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但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

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

首先,得明白德国人为什么会一头扎进“重型化”这条路。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驱动力:

对战术的迷信和对敌方坦克的恐惧: 德国人在早期战争中尝到了技术优势带来的甜头,尤其是面对苏联的T34和KV系列时。T34那倾斜装甲带来的跳弹效果,KV系列那厚重的正面防御,都让德军的早期战车(如三号、四号)感到力不从心。这种“被压制”的感觉,促使德国设计师们想方设法造出能正面硬碰硬的大家伙,以求在战场上占据压倒性优势。想象一下,一辆能轻松击穿敌方任何坦克的战车,对战场士气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德国工业和工程的传统优势: 德国在机械制造、冶金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他们有能力制造出精密复杂的零件,并且能够将这些零件组装成高性能的机器。这种技术自信,也让他们敢于挑战制造更复杂、更强大的战车。马克思主义有个说法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这里,德国先进的生产力和工程能力,让他们有条件去实现“重型化”这个目标。
希特勒的个人意志和对“奇迹武器”的追求: 希特勒本人对先进武器,特别是装甲战车,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他总是希望能有“超武器”来扭转战局,而“虎”式、“虎王”这种拥有强大火力、厚重装甲的巨兽,恰恰符合了他对压倒性力量的幻想。有时候,这种决策并不完全基于理性的战场评估,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驱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越来越重的代价

这些重型战车确实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技术优势,比如:

强大的火力: 88毫米炮的威力是毋庸置疑的,能有效对抗任何盟军的坦克。
厚重的装甲: 尤其是虎王,其正面装甲厚度和角度设计,使得盟军大部分反坦克炮在远距离难以击穿。

然而,这些优势的背后是难以承受的代价,正是这些代价,让德国在后期的技术优势变得越来越尴尬,甚至成了拖累:

1. 机动性与可靠性的大幅下降:
重量的诅咒: 重量是坦克的敌人。为了承载那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炮,车体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也更重。这就导致了对传动系统、悬挂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德国人虽然技术好,但面对动辄六七十吨甚至八十吨的坦克,现有的技术基础和材料储备开始捉襟见肘。
传动系统的噩梦: 德国重型坦克的传动系统,尤其是早期版本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齿轮、离合器经常损坏,导致车辆趴窝。不是被敌人击毁,而是被自己的重量“压死”。
悬挂系统的负担: 厚重的车身对悬挂系统来说也是一种考验。设计复杂的扭杆悬挂虽然在理论上提供了更好的减震,但其结构复杂,维护困难,而且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疲劳和损坏。
跨河能力几乎为零: 大多数重型坦克都无法通过普通桥梁,更不用说涉水过河了。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战略部署和战术灵活性。一旦陷入泥泞或被炸毁的桥梁阻挡,它们就成了活靶子。
战略运输的巨大挑战: 如此笨重的车辆,即便能开动,在公路、铁路上的运输也成了难题。特制的重型火车车厢,以及对铁路桥梁承载能力的限制,使得将这些战车部署到前线变得异常缓慢和困难。

2. 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复杂的制造工艺: 德国重型坦克的设计极其复杂,需要大量的高精度加工和装配。每一辆车都像是艺术品,但这也意味着生产效率极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对稀缺资源的消耗: 制造这些重型坦克需要大量的优质钢材、铜、稀土等战略物资。在战争后期,德国本身就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生产这些消耗巨大的战车,无疑是饮鸩止渴,进一步削弱了德国整体的战争潜力。
生产数量的限制: 正是由于生产效率低下和资源限制,德国重型坦克的产量始终不高。与苏美能够大量生产性能相对均衡的T34和M4雪曼相比,德国的重型坦克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这意味着即使在某些战斗中德军的重型坦克表现出色,但因为数量太少,也无法对整体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 战术使用的局限性,未能完全发挥技术优势:
缺乏支援的孤军奋战: 由于数量少,机动性差,这些重型坦克往往孤军深入,缺乏步兵、反坦克炮以及己方其他坦克的有效支援。当一辆虎式或虎王在战场上孤军奋战时,它面对的可能是敌方数十辆坦克的围攻,甚至是大量的反坦克炮和步兵携带的反坦克武器。这时,即使有厚重的装甲,也难以抵挡源源不断的攻击。
容易成为固定靶子: 笨重的车体使得它们在战场上的机动性受到极大限制,一旦被发现,就容易成为固定靶子。盟军战术也逐渐成熟,学会了利用数量和地形优势来围歼这些大家伙。例如,通过步兵渗透到侧翼或后方,使用高爆弹炸毁履带,或者集中火力攻击薄弱环节。
对新战术缺乏适应性: 德国人过于执着于制造“完美的”重型坦克,却忽视了战场上不断变化的战术。例如,盟军普遍采用的“火力支援”和“炮兵压制”战术,使得重型坦克即使抵达战场,也很难发挥其精准射击的优势。

为什么说美苏坦克在某些方面“迎头赶上”甚至“超越”了德国的优势?

并不是说T34或M4在火力、装甲上超过了虎式,而是它们在整体均衡性、可靠性、生产性、战术适应性上,展现出了更符合战争实际需求的技术路径:

苏美坦克的“够用就好”哲学: 苏联的T34和美国的M4雪曼,并没有追求极致的火力或装甲。它们的设计理念更注重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它们的装甲虽然不如虎式厚重,但通过倾斜装甲设计,在实战中也能提供不错的防护效果。它们的火炮虽然不如88毫米炮那样威猛,但足以击穿当时德军大多数坦克的侧装甲或后装甲。
“数量就是优势”的现实: 苏联和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生产大量性能可靠、易于维护的坦克。数千辆T34和M4同时出现在战场上,它们可以形成数量上的绝对优势,通过“淹没”战术来弥补单车性能上的不足。
可靠性和易维护性: T34的设计非常坚固耐用,即使在恶劣的战场条件下也能保持较高的出勤率。M4雪曼的设计更是考虑到了大规模生产和战场维护的便利性,其模块化设计使得战场维修更加容易。这使得苏美军队能够持续不断地将坦克投入战场,而德国重型坦克却常常因为机械故障而无法作战。
战术的创新与适应: 苏美军队并没有将坦克视为独立的“陆地巡洋舰”,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庞大战争机器的一部分。他们发展了成熟的坦克协同战术,配合步兵、炮兵、航空兵进行协同作战。例如,M4雪曼的炮塔转速更快,适合在复杂地形中进行快速射击;T34的宽履带使其在俄国泥泞和雪地中具有更强的通过性。
情报与反制: 盟军通过情报分析,对德军重型坦克的弱点(如侧后部装甲薄弱、传动系统问题等)了如指掌,并发展出相应的战术和武器来针对性地打击它们。例如,美国设计的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以其极高的速度和强大的火力,成为了猎杀德军重型坦克的利器。

总结一下: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是一种技术追求的极端化。它们在特定性能上(火力、正面装甲)确实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但这种“技术优势”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战场上的表现,并非是纯粹的技术比拼,而是技术在战争整体中的应用效果。

当德国重型坦克因为重量问题在机动性、可靠性、生产性、成本上付出巨大代价,并且其战术运用也受限于数量和后勤保障时,它们所谓的“技术优势”就被大大稀释了。

相比之下,以T34和M4为代表的美苏坦克,虽然在纸面数据上不总是最优,但它们在整体的均衡性、可靠性、生产能力、战术适应性以及与整体战争机器的契合度上,展现出了更符合战争需求的“技术优势”。它们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战场上,并形成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所以,与其说德国坦克“失去”了技术优势,不如说德国在后期过度追求特定技术指标,导致其技术路线脱离了战争的实际需求,最终在更宏观的层面上,被更具实用主义和战略眼光的对手所超越。这就像一位奥运选手,为了追求极致的某个单项成绩,而忽略了身体的整体协调性和抗伤病能力,最终在比赛中因为伤病或其他因素而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至少德国坦克的重量增加没有导致机动性能的过度下降,不如说,因为德国传动机构的领先,德国坦克在机动上甚至对于盟军那些中坦有些无法用轻巧弥补的优势。

说理论既不直观又较为无趣,在这里鸣谢 @竹官五笔 ,无意中发现他早先转载的这几段视频较好的展示了豹子和虎王转向机以至整个动力分流系统和底盘的性能优势。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8381792293879808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8382155633909760

这两段视频是谢尔曼和豹式坦克的机动能力对比,应该是美国人制作的,谢尔曼落后的转向机,变速机构与豹式坦克对比,劣势非常明显。

(ps:豹式坦克的转向机实际上不是德国军械部门的原案,原计划用比虎式坦克分流机构更强的三半径转向机,因为生产层面的不乐观,才退而求次,生产了一种简单一些的零独立式变速机构 ak7-200,但显然,对于美苏中型坦克,技术层面仍然是完全的碾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8386376270667776

这据称是英国人做的虎王测试,大概是在法国的测试,不太清楚。可以注意观察一下虎王坦克转弯测试中不错的转向速度和优秀的转向半径,几乎不出现动力空挡。(不过该视频中的原地转向测试,我认为问题比较大,以虎王零差速转向机的构造,原地转向是不需要像视频中那样刨地就可以实现的,因为不清楚视频录制背景,不好判断视频虎王p未发挥原地中心转向能力的起因)

user avatar

我就在这里发一点资料好了

A technical comparison of the Panzers to their Allied equivalents is impossible in the limited space available here. After the war, the British army attempted to assess the relative technical effectiveness of German and British tanks. However, it did not consider factors such as training, crew experience, or battlefield circumstance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on the accompanying chart. The numerical rating indicates the effectiveness ratio of the specified German tank vs. the specified British tank with a rating of 1.0 indicating they were equivalent. So in the first case of the PzKpfw IV Ausf H in a duel at 1,000yds, it was 1.35 time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romwell but only 90 percent as effective as a Sherman Firefly.

根据上面的这张表格中的数据, “黑豹”G型坦克和虎王坦克在作战效能上起码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


2022/2/6更新

喜闻乐见, 音色大湿又在发表他的神论了

至于这几组被音色大仙当做“关键性论据”的数据, 其实际的情况如下 (内容来自英国人对虎王坦克的报告)

It should be borne in mind, however, that the "Plessis" turret had been heated by the fire which burned out the tank, and the figures are consequently under suspicion.

而英国报告中列举的与装甲硬度有关的部分内容和数据如下


顺便扒一点关于虎王坦克的装甲的抗弹性的一点数据

苏联的85mm穿甲弹可以在666.0m/s的着速下击穿虎王坦克车体侧下80mm/0°的装甲板

而IS坦克车体侧面90mm/0°的装甲板则可以在575m/s的着速下被击穿。

苏联的76mm穿甲弹无法击穿虎王坦克车体侧面80mm/0°的装甲板 (no penetration)

而苏联90mm/0°的MMK钢板则可以在677m/s的着速下被穿透 (PSP)。

苏联的85mm穿甲弹可以在652-717m/s的着速下击穿虎王坦克车体侧上80mm/25°的装甲板

而苏联80mm/30°的装甲板则可以在640.3m/s的着速下被击穿。

至于德国150mm/50°的装甲和苏联160mm/40°的装甲之间的对比

两者在面对771.0m/s和775.0m/s着速下的122mm钝头穿甲弹时, 均无法被穿透

两者在面对966.8m/s和968.0m/s着速下的88mm APCBC时, 同样无法被穿透

同时, 苏联的152mm穿甲弹也无法击穿德国150mm/50°的装甲 (no penetration)。


2022/3/8更新

德国人造坦克用的均质装甲钢质量就是不行?美国陆军对豹A的测试直接打脸不谢。


然而M46和M46A1的炮盾只有4.5in(114mm)厚, 其炮塔正面更是只有4in(102mm)厚。


17磅炮发射APDS的穿深曲线图如下


17磅炮发射APCBC的穿深曲线图如下

user avatar

后期德国坦克备弹很充足,最近甚至看到了个虎式可以携带92发备弹的文章,苏联人后期重型坦克备弹不是特别充足,同时德国人的车体内部空间较为充裕,苏联人的坦克虽谈不上“夹缝生存”但是依然较为狭窄

来源:https://tanks-encyclopedia.com

user avatar

啥玩意儿,没头没尾的。

题主如何定义“技术优势”?

穿甲深度,装甲厚度,机动性这基本三维?

那就不要想了,黑豹三项基本拉满了。M26缺乏机动,T-44火力不足,而且两者终战前产量都很少。

子系统方面,苏联没什么优势,拿来主义盛行。

美国子系统较为先进,有垂稳,德国方面不足以用性能优秀的悬挂和炮镜来平衡这一火控优势。

另外还有诸如湿式弹药架,自动变速箱,弹药有著名的T33,T30E16等等。

但他们在朝鲜曾经开着M24被T-34-85吊锤,把大多数先进坦克不是束之高阁就是打入冷宫,所谓敌在国会山。

若是谈及未量产或者是小批量的子系统,那德佬就不困了。wt的这个黑豹2一头的东西可不是摆着好看的。

德国坦克真正的弱势在于系统整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多重要的性能指标在设计师和审核员那里就是可有可无。

譬如吨位,似乎完全不是问题,如果重坦(虎王)举步维艰,那一定是因为发动机不够强劲,而不是一开始就太重了。

黑豹坦克45吨,炮塔座圈直径只有1650mm,若不是7.5c Kwk 42适装性好,黑豹的火力要打不小折扣,毕竟M4都有69 inches (约1750mm)的大座圈。黑豹的改装潜力也为此下降。

user avatar

本来就没有综合技术优势这种东西。

德军前期最主要的优势大概是周边系统(观瞄火控通讯)的良好结合再加炮还可以。

毕竟装甲战斗协同是个问题,这个问题并不光光是苏美军会遇到,德军也是能遇到的,这意味着交战各方能在一定战场上的兵力投入就是完全有限的,不可能遇到纸面上的数量对比。

就算苏军英军能凑齐2000台坦克,也不代表这些坦克能一股脑直接上。

防护只需要拿去和对面的炮比就行了,不需要拿去和对面的装甲比的,防不住就是特别脆,防得住就是好,毕竟坦克确实不用自相矛盾。

这方面美苏都吃亏,比如75的谢尔曼和T34-76,炮都非常不行,空有口径,英国人炮还可以,但巡洋坦克皮极脆,互穿距离还是明显吃亏。

然后实际交战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德军出动150台坦克殴打英军不到200台坦克,当然奥金莱克或者蒙哥马利手里也许有1000台,但又不能现场用,当然会被打的很惨。

德国非洲军第一年仅仅一个半装甲师几乎把英国人杀穿了就是这道理,43年两个半装甲师也能开无双。

苏德所谓“没电台”的估计也就只看了苏德,英国人也没有电台?还是英国人训练水平低劣?都不至于。

或者苏军在库尔斯克进行营-旅级别的冲锋直接撞到对面一个PanzerDiv甚至Corp,数量上就极大劣势,加上互穿劣势,往往进入有效射程之前就全损了10%甚至20%以上的装甲力量,政委+长官一般带头冲锋,大概率直接被干掉了,剩下的一般士兵像无头苍蝇乱转,你看上去好像“装甲质量优势”实际上是被反向屠杀就是这道理。


为什么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但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

对面炮行了以后互穿劣势被明显放大,西线多少还好,没打多少次正经装甲战,T34-85上线之后东线德军IV的损失率急剧升高。

当然西线那边资料看零碎战斗交换比也并不糟糕,美军能动用更多M4的情况下打V也就1.1:1左右的交换比,前线装甲部队不欢迎76M4,所以装的也不多,一般1/3-1/5而已,75靠数量+战术还是能打V的,反坦克歼击部队根据美军自己的配属和对面的配属情况,遇到坦克概率就没那么高,真有难点其实M36打打V/VI还是不难的。


M26真的要大规模的上,M26:V的交换比只能说非常难看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