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军在失败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库尔斯克战役后),为何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呢?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根深蒂固的“国家高于一切”的军人信条与对革命的恐惧

德国军官团长期以来秉持着普鲁士式的军事传统,其核心价值观是“国家高于一切”、“忠诚于国家”以及“服从命令”。这种信条并非简单的对政权的效忠,而是一种对德国作为国家存在本身的责任感。在许多老一代军官眼中,希特勒虽然是他们厌恶的“粗俗政客”,但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德国的荣耀”和“强大的军队”。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动荡和魏玛共和国的政治混乱有着深刻的恐惧。在他们看来,推翻现政权可能会导致国家的进一步分裂和无政府状态,这比继续战争带来的灾难更为可怕。他们害怕重蹈一战后“背后中刀”的覆辙,认为政治上的动荡会比军事上的失败对德国的伤害更大。因此,即使在军事上处于劣势,维护国家秩序和军队的完整性,在他们看来也比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政变更优先。

二、希特勒的个人权威与对忠诚的极端要求

希特勒通过一系列闪电战和早期战争的胜利,为自己赢得了在军队中的巨大威望,尤其是在基层军官和普通士兵中。他将自己塑造成德国的救世主和不可动摇的领袖。在他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中,对希特勒的效忠被提升到了一种宗教般的狂热程度。

尽管一些高级军官可能对希特勒的战略决策感到怀疑,但直接违抗或推翻他意味着巨大的个人风险。纳粹党控制下的盖世太保和党卫军体系,对任何形式的反叛都毫不留情。历史上有过几次针对希特勒的暗杀和政变尝试(如1944年7月20日的“施陶芬贝格计划”),这些尝试的失败和随之而来的残酷镇压,无疑是对所有潜在反对者发出的最严厉警告。许多军官,特别是那些有家庭的人,会权衡个人安全和政治风险,选择“明哲保身”或“尽忠职守”。

三、对战败后果的认知模糊与“一线希望”的渺茫坚持

尽管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的颓势已显,但要“彻底”承认战败并接受无条件投降,对于许多军官来说仍然难以接受。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战略劣势带来的必然结果,或者仍然抱持着一些渺茫的希望,例如期望苏联和西方盟国之间出现分裂,或者期望某种“奇迹武器”能够扭转战局。

这种心理在绝望时刻是很普遍的。而且,战争的宣传机器也在不断地灌输“为德国而战”和“决不投降”的观念。对于那些长期以来被教育为战士的军官而言,在战场上坚持战斗,即使是失败的战斗,也比坐在会议室里讨论政治投降来得“更像军人”。他们可能认为,继续战斗至少能为德国争取一些更有利的和平条件,或者至少能为德国人民减少一些战火的摧残(尽管这在后期已几乎不可能)。

四、军官团内部的分裂与缺乏统一的替代方案

并非所有的军官都一致反对推翻希特勒。的确,存在着一个数量不小的反对派,他们मध्ये是有识之士,也曾尝试过行动。然而,军官团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不同部门、不同军种、不同年龄层的军官,对希特勒的态度和对未来的设想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曾经在普鲁士军队中服役的老一代军官,可能对希特勒的意识形态感到反感,但他们也对政治革命感到警惕。而年轻一代的军官,则可能更多地受到了纳粹宣传的影响,对希特勒抱有一定程度的忠诚。即使是反对派内部,也缺乏一个清晰统一的政治目标和接管政权的计划。他们不知道一旦推翻希特勒,接下来该怎么办?由谁来领导?如何与盟国谈判?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即使有推翻的想法,也缺乏采取行动的决心和能力。

五、对盟国意图的误判与“抵抗到底”的赌博

希特勒以及部分军官可能误判了盟国的意图,特别是苏联的态度。他们或许认为,一旦德国屈服,苏联会比西方盟国更加残酷地对待德国。这种恐惧可能促使他们选择“抵抗到底”,试图通过延长战争来拖垮苏联,或者期待与西方盟国达成某种协议。

此外,他们可能也在赌博,赌这场战争的结局会比最坏的预期要好。他们希望通过顽强的抵抗,为自己以及德国军队争取一些“体面的收场”,或者至少为民族的未来保留一些希望的火种。

总结来说,德国军官团在战败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没有大规模推翻纳粹政权,而是选择“打到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深刻的传统影响: 忠诚、秩序和国家高于一切的信条,让他们对政治动荡感到恐惧。
对过去的经验: 魏玛共和国的混乱让他们更加倾向于维护现有秩序,哪怕是糟糕的秩序。
希特勒的个人权威与严酷的镇压: 个人安全顾虑和对违抗命令的恐惧是强大的约束力。
对战败后果的认知模糊与渺茫希望: 难以接受彻底的失败,以及对“奇迹”的微弱期待。
内部的分裂与缺乏替代方案: 反对派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清晰的政治蓝图。
对盟国意图的误判与赌博心理: 寄希望于通过抵抗争取更好的条件或避免更糟的结局。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大多数德国军官团也选择了继续履行“军人职责”,将战斗进行到底,而不是冒险进行一次充满未知数的政治革命。他们的选择,既是个人生存的考量,也是历史传统和政治现实相互纠缠的悲剧性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国人毫无选择,在全部列强的联手绞杀下他们必须与同盟国死战到底。

这和是否忠诚于纳粹无关,也不是因为他们被纳粹洗脑而分不清实力对比,而是敌人并没有给过他们和谈的机会。

1943年1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宣布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而斯大林也在几个月后有类似的讲话,至此德国除了破釜沉舟,已无退路

德国人普遍对1918年后的屈辱与混乱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即便是德国人中最坚定的主和派也绝不能接受这种灾难重演,所以他们宁可选择彻底倒向纳粹。

到1943年底,大多数德国人已经知道这场战争很难获得胜利,德国举世皆敌,潮水般的敌人从四方八面不断涌来,整个德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型兵营。

意大利倒戈对德国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甚至高于在俄国前线的失利。

再加上美英等西方盟国的战略轰炸,造成大量伤亡,激起了整个德国的仇恨怒火,坚定了德国人战至最后的决心。

战争后期,很多德国人根本不是为希特勒或纳粹理念而战,支撑他们在各个战线和敌人以命相搏的只有仇恨与恐惧

前线的流血拼杀与敌人的战略轰炸,让德国流尽鲜血,几乎每个人都有亲人、朋友、同学和同乡死于敌手,像父死子上、兄亡弟替的例子数不胜数。

他们知道自己在全欧洲犯下的罪行,奴役数亿欧洲人民,堪比鞑靼人的杀戮,都让德国人对自己一旦战败充满恐惧,他们为了自己的故乡免遭同样的毒手也会拼死奋战,哪怕只是多安全几天。

所以越到后期,德国人反而空前团结,盟军的宣传攻势几乎毫无作用。

这些所谓的“军官团”,本质还是德国人,他们的父兄几乎倒都在一战中,无数容克家庭绝户灭门却没能换来胜利。

他们经历过困境、见到了苦难,曾经的绝望在希特勒上台后被狂热的纳粹民族主义所煽动,带领他们打遍欧洲。

这些人绝不能接受祖国覆亡的重演,而且他们也知道,这次失败就是万劫不复,俄国人不会让他们再有机会的。

这些狂热的纳粹份子是不怕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在东线战场是否掌握过制空权,以及何时失去,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德国空军(Luftwaffe)在战争初期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空中优势,但这种优势在东线战场并非牢不可破,并且随着战局的发展而逐渐被削弱直至丧失。德国空军在.............
  • 回答
    芬兰在苏芬战争(19391940)中确实遭受了重创,失去了约10%的领土,这其中包括芬兰湾的战略要地和维堡等重要城市。之后,芬兰确实在德国的默许和支持下,参与了对苏联的“继续战争”(19411944)。很多人会问,二战后,芬兰是否收回了那片失去的土地?答案是,没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段.............
  • 回答
    关于“美军在二战后虐死百万德军俘虏”的说法,目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一说法可能源于对二战后美军对德国战俘管理的误解或夸大。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数字的来源 德国战俘总数:二战期间,德国军队总兵力约为1200万,其中约100万在战争结束时被盟军俘虏。但这些俘虏中,.............
  • 回答
    曼施坦恩(Hermann Göring)在二战期间是德国空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历史评价和网络称呼“曼不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历史背景、个人行为、道德争议以及网络文化中的戏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评价:军事才能与道德争议的矛盾1. 军事成就 .............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 回答
    二战期间,骑兵作为传统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经历了显著变化,其角色从早期的侦察、通信和快速机动逐渐被机械化部队取代,但在特定战场和战役中仍发挥了独特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骑兵在二战中的主要作用1. 侦察与情报收集 机动性优势:骑兵部队以快速移动著称,能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或交通不便的区.............
  • 回答
    在二战期间,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和日军一个大队(大隊)的战斗力比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编制结构、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战术素养、后勤保障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以下是对这两个单位的详细对比: 一、编制与规模1. 德军一个营(Kampfgruppe) 人员规模:通常为300.............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美国和德国的军队在军纪方面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其政治体制、战争目标和道德伦理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和评价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德国军队:军纪恶劣,战争罪行严重 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纳粹德国的军队(德意志国军)是纳粹政权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种族清洗和“生.............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 回答
    二战后期(19441945年),苏军的战斗力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提升和复杂性,其表现受到战争环境、战略调整、工业能力、人员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军事组织与战略调整1. 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后,苏军从战略防御转为进攻,标.............
  • 回答
    在二战期间,作为一名美军士兵,选择成为海军陆战队员(太平洋战场)或陆军(欧洲战场)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包括战场环境、战术角色、伤亡风险、荣誉体系、战后发展等。以下从历史背景、任务性质、个人体验、战后影响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场环境与任务性质1. 太平洋战场(海军陆战队员) 战略目标:美.............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是狗咬狗吗?”这一说法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戏谑色彩,实际上,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争之一,其本质远非简单的“狗咬狗”,而是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战略博弈和国际格局的复杂冲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苏德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与德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的伤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是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典型案例。以下从战役背景、双方伤亡对比、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1.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低于德军 战役背景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试图通过“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如果二战多打三年,德军坦克将面临更为复杂且激烈的对手,其技术、战术和战争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以下从技术、对手、战争环境和可能的战果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技术发展与对手变化1. 苏联坦克的进化 T34/85:1944年后,苏联已大量生产T34/85(配备85mm火炮),其复合装甲和火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