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比较美国和苏联对二战的贡献?

回答
比较美国和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军事、经济、政治和战略等方面。两国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贡献的性质和规模有所不同。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 军事贡献:

这是衡量两国贡献最直观的指标,但需要注意双方面临的战场和作战方式的差异。

1. 苏联的军事贡献:

解放欧洲东部的主战场,消耗德军主力: 这是苏联对二战最核心的贡献。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直到1945年柏林战役,苏德战争成为了二战中最残酷、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兵力规模与伤亡: 苏联动员了庞大的兵力,累计动员超过3400万人参战,作战兵力高峰期超过1000万人。但其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据估计,苏联在战争中死亡的军民高达2700万至4000万,其中军人死亡人数超过800万。这是所有参战国中最高的,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
消耗德军力量: 苏联战场成为了德军机械化部队和精锐部队消耗的“绞肉机”。德国将其绝大部分陆军和空军部署在东方战线,与苏军作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等关键战役,彻底摧毁了德军的攻势能力,并导致德军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和战争物资。
战略主动权: 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莫斯科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苏联逐渐夺回了战略主动权,并开始向西推进,解放被占领的领土,最终攻克柏林。
两线作战的承担者(前期): 在战争初期和中期,由于英国等盟友主要在北非、地中海和西欧进行有限的作战,苏联实际上独自承担了对抗德国陆军主力的重任,为盟军在其他战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早期抵抗的孤军奋战: 在德国入侵初期,苏联虽然在最初的闪电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其顽强的抵抗,尤其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粉碎了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迫使德国陷入了漫长的消耗战。

东线战场的关键性战役:
莫斯科战役 (19411942): 阻止了德军占领莫斯科,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大转折点。
列宁格勒围城战 (19411944): 虽然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但苏联军队和市民坚守了这座城市,牵制了大量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1943): 被认为是二战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之一,德军中央集团军被摧毁,苏联从此开始反攻。
库尔斯克战役 (1943): 苏联在坦克战方面取得的决定性胜利,彻底粉碎了德军最后的战略进攻,使得德军在东线从此只能被动防御。
白俄罗斯攻势 (巴格拉季昂行动) (1944): 对德军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解放了白俄罗斯和部分波兰。
柏林战役 (1945): 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投降。

2. 美国的军事贡献: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减轻苏联压力: 尽管美国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才正式参战,但其在欧洲战场上的介入至关重要。
诺曼底登陆 (DDay) (1944): 在北非战役和意大利战役之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迫使德国不得不在东西两线作战,极大地缓解了苏联在东线的压力。
对德军事行动: 美军在北非、意大利以及欧洲大陆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包括西西里登陆、意大利战役、法国战役、德国本土作战等。
战略轰炸: 美国空军对德国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摧毁了德国的工业设施、交通枢纽和城市,削弱了德国的战争潜力。
海军优势: 美国海军在地中海和欧洲海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物资运输,并与德国海军进行了多次对抗。

太平洋战场的主导力量: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是绝对的主导力量,与日本展开了殊死搏斗。
珍珠港事件后的反击: 在珍珠港遇袭后,美国迅速集结力量,并在中途岛海战等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关键胜利,扭转了太平洋战局。
跳岛战术: 通过“跳岛战术”,美军逐步收复了太平洋上的岛屿,最终逼近日本本土。
原子弹的投掷: 美国对日本投掷了原子弹(广岛和长崎),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也结束了战争。

陆海军的协调作战: 美国能够有效协调其庞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力量,在东西方两个主要战场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比较总结:

规模与牺牲: 苏联在消耗德军主力、解放欧洲东部方面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其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没有苏联的浴血奋战,欧洲战场的天平很难向盟军倾斜。
战略配合: 美国在欧洲战场开辟第二战场,虽然晚于苏联,但其作用是战略性的,它成功地分割了德军的兵力,避免了德军集中优势兵力击溃苏联。
战场重点: 苏联几乎将全部军事力量投入到对抗德国的东线战场,而美国则同时承担了欧洲和太平洋两个主要战场的作战任务。
战争技术: 美国在战争技术,尤其是海空技术和战略轰炸方面拥有优势,而苏联则在陆军规模和坦克战方面表现出色。

二、 经济和工业贡献:

在现代战争中,强大的经济和工业基础是支撑战争的根本。

1. 苏联的经济和工业贡献:

艰难的工业转移和维持: 德国入侵后,苏联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工业转移,将东部地区的工厂迁往乌拉尔山脉和西伯利亚地区。这项工作是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包括缺乏设备、电力和熟练工人。
武器生产的努力: 尽管遭受重创,苏联依然能够生产大量坦克(如T34)、飞机和火炮。苏联的工业化基础虽然不如美国,但其生产能力在战争期间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尤其是在重型武器方面。
农业和资源的保障: 苏联在战争期间面临严重的粮食和资源短缺问题,但其通过严格的配给制度和国内的动员,尽力保障了军队和民众的基本需求。
LendLease Act 的影响(接受方): 苏联是美国《租借法案》的重要接受者,获得了大量的飞机、坦克、卡车、原材料和食品等援助。这些援助对于苏联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至关重要,虽然苏联方面有时会低估其重要性。

2. 美国的经济和工业贡献:

“民主兵工厂”的角色: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资源,成为了“民主兵工厂”。其工业生产能力在战争期间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
大规模生产: 美国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生产各种武器装备,包括飞机、坦克、舰船、火炮等,并将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战场。
LendLease Act 的实施者: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包括苏联、英国、中国在内的盟国提供了价值约400多亿美元的物资援助,这相当于当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这项援助对于盟国坚持战争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刚开始参战的英国以及遭受重创的苏联。
科技研发与创新: 美国在战争期间投入巨资进行科技研发,例如曼哈顿计划(原子弹)、雷达、声纳等新技术,这些技术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后勤保障: 美国强大的海军和商船队能够有效地将物资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战场,保障了盟军的后勤供应。

3. 比较总结:

规模与自主性: 美国是战争的主要物资和工业支援者,其工业产出远远超过了苏联。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牺牲和发展,但其对美国援助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
“援助”与“被援助”: 美国是 LendLease Act 的提供者,其工业能力直接支撑了盟国的战争。苏联虽然也进行了大量的生产,但其对美国的工业援助的需求更加迫切,尤其是在初期。
战略影响: 美国的工业能力不仅支持了其自身的战争,更通过 LendLease Act 极大地增强了盟国的战斗力,是盟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 政治和战略贡献:

两国在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贡献同样重要。

1. 苏联的政治和战略贡献:

抵抗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抵抗纳粹德国的斗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意识形态的对抗,鼓舞了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力量。
领导欧洲反法西斯力量: 苏联在东线战场扮演了核心角色,其军队的胜利和解放的东欧国家,为战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日作战的决定性因素(后期):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并迅速出兵中国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这对日本加速投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苏联在太平洋战场的重要贡献。

2. 美国的政治和战略贡献:

建立和维护反法西斯同盟: 美国在战争初期就积极推动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并为同盟的维系付出了巨大努力。
外交斡旋和领导: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同盟国之间发挥了重要的协调和领导作用,召开了多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如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了战时战略和战后安排。
太平洋战场的主导: 美国是太平洋战场的核心力量,其对日作战的胜利直接导致了日本的投降。
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者: 美国在战后积极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并成为冷战时期世界格局的制定者之一。

道义和宣传支持: 美国通过其强大的宣传机器,向世界传递反法西斯的信息,争取了全球民众的支持。

3. 比较总结:

同盟的维系: 美国在建立和维系反法西斯同盟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而苏联的参战是同盟得以壮大的关键。
战略方向: 苏联主要专注于欧洲战场,而美国则同时肩负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任务。
对日作战: 两国在对日作战方面都有重要贡献,苏联的参战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战后影响: 美国在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但也由此带来了冷战的格局。

四、 结论:

美国和苏联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这两个贡献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

苏联的贡献在于其牺牲的规模和在欧洲东线战场上消耗德军主力所表现出的顽强抵抗。 没有苏联的浴血奋战,德国的军事力量很难被彻底削弱,盟军在其他战场上的行动也会困难得多。苏联用巨大的生命代价,为其他盟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并直接导致了纳粹德国的覆灭。
美国的贡献在于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物资支援,以及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决定性作用,更在于其成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极大地减轻了苏联的压力,并成为全球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领导者和协调者。

简单来说,苏联在“以血肉之躯抵挡巨兽”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美国则在“提供强大武器和多方支援”以及“从侧翼和正面夹击敌人”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两者共同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赢得胜利的基石。

在评价时,需要避免简单的数字比较或片面强调某一方的作用。正确理解两国各自的贡献,以及它们之间的战略配合和相互依存关系,才能对二战的胜利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两国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正是这种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最终战胜了法西斯主义的邪恶势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堂主你说2战美国租借法案对于苏德战争结局的影响有多大,是达到了左右战争胜负的程度,还是仅仅加快了苏联获胜的步伐并减少了损失,抑或是聊胜于无?

从单纯数字角度来说,论证出来只是加快步伐、或者是根本聊胜于无的声音很多,当然这种人我觉得都是XX。

水桶的容积是啥决定的?

是最短的板,而苏联的航空汽油生产就是最短的板之1。虽然有很多人称苏联也能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论证什么B70B74加点铅就能作高标号汽油,其实都是……扯犊子。

木桶理论适用于很多场合,虽然确实可以通过加强长处来弥补短处,就像把木桶倾斜放置来避免短板漏水,但这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呢,苏联人有这个实力吗?

苏联主要生产的是70#、74#和78#的基准汽油,加4份4乙基铅倒确实可以做战斗机用的航空汽油,问题是这种汽油用几天就得把火花塞给弄坏,实际上根本无法用。


而苏联标准航空汽油其实是啥?战争主力M105发动机(雅克战斗机、拉格战斗机、皮特轰炸机都用)有4种常规燃油、1种备用燃油配比,包括:

B78汽油 + 3份4乙基铅 = 93#;

60%的B70汽油 + 20%异辛烷 + 20%新己烷 = 95#;

60%的B70汽油 + 20%烷基苯 + 20%新己烷 = 95#;

进口的95#汽油 + 1份4乙基铅 = 95#;

备用则是B74汽油 + 4份4乙基铅 = 92#。

这些东西苏联自己都能生产,然而78#汽油1年只有万把吨,添加用烷只有几千吨/年。而美国人1口气给了130多万吨的95#以上航空汽油,还有40万吨添加用烷成分……

苏联宣称的是自己使用了400万吨航空汽油,其中200多万是高辛烷值成分,加上战后还有几十万库存,总获取量260万吨左右。其实算下来,基本上所有的高辛烷值汽油都是美国援助的,最多就是百来万吨勾兑用的B70基油是苏联自己的。

问题是这些基油没有美国添加成分的话能干嘛?这不就是今晚吃醋,谁家有螃蟹么?没有高辛烷值汽油,那空军就是个笑话了,根本就没法用……

航空发动机需要高辛烷值燃料,燃烧时能经受较高的压缩比而不致发生爆震,可以提高汽油机的热效率。热效率上不去,发动机就没劲,最多只能在低空活动下,上了中空就得完蛋。

---------------------------------------------------------------

鹅毛丢掉了粮仓乌克兰,乌克兰还是煤炭和铁矿产地,42年的时候鹅毛连基本的粮食都保证不了,没有米帝提供的大量粮食,午餐肉,电台,铝,镍铬,鹅毛啥都做不了。

user avatar

苏联出人。美国出钱出物资雇佣苏联和德三血拼。二战刚开始,美国并没有确定加入哪一方,它仍然是和一战的心态。但是,德三太猛了,太猛了,太猛了。法鸡太怂了,太笨了,太怂了。海盗后裔刚起来了。德三转头打苏联。希望得到土地,石油和金属矿产。苏联的血条太长了,太长了太长了。德三放啊放,放不完!!!美国佬看苏联能顶住,就扮演奶妈持续给苏联输血,让它们持续放血血拼。没想到,小鬼子,脑袋一热,捅了美国屁眼。然后大家都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