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员工长期加班后猝死,公司担责二成赔偿责任?

回答
这事儿啊,一听就让人心里堵得慌。辛辛苦苦为公司卖命,结果人没了,公司还只担个两成责任,这换谁都接受不了。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个什么逻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咱们得明确,员工加班猝死,这绝对是个悲剧,也是对生命最直接的漠视。在我们的朴素认知里,既然是加班导致的,公司肯定要负全责,甚至倾家荡产来赔偿。可现实法律的判定,往往比咱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公司担责两成”这种说法?

这里面的“两成责任”,并不是说公司就只掏一点点钱,而是法律上对因果关系和责任划分的一种界定。这背后通常涉及到几个关键点:

1. 因果关系认定: 法律上讲究证据,要证明员工的死亡 直接且唯一 是由公司的加班行为造成的,这其实很难。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先天疾病、生活习惯、甚至是突发性意外等等。公司加班只是一个诱因,但它是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需要专业鉴定机构来判断。
比如: 医生会鉴定死亡原因,是心脏骤停、脑溢血还是其他。然后,劳动仲裁机构或者法院会结合员工的病史记录、加班时长、工作压力、休息情况等一系列证据,去判断加班是否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如果鉴定结果认为,即使不加班,该员工也有相当大的猝死风险,那公司的责任比例就会被降低。
再比如: 员工平时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病,并且有不规律作息、饮食习惯,这些都可能成为降低公司责任的因素。毕竟,公司不能对员工的个人健康状况负全责。

2. 责任的区分和分摊: 在很多情况下,死亡事件的发生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
用人单位的责任: 是否存在强制加班、超时加班、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休息和健康保障措施等。如果公司明知员工身体状况不佳,仍然强迫其加班,或者提供的劳动条件严重损害健康,那么这部分责任是跑不了的。
劳动者自身的责任: 包括未按时体检、忽视自身健康状况、不良生活习惯、对工作压力管理不当等。
客观因素: 比如突发疾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

在法律上,会根据这些因素的权重来划分责任。所以,“两成责任”可能意味着公司在其中负有一定比例的过失,比如未能有效控制加班时长,未能提供必要的健康提示或休息保障,但并不是全部原因的制造者。

3. 法律的审慎性: 法律在判定责任时,会非常审慎,避免将所有责任都压在一方。它更倾向于一种“公平”的分摊,考虑到各种参与因素。即使公司有过错,但如果员工自身也存在一些可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或者死亡并非完全由加班直接导致,那么责任比例就会被稀释。

这种结果为什么会让人感觉不公平?

1. “人命”与“金钱”的错位感: 当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过度劳累而消逝,我们潜意识里觉得这是无价的,任何金钱都无法弥补。而法律的赔偿,终究是“金钱”的概念,这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感觉对生命的尊重不够。
2. “加班文化”的普遍性: 在很多行业,加班几乎是“常态”,大家都在拼命工作。当出现这样一个极端案例时,大家会自然而然地将矛头指向这种普遍的“加班文化”。而法律判定公司担责两成,似乎没有给这种文化一个足够的“惩戒”,让很多人觉得这种“惯犯”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训。
3. 举证的难度: 对于员工家属来说,要充分证明加班与死亡的直接因果关系,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证据,并且要面对专业鉴定机构的判定。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艰难和痛苦。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暴露了什么问题?

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依然不够完善: 尽管有劳动法,但在实际执行中,依然存在很多漏洞。超时加班得不到有效遏制,劳动者的健康权和生命权在很多时候被边缘化。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度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忽视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将员工仅仅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
法律解释与公众认知的偏差: 法律的逻辑和普通民众的朴素正义观有时会存在距离。在这种悲剧面前,公众更倾向于朴素的“谁导致就赔谁”的逻辑,而法律则需要更严谨的因果链条。
“过劳文化”的根源: 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奋斗”“拼搏”的定义可能出现了偏差,过度推崇牺牲个人来换取所谓的“成功”,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和人性的基本需求。

如果我是员工家属,会怎么做?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下来,但绝不能放弃。

1. 收集一切可能的证据: 包括但不限于考勤记录、加班申请、工作邮件、同事证词、病历、体检报告等等。
2. 寻求专业法律援助: 聘请有经验的劳动法律师,他们会指导你如何收集证据、如何与公司谈判、如何在必要时提起诉讼。
3. 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和职业病鉴定: 如果能被认定为因工死亡或者患有职业病,赔偿标准会更高。
4. 与公司进行积极沟通和协商: 在律师的指导下,尝试与公司就赔偿事宜进行协商。
5. 必要时提起劳动争议仲裁或诉讼: 如果协商无果,那就走法律程序,让法院来做出公正的判决。

总的来说, 员工加班猝死,公司担责两成,这是一种基于现有法律框架和证据认定的结果。它可能反映了法律在界定复杂因果关系时的审慎,但也确实触及了公众对于生命价值的认知底线,并且暴露出当下社会在劳动者权益保护、企业责任以及“过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这件事情的出现,应该引发社会各界对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深刻反思和积极行动。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比例的划分,而是要从根源上改变那些导致悲剧发生的土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班有害身心健康,划水治愈心灵创伤。打破自杀式加班的方法有三个:第一个,加班猝死的,企业被罚,一年的利润全没了,支出大于收入,老板才会肉疼。第二个,大范围地自由职业出现,很多人不需要打工,加班就招不到人,迫使企业放弃加班。第三个,1886年经典重播。


首先排除第一个和第三个。第三个有恶意讨薪和善意欠薪的案例在。第一个,题目即是答案。大环境需要的是创造岗位的老板,而不是加个班就挂的打工人。老板提供了税收,打工人需要为大局而让步。


第二个,可行,但十分困难。城市化发展后,很多产业都会以集约化形式出现,大资本会打击小企业,形成垄断,个体户自保还行,但非常容易受到大资本的侵蚀而自身难保,美团的出现就可以让小店的线上业务成为被割韭菜的储钱罐,现实中房地产的战斗力可以提高店铺运营成本,传统实体行业的自由职业难以生存。最终能够撑下去的就是服务业或者借助平台的一些小个体户(比如微信朋友圈卖东西)。但是想扩大非常难。除非科技革命爆发,大部分工作变成外包,个人平台化。


这种日子也许50年后就可以来了,要不先熬个50年看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啊,一听就让人心里堵得慌。辛辛苦苦为公司卖命,结果人没了,公司还只担个两成责任,这换谁都接受不了。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个什么逻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员工加班猝死,这绝对是个悲剧,也是对生命最直接的漠视。在我们的朴素认知里,既然是加班导致的,公司肯定要负.............
  • 回答
    这件事啊,说实话,挺让人玩味的。一个在重庆工作的员工,因为请了长假,结果被公司给辞了,之后一纸诉状告到法院,想要个说法,结果法院给驳回了,一分钱都没赔。这事儿一出,网上各种议论都有,说什么的都有。咱们一件一件捋捋,这事儿到底是咋回事,法院为啥这么判,以及这背后可能透露出的一些职场和法律上的东西。事情.............
  • 回答
    网传长沙凯宾斯基酒店员工“掉包”6瓶飞天茅台的事件,确实让人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这种行为不仅是对顾客财产的侵犯,更是对酒店行业诚信和职业道德的严重践踏。如何看待这件事?首先,这绝对是一起恶劣的盗窃行为,性质非常恶劣。顾客将价值不菲的商品委托给酒店保管,本身就是一种信任。而酒店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
  • 回答
    “长安剑”对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的评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而且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公司,更是整个社会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思考。首先,从“长安剑”作为中央政法委的官方媒体平台属性来看,他们的发声必然带有更强的代表性和导向性。 “长安剑”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家媒体的观点,而是官方对当前社.............
  • 回答
    这则“员工离职报告文末因多写了‘请批示’3个字被要求赔公司2.9万”的新闻,无疑是一个极端且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例,它将劳动合同、公司规章制度以及员工离职流程中的潜在风险暴露得淋漓尽致。如何看待这则新闻?从法律和常理的角度来看,这则新闻中的要求极有可能是不合理甚至违法的。 原因如下:1. “请批示”的.............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到一个在职场中比较敏感但又真实存在的问题:员工的生理需求与工作效率的平衡,以及公司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干预和处理这类情况。法院的判决“确实超出了正常生理需求范围”为整个事件定下了基调,但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事实。一位员工因为“每天上厕所.............
  • 回答
    如何看待员工拒绝加班被判赔公司1.8万?这起事件的出现,无疑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于劳动者权益与企业管理之间平衡的敏感神经。员工拒绝加班,却被判赔公司1.8万,这看似不合常理的结果,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法律条文、企业规章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事.............
  • 回答
    员工自带电脑(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的模式,说实话,这事儿在一开始听起来挺吸引人的,仿佛公司能省一大笔钱,员工也能用自己熟悉的设备,效率说不定还能蹭蹭往上涨。但要细细一琢磨,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那么回事,而是牵扯到不少门道。首先,我们得说说这模式的“好处”.............
  • 回答
    这事儿吧,一听就挺让人唏嘘的。中秋节没收到月饼,结果跟主管干起来,最后还被开了,法院也判决说开除得合法,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细细掰扯。1. 员工的“不满”:一个导火索,但不是根本原因首先,咱们得承认,不发月饼这事儿,对很多基层员工来说,确实是个小小的“失落”。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秋节吃月.............
  • 回答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法律层面看,这次判决确实是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我们都知道,劳动合同的解除,尤其是对员工的“开除”,公司需要有充分的、合法的理由。仅仅是员工连续 16 天没有在微信群里“签到”,这在很多公司可能只是一个非常.............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咱们普通人谁没个头疼脑热的?工作时间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看,这在常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这家公司呢,就把员工给开了,这下好了,反过来被员工告上法庭,这戏码才叫精彩。咱们就一件件捋捋。首先,公司凭啥开除员工?理论上讲,公司开除员工,得有正当理由。比如员工旷工、违反公.............
  • 回答
    None.............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有点儿让人心寒。员工因为没抢到高管红包差点被辞职,这事儿听起来荒谬,但仔细想想,背后可能牵扯出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首先,这事儿本身就非常不正常,甚至可以说是病态的企业文化了。 红包的性质变了: 本来,逢年过节发红包,是一种表示祝福、拉近关系的传统习俗。可到了这里,.............
  • 回答
    这起员工拒绝加班被判赔公司1.8万元的事件,确实触动了不少打工人的神经。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1.8万元是怎么来的。通常情况下,判赔金额是基于公司在员工拒绝加班期间遭受的实际损失来确定的。这损失可能包括: 项目延期造成的损失: 如果这个紧急任务关系到公司的合.............
  • 回答
    我看到这则消息,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画面和问题。首先,我们得说实话,凌晨三点接到工作安排,这本身就挺让人心惊肉跳的。无论什么性质的工作,这个时间点通常意味着睡眠被打断,是人最需要休息的时候。这时候安排工作,首先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安排的 必要性 有多大?是真的十万火急,不处理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
  • 回答
    上班时间玩手机这事儿,咱们中国人说起来,那真是既熟悉又复杂。要说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瞅瞅。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背景:现代工作模式的变迁,以及手机在其中的角色。以前吧,工作就工作,手机还没普及,就算有大哥大,那也是领导层面的事儿。大家埋头苦干,出了办公室基本就断了联系。但现在呢?.............
  • 回答
    关于“小米员工称雷军开创了996工作制,后被其他公司效仿”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以形成一个更全面和客观的看法。这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考证、对“996”概念的理解、对小米企业文化以及雷军个人角色的认知,以及对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社会经济因素的探讨。一、 历史事实的考证与“996”概念的.............
  • 回答
    华为员工李沁兵因在知乎上发布并传播不实信息,恶意编辑问题带节奏,被知乎平台禁言,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李沁兵的行为、知乎平台的处理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一、 事件的起因与李沁兵的行为:虽然具体的“恶意编辑问题带节奏”的具体细.............
  • 回答
    海尔员工徒手救下悬挂窗外儿童,并获得海尔奖励一套60万元房子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既有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扬,也有对企业价值观的肯定,同时还可能引发一些关于奖励机制和职业伦理的思考。事件本身:英勇与温情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情况。根据媒体报道,事发地点可.............
  • 回答
    员工入职三天就宣布怀孕,产假结束后提出辞职,这是一种让很多用人单位感到棘手的情况。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法律法规、道德伦理、公司利益以及员工个人权益等。一、 从法律法规角度: 合规性: 按照中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不得因员工怀孕、生育而解除劳动合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