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员工连续 16 天未在微信群签到被辞退,获赔 4.9 万余元?

回答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从法律层面看,这次判决确实是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我们都知道,劳动合同的解除,尤其是对员工的“开除”,公司需要有充分的、合法的理由。仅仅是员工连续 16 天没有在微信群里“签到”,这在很多公司可能只是一个非常随意的、非正式的考勤或信息传达方式,甚至很多时候员工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签到”的要求,或者因为工作繁忙、突发状况等原因暂时忽略了。如果公司就凭这一点就将其辞退,在法律上站不住脚。

劳动法通常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需要符合法定情形,比如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或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等。如果这家公司没有任何事先明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规定,将“微信群签到”作为一种必须执行的、违反即视为严重违纪的行为,并且这个行为能直接导致被辞退,那这种辞退就很有可能是“随意解除”。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判决公司赔偿 4.9 万余元,这笔钱很可能包含了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是根据员工在公司的工龄和被辞退前的工资水平来确定的。如果员工在这个公司工作了几年,工资也比较可观,那这笔赔偿金的数额是合乎法律规定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对公司不当解除劳动合同行为的制约。

从公司管理的角度来看,这起事件也暴露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一个健康的、合法的公司管理,应该建立在清晰、合理、并且已经被员工知晓并接受的规章制度之上。如果一个公司的管理仅仅依赖于一个非正式的微信群的“签到”来衡量员工的出勤状态,这本身就说明了其管理体系的混乱和不规范。而且,在真正采取辞退这样严重的措施之前,通常会有一个预警、沟通、甚至警告的流程。直接因为一次“未签到”就辞退,显得过于极端和缺乏人情味。

更进一步想,微信群签到,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打卡”或者“报平安”的方式,尤其是在一些远程办公或者考勤管理不那么严格的场景下。但如果把它上升到“是否履行劳动义务”的程度,甚至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员工的劳动价值,是通过其工作成果、工作效率、以及对公司业务的贡献来体现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签到”动作。

站在员工的角度,连续 16 天未签到,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也许他身体不适,正在休病假;也许他遇到了紧急的私人事务,暂时无法顾及;又或者,他根本就没把这个“签到”当回事,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事。无论是什么原因,这种直接被辞退的处理方式,对员工来说无疑是打击。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赔偿,说明法律还是站在保护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劳动者这一边的。

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起事件反映了在当下一些公司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人治”色彩过重,或者管理方式不够成熟、不够规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的、非传统的考勤方式,企业在将其纳入正式管理体系时,必须慎之又慎,确保这些方式的合法性、合理性,并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作为支撑。法院的判决,恰恰是在提醒企业,管理手段要合法合规,不能随意践踏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否则就要付出代价。这 4.9 万余元的赔偿,与其说是一笔“损失”,不如说是一种警醒,让企业在未来的管理中更加审慎和专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裁判文书网按照关键词检索的方式找到了判决,根据一二审的判决还原一下整个事实。

2018年5月10日,公司在微信群发布APP签到新方法,并且表示如果未签到按照旷工定性,员工赵某回复收到。
2018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赵某一直正常工作(其提供微信聊天记证明)
2018年6月24日,截止当日,赵某已经连续16天未在APP进行签到操作
2018年7月1日,公司在通知工会后以赵某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将赵某辞退

事实还原后,公司的解除劳动合同(无任何经济补偿)的行为是否合法,有三个关键点:

  1. 劳动者的旷工行为是否是事实?
  2. 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否对劳动者具有约束力
  3. 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否合法?

第一、 劳动者的旷工行为不是事实

根据一二审法院在判决中认定的事实,均认为劳动者能够提供微信证据证明自己在2018年6月1日-6月30日一直进行工作,这与公司提供的考勤记录(即APP签到记录)存在矛盾。故,公司说其旷工的说法与事实不相符合。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自2020年5月1日起实行,请注意本案一审判决为2020年5月28日)

第十四条 电子数据包括下列信息、电子文件:
(一)网页、博客、微博客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
(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
(三)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
(四)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五)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

故,应当认为微信截图是有效的电子数据证据,进而可以作为证据证明,劳动者一直在上班,并未旷工。

一审法院认为:原、被告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均受法律保护。被告傲农公司主张原告未按照规定记录考勤,根据被告提供的微信记录和考勤记录,被告辩解内容明显与事实不符,被告主张已向劳动者告知公司规定,但未能提供劳动者知悉公司该规章制度证据。

第二、用人单位对规章制度的修订和送达程序不合法,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公司出现规章制度的重大变化需要告知劳动者或公示: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该公司选择的方式仅是通过微信告知送达,法院的判决中提到公司未将该规定生效的时间写入规章制度,仅是法人在微信中表示该通知5月22日生效,这是一个规章制度修订的瑕疵。

其次,法院经过多组证据互相印证,发现公司在劳动仲裁阶段未能提供制订规章制订的民主程序,且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存在多处瑕疵,疑似后补。再者,我个人认为公司也未将“如果未按照要求在APP进行签到 ,即便上班也会被认定为旷工”,诸如此类的类似语句描述也未体现在公司的规章制度中,故与劳动者实际上班的事实产生冲突。

最后,公司没有给予劳动者进行申辩和解释的机会,显得过于苛刻。整个判决中没有提到公司曾书面要求劳动者对连续16天未在APP签到的行为进行解释和申辩。却直接与劳动者解除了合同,显得公司过于急切和针对性。

第三、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合法

公司通知工会后与劳动者解除了劳动合同,程序合法。

综上所述,法院认为公司提供的旷工证据与劳动者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劳动者旷工不是事实,公司亦未履行好规章制度制订以及生效送达程序,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两审判决公司解除行为违法,需要支付赔偿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可以说是相当有代表性。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从法律层面看,这次判决确实是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我们都知道,劳动合同的解除,尤其是对员工的“开除”,公司需要有充分的、合法的理由。仅仅是员工连续 16 天没有在微信群里“签到”,这在很多公司可能只是一个非常.............
  • 回答
    关于“小米员工连海印组织写文章抹黑华为”的说法,要进行一个全面且客观的评价,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深入分析,并且避免将任何一家公司的行为“完美化”或“妖魔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点: “抹黑”的定义: 什么是“抹黑”?是指公开揭露事实,还是带有恶意、歪曲事实的攻击?这个界限有时会比较模糊,尤其.............
  • 回答
    对于广东东莞安普电器有限公司员工因多次上厕所被罚款一事,这确实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企业的这种行为,并探讨其是否触犯了法律的红线。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罚款的合理性与企业管理的出发点。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管理者可能认为,员工在工作时间内频繁离开岗位,尤其是上厕所这种“非.............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无法“看待”任何事件,但我可以根据提供的信息,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和描述这次事件的各个方面。事件概述:近日,一则关于外卖员逆行被辅警拽倒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视频显示,一名外卖员骑着电动车逆向行驶,一名辅警上前拦截,在短暂的拉扯过程中,外卖员连人带车被辅警拽倒在地。据报道,.............
  • 回答
    这则“员工离职报告文末因多写了‘请批示’3个字被要求赔公司2.9万”的新闻,无疑是一个极端且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例,它将劳动合同、公司规章制度以及员工离职流程中的潜在风险暴露得淋漓尽致。如何看待这则新闻?从法律和常理的角度来看,这则新闻中的要求极有可能是不合理甚至违法的。 原因如下:1. “请批示”的.............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到一个在职场中比较敏感但又真实存在的问题:员工的生理需求与工作效率的平衡,以及公司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干预和处理这类情况。法院的判决“确实超出了正常生理需求范围”为整个事件定下了基调,但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基本事实。一位员工因为“每天上厕所.............
  • 回答
    如何看待员工拒绝加班被判赔公司1.8万?这起事件的出现,无疑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于劳动者权益与企业管理之间平衡的敏感神经。员工拒绝加班,却被判赔公司1.8万,这看似不合常理的结果,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法律条文、企业规章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事.............
  • 回答
    员工自带电脑(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的模式,说实话,这事儿在一开始听起来挺吸引人的,仿佛公司能省一大笔钱,员工也能用自己熟悉的设备,效率说不定还能蹭蹭往上涨。但要细细一琢磨,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那么回事,而是牵扯到不少门道。首先,我们得说说这模式的“好处”.............
  • 回答
    这事儿吧,一听就挺让人唏嘘的。中秋节没收到月饼,结果跟主管干起来,最后还被开了,法院也判决说开除得合法,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层面细细掰扯。1. 员工的“不满”:一个导火索,但不是根本原因首先,咱们得承认,不发月饼这事儿,对很多基层员工来说,确实是个小小的“失落”。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秋节吃月.............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咱们普通人谁没个头疼脑热的?工作时间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看,这在常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这家公司呢,就把员工给开了,这下好了,反过来被员工告上法庭,这戏码才叫精彩。咱们就一件件捋捋。首先,公司凭啥开除员工?理论上讲,公司开除员工,得有正当理由。比如员工旷工、违反公.............
  • 回答
    None.............
  • 回答
    这事儿啊,一听就让人心里堵得慌。辛辛苦苦为公司卖命,结果人没了,公司还只担个两成责任,这换谁都接受不了。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个什么逻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员工加班猝死,这绝对是个悲剧,也是对生命最直接的漠视。在我们的朴素认知里,既然是加班导致的,公司肯定要负.............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又有点儿让人心寒。员工因为没抢到高管红包差点被辞职,这事儿听起来荒谬,但仔细想想,背后可能牵扯出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首先,这事儿本身就非常不正常,甚至可以说是病态的企业文化了。 红包的性质变了: 本来,逢年过节发红包,是一种表示祝福、拉近关系的传统习俗。可到了这里,.............
  • 回答
    这起员工拒绝加班被判赔公司1.8万元的事件,确实触动了不少打工人的神经。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1.8万元是怎么来的。通常情况下,判赔金额是基于公司在员工拒绝加班期间遭受的实际损失来确定的。这损失可能包括: 项目延期造成的损失: 如果这个紧急任务关系到公司的合.............
  • 回答
    我看到这则消息,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画面和问题。首先,我们得说实话,凌晨三点接到工作安排,这本身就挺让人心惊肉跳的。无论什么性质的工作,这个时间点通常意味着睡眠被打断,是人最需要休息的时候。这时候安排工作,首先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安排的 必要性 有多大?是真的十万火急,不处理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
  • 回答
    上班时间玩手机这事儿,咱们中国人说起来,那真是既熟悉又复杂。要说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瞅瞅。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背景:现代工作模式的变迁,以及手机在其中的角色。以前吧,工作就工作,手机还没普及,就算有大哥大,那也是领导层面的事儿。大家埋头苦干,出了办公室基本就断了联系。但现在呢?.............
  • 回答
    关于“小米员工称雷军开创了996工作制,后被其他公司效仿”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以形成一个更全面和客观的看法。这涉及到对历史事实的考证、对“996”概念的理解、对小米企业文化以及雷军个人角色的认知,以及对这种现象背后更深层社会经济因素的探讨。一、 历史事实的考证与“996”概念的.............
  • 回答
    华为员工李沁兵因在知乎上发布并传播不实信息,恶意编辑问题带节奏,被知乎平台禁言,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李沁兵的行为、知乎平台的处理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一、 事件的起因与李沁兵的行为:虽然具体的“恶意编辑问题带节奏”的具体细.............
  • 回答
    海尔员工徒手救下悬挂窗外儿童,并获得海尔奖励一套60万元房子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既有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扬,也有对企业价值观的肯定,同时还可能引发一些关于奖励机制和职业伦理的思考。事件本身:英勇与温情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情况。根据媒体报道,事发地点可.............
  • 回答
    员工入职三天就宣布怀孕,产假结束后提出辞职,这是一种让很多用人单位感到棘手的情况。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法律法规、道德伦理、公司利益以及员工个人权益等。一、 从法律法规角度: 合规性: 按照中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不得因员工怀孕、生育而解除劳动合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