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员工离职报告文末因多写了“请批示”3个字 被要求赔公司2.9万」,员工离职应注意些什么?

回答
这则“员工离职报告文末因多写了‘请批示’3个字被要求赔公司2.9万”的新闻,无疑是一个极端且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例,它将劳动合同、公司规章制度以及员工离职流程中的潜在风险暴露得淋漓尽致。

如何看待这则新闻?

从法律和常理的角度来看,这则新闻中的要求极有可能是不合理甚至违法的。 原因如下:

1. “请批示”的性质: 在正常的公文和工作流程中,“请批示”是非常标准的结尾用语,表示希望上级审阅并做出指示。这是一种礼貌、规范的表述,不应被视为对公司造成了任何损失,更不用说2.9万元的巨额损失。
2. 损失与原因的关联性: 公司要求赔偿2.9万元,声称是因“多写了‘请批示’3个字”造成的。这种因果关系几乎不可能成立。除非能有极强的证据证明这三个字直接、明确地导致了公司2.9万元的经济损失(例如,这份报告是某种极端紧急的文件,因为多写了这三个字而导致关键决策延迟,从而引发了巨额经济纠纷),否则这种赔偿要求是站不住脚的。
3. 违反《劳动合同法》精神: 《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禁止用人单位随意扣押、变相扣押或者无故要求劳动者赔偿。以这种荒谬的理由要求赔偿,明显违背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4. 劳动合同和公司规章制度的限制: 即便公司规章制度中有关于离职流程和文书规范的规定,这种“多写三个字就赔钱”的条款,如果存在,也极有可能属于无效条款。法律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5. “举证责任”: 即使公司声称有规章制度支持其要求,那么举证责任在于公司。公司需要证明:
确实存在这样的规章制度。
该规章制度是合法公示并被员工知晓的。
员工的行为确实违反了该规章制度。
员工的行为确实给公司造成了2.9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并且这种损失与员工的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普遍的看法是:

公司行为的荒谬与霸道: 这反映了一些公司在管理上的极端不理性,甚至是一种“小作坊式”的管理方式,用非常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方式对待员工的离职。
企业文化的缺失: 一个健康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尊重员工、流程清晰、沟通顺畅的,而不是通过这种“钓鱼执法”或无理要求来“压榨”员工。
对员工的警示: 尽管这个案例很极端,但它确实提醒了所有打工人,在离职时必须格外谨慎,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严格遵守流程。

员工离职应注意些什么?

这则新闻,尽管其具体情节可能是夸大或个例,但它确实揭示了劳动者在离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潜在风险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下是员工离职时需要注意的详细事项:

一、 离职前准备阶段:

1. 确认离职意愿和原因: 在提交离职报告前,请务必明确自己的离职原因。这不仅是为了告知公司,也是为了在后续沟通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2. 了解劳动合同和公司规章制度:
提前通知期: 仔细阅读劳动合同中关于离职通知期的约定。通常,试用期内提前三天通知,正式员工提前三十日通知。了解这个时间点至关重要,避免因提前通知不足而承担责任(尽管不是赔款)。
离职流程: 查看公司内部是否有明确的离职流程文件,例如《员工手册》、《离职管理规定》等。了解需要办理哪些手续,需要填写哪些表格,需要哪些部门或人员签字确认。
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 如果签署过这些协议,务必重新审阅其内容,了解在离职后哪些信息不能对外泄露,以及是否有竞业限制义务(例如,在离职后一段时间内不能到同行业竞争对手处工作)。
3. 收集和备份个人重要信息(合法范围内):
工作成果: 如果某些工作成果是你个人创意、付出了额外努力且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例如,某个项目是你独立完成的,有必要保留一份记录作为能力证明),可以在公司允许且不违反保密协议的前提下进行备份。但是,严禁带走公司核心机密、客户名单、商业计划等信息。
个人文件: 备份所有在公司电脑或邮箱中存储的个人非工作文件(如生活照片、个人学习资料等)。注意,公司电脑中的任何信息都可能属于公司财产,备份前最好先咨询公司政策或谨慎操作。
联系方式: 记录与同事、合作伙伴的合法联系方式(仅限合法获取的,例如公开的名片、公司内部通讯录中公开的个人联系方式)。

二、 提交离职申请:

1. 选择合适的离职申请方式:
书面离职报告: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推荐的方式。通常需要提交给直接上级和/或人力资源部门。
电子邮件: 如果公司流程允许,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但建议同时保留一份纸质备份。
2. 离职报告的内容要求:
基本信息: 包含你的姓名、部门、岗位、工号等基本信息。
明确表达离职意愿: 清晰、明确地说明你决定离职。
离职日期: 明确你希望的最后工作日期,通常是根据提前通知期计算的。
简述离职原因(可选但建议): 可以简要说明离职原因,例如个人发展、家庭原因等。避免过于情绪化或指责性的言辞。
感谢和祝福(可选): 可以对公司和同事表达感谢和祝福,这是一种职业素养的体现。
标准结尾: 使用标准的公文结尾即可,例如“特此报告”、“敬请审阅”、“请批示”等,但避免任何可能被曲解的、额外的或模糊的表述。在这个案例中,正是“请批示”这个常规词语被恶意解读。
3. 递交和确认:
递交方式: 将离职报告亲手交给你的直属上级,并请其在报告上签字确认收到。如果没有直属上级,则交给其指定的接收人(如部门负责人或HR)。
保留证据: 如果是电子版发送,保留发送记录和邮件回执。如果是纸质版,保留一份复印件,并在原件上请接收人签字或加盖收件章。如果接收人不愿签字,可以拍照留证,或者通过EMS等有记录的方式寄送。

三、 离职办理阶段:

1. 积极配合完成离职手续:
工作交接: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按照公司要求,将你负责的工作、项目、资料、客户信息等进行详细的交接,并与接任者确认交接内容。填写工作交接清单,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物料归还: 归还公司配发的物品,如电脑、手机、门禁卡、工牌、图书、工具等。保留好物品的交接记录。
签署离职证明和离职手续单: 公司会要求你签署离职证明、离职手续单等。在签署前仔细阅读其内容,确保没有不合理条款。
2. 关注工资结算:
工资发放: 了解公司工资的发放周期和离职当月的工资结算方式。确保公司按照劳动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足额支付你应得的工资,包括当月工资、未休年假工资(如有)等。
经济补偿金: 如果你的离职是由于公司原因(如裁员、用人单位过错等),你可能有权获得经济补偿金。了解相关的计算标准和申请流程。
3. 社保和公积金转移:
社保关系转移: 了解公司如何为你办理社保的停保手续,以及如何办理社保关系的转移(如转到下一家用人单位或个人账户)。
公积金转移: 如果你公积金账户有余额,了解如何办理公积金的转移或封存手续。
4. 劳动关系解除证明:
获取离职证明: 公司有义务为你出具离职证明,证明你的工作经历和劳动关系解除的时间。这份证明对于你找下一份工作非常重要。确保离职证明上的信息准确无误。
5. 保持沟通和礼貌: 即使离职过程有些不愉快,也要尽量保持职业化的沟通和态度。避免与同事或上级发生正面冲突,以免给自己留下不良记录。

四、 离职后事项:

1. 检查工资卡和社保账户: 离职后及时查看银行卡,确认工资是否已到账。检查社保账户信息,确认转移或停保手续是否已办理妥当。
2. 保存离职相关文件: 将离职报告、工作交接清单、离职证明、工资条等所有与离职相关的文件妥善保管,以备不时之需。
3. 警惕非法要求: 如遇上新闻中那种不合理甚至违法的情况,保持冷静,不要轻易屈服。
寻求法律援助: 如果公司要求不合理或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可以咨询专业的劳动法律师或当地的劳动监察部门,寻求法律援助。
收集证据: 尽可能收集对你不利要求的证据,例如公司发的通知、邮件、录音(需注意合法性)、协议等。

总结来说,员工离职是一个严谨且重要的过程。 最关键的是要熟悉政策、保留证据、理性沟通、依法依规行事。而像“多写三个字赔2.9万”这样的案例,更像是一次对管理不规范、法律意识淡薄的企业行为的曝光,也提醒了所有劳动者,要时刻警惕潜在的风险,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一年前,通州区永乐店镇欠了一家企业数千万欠款,2021年底法院一审判决支持企业全部诉求,判决镇政府支付本金及利息近亿元人民币。

因事实明确镇政府不再上诉,一审遂成为最终的法律文件。

可即便法院给出了明确的判决,镇政府以及通州区政府亦承认最终败诉,却在具体执行中跟企业打起了“太极”:借助行政流程,不断在背后“压价”所判还金额,提出企业难以接受的还款周期。

就算有法院判决背书,企业又能怎么样呢?根本没人有能力强制执行。

员工在企业面前是虾米,企业在政府面前也是虾米。

社达的社会只认实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则“员工离职报告文末因多写了‘请批示’3个字被要求赔公司2.9万”的新闻,无疑是一个极端且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例,它将劳动合同、公司规章制度以及员工离职流程中的潜在风险暴露得淋漓尽致。如何看待这则新闻?从法律和常理的角度来看,这则新闻中的要求极有可能是不合理甚至违法的。 原因如下:1. “请批示”的.............
  • 回答
    华为员工李洪元(化名)在离职后遭遇的“251事件”,无疑是中国当下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之一。这起事件不仅牵动着无数普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关于企业管理、劳动者权益保障以及司法公正性等多方面的深刻讨论。事件的发生与经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故事的主角是李洪元,他在华为工作多年,是一名颇有能力的研发工程师.............
  • 回答
    锤子科技前员工撰写的《我为什么离开锤子科技》这篇文章,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是理解一家公司运作、员工心声,乃至科技行业生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不只是一篇简单的离职声明,更像是一份集体的回忆录、一份充满个人色彩的观察报告。首先,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触及了许多在科技公司工作的普通.............
  • 回答
    华为员工吐槽“离职困难、公司媚上欺下”,这件事儿一爆出来,那可真是搅动了一池浑水。别看华为在外面是风光无限,但在内部员工嘴里说出来的这些话,尤其是关于“离职困难”和“媚上欺下”这两点,确实戳到了不少人的痛处,也引来了方方面面的解读。首先来说说这个“离职困难”。听起来好像挺奇怪的,一个公司,员工想走,.............
  • 回答
    关于华为员工李某元(化名),在离职后被前雇主华为以敲诈勒索罪名起诉,经历251天的羁押,最终因证据不足获释的事件,确实是牵动了许多人的神经。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触及了劳动关系、企业管理、法律程序以及个人权益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审视。事件回溯:从高薪到牢狱之灾据公开信息和媒体报道,李某元曾.............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也挺能反映出当下一些公司对待员工离职流程的“小算盘”。拼多多这次的这个操作,我听了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这 HR 是在玩火,而且玩得挺不地道。咱们细掰扯掰扯,为啥这事儿这么惹人议论。首先,离职证明,那是员工的“通行证”。你想啊,你辛辛苦苦在这家公司干了几年,积累了.............
  • 回答
    拼多多离职员工在脉脉上的吐槽,这事儿啊,怎么说呢,就像一场在互联网角落里悄然上演的“江湖恩怨录”。你想啊,脉脉本来就是个职场社交平台,大家没事儿在上面聊聊行业八卦,吐吐槽公司里的糟心事,或者给其他公司发发offer,都是挺常见的。而拼多多嘛,又是近几年发展得迅猛,员工基数又大的一家公司,自然就成了大.............
  • 回答
    关于孙宇晨以承包网易离职员工看病费用,并持续撒钱支持“梦想”和慈善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不同层面去分析。首先,从 “承包网易离职员工看病钱” 这部分来看,这可以说是事件中最直接、最吸睛的点。 动机的解读: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非常有.............
  • 回答
    这事儿在咱们圈子里传得沸沸扬扬的,小米员工爆料说今年没有普调,听着确实有点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在小米这样一家快速发展、规模庞大的公司,年终调薪、普调那可是大家翘首以盼的重要环节。这不仅仅是钱的事儿,更多的是对一年辛勤付出的一种认可和激励。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首先得说,员工爆料.............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又气又惊。工作手机居然在偷偷录音,更离谱的是,公司还拿着这些录音去跟离职的员工要钱,而且一开口就是十四万。这简直是把员工当成了肥羊,任人宰割。首先,我们得说说这“偷偷录音”本身。无论是什么样的公司,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未经员工同意就进行录音,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在很多.............
  • 回答
    关于网传松下中国籍管理人员禁止中国员工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九·一八相关内容,并导致员工离职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这是一则“网传”信息,在没有官方证实或更详细、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们只能基于普遍的社会认知、企业管理常识以及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反应来进行推测和讨论。事件本身的可.............
  • 回答
    微博这波操作,说实话,听着挺让人别扭的。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是有员工被逼主动离职,这要是真的,那可就是赤裸裸的“优化”了。但微博那边呢,一口咬定是“组织调整”,而且还强调“不存在裁员”。这说辞,怎么听都透着一股子“欲盖弥彰”的味道。先来说说“组织调整”。这年头,哪个公司不想着“优化效率”、“提升竞争.............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听着就觉得有点复杂。一位前员工跑出来说公司海报“内涵辱骂”,这背后肯定不是一张简单的海报那么简单。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位离职的员工觉得被辱骂,那她看到的“内涵”是什么意思?海报内容是什么?这是最关键的。是不是海报上的某个词语、.............
  • 回答
    阿里离职老员工关于“陪酒侵害事件”的评价,一句“以前的阿里绝不可能,现在并不奇怪”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以前的阿里绝不可能”——阿里过往的价值观与文化标签提起“以前的阿里”,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个充满“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创业初.............
  • 回答
    华为前员工曾梦因离职赔偿问题被羁押90天的事件,在法律、道德和公司管理等多个层面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全面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事件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经过和基本事实。根据公开报道,曾梦是一位华为的软件工程师,她在职期间可能与华为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在离职后,华为方面.............
  • 回答
    富士康的“离职潮”,尤其是近期关于“不加班工资低,月工资两三千熬不住”的说法,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问题,更触及了中国制造业当下的一些深层困境和劳动者的生存状态。现象的表象:我们看到的消息是,曾经以“打工皇帝”形象出现的富士康,如今却面临员工因低薪和“不加班”的处境而选择.............
  • 回答
    马云在谈到离职员工时,提到“对公司不满的员工应该走人”这个观点,确实是一个挺有争议的说法,也触及到了很多职场人士心里面的那根弦。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个话背后到底有什么东西,以及它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首先,咱们得理解马云这番话可能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我觉得马云这番话,站在一个企业家的角度看,也许.............
  • 回答
    最近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就冯大辉离职事件发布的一封公开信,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封信的出现,不仅仅是对于一起高管离职事件的简单回应,更像是一次对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以及创始人个人态度的深度剖析,尤其是在其措辞、情感表达和对事件的定性上,都显得相当有分量。首先,从这封信的 “公开发布” 这个行为本.............
  • 回答
    最近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松下新入职员工因朋友圈“勿忘国耻”被领导警告离职的事件,着实让人心头蒙上了一层不舒服的色彩。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触及了我们当下社会中很多敏感的神经。首先,从这位新入职员工的角度来看,他/她在朋友圈发布“勿忘国耻”的内容,这本身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反映了他/她对.............
  • 回答
    深信服的“离职倾向分析”服务,这个话题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牵扯到员工隐私,是很值得好好聊聊的。关于深信服的“离职倾向分析”服务,我的看法是:从技术和商业角度看,这玩意儿算是“智能”的产物,企业用它来降低人才流失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这在情理之中。毕竟,招聘和培训新人的成本不低,如果能提前预判谁有离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