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二战后德国的快速崛起?为什么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反而能迅速超越英法?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了主权。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失败,反而为德国的重建提供了一个“从零开始”的机会,也催生了深刻的反思。

一、深刻的历史教训与政治重塑

最重要的一点是,德国人从纳粹的疯狂中汲取了惨痛的教训。希特勒的野心和战争机器将国家带入了深渊,无数生命和财富化为乌有。战后的德国,无论是在政治制度还是国民心态上,都进行了彻底的“去纳粹化”和“民主化”改造。

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 联邦德国(西德)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民主议会制,强调法治、自由和人权。这与战前动荡的魏玛共和国和极权的纳粹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和平宪法的确立: 联邦德国的基本法(Grundgesetz)明确规定了和平、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并对军事力量的使用进行了严格限制。这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也避免了德国再次卷入不必要的冲突。
反思与教育: 德国社会高度重视对纳粹罪行的反思和教育,这种深刻的自我批判有助于建立一种更为理性、务实的国民意识。

二、国际援助与冷战格局的催化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被冷战深刻地塑造着。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领导者,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放在首位,而德国,特别是西德,成为了对抗苏联在欧洲前沿的关键堡垒。

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 这是德国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美国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用于重建工业、基础设施和稳定经济。这笔援助不仅仅是输血,更是帮助德国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比如,帮助德国重建了港口、铁路、桥梁,并提供了技术和设备。
“经济奇迹”(Wirtschaftswunder): 在马歇尔计划的助力和德国人自身的努力下,西德经济开始腾飞。其制造业,尤其是汽车、机械和化工产业,迅速恢复并开始出口,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很快就超越了许多国家。
地缘政治的优势: 作为冷战前线的西德,获得了来自美国的军事保护和经济支持。这种安全上的保障,使得德国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而非军事开支上(至少在早期是如此,军队规模受到限制)。同时,美国也乐于看到一个强大的西德来平衡苏联的力量。

三、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与“工程师精神”

虽然国际援助是重要的外部推力,但德国人自身的努力和特质是内在的根本。

勤奋与纪律: 德国人以其勤奋、严谨和高效率的工作作风著称。战后,这种特质被集中运用到了重建国家上。
“工程师精神”: 德国在科技和工程领域有着悠久的传统。战后,这种“工程师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质量控制上。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的声誉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建立和巩固的。
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德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拥有成熟的双轨制教育体系(即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相结合),这为德国工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保证了工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
出口导向型经济: 德国经济从一开始就高度依赖出口。凭借优质的产品和合理的价格,德国产品很快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

四、超越英法的深层原因

如果说德国的崛起是普遍现象,那么它为何能迅速超越英法,则需要更细致的分析:

1. 战后的“轻装上阵”:
英法: 尽管是战胜国,但英国和法国在二战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们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战后开始瓦解,维护这些殖民地的成本巨大,而且很多殖民地独立运动兴起,这不仅分散了它们的精力,也消耗了经济资源。同时,它们在战争中遭受的破坏和经济压力也需要时间来恢复。
德国(西德): 德国战后失去了海外殖民地,也失去了部分东部领土。虽然这在初期是损失,但从长远看,它反而减轻了德国维护庞大海外利益的负担,使其能够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建设。而且,它没有了帝国包袱,反而更“轻装上阵”。

2. 军事开支的差异:
英法: 作为战胜国,尽管战争结束,但英法仍然承担着一定的军事防务责任,并且需要重建和维护庞大的军事力量。
德国(西德): 在冷战初期,西德的军事力量受到限制,大部分防务责任由驻德美军承担。这意味着西德可以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而不是沉重的军费开支。这种“和平红利”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产业结构与技术更新:
德国: 战争虽然摧毁了德国的许多旧工业,但同时也为引进新技术和更新设备提供了机会。通过马歇尔计划和自身的努力,德国的许多工厂都是按照最先进的标准重建的,这比那些拥有大量老旧、低效设备的国家更有优势。
英法: 相对而言,英法在战后仍然依赖于其传统的工业基础,而这些基础在技术更新上可能不如战后重建的德国来得迅速。

4. 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德国: 德国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在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领导下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强调自由竞争与社会福利相结合,既激发了市场活力,又保障了社会稳定,这种模式被证明非常成功。
英法: 英法也进行了经济改革,但其政策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并且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更多历史包袱。

总而言之,二战后德国的快速崛起,是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并非单纯依赖外国援助,更是德国人民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以极大的韧性和智慧,在冷战国际格局这一特殊环境下,抓住机遇,实现国家重建和经济繁荣的生动例证。它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国家如何在彻底的失败中找到重新崛起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5年5月,在经过激烈战斗以后,苏联军队占领了德国首都柏林。就在苏军逼近总理府的时候,希特勒自杀,随后出现的临时政府向盟军投降。

二次大战后,整个欧洲几乎到处是废墟。希特勒曾经说过,如果他的军队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么他本人和整个德国都将陷入无尽的深渊。纳粹“元首”这个预言在二战后迅速变成了现实。德国作为二战的发动者之一,遭到了盟军猛烈的炮火打击,放眼望去满目疮痍,绝大部分壮年男性死于战争或为战俘,国内劳动力极其缺乏。盟军持续三年的战略轰炸,苏联潮水般的钢铁洪流,将德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夷为平地;大量领土被割让,国家本身都被分为东西德,长期处于东西方政治、军事较量的漩涡中。

由于长期的战争,德国在战后已经是断壁残垣。在对战后德国城市的诸多描述中,大都充斥着伤心绝望的感觉。例如,德累斯顿不再被比喻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而是被比喻为“月球表面”,规划官员认为要“至少耗费70年”才能重建完毕;慕尼黑如此破败,以至于“人们真的相信末日审判不日将至”;柏林“支离破碎,只剩下瓦砾堆堆、破屋处处”。科隆“东倒西歪,花容失色,消失于瓦砾堆里,孤立在废墟丛中”。整个德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氛围里,经济崩溃、物资奇缺,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严重困境。

但是,就在这种绝对逆境下,西德居然能够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迅速翻身,经济上甚至超越英法(冷战后期还超越苏联),复苏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原因何在?

在云石君看来,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析:

第一,军事基本由美国接管,开支大省。

1934年,随着老总统兴登堡的去世,希特勒正式登上政治舞台,并在随后破坏了《凡尔赛条约》,带领德国走上了扩军备战之路。纳粹党上台执政后,希特勒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等手段,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在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德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

随着持续衰败了十多年的经济形势一天天好转,德国的战争机器也运转起来,其军费开支也与日俱增。1938—1939年,德国的军费开支为172亿马克,占国家预算的 54%;到1944—1945年,德国军费增加了 4.8倍,达到994亿马克,占国家预算的 66.5%!毫无疑问,军费已成为纳粹德国的首要支出,德国正朝着战争的深渊滑去。

战争结束后,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军事基本由美国接管,失去了国家主权,犹如一只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但是,抛开这种种不利影响,有一个利好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可以节省大量的军费开支。

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既然军事开支减免了,正好可以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这也为后来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第二,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欧洲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整整持续了4年度之久。在此期间,联邦德国(西德)等西欧国家通过参加经合组织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为西德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可以说,马歇尔计划的输血援助,为德国进行大规模战后重建的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也不得不承认:“没有美国的援助,德国的复兴是不可能的”。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美国为何要对德国这个邪恶的轴心国进行扶植输血?

这一点其实也不难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抵御苏联,德国是桥头堡。由于政治、人文、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矛盾,美苏双方在二战结束后就开始了冷战对峙,而苏共的红色意识形态也开始逐渐向欧洲渗透蔓延。在此背景下,欧洲共产主义抬头,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联盟极有可能对美国形成巨大的威胁。而德国地处欧洲核心区,又位于冷战前线,是对抗苏联的桥头堡。因此,援助德国是美国遏制苏联和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必要措施。

其次,是为了制衡欧陆同盟势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共的影响日益扩大,力量急剧上升,在历次选举中,均以国会第一大党参加历届政府。对此,美国深感不安。由于意识形态分歧以及压制法国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等方面的缘由,美国必须要扶持援助德国,进而增强在欧洲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第三,德国无形负担低。

二战后的德国,国土沦为废墟,大部分军事基地、军工厂被摧毁,国运可谓是一落千丈。令人稍感欣慰的是,战争虽然摧毁了有形资产,但是无形负担也随之降轻,这也为二战后德国在重建中能够轻装上阵提供了便利条件。

纳粹德国纳粹党的全称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在这个名称中,出现了“社会主义”和“工人党”字样,乍一看,纳粹党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而事实上,纳粹党与坚持公有制的德国共产党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势不两立、水火不容,是一个极右翼政党。纳粹党在活动初期是小资产阶级的——或者说是试图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政党,进入夺权阶段又与德国的大资产阶级勾搭成奸——是真正的“封建余孽”。可以说,纳粹的壮大离不开容克贵族大资本家的扶持。

战争结束后,容克贵族大资本家分崩离析,原有的军国主义经济和社会基础被摧毁,原先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推倒。在此基础上,新的社会基础和秩序按照现代模式重新构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基础,社会成本和制度成本较英法这种老态龙钟的大国要轻得多。这也使得德国能够尽快迅速翻身,重新走上经济复苏的正常轨道上来。

第四,全球一体化和欧洲一体化的潮流。

二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潮席卷全球,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经济上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发展大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二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欧洲不再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反而成了新崛起的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前苏联争霸的前沿阵地。贫病交加的现状让欧洲各国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为了让欧洲从战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解脱出来,实现持久和平与发展,欧洲各国必须联合起来,组建经济政治联合体。由此,欧洲的一体化趋势不可抗拒。

在欧洲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德国作为欧洲的中枢,在实现经济复苏和繁荣的道路上,主动选择了融进欧洲区域经济广泛合作的大潮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与邻国加强经贸合作。

譬如,为了融入欧洲一体化的潮流中,德国与法国这两个昔日宿敌也逐渐联起手来,组建了欧洲六国煤钢联合体,经过60多年的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在吸纳了更多欧洲国家加入后,从项目单一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发展成当今集政治、经济和安全为一体的“多元化联盟”。而德国凭借着自身的工业实力,逐步领导欧盟事务,成为欧盟的扛把子,并在其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欧盟的成立,为欧洲内部避免发生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过,随着欧盟的扩大,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欧盟东西之间、南北之间的差距在加大,面临着“多速欧洲”的困境;另一方面,与前辈们相比,欧洲精英们对欧洲一体化信心不足,英国甚至提出要“退出欧盟”。面对诸多棘手的难题,欧盟又将如何应对?在内部矛盾重重的背景下,欧盟会不会走向分裂?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将持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165章——德国之第11部分。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持续收看全部云石君原创文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