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后期,德军败局已定,罗斯福为什么还要大量援助苏联?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继续向苏联提供大量援助,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地缘政治考量和战略盘算。虽然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已大幅削弱,但战争的结束并非一蹴而就,而援助苏联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打败德国”,更是为了塑造战后世界格局以及应对新的潜在威胁。

以下是罗斯福决定在二战后期继续大量援助苏联的主要原因,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

1. 共同抗击纳粹德国的战略需求:

消耗德国兵力与资源: 即使在后期,苏联在东线战场依然承担着德军绝大部分的兵力、武器装备和后勤压力。正是苏联的顽强抵抗,使得德国无法将更多兵力投入到西线,或者在北非、意大利等地取得决定性胜利。罗斯福深知,东线的巨大消耗对德国的整体实力是毁灭性的。持续的援助能够确保苏联继续有效地牵制德军,为盟军在其他战线(如西线)的行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避免德国孤注一掷: 即使德国的败局已定,但面对失败时,纳粹政权可能会采取更加疯狂和极端的手段,例如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尽管当时的核武器尚未成熟,但化学武器等仍是潜在威胁),或者在局部地区进行“焦土政策”,以最大程度地破坏欧洲。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是遏制这种可能性的重要力量。
加速战争结束: 尽管胜利在望,但战争的持续意味着更多的生命损失和经济破坏。苏联的进攻能力是盟军加速战争进程、迫使德国投降的关键因素之一。援助物资,特别是交通工具、燃料和补给品,能够极大地提升苏联红军的机动性和作战效率,从而更快地推进到柏林。

2. 战略考量与战后世界格局的预判:

对抗苏联作为潜在的未来对手: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深远的原因之一。罗斯福及其幕僚早已意识到,当纳粹德国被击败后,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军事和政治力量将是美国和苏联。斯大林政权意识形态与美国截然不同,其对世界政治的设想也与西方民主国家存在根本性分歧。因此,与其说罗斯福是“援助苏联”,不如说他是“在战时利用苏联的力量,并试图通过援助来在一定程度上施加影响,以塑造战后对美国有利的格局”。
避免苏联独占战后欧洲大陆: 如果苏联在击败德国的过程中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军事任务,且西方盟军(主要是美英法)在欧洲大陆的军事存在相对较弱,那么苏联将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甚至可能主导整个中欧和东欧地区。罗斯福希望通过提供援助,维持苏联在军事上的需求,但同时也能让美英在欧洲的军事和政治存在得到巩固,避免苏联在战后对欧洲大陆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稳定欧洲的潜在考虑: 虽然罗斯福与斯大林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但他并不希望在德国崩溃后,欧洲陷入长期的无序状态。他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协助摧毁纳粹主义,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欧洲的稳定。当然,这种稳定在他看来应该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
“战后合作”的短暂幻想: 在战争期间,罗斯福对斯大林和苏联抱有一定的“合作可能性”的幻想。他希望通过提供援助,建立一定的信任和合作基础,从而在战后能够就世界秩序、联合国等问题与苏联进行合作。这种幻想虽然在后来的冷战时期被证明是幼稚的,但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也是一种外交策略的尝试。

3. 具体的援助形式与意义(如《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的延续: 尽管德国败局已定,但《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的有效性并未因此终结。该法案允许美国向“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军事装备和物资。在战争后期,苏联依然是抵御德国的关键力量,因此《租借法案》的援助得以延续。
关键物资的输送: 苏联在战争初期和中期经历了巨大的工业损失,虽然其本土工业能力正在恢复,但仍需要大量的西方援助来弥补短板。这些援助包括:
运输工具: 卡车、吉普车、火车头等,极大地提升了苏联红军的后勤运输能力,使其能够更有效地调动部队和补给。
燃料和石油产品: 飞机燃油、坦克燃油是战争机器运转的关键。
战略物资: 铝、铜、橡胶、炸药等工业原材料,以及钢材和机床,用于生产和维修武器装备。
食品和衣物: 用于保障前线士兵的生存和士气。
军事装备: 虽然不是数量上的主导,但美国援助的飞机(如P39眼镜蛇)、坦克(如M4雪曼)、通信设备等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国内政治和公众舆论的因素:

履行盟友承诺: 在战争初期,美国向苏联承诺提供援助,并受到了美国公众和国会的支持。在中后期,如果突然停止援助,可能会被视为背信弃义,影响美国的国际声誉。
维护联盟的完整性: 在战争的关键时期,维护盟友间的团结至关重要。尽管罗斯福对苏联心存疑虑,但公开或私下地削弱其战争能力,可能会导致联盟的瓦解,对整体战局不利。

总结来说,罗斯福在二战后期继续大量援助苏联,并非仅仅是出于对苏联的信任,而是出于一个精明政治家的战略考量。 他在“利用苏联的力量击败共同的敌人”和“为战后世界格局争取有利地位”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他希望通过援助,确保苏联能够最大限度地消耗德国,加速战争结束,同时又能避免苏联在战后对欧洲大陆拥有过于强大的影响力,并尝试为战后美苏关系预留一定的合作空间。这种“援助即控制”的策略,虽然未能阻止冷战的到来,但在当时的复杂国际环境下,是罗斯福所能采取的最务实和最具前瞻性的选择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大量援助苏联,是有传统的


第一次,是1920年,武装征粮队高峰时期,农民不敢种粮,很多人饿死,美国援助苏联的粮食挽救了1050万人的生命,并且客观上帮助布尔什维克巩固了政权。

1920年代初的苏俄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悲剧。全俄第九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来自发生大饥荒的萨马拉地区的农民代表布尔马特诺夫在自己的大会发言中指出,当地因为饥荒而发生了人吃人事件。

会议休息期间,列宁找来萨马拉省负责该省赈济饥民委员会工作的领导人安东诺夫询问:“你们省的农民代表布尔马特诺夫讲得很好,但是,安东诺夫同志,他说他们那里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

安东诺夫回答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同志,情况不仅仅是这样,人吃尸体的情况不仅仅只发生在那里。”

“人吃尸体?!”列宁惊诧地发问道,又立刻愤怒地指出:“武装干涉者要为此受到惩处!”自然,他没有提到武装粮食征集队。



大饥荒究竟造成了多少人死亡,迄今尚无定论。1986年出版的《苏联农民史》称大饥荒共造成了100万人死亡。苏联学者В.П.达尼洛夫则在《集体化前夕的苏联农民》一文中称:此次饥荒的死难者“有520万人”。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史研究所研究员季马·费奥多罗维奇在2008年撰文指出,因为饥饿和疾病死去了500多万人。


1920年代的苏联未完全对外部世界封闭,这次大饥荒处于国际视野之中。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初,苏联政府借由作家高尔基发出呼吁,吁请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


美国是最早作出回应的国家之一。1921年7月26日,时任美国救济署署长的胡佛给高尔基回复了一份电报,声称美国救济署可以向苏俄饥民提供必要的援助,条件是苏联政府必须释放被关押在苏俄监狱中的美国人。


同一天,美国方面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全世界播发了胡佛给高尔基的这封电报的内容。


1921年8月两国达成协议,美国救济署派员到苏俄境内实施援助,苏联方面保证这些工作人员的行动自由和豁免权,苏联政府可以派遣代表参与救援;美国救济署工作人员不得在苏联境内从事政治和商业活动。


美国救济署在苏俄境内的16个区开展救济,从美国购买粮食运抵苏俄境内,截至1922年7月共计运抵苏联72万吨粮食等食品。


美国救济署还向饥民提供医疗帮助,并为苏俄政府在国际市场代购粮食。


美国救济署还发动国际援助机构向苏俄居民直接邮寄食物包裹和物品包裹,此外还在苏俄境内开设食堂和物资发放站。


1922年7月胡佛给美国总统哈定的报告中说:美国救济署工作人员在苏俄境内共计开设了15700个食堂和物资发放站,向大约325万名儿童和530万名成年人提供了食物。


高尔基在一封给美国救济署署长胡佛的信中感激地指出:“……你们从死神那里夺回了350万名儿童和550万名成年人……在我所了解的人类受难史上没有任何行动就其规模和慷慨能够与这次援助相提并论……


1922年秋天苏俄的饥荒严重程度开始缓解,至1923年2月美国救济署工作人员及其在苏俄境内招募的苏俄方面工作人员的总数从1.6万名减少到2000名。当年6月14日,经双方签订协议,美国救济署结束了历时将近两年的对苏俄饥民的赈济活动。

user avatar

阿登战役了解一下,都TM45年了盟军都被德军打的怀疑人生。

user avatar

题主其实反映了一种很令人深思的思维方式,那就是题主完全被二战乃至冷战、后冷战的意识形态宣传体系控制了,而对其背后的深层次利益所在缺乏认识。

而且苏联和美国的意识形态对立。罗斯福为了毁灭德国,不惜一切代价支持苏联,让苏联崛起成为美国的冷战对手!

你答对了。美国就是选了苏联做自己的冷战对手

而且苏联一开始还未必是对手,反而是助手。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恰恰是美苏联手对抗英法。在二战后瓜分英法殖民帝国这件事上,美苏一贯是相当一致的。

什么,你说英法是盟友?英国人火烧白宫的时候把美国当盟友吗?英国不但是美国崛起的挑战对象,而且即使在衰落后也不甘屈居美国之下,法国更是搞出了戴高乐主义。如果苏联能帮助美国彻底压服两个老列强,使它们丧失卷土重来的机会,那不是更好吗?

对老欧洲其他国家也一样。1961-1974年的葡萄牙殖民地战争中,反殖运动一方的后台是美苏中连带不结盟运动

换句话说,美国人对和苏联合作瓜分老欧洲的全球势力范围非常乐意。毕竟对付苏联可比对付老欧洲容易得多。而且,苏联作为一个“稻草人”,也可以被美国用来威吓老欧洲,迫使它们不敢彻底和美国撕破脸皮,并逼迫它们和美国合作。同时美国还利用旧轴心国及其亲附势力对苏联的恐惧和仇恨,收编了弗朗哥西班牙、萨拉查葡萄牙两政权(不过对葡萄牙殖民地的瓜分自然还是要搞的,瓜分盟友的事,怎么能算瓜分?),以及大量旧轴心国技术专家(尤其是火箭、导弹等尖端技术方面的)、有经验的作战部队官兵(比如联邦国防军的大批旧德军成员)和政治人物(德国的一些人,还有克罗地亚独立国的那些流亡者),把他们整合到自己阵营的框架里。

但斯大林对东欧和亚洲的侵略扩张以及大清洗何尝不是邪恶的行为?

如果希特拉赢了,那美国就会被迫和占有整个欧洲大陆的希特拉较量。那样美国恐怕赢得冷战的几率大大下降,即使赢了,也会费力得多。

如果希特拉和斯大林打成平手呢?

那么希特拉可能会占有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会和他走近。这样冷战就可能变成苏联-美英-德国三方势力角逐的较量。这很复杂,对美国来说,操作难度会陡然上升。而且这样一来,美国必须在欧洲事务上很大程度依赖英国,而没有别的选项,这对美国人来说是很不利的。

至于说美国是否可以夺下意大利和法国后不攻打德国呢?我觉得不把柏林这个轴心国的“头”拔除,美国人还是很麻烦。而且到1944年,失去了意大利和法国的希特拉还能和苏联对抗吗?即使苏德打成平手,谁又能确保1960年代不会爆发一波红色浪潮?到时候苏联不但和本位面一样夺得东欧,甚至比本位面净赚整个德国和奥地利,到时候事情怕是更不好解决了。

所以说给苏联原先就不发达的东欧,自己吞下西欧,难道不是赚翻了?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只取得东欧的苏联战胜不了整合了西欧的美国。

日本炸了珍珠港之后,他非要弄出个“先欧后亚政策”(当时有很多美国人都反对先欧后亚,比如麦克阿瑟)。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

作为太平洋战场的美军将领之一,麦克阿瑟为自己讨要作战资源不是很正常吗?

而且日本本身就远比德国更弱小。德国及其盟国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力量,而日本及其扶植的傀儡政权远比欧洲战场的那些国家弱小。日本甚至是一个大量战争原料都严重不能自给的国家,至少在这方面的状况比德国严重得多。

退一万步说,美国海军的舰队主力难道不是部署在太平洋战场吗?事实就是无论如何,就战略情况来看,1942年末-1945年初期间,大量资源向欧洲调度是一种必然,这是战略考量的结果,和什么爱恨情仇没什么关系。不要在战略方向判断上加上太多不着边际的个人情感的猜测。事实上,1945年欧战结束后,为了准备入侵日本本土,美国一样从欧洲战场向亚太战场抽调了大批陆军单位,只是由于日本在原子弹打击下投降,这些部队才没有发挥作用。

而且罗斯福还打算用“摩根索计划”把德国碎尸万段(据说英国和苏联都反对摩根索计划)……罗斯福为何如此仇视德国?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美国人真的是恨德国吗?不,他们是怕德国

德国与美国都是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的新兴强国,对美国来说,德国蕴含的潜力和战斗力远比老态龙钟的英法大得多,而德国的潜在实力也远比英法强大得多。因此,美国一定要打败德国,并且一定要让德国不能再度崛起

不过美国很快有了新主意——在把德国削弱到没有威胁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攫取德国的遗产,并把德国变成自己在欧洲事务上的(英法之外的)第三个选择。因为只有这样,美国才能最大限度地强化自己,以对抗一切对手——无论是日薄西山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英法,还是在1910-1920年代异军突起的苏联。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美国的控制下,那些前德军官兵组织起了庞大的联邦国防军,成为美国和北约欧陆战略的中坚力量;原先亲附德国的西班牙、葡萄牙也为了自保,加入了美国一方;那些从东欧逃亡西欧的前轴心国政治势力也纷纷在“反X”旗帜下团结到美国的营垒里,美国人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为自己赢得冷战赚到了足够的本钱。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

1920年代,德国与美国都希望打败英法,成为新的霸主。

德国选择的做法是与自己的所有对手决一死战。然而他们势力不足,贪心有余。他们既不希望受《凡尔赛条约》控制,完全沦为英法的傀儡,又想要靠做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谋取利益。

结果他们首先为了粉碎《凡尔赛条约》的控制,对英法及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低地国家开战。紧接着又在没有打败英国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对苏战争;在莫斯科前线胜负未卜的1941年12月又对美国宣战,成功让自己成为群殴对象,最后被彻底打崩,一败涂地。

而美国则步步为营,利用自己的盟友和对手自相残杀坐收渔利,逐次淘汰了德国和英法,并将它们纳入麾下,最终以压倒性的实力优势压倒了苏联,坐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

请问诸位,是美国的手段高明,还是德国的手段高明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决定继续向苏联提供大量援助,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次的地缘政治考量和战略盘算。虽然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已大幅削弱,但战争的结束并非一蹴而就,而援助苏联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打败德国”,更是为了塑造战后世界格局以及应对新的潜在威胁。以下是罗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
  • 回答
    评价二战后期德军的战斗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绝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到了战争的最后阶段,德军的整体状况可以用“残破的精锐”来形容。他们仍然拥有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士兵、最先进的武器设计(即便数量有限),以及在战场上极其顽固的抵抗精神,但这一切都被不断恶化的后勤、资源匮乏、兵力枯.............
  • 回答
    德军在二战后期能否多坚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当时战争态势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德军资源、战略和战术的细致分析。如果我们剥离掉阿登攻势和巴拉顿湖反攻这两次战役作为设定的前提,直接审视德军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具说服力的推论。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德国空军,绕不开的那个名字就是梅塞施密特 Bf 109。这款飞机,从战争爆发前就开始挑大梁,一路厮杀到欧洲战场终结,它的性能,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二战德国战斗机发展的脉络。那么,它到底先进不先进?这事儿得分时期好好说道说道。战争爆发之初: Bf 109 的闪耀登场在1930年代末期,德国空.............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关于日本自卫队的“旭日旗”和德军的“铁十字”标志,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旭日旗”在东亚地区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历史记忆。要理解为什么两者会引起如此不同的反应,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象征意义以及各自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语境。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的“旭日旗”。“旭日旗”最广为人知的是它曾经是.............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当然,苏军在二战后期对德国本土的空袭是存在的,只是和英美相比,其规模、性质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一、 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能力与局限与以远程战略轰炸为主要目标的英美空军不同,苏联空军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其战略轰炸能力相对较弱。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技术和工业基础的差异: 德国和西方盟国在.............
  • 回答
    关于“美军在二战后虐死百万德军俘虏”的说法,目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对二战后美军对德国战俘管理的误解或夸大。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来源 德国战俘总数: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总兵力约为1200万,其中约100万在战争结束时被盟军俘虏。但这些俘虏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而是立刻向南猛扑,并同时在中部地区牵制住苏军主力,苏联真的会因此“必败”吗?这其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当时的态势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二战后德国失去东普鲁士,如果用中国的地域类比,最接近的说法是:相当于中国同时失去了辽宁省(尤其是部分沿海和东北地区)以及山东省的一部分沿海地区。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比喻性质的类比,因为历史、地理、文化和政治因素都存在巨大差异。但从某些关键的相似性来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详细阐述:相似性分析:1. .............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重新接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目标是确保德国不再成为欧洲的威胁,而是成为民主、和平与繁荣的伙伴。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 战后初期的控制与改造 (19451949) 军.............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科学的衰落,与战前德国在科学领域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前,德国无疑是世界科学的中心,其科学家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诺贝尔奖的得主比例更是惊人。然而,战争的创伤、政治的动荡以及人才的流失,共同将德国科学推入了低谷。战前德国科学的辉煌:诺贝尔奖的“德国制造”要理.............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东部大片领土被划归波兰,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在触动着人们的神经。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必须回到那个动荡不堪的年代,去探究其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各方的心态。首先,理解这次领土变更,离不开对二战的起因和后果的认知。纳粹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尤其是东.............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对日本的处理相对“温和”,尤其是与对德国的清算相比。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惩罚”这个简单概念,深入剖析当时的美国决策者们是如何权衡利弊,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犹太人没有对二战后的德国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的复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伦理、政治以及现实考量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犹太人“没有复仇”,因为历史上有过一些针对纳粹战犯的追捕和审判,以及犹太社群的抗议和诉求。但更广泛意义上那种“集体复仇”式的报复行为,确实没有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