确保其不再成为地区威胁的重任。在这场改造中,货币政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日元贬值便是美国刺激日本经济复苏的一项关键举措。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国际经济背景和美国的战略考量。战后日本经济的困境战争的浩劫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制度,美国内部确实有过激烈的讨论。然而,最终麦克阿瑟领导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选择保留了天皇制度,尽管对其权力和地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个决定并非简单,而是基于多重考量,其中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没有废掉天皇?1. .............
  • 回答
    “二战后美国手握原子弹,为什么没有选择一举统一全球?”这个问题,在很多热爱历史、也对权力博弈感兴趣的人心里萦绕了好几十年。这听上去就像一个科幻剧本,但背后牵扯的,是人性、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反思。美国没有这么做,并非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那个年代,这样做实在是一个代价大到无法承.............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没有和苏联一起瓜分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不同设想。简单来说,美苏两国虽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是盟友,但他们的根本利益和目标在中国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瓜分中国”在当时并未成为任何一个大国公开或秘密提出的正式议程。 中.............
  • 回答
    要弄清楚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何倾向于大力发展州际公路而非铁路,咱们得往前倒腾倒腾,看看当时美国国内的国情和外部环境。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首先,得说说冷战的阴影。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对“难兄难弟”很快就进入了冷战轨道。核武器的威胁就像头顶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
  • 回答
    二战后美苏军事崛起与瓜分德国科学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虽然不能说瓜分德国科学家是导致美苏军事崛起的“直接”原因,但它无疑是这场崛起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塑造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混乱而充满希望的二战末期及之后。战败国的技术遗产与冷战的萌.............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数量庞大的飞机,这既是胜利的标志,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突然结束的战争意味着之前用于生产飞机的大量资源和人力需要重新安置,而这些飞机本身也需要找到新的归宿。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处理方式就是报废和拆解。战争期间,为了满足前线需求,飞机都是批量生产,很多甚至来不及投入实战就已过时,或者在.............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体系确实深刻地重塑了全球格局,并为许多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量化“获利”多少国家,本身就有些难度,因为“获利”的维度是多样的,从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到国际话语权,都可算作获益。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审视这个体系对各国的影响,从而勾勒出从中受益的国家范围之广。.............
  • 回答
    雅尔塔会议与国共竞合的暗潮:一场预设的裂痕要谈论国共竞争的转折点,以及二战后美国在东亚势力的消长,将目光聚焦于雅尔塔会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切入点。那场会议,表面上是为了协调盟国在二战末期的战略部署,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其中一项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决定,却如同一颗埋下的种子,深刻地影响了随后.............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美国是否正处于二战后最糟糕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前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影响力、社会问题以及人民幸福感等多个维度上的状况,并尝试与二战后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政治层面:分裂加剧,信任危机凸显二战后的美国,尽管面临冷战的挑战和国内种族歧视等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