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中苏联在没有掌控制空权的情况下,还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挫德军?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制空权”在二战中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拥有数量更多的飞机,更在于能否通过空中力量有效压制敌方地面部队、侦察敌军动向、支援己方进攻并阻止敌军的行动。苏联在战争初期确实在飞机数量和技术上落后于德国,且损失惨重,但他们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另辟蹊径。

一、 苏联的战略纵深与残酷的消耗战:

这可能是最广为人知,也是最直接的优势。苏联幅员辽阔,拥有巨大的战略纵深。这意味着即使德军初期突进迅猛,占领了大量土地,苏联军队和工业仍有喘息和转移的空间。

工业的迁移与复苏: 在德军入侵之初,苏联就迅速将大部分重要的工业设备,特别是军工厂,通过铁路向东迁移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区。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工人们日夜赶工,迅速恢复生产,甚至在某些领域(如坦克和火炮的产量)超越了德国。这意味着即使战损再大,苏联总能生产出源源不断的新式装备,保持战争的消耗能力。德军虽然初期技术占优,但无法承受苏联源源不断的补充,最终被拖垮。
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 战略纵深使得苏联军队有能力在广阔的战场上与德军进行拉锯战。每一次战役,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都是一场残酷的消耗战。苏联军队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不断消耗德军的兵力、弹药和装备。即使在不利的战况下,他们也能组织起顽强的抵抗,让德军付出沉重的代价。德军的“闪电战”依赖于快速的机动和精确打击,但面对广阔地域内的顽强抵抗和持续不断的敌军补充,其优势被极大削弱。

二、 苏联空军的战略性部署与战术调整:

尽管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苏联空军并非毫无作为,而是采取了更具针对性的策略。

集中优势兵力,争取局部制空: 苏联空军指挥官们逐渐认识到在整个漫长的战线上与德国空军全面对抗是不现实的。他们开始将有限的空中力量集中在关键的战役节点,例如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决定性会战中。在这些地区,苏联空军能够调集压倒性的兵力,与德国空军进行争夺,争取在关键时刻获得战役性的制空权,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或防御提供有力支援。
夜间轰炸与低空骚扰: 在白天难以与德国空军抗衡时,苏联空军大量使用夜间轰炸机,对德军后方、集结点、铁路枢纽等进行袭扰,虽然破坏力有限,但极大地干扰了德军的后勤补给和兵力调动,增加了其作战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同时,苏军的伊尔2“斯图莫维克”对地攻击机,虽然在面对德国战斗机时较为脆弱,但在低空近距离支援地面部队,打击坦克、步兵和炮兵阵地方面表现出色。它们就像战场上的“苍蝇”,不断地骚扰和消耗德军,尽管损失惨重,但其战术作用不容忽视。
“空中游击战”: 随着战争的深入,苏联空军也发展出了一种“空中游击战”的模式,飞行员们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在低空对德军目标进行攻击,打完就跑,利用夜色和地形掩护撤回,避免与德军王牌飞行员正面交锋。

三、 苏联陆军的创新与适应能力:

苏联陆军在战争中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即使在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也能找到克制德军的方法。

强调炮兵的压制作用: 苏联陆军极其重视炮兵的力量。在进攻战役中,强大的炮兵集团会在战役发起前对德军阵地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炮击,以摧毁或削弱德军的防御工事和有生力量。这种炮兵的“火力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空中支援的不足,为步兵和坦克的进攻打开通道。
“坦克集团”的运用: 苏联在坦克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在战术上也大胆创新。他们善于集中坦克力量,组成强大的“坦克集团”,在关键时刻发动钳形攻势或穿插迂回,打乱德军的部署。即使德国空军能够对苏军的坦克部队进行一定程度的打击,但数量庞大且不断涌现的苏联坦克仍然能对德军侧翼和后方造成巨大的威胁。
坚固的防御工事与“城市绞肉机”: 在防御战役中,苏联军队会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利用地形和人口稠密的城市作为天然屏障。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演变成了残酷的街头巷战。在这种环境下,德军的机械化优势受到极大限制,空中支援也难以精准打击隐藏在建筑中的苏军。苏联军队利用其熟悉的地形和顽强的斗志,将城市变成“绞肉机”,不断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

四、 战场的广阔性与后勤的限制:

二战苏德战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面战场之一。这种广阔性本身就对德军的“闪电战”构成了挑战。

德国后勤的压力: 德军的“闪电战”高度依赖于高效的后勤补给。然而,一旦战线拉长,苏联广阔的国土就成为了德军后勤的噩梦。漫长的补给线容易被苏军的游击活动和零星的空中袭扰所破坏。德军在冬季的严寒中,其机械化部队的作战效率更是大打折扣,而苏联军队则相对更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空军对后勤的保护不足: 德国空军虽然在初期拥有优势,但其兵力也分散在欧洲各个战场。在苏德战场这条漫长的战线上,德国空军难以做到对苏军的每一处集结地、每一条补给线都进行有效的侦察和打击。这使得苏军能够相对更安全地进行部队和物资的调动与补充。

五、 政治与意识形态的驱动:

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场战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对苏联来说,这是一场保卫家园的“伟大卫国战争”,其人民的抵抗意志是空前高涨的。

全民皆兵的精神: 从士兵到普通民众,苏联人民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抵抗力,使得德军即使在占领大片土地后,也难以获得真正的统治和稳定。
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战役的转折点意义: 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政治和心理上的。它们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的士气,也打击了德军的侵略信心。在这些关键时刻,苏联军队即使在没有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也能凭借顽强的斗志和精湛的战术,赢得胜利,从而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总而言之,苏联在二战中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但仍能一再重挫德军,是其巨大的战略纵深、强大的工业生产与消耗能力、灵活的空军战术调整、陆军的创新与坚韧、德军后勤的压力以及全民抵抗的政治驱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意志、毅力、适应和战略智慧的比拼。他们用血肉之躯和不屈的精神,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线界定空军行动成败与否由于很多时候其作战目的和陆军捆绑所以并不能单独拎出来讨论以及还有东线不可忽视的地理环境因素以及德军少苏军战机技术和飞行员技术水平到后期才能追赶上德军还有双方都难以展开跟随一线的预警系统和二战技术水平下低下的CAS效率的环境下双方互相漏了但是舔地没舔出什么非常大名堂是必然。





这种问题2010-2020间来来回回都讨论多少次了,你查一下不就行了嘛。

user avatar

谢药,东线的战线长度决定了这条战线的制空权不是谁想拿稳就拿稳的,德国人都不敢说自己在1943年之前统治着东线天空,更何况苏军,不信?这里简单的插播一段1945年第三帝国行将覆灭,德国空军却依然能对着苏军地面部队狂轰滥炸的场面:

按照1945年的标准来看,德国空军在1月3日可谓活动相当频繁。总体而言,德军大约实施了单机350架次的战斗空袭。由15-20架战斗轰炸机组成的攻击机群几乎持续不断地在苏军阵地上空盘旋攻击,而机群的攻击目标就是位于包伊瑙的苏第18坦克军。当天,苏第110坦克旅的6辆T-34坦克和2辆ISU-122突击炮在遭到空袭后被遗弃烧毁。苏第181坦克旅损失了5辆T-34坦克,另外还有3辆因无法行动而丢弃。

出自伊萨耶夫《装甲部队的镇魂歌》

对着苏军坦克部队肆意施暴的是第四航空军,1945年1月10日,德军在东线战场上部署了四个航空军(即第1、第4、第5和第6航空军),数量规模最庞大的是第6航空军,作战区域位于波兰和东普鲁士,作战飞机数量为822架。而根据1945年1月10日的数据表明,德军第4航空军在匈牙利的规模可排行第二,其拥有588架作战飞机(78架单引擎战斗机、56架轰炸机、199架对地攻击机、101架夜间攻击机、38架远程侦察机、67架短程侦察机以及49架运输机)。

除了乌克兰第3方面军下辖的第17航空集团军,德军第4航空军还要迎敌乌克兰第2方面军下辖的第5航空集团军,1945年1月1日,第5航空集团军可用于行动的作战飞机数量达642架。尽管如此数量如此,对这一时期的苏联空军来说,空军的战斗素质相较苏联陆军而言更加糟糕。

这也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苏军战斗素质表现悬殊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苏军没有办法拿稳整条战线的制空。而钦定苏军拿稳东线制空的米娜桑建议先把第5和第17航空集团军的各位苏军飞行员全部送去惩戒营检讨一下或者约上文作者伊萨耶夫出来真人PK。

当然,如果,集中飞机和飞行员,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苏联空军的确可以在诸如西乌克兰之战,“巴格拉季昂”和攻打柏林这样的大规模行动中无视已经被大批调往西线而导致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德机对着缺乏空中掩护的地面德军撒撒气的确没有问题。顺便白话,都2020年了某些人居然还破天荒地以为东线德国空军是被苏联空军打没了!的确让我大吃一鲸,我不禁想起一副世界名画:

德空在东线的损失占70%!!!

这里我们没必要引用各种德方人士哭惨卖弱的回忆来描绘苏联空军在东线为所欲为的场景,(尤其是诸如保罗.卡雷尔这个写东进焦土的老纪实文学作家,装瞎吃书哭惨老有一手了)因为他们对手和自己不是一个体量,而他们对手的体量减小不是因为苏联空军能打,而是有一个更值得德国空军集中精力去对付的对手,为此德国空军自有一手数据

上图为1941年11月-1944年2月德国战斗型飞机的部署(区别于作战飞机),其中不包括后备飞机,只算前线飞机的话,东线的飞机占总数在1941年11月8日为63%,在1944年只有34%。

上图为LW的战斗机在各战线的部署情况,东线的比重大家应该能一目了然。

热心答主蒋梦珊提到了德空的同时还提到了高炮师,这里也可以附赠一份德军防空炮部队的部署情况,不用想,部署情况也是西高于东,可见要是没有盟国空军对德国法西斯实施天降正义,让某些特殊群体引以为豪的“黑死神”IL-2为代表的苏军一干对地攻击机和轰炸机可能会在43-45年的战斗中被除德军战斗机部队外的高炮部队打出堪比地面坦克损失一样的天文数字。

以上只是随便简单献丑一写,如有需要,还可附赠德空东西线损失数据比重和具体数据一份哦。至于德军为什么会慢慢打不过苏军?懂的都懂,我也不多说了哈(笑)

user avatar

“面对如此猛烈、大范围的空袭,德军上下都措手不及。没有什么比制空权被苏军夺取这点更能说明东线战场的根本转折了。

——历史学家、原纳粹党卫军军官保罗·卡雷尔,著有《东进》、《焦土》等书。

这个问题我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吐槽,所以直接摘录好了:

现在对方(苏军)的优势已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他们的飞机也比我们的好。
Yak-9、La-5和La-7转弯半径更小,爬升更快。
苏军飞行员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涂装为红色机鼻的俄国近卫军飞行团更是可怕的对手。
德国空军第51战斗机联队联队史
苏联飞机的数量优势没有西方盟军那么明显,但是他们的战斗机飞行员往往表现得更加出色。
历史学家约翰·普里恩

你要说1943年苏德两军还在就争夺制空权打拉锯战的话我也认了,可自打1944年开始,但凡重大战役爆发,天气良好(毕竟俄国的自然条件和天气之恶劣,从拿破仑开始就是举世公认。)的情况下轴心国军队往往是这个画风啊:

1944初冬季攻势:

“若渡过德涅斯特河逃离,那将在苏军航空兵的攻击下丢掉大部分的重装备”
——曼施泰因
“敌(苏)机以日益猛烈的轰炸杀伤我军”、“敌机的攻击持续了一整天”(德第1装甲集团军)

1944克里米亚战役:

“俄国空军取得了空中优势,对我军(德军)本地域的地面部队非常不利,在遭受空袭时我军只能得到很少的己方(德国空军)掩护。”
“沿海道路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烧毁的机动车辆和伤亡的马匹,情形可怖!在这里每个人的怯懦与勇敢,惊慌失措亦或是献身精神统统暴露无遗。冒着猛烈的俄军空袭与游击队伏击,也得益于部分仍能运作的车辆,第5军的残余兵力总算是抵达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堡垒区。”

而此时苏军还在抱怨克里米亚南部山区地形复杂,无法派出大编队或者中重型飞机炸个爽,只能用强击机的2机小编队做小俯冲或者水平轰炸呢……

然而就是这样克里米亚德国军队从北部前线跑到塞瓦斯托波尔,还是因为空袭丢掉了70%的大炮和75%的反坦克炮……

而到了1944年夏季的白俄罗斯战役(巴格拉季昂行动)

纳粹德军甚至破天荒地出现了因为害怕被苏军飞机群殴,高射炮部队面对苏军空袭不敢开炮的神迹:

在战区中我军(德军)高炮部队失利的一个原因就是畏惧对方(苏军)的猛烈空袭……这也是被炸怕了的结果。
——德军第18高炮师

丢掉制空权的德军自然而然地被打出了“死亡公路”:

沿公路后撤的行军纵队遭到了俄国人极为凶狠的空中打击,而我们的德国战斗机却连个影子都看不到,这使得士气降到了最低点。
有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的鹳式(Fi-156 Storch)联络机出现在空中都会引起巨大的恐慌,人群四处奔逃寻找隐蔽所。
除了造成严重的伤亡,(苏军)空袭还造成了另一个后果:为了尽快逃跑,(德国)军人在没有遭到攻击的情况下就将车辆和武器丢弃或干脆毁掉,各类装备沿着撒退线路扔得到处都是。

德国第4集团军司令官蒂佩利斯基尔赫将军后来回忆:

重型炮兵技术装备、高射炮兵连和各种车辆源源不断地沿着早已被破坏了的,然而却是在别列津诺附近横跨别列津诺纳河唯一可用的退却之路艰难地移动。
敌(苏军)航空兵不间断的空袭让我们损失惨重(包括2名德国军长和1名师长死于空袭)且在撤退的队伍中引起一片混乱。
俄国攻击机不时的破袭别列津诺附近的桥梁,每次袭击后东岸都要积压大量的车辆。

这两年我也不知道为啥有那么多吹芬兰白军政权的,甚至有人跟我讲“苏联空军被芬兰空军虐待”这种架空历史。

也许是近几年芬兰驻华、驻日大使馆文宣经费到位?

不过1944年把芬兰打到退出战争的维堡与斯维里—彼罗扎沃茨克战役,画风也和他们的纳粹战友大差不差:

“神乎其神的芬兰空军”看着6月13-17日苏联空军疯狂出击6705架次毫无办法,硬着头皮勉强出击才和人打了33场空战……最后还是纳粹德军支援了5个战斗机、攻击机大队才稍微改变了芬兰“抱着脑袋护着脸、撅起屁股和苏联空军英勇搏斗”的场景。

然而也并无卵用,在苏军强力空中绞杀下芬军饱受打击,数以千计的芬军官兵做了逃兵,苏芬战争期间苏军花了几个月才啃下来的曼纳海姆防线这次用了十天就打个透心凉。

不过从1945年开始,苏军反而面临德国空军全力以赴的超大规模攻击,而这又是不是题主说的“苏军没掌握制空权”呢?

原因其实也简单,先总统 蒋公名言曰:

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纳粹党想了想也是这么个理儿,所以一边和英美单边媾和、企图“联盟反苏”做有条件投降,一边把德国空军所有可用飞机调去对付苏军。而国防军还特别命令把德国空军所有库存燃油全部供应东线空战:“其他任何战区的重要性,和东线相比都不值一提。

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出现了许多经过人员特训和机体改装,专门对付盟军战略轰炸的重火力Fw-190精锐中队都得被纳粹党棍摁着头去舔地的奇景。

尽管如此,1945年除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先是丘吉尔催促红军发动进攻解阿登危局,从而在暴风雪中全面进攻令飞机不能出动,而后遇上大范围雨雪天气及泡坏野战机场,使依托本土混凝土永备机场的德空军猪突得手几次,付出重大代价后取得几个可怜的战术或战斗胜利供戈培尔与今日德棍吹嘘之外。[1]红色空军在1945年几乎所有重大战役中都牢牢掌握住了总体制空权,保证了己方的空中优势。



参考

  1. ^ 否则1941年苏军以老旧伊-16和伊-153双翼机频繁低空突防,炸的德军人仰马翻,是不是也算德空垃圾、没掌握空中优势?
user avatar

给两个数字:

白俄罗斯战役开始时,苏联出动飞机7799架,德国出动飞机920架(Frieser);

罗马尼亚战役开始时,苏联出动飞机2200多架,而德国空军在苏联发起攻势时,在本地能运作的飞机只有43架轰炸机,57架攻击机和72架战斗机,苏军几乎占了15:1的优势(Mars)。

所以这两场战役苏军大胜并不意外,光是从飞机数量对比就可以看出来,事实上这两场战役,包括东线后期很多战役,苏联飞机的数量比都是优势最明显的一项,动辄5比1以上,甚至要比战斗步兵和坦克数量优势还要明显。尤其是德军被围后,数量可观的苏联空军在敌方飞机相对很少的情况下,可以基本无阻碍的空袭,对阻止德军突围和加速被围德军瓦解起了很大作用。

倒是在很多前期战役和历次冬季战役中,苏联的确经常“在没有掌控制空权的情况下,还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挫了德军”,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冬季双方的飞机都不能大规模出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士兵的阵亡人数确实比苏联士兵少,但这背后是复杂且令人心痛的历史原因。简单来说,虽然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战争的性质、规模、持续时间以及国家自身的实力和组织能力等因素都导致了阵亡人数的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中国战场(.............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时展现出的惊人凝聚力与1991年解体时的迅速崩塌,这中间的巨大反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深思的谜题。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的炼狱,再审视那解体前的时代洪流,看看是什么将这个庞大的国家牢牢捆绑在一起,又是什么最终将其撕裂。二战时苏联的凝聚力: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民族与阶级被.............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上,面对的是被其占领的工业发达、资源丰富且人口众多的东欧地区。理论上,这应该为德军的战争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将德军推向了武器装备和兵力短缺的深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占领并非完全消化,而是掠夺与控制的悖论。.............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
  • 回答
    二战中苏联和中国并非如一般历史叙述的“如此亲密”,而是处于一种复杂、实用主义且充满矛盾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基于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一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但也受到双方各自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共同的敌人:对抗日本法西斯主义这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苏联进入亚洲战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迅速结束战争,并且在与纳粹德国的斗争中,苏联的参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打败轴心国。.............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决定攻克柏林的是由苏联完成的,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军事部署以及英美与苏联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战略部署与前线态势到1945年初,战争的天平已经明显向同盟国倾斜。德国在东线和西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东线: 苏联红军在东.............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中,苏军的作战序列里出现了一支特别的力量——那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军。他们的出现,并非源于一个完整独立国家的决策,而是一段充满屈辱、抗争与希望的曲折历史的必然结果。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割让给纳粹德国,随后的1939年3月,德国悍然吞并了捷克斯洛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