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在二战期间对炮兵、空袭的使用和苏军相比截然不同?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炮兵和空袭的使用上,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各自的工业基础、战略思想、战争经验以及战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制空权来消耗敌人;而苏联则更侧重于大规模、高密度的炮火覆盖,以及利用空军进行战略性的对地支援和侦察,其战术往往更加务实和粗犷。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致地剖析这种不同。

一、 工业基础与生产能力: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

美国:量质并重,科技驱动

美国在二战前就已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发达的科研体系,这使得其在战争爆发后能够迅速转化为强大的军事生产力。

炮兵方面:
多样化与精良化: 美国陆军炮兵装备种类繁多,从轻型的步兵支援火炮,到重型的野战炮、加农炮,再到海军舰炮支援陆战,其口径和射程都相对均衡。例如,M7牧师自行火炮、M10驱逐炮等,不仅提供了机动性,也提升了火力支援的效率。他们对炮弹的精度和爆炸威力也有很高要求,重视曳光弹、榴霰弹等多种弹药的配合使用。
技术领先: 在火炮设计上,美国更注重轻量化、可靠性和射速。许多火炮采用了更先进的材料和设计,便于运输和部署。观瞄设备、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等配套的指挥与控制系统也日益成熟,为实现精确射击奠定了基础。
后勤保障: 美国强大的物流体系保证了充足的弹药供应,使得炮兵可以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持续射击,这在消耗战中至关重要。

空袭方面:
战略轰炸与精准打击: 美国陆军航空队(USAAF)是战略轰炸的坚定奉行者。他们大量投入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等重型轰炸机,实施大规模的日间低空(早期)和高空精确轰炸。目标直指敌方工业区、交通枢纽和军事基地,旨在从根本上削弱其战争潜力。
陆军航空兵的支援: 除了战略轰炸,美国陆航也承担了大量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P47“雷电”等战斗机凭借其坚固的结构和强大的火力,能够挂载炸弹和火箭弹,为地面部队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打击敌方坦克、火炮阵地和集结部队。
海军航空兵的协同: 美国海军航空兵在太平洋战场扮演了关键角色,其舰载机不仅承担了制空任务,也大量参与对陆攻击,对日军的海岸防御工事、港口设施等进行了猛烈打击。

苏联:数量优势,压倒性火力

与美国不同,苏联的工业基础在战争初期受到很大冲击,因此其军事生产更侧重于快速、大规模的生产,以满足前线部队的需求。

炮兵方面:
“炮兵是战争之神”: 苏联高度重视炮兵的作用,将其视为决定性的作战力量。其战术思想深受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影响,强调“火力突击”。
大规模集结与密集覆盖: 苏联炮兵的突出特点是数量庞大、集中使用。在进攻战役中,他们会集中数百甚至上千门火炮,对一个有限的区域进行密集轰炸,以彻底摧毁敌方的防御工事、火力点和兵力集结。这种“火力洗礼”旨在瓦解敌方抵抗意志和作战能力。
口径与品种多样: 苏军拥有从轻型步兵炮到重型榴弹炮、加农炮,再到岸炮、高射炮等广泛的炮兵装备。例如,M30 122毫米榴弹炮、ML20 152毫米榴弹炮都是战场上的主力。同时,他们也大量使用喀秋莎(BM13)火箭炮,这种武器虽然精度不高,但其快速、大规模的杀伤力在冲击敌军士气和阵地方面效果显著。
战术的实用主义: 相较于美国的精确射击,苏联炮兵更倾向于“饱和攻击”,即以数量弥补精度上的不足,通过压倒性的火力来摧毁目标。

空袭方面:
近距离支援为主: 苏联空军(VVS)在战争早期和中期,更多地承担为地面部队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任务。伊尔2“斯图卡”(Sturmovik)攻击机以其强大的装甲防护和挂载能力,成为战场上的噩梦,专门用于摧毁敌方坦克、装甲车辆和野战工事。
侦察与运输: 空军也承担了重要的侦察任务,为炮兵和地面部队提供目标情报。同时,运输机在战略物资的运输上也发挥了作用。
战略轰炸的局限性: 相较于美国,苏联的战略轰炸能力相对较弱。虽然也有图4等轰炸机,但在日德兰半岛的防空火力下,以及自身工业生产的局限性,难以与美国进行同等规模和持续性的战略轰炸。其空军的战略目标更多的是削弱德国的交通线和补给能力。

二、 战争经验与战场环境:实战检验与适应调整

美国:从太平洋到欧洲,磨练出的多面手

太平洋战场: 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美军面临复杂的丛林地形和坚固的日军防御工事。这使得他们更加重视炮兵的支援作用,特别是海军舰炮对陆地目标的支持。同时,为应对日军的灵活战术和地形限制,美军发展了包括步兵支援炮、迫击炮以及后来更精良的航空火力支援能力。
欧洲战场: 在欧洲,美军与德军交战,德军在炮兵和空军方面都有一定的实力,并且其装甲部队的运用也十分灵活。美军在火力支援方面,通过实战不断优化战术,强调与步兵的协同,以及炮兵阵地选择和转移的灵活性。空地协同的战术在诺曼底登陆等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强大的空中支援摧毁德军防线。

苏联:东线血与火的洗礼,人民战争的逻辑

大规模地面战: 苏德战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残酷的地面战争之一。双方投入了海量的兵力、装备和火炮。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尽管受到挑战,但通过国家机器的全力动员,依然能保证前线的炮兵数量。
消耗战与反击: 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创,但凭借其庞大的人力和国土纵深,通过残酷的消耗战积累了经验。其炮兵战术就是在这种消耗战中不断磨练出来的,即用压倒性的火力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和防御能力,为步兵的进攻创造条件。
适应性强: 苏军在战术上也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面对德军的闪电战,他们迅速调整部署,通过大规模炮火覆盖来迟滞和打击德军的装甲集群。在进攻时,炮兵的集火轰炸是打破僵局、推进战线的关键。

三、 战略思想与战术应用:目标导向与协同作战

美国:制空权与精确打击的逻辑

美国在战略上更注重通过控制制空权来削弱敌方战争能力,并通过精确打击来减少附带损伤和自身伤亡。其炮兵和空袭的使用,更多的是服务于这一整体战略目标。

协同性: 美军强调炮兵、航空兵与地面部队的协同作战,力求火力投送的时机、地点和效果都尽可能优化。例如,在炮兵射击前会进行详细的目标侦察和校射,以确保第一波炮火的有效性。
科技的应用: 美军乐于运用新技术来提升作战效能,无论是雷达制导的炮击,还是早期导航技术的应用,都体现了其科技驱动的特点。

苏联:火力决定论与整体攻势的逻辑

苏联的战略思想更侧重于通过大规模、持续的进攻来摧毁敌人。炮兵在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被视为“战争之神”,是实现战役突破和歼灭敌人的关键要素。

火力优先: 在苏联的战术中,炮兵的火力支援往往是优先考虑的,甚至有时候会牺牲一定的精度来换取火力的压倒性优势。
集团作战: 苏联的作战方式更倾向于大规模集团作战,炮兵的密集集结正是服务于这一特点,旨在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打破敌方防线。
心理战: 大规模的炮火轰击不仅是对敌方物质的摧毁,也包含了强大的心理威慑作用,旨在瓦解敌方士兵的抵抗意志。

总结一下,核心区别可以概括为:

美国 在炮兵和空袭上更倾向于精确、高效、技术驱动和成本效益(相对而言)。他们追求用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战术目标,并且通过战略性轰炸来削弱敌方的战争潜力。
苏联 则更注重大规模、高密度、数量压倒性以及与步兵协同的地面作战。他们擅长将炮兵视为决定胜负的关键,通过密集火力来“碾压”敌人,并利用空军进行有效的近距离支援。

这两者并非孰优孰劣,而是各自在不同国情、资源和战场环境下,为了最终的胜利而选择的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美国模式更像是精密的工业化生产线,追求的是“质”的飞跃和科技的优势;而苏联模式则更像是钢铁洪流,依靠的是“量”的积累和人民战争的强大韧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都为二战的最终结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 @山高县 的回答

“两山轮战时有一个例子,某军一天打五百吨炮弹,被新上任军长组织整改之后,一天只打不到两百吨,伤亡情况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之前每天浪费三百吨炮弹。。。。。”

第一、两山作战期间,任何一个军都没有调整过军长,不存在新上任之说。

第二、平均每天消耗炮弹500吨?看过两山作战弹药消耗情况统计表?实际上日均消耗炮弹最多的4天,每天是400吨,但是只有这4天。其余各个作战阶段日耗都只有几十吨。

同志们,凡是在知乎上看到对越作战相关问题,存有疑问的,直接call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同名粉丝群:614448611

user avatar

不光是二战,乌克兰内战中俄军还是这样使用炮兵。

苏/俄军的火炮使用逻辑比较奇特。。。。。。

我军和美军一般是设一个炮兵指挥所,然后各个部队的前观呼叫到炮兵指挥所,炮兵指挥所一般不请示主官就直接安排火力支援,使用逻辑上是炮兵配合一线部队(由于朝鲜战争的缘故,我军炮兵虽然是苏式体制,但使用逻辑是美式的)。

而苏/俄军讲究将炮火集中在决定性的方向使用,炮兵指挥部按照上级意图组织炮兵作战(看苏联电影就能发现,经常是罗科索夫斯基,瓦图京这种级别拿着电话指挥炮兵)。基层部队得到的是一个炮火时间表,然后根据炮火时间表安排作战。也就是说,是一线部队配合炮兵,而不是炮兵配合步兵,此所谓大炮兵主义。所以我军其实算不上大炮兵主义,毕竟还是炮兵配合一线部队的逻辑。

至于苏军呼叫炮火支援的问题是这样解决的:

苏军一线指挥官能掌握的只有自己队属和战前加强的炮兵,很少呼叫炮火支援。因为在苏军呼叫上级炮火支援,意味着打乱整个炮兵时间表,性质等于请求预备队,批准程序非常麻烦。而指挥官会被视为没有完成战斗任务,对个人发展很不利(当场被换人都有可能)。苏军特别喜欢在平台上堆积重火力,也与一线指挥官承担的这种压力有关。

这种逻辑在阿富汗战争时闹出了非常奇葩的事。由于苏军指挥官不愿意请求上级火力支援,导致担任掩护运输任务的苏军部队,往往把队属炮兵平均分到沿途几个据点,每个据点控制一段区域。由于火力分散又不请求支援,堂堂世界第一陆军,炮火经常占不了游击队多大便宜。。。。。。。。

不过我认为对苏军的逻辑不能一味批评其僵化,也有其可取之处,可以调动一线指挥员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全军的战斗力。我军和美军都存在一线指挥官不发挥主观能动性,过于依赖炮火支援的问题,风吹草动就叫炮,给他们发武器简直是浪费。

美军浪费炮火毛病由来已久,举世皆知。南越,伊拉克军队之所以离开美军后战斗力只能用战一渣形容,主要原因就是跟着美军的时候养成了依赖火力支援的毛病。

我军浪费炮火问题在朝鲜战争后期开始出现,对越作战时尤其严重。两山轮战时有一个例子,某军一天打五百吨炮弹(严重存疑,可能是周),被新上任军长(存疑,应该是军区副司令)组织整改之后,一天只打不到两百吨(应该是周),伤亡情况几乎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之前每天浪费三百吨炮弹(应该是周)。。。。。

总之,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生死相搏之中,用上千万人鲜血换来的经验,必有其可取之处。

user avatar

连排级能叫的动的紧急密接支援空袭,是米军在2005年 给tacp配了jfo后的水平,而且蹲在连排的jfo还只是辅助在营里的tacp小组,除非jtac那个人阵亡或没空目视引导,他才能取代呼叫空袭。

二战一个米军陆军连长就能叫的动空袭,要么是在战斗规划阶段就约定好的计划性近距空中支援,该连级军官任务里有空袭指引的责任,要么是问题中代入的cod世界线。

二战中的米陆军计划性空袭和前置式空中支援的规划与使用权限是师级作战单位,也就是一个连长在作战规划阶段和战斗中觉得自己的冲击方向需要空袭,那么先层层打报告直到提交给师参谋再说,在战斗中遇到需要紧急密接支援也是如此。


在二战中空地支援做的最好的是得天独厚,在登陆战中有非常靠近的cvl,cve航空支援的马润(相比陆军和空军是直到二战打完,才扯皮出tac战术空军司令部),即使如此,在二战末才摸索出lafascu小组,配置给团级战斗单位,进行空中支援空地协调,这也是因为马润的登陆战斗本身宽度小。


总之以二战的米军根本不可能让连排级军官有随意调动空袭的能力,除非是计划内的空袭指引任务,这是通讯技术、航空调度、和空袭效率等综合决定的。

user avatar

首先,炮火准备什么时候成了苏军专属了?无论是《硫磺岛家书》还是《风雨太平洋》,都会看到登陆作战开始前飞机、舰炮地毯式轰炸的场面。要不然凭啥鬼子要躲到地下工事里等你过来呢?美国大兵在登陆艇上立得最多的flag不就是“等我们上了岸,什么都被炸平了”么?就算是写坦克兵的《狂怒》,也给了轰炸机群一个镜头。你说美国用不用火炮齐射,用不用战前轰炸?

战争一定是情报先行,阵地部署火力配置之类的事情,侦察机、侦察兵不知道要投入多少。敌人的火炮、机枪、地堡位置都摸清楚了,地图上一个一个标出来了,你不提前用火炮空袭灭了,非让步兵死一片之后呼叫支援?不怕被人打么?范佛理特弹药量是怎么出来的?二战结束五六年了,美军的炮火是怎么打的?所谓的精确打击呢?



第二,谁说美军总是呼叫空袭和炮击的?我看过炮击用的最多的片子是《风语战士》

片子里为啥呼叫火炮那么猛呢?因为那通信员是主角啊。为了突显呼叫炮火的重要性,飞机空袭从来打不中日军炮位——你都炸完了我还打啥?结果就是,进攻必然被日军阻拦,阻拦了必然要印第安通信兵呼叫炮火支援,一呼叫支援必然药到病除。

然而其他影视剧里,主角不是通信兵了,那就该怎么着怎么着吧。《拯救大兵瑞恩》,摊头被德国人压制得不要不要的。结果呼叫炮兵那位被德国人一下子把脸炸没了,步话机也坏了。这才有后边大兵各种风骚走位狙击怼死德军火力点,一拥而上火焰喷射器烧烤德军工事的好戏。《风雨太平洋》,贝里硫岛进攻日军机场,对方凭借二层小楼等工事打击美军,结果无线电接不通,干瞪眼。这才有了大兵(好像是Leckie?)返回去再找步话机的英勇行为。至于《圣安娜奇迹》,呵呵哒了,前线黑人士兵报告炮击位置,白人指挥官认为你们丫这帮黑鬼报的数是错的,结果改了数据,于是自己的炮弹把自己的士兵炸得不要不要的。

所以,别拿影视作品太当回事。美军自己都会根据需要调整各兵种的权重。主角是通信兵的时候,能保证塞班岛战役打下来,保护通信兵的小队死得不要不要的,但通信兵就是不死——当然,另一位通信兵为了保护密码英勇就义。主角不是通信兵的时候,开场20分钟您就领盒饭了,端碉堡的事有英勇的陆军/海军陆战队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