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在二战中对德国做过什么暖心却鲜为人知的事情?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

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了多年的东欧人民,虽然饱受压迫,但也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家庭、生计,甚至是出于某种复杂的情感,与德国人产生了交集。当苏联军队兵临城下,这些东欧人民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站队胜利者,还是对曾经的统治者抱有一丝复杂的情感?

这时候,苏联的一些普通士兵,他们是刚刚经历过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惨烈战役的幸存者,也曾是纳粹暴行的直接受害者。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解放一些城镇时,他们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一味地对曾经的德国占领军进行无差别的报复。

比如,在解放波兰的一些小镇时,一些当地居民,他们的子女可能在纳粹德国工作过,或者与德军士兵有过某种联系,他们内心是忐忑不安的。而苏联士兵,在进入这些城镇后,并没有一味地搜捕和审判所有与德国沾边的人。相反,对于那些被证明没有犯下严重战争罪行的德国平民,甚至是战俘,苏联军队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了相对人道的对待。

有一个细节是,在一些城镇,当苏军进入后,会遇到一些德军士兵,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被遗弃或选择投降,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拼死抵抗。这些士兵,很多已经疲惫不堪,身心俱疲。按照战争的逻辑,他们很可能面临严酷的审判甚至处决。但是,一些苏联指挥官,在评估了具体情况后,也并非将所有投降的德军都视作必须消灭的敌人。

更具体地说,根据一些战后回忆录的片段,在战争末期,尤其是在德国本土的一些地区,当苏军士兵面对那些已经没有反抗能力、甚至显得有些绝望的德国平民和士兵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互动。

比如,有些苏联士兵,看到一些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德国孩子,会不自觉地从自己的口粮里省出一些食物递给他们。这并非出于什么高尚的政治指令,而是一种非常朴素的人道主义关怀,是那个极端环境下,人性中仅存的一点光辉。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苏联女兵,她们在战场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创伤。但当她们遇到一些在德国军队中担任辅助性角色,例如护士、文职人员,并且没有直接参与过任何暴行的德国女性时,并没有像对待战斗人员那样施加粗暴对待。反而,在一些情况下,会给予她们一些基本的生存保障,甚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帮助她们前往安全地区。

当然,这些故事在浩瀚的战争史料中,就像沙粒一样不起眼,很少被放大和宣扬。因为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和遭受的深重苦难相比,这些“暖心”的举动显得太过渺小。而且,即便是这些举动,也并非普遍存在,也存在着因个体差异、具体情况以及不同部队的纪律而产生的各种情况。

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个别的、零星的“暖心”事件,就去否认战争的残酷,更不能淡化纳粹德国对苏联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但是,恰恰是这些在最黑暗时刻,那些普通士兵之间,因为同样经历过苦难而产生的一丝共情,一些超越了仇恨的微小善举,才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复杂性,以及人性中那份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可能存在的柔软。

这些事情之所以鲜为人知,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与宏大的叙事不符,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在那个年代,士兵们的行为更多地是以“完成任务”或“执行命令”为导向,个人的情感表达往往是被压抑和被忽视的。但正是这些被压抑的情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才显得尤为珍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解放死亡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分子为镇压异己和推行种族主义,在国内和被占领国建立了众多集中营。集中营也称“死亡营”,通常建有用于大规模屠杀和进行人体试验的毒气室、尸体解剖室和焚尸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以下是纳粹德国修建的主要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最大的集中营,始建于1940年4月,是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的奥斯威辛市附近大小40多个集中营的总称。德国纳粹在这里监禁过数百万人,并屠杀了其中的110多万人,受害者绝大部分是犹太人。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7000名幸存者获得了新生。


达豪集中营

达豪集中营位于德国慕尼黑西北约80公里处,1933年建成,1938年扩建。它是德国纳粹建造的第一座集中营,曾被作为培训德国党卫军集中营军官的教学基地。这里先后关押过21万人,包括许多犹太平民和苏联战俘,其中近3.2万人被迫害致死或遭枪杀。1945年4月29日,集中营被解放,3万多名在押人员重获自由。

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萨克森豪森集中营位于德国首都柏林附近,是二战期间德国占领区纳粹集中营的指挥总部所在地。集中营占地400公顷,整个布局呈三角形,是按照纳粹党卫军头目希姆莱的要求设计建造的,被认为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集中营。从1936年建立至1945年4月22日获得解放,这里关押过20多万来自欧洲各国的共产党人、社民党人、抵抗运动战士、犹太人、吉卜赛人以及苏联战俘,他们中的半数死于苦役、疾病或被枪杀和焚烧。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坐落在德国东部城市魏玛附近,建于1937年。 二战期间,此处囚禁了大约25万人,其中5.6万人被纳粹分子以各种方式杀害,其中包括德国共产党主席台尔曼。

在集中营内,以德国共产党人为首的一批反法西斯战士一直坚持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他们秘密筹划通过武装起义赢得自由。1945年4月,他们发动武装起义,并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控制了集中营,使近2.1万人获得自由。

布伦东克集中营

有着西欧“奥斯威辛”之称的比利时布伦东克集中营位于布鲁塞尔以北20公里处,这里本是比利时在一战时期的一个防御工事,二战中成为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关押、迫害和虐待犹太人及武装抵抗人员的人间地狱。


拉文斯布吕克妇女集中营

拉文斯布吕克妇女集中营建于1938至1939年间,位于柏林以北50英里。二战期间,这里共关押过13. 3万名妇女、儿童和青年。他们被强迫从事修路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部分妇女被用来进行医学试验。在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这里之前,约有近5万人被迫害致死。


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

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建立于1940年,1945年4月15日英国军队解放了该集中营。在集中营存在的5年间,德国纳粹在此共杀害了约7万名被关押者。


毛特豪森集中营

纳粹德国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始建于1938年8月的毛特豪森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奥地利迫害犹太人、反法西斯人士及无辜平民的主集中营。这座集中营及奥地利其他地区的49座附属集中营共囚禁过20万人,有10万人被迫害至死,其中包括至少5名中国人。2003年5月11日,毛特豪森集中营旧址举行了中国遇难同胞纪念碑揭幕仪式,深色的大理石纪念碑上镌刻着:“纪念在此集中营遇难的中国同胞”。


布伦东克集中营

布伦东克集中营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以北20公里处,这里本是比利时在一战时期的一个防御工事,二战中成为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关押、迫害和虐待犹太人及武装抵抗人员的人间地狱。在1940年至1944年的4年间,这里关押的3500多人中有164人被枪杀、21人被绞死,约100人被折磨致死。

user avatar

帮他们打倒了纳粹

user avatar

我来提一个在苏联和德国都不算鲜为人知,但中国肯定少有人知道的事,那就是苏联红军在德国救护过很多德国小孩。

在柏林,有这么一座雕塑,是一个苏联红军的战士,一手拿着剑,一手抱着个小孩

这座塑像,其实就是纪念一名叫的马萨洛夫的红军战士,1945年4月,尼古拉·马萨洛夫(Nikolai Masalov)将一名德国女孩从轰炸区抬了出来。关于这位战士的事迹,有一篇叫做铜像英雄的故事介绍的很详细,我直接搬过来就行了

在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4周年前夕,柏林市中心要建纪念碑。工作人员把斯大林塑像和苏联军人铜像送给斯大林挑,斯大林幽默地说:“我不怎么喜欢这个大胡子,还是要咱们的大兵吧。”
1949年5月8,13米高的苏军纪念碑同柏林人见面了:身材魁伟的苏联士兵左手抱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德国小女孩,下垂的右手握着一柄沉重的双锋剑,脚踩法西斯的徽记。 这座塑像表现的是真人真事。
1945年4月29日,向柏林市中心挺进的苏军220近卫步兵团受到德军火力的阻拦。桥旁的开阔地带弹雨纷飞,一名被流弹打死的德国妇女躺在那儿,一个5岁小女孩趴在妈妈身旁哭泣。 指挥员命令旗手马萨洛夫由两名战士掩护,去救出德国小女孩。马萨洛夫上士机智地匍匐到桥旁,抱起小女孩就往回跑。把小女孩送到指挥部后,上士就忘了这件战场上的寻常事。
当年秋季,雕塑家武切季奇找到了马萨洛夫,留下了他的速写像就分手了。创作时,他找了另一名战士当模特。 1947年,马萨洛夫带一身伤痕和16枚军功章回到西伯利亚老家。
铜像和苏联军人救德国女孩的事迹感动了德国人和苏联人,铜像的复制品流传到各国,但铅像上的英雄从此却杳无音讯了。 50年代末的一天,马萨洛夫在店里买了一盒火柴,发现了火柴盒上印的苏军纪念碑,马上就联想起他救出的小女孩和为他画速写的雕塑家。但马萨洛夫是个不爱自吹自擂的人,只是把救德国小女孩的事告诉了妻女,还轻描淡写地说:“战场上救人的事多着呢,铜像上的军人比我漂亮,跟我有什么关系……”
60年代初,无孔不入的记者们终于打听到了铜像上的英雄的下落。苏联和外国报刊、电视广为报道。他被请到柏林,见到了“自己的”铜像。一下子就有3位被苏联红军救出的德国姑娘请他相认。马萨洛夫端详良久,遗憾地摇摇头:都不是他救的那个。
他成了名人,尽管到处作报告,但依然当他的托儿所管理员。 46年过去了,这位年届68岁,转战过5个方面军、碑立柏林的老英雄,仍然过着清寒的退休生活。

无独有偶,朱维毅的《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也记载了一些德国人对苏军战士善待德国儿童的回忆。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完全站在德国人的立场上,对苏联基本上是贬斥的态度。不过正因为如此,这本书记载的这些回忆肯定是真实的,毕竟不会有人无缘无故地夸自己讨厌的人。

user avatar

二战苏联在四年里被德国人打死了800万士兵,杀害了2000万平民。这还是在四年内,而且苏联只有不到三亿人(至于占领区人口则不到8000万,而且在1944年夏季之后,德国就失去了几乎所有在苏占领区了)。


我不是给鬼子洗白,鬼子在中国八年,干过什么谁都懂,被害的平民好像也没有到2000万(此沦陷区人口大概1.6亿)。德国人在苏联做了什么,可想而知了吧。


所以说,苏军在德国的行为,可以说是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了。虽然当时苏联国内叫嚣杀光德国人的不比今天叫嚣杀光日本人的中国人少。


至于你说的暖心,其实苏联高层在约束军纪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但是几乎没用(至少在1945年8月前,改善很有限),为什么不言而喻了。(顺带,1944年后,苏联兵源主要来自新解放区,就是刚刚被撤离的德国人焦土的地方)。


此外就是战后一段时间,包括东德在内的整个欧洲都在闹饥荒,苏联可是进行了救济,不知让多少德国人免于成为饿殍。


总而言之,苏联在德国东部,无论怎么说可谓仁至义尽矣。


—————————————————————————————————————


鉴于有几个老兄认为我在给鬼子洗白,说鬼子仁慈,我在这里打个比方。人人都知道百草枯是剧毒,但是懂化学的都知道氰化物比百草枯毒得多,然后我跟别人说氰化物比百草枯毒,结果有人把我的话理解成“百草枯无毒无害”或者“百草枯没有什么毒性”,你们觉得荒谬吗?

user avatar

为了让占领区的德国工人不至于饿死,莫斯科下达了大量的订单给西里西亚的德国军工厂,于是乎德国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武器,以换取收入。

(ps:德国人真是实用主义到了极致,刚被占领,就能够毫无芥蒂的给占领军生产武器来进攻德国人的军队。)

user avatar

容克地主阶级彻底瓦解是德国现代史上最重大的利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上,面对的是被其占领的工业发达、资源丰富且人口众多的东欧地区。理论上,这应该为德军的战争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将德军推向了武器装备和兵力短缺的深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占领并非完全消化,而是掠夺与控制的悖论。.............
  • 回答
    要说斯大林在二战前对罗马尼亚的“觊觎”,以及这种觊觎如何最终成为压垮希特勒决心进攻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历史恩怨和战略考量。这并非简单的“想要”或“不想要”,而是一系列步步紧逼的策略,最终将德国推向了那个决定性的十字路口。我们得先回到一战后那个硝烟散尽的欧洲。当时的.............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炮兵和空袭的使用上,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各自的工业基础、战略思想、战争经验以及战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制空权来消耗敌人;而苏联则更侧重于大规模、高密度的炮火覆盖,以及利用空军进行.............
  • 回答
    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对二战的称呼不同,分别是“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国家叙事和民族情感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差异,更是对各自在二战中所扮演角色、所承受牺牲以及最终胜利意义的深刻解读。苏联的“卫国战争”: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民族史诗苏联之所以将他们在二战中的主要战争时期.............
  • 回答
    比较美国和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军事、经济、政治和战略等方面。两国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贡献的性质和规模有所不同。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 军事贡献:这是衡量两国贡献最直观的指标,但需要注意双方面临的战场和作战方式的差异。 1. 苏联的军事贡献: 解放欧.............
  • 回答
    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海洋中,你偶然间会看到一些文章和评论,它们以一种相当尖锐的口吻,试图淡化甚至全盘否定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读到这些内容时,你可能会感到一丝困惑,甚至有些不舒服,因为这与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历史认知似乎有很大的出入。这些文章和评论通常会聚焦在几个关键点上。首先,它们可能会强调战争.............
  • 回答
    二战结束,当尘埃落定,硝烟散尽,世界本应迎来和平的曙光。然而,如果历史的车轮在这关键时刻转向,美英法盟军选择立即向曾经的战友——苏联宣战,那么这幅被我们熟知的战后格局,必将面目全非,演变成一场更加惨烈、更加难以预料的冲突。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全球政治版图的剧变。 欧洲: 原本由美英法主导的西欧.............
  • 回答
    二战的洪流裹挟着整个世界,而法国与苏联,这两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人和曾经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玩家,在其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其选择与得失也因此而异。这不仅仅是两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更是无数人民的命运写照。法国:从辉煌到屈辱,再到浴火重生法国在二战前,曾是欧洲大陆上无可匹敌的军事强国,拥有庞大的陆军和严密.............
  • 回答
    如果苏联在二战中放弃列宁格勒,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仅对苏联自身,对整个战争的走向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上的撤退,而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士气和国际影响力的全方位崩溃。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列宁格勒在苏联人心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另一个城市,而是彼得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发源地。.............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芬兰在苏芬战争(19391940)中确实遭受了重创,失去了约10%的领土,这其中包括芬兰湾的战略要地和维堡等重要城市。之后,芬兰确实在德国的默许和支持下,参与了对苏联的“继续战争”(19411944)。很多人会问,二战后,芬兰是否收回了那片失去的土地?答案是,没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段.............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中,苏军的作战序列里出现了一支特别的力量——那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军。他们的出现,并非源于一个完整独立国家的决策,而是一段充满屈辱、抗争与希望的曲折历史的必然结果。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割让给纳粹德国,随后的1939年3月,德国悍然吞并了捷克斯洛伐.............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期间在远东地区长期维持庞大兵力,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和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 远东日本的威胁:潜在的“第二战场”隐患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日本,特别是其关东军,长期以来被视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心腹大患。在1930年代,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