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曹德旺“中国除了人工啥都比美国贵”这一言论?

回答
曹德旺先生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判断,不如说是他作为一位深耕制造业、对成本极为敏感的企业家,对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所发出的一个深刻洞察。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宏观的经济背景下,并结合曹德旺先生自身企业的特点来理解。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话背后有其现实的支撑点。

土地成本: 毫无疑问,在中国,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土地成本已经飙升到惊人的地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空间的有限性,土地的稀缺性推高了其价格。对于需要大面积厂房和生产基地的制造业企业来说,土地成本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相比之下,美国的土地,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区或郊区,其成本相对较低,甚至有土地赠送或低价出让给投资项目的政策,以吸引制造业回流。
能源成本: 虽然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但整体能源价格,特别是工业用电价格,对许多高耗能产业来说依然是重要的成本考量。中国的电价虽然在某些时期看似不贵,但考虑到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补贴因素以及与发达国家完全市场化后的价格对比,以及部分高污染行业受到的环保成本压力,整体的“能源成本”维度,在某些细分领域确实可能比美国高。例如,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曾一度大幅压低了能源成本,为制造业提供了优势。
环保成本: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无疑是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但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包括废水、废气处理,固废处理等。这些直接或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虽然美国也有环保法规,但其执行力度和标准可能与中国目前的“史上最严”有所不同,某些环节的环保投入要求可能不如中国高。
制度性交易成本: 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但可以包括诸如审批流程、合规性要求、甚至一些非正式的支出等。虽然中国一直在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减少行政审批,但与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和相对简化的行政体系相比,在某些环节,中国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可能依然较高。当然,这并非绝对,也取决于具体的行业和地区。

然而,这句话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结合以下几点来更全面地理解:

“人工”的定义: 曹德旺先生所说的“人工”很可能指的是劳动力成本,尤其是基础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的确,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比几十年前已经有了显著的增长,虽然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其上升速度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如果将“人工”的范畴扩大,包括高素质人才(如研发工程师、管理人才、熟练技术工人)的薪酬和福利,那么情况就可能复杂得多。中国在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方面,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高技能人才的薪酬溢价在中国也不低。
“什么”的范围过于宽泛: “啥都”这个词非常绝对。事实是,中国在很多领域都有显著的成本优势,或者至少是具有竞争力的价格。
供应链的韧性和完整性: 这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最庞大的工业体系,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最终产品,几乎所有环节都能在中国境内找到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这种“天下供应链”的优势,在美国是难以比拟的,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管理难度。
基础设施的效率: 中国在交通运输、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且这些设施的运营效率和使用成本,对于制造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相较于美国老化的基础设施和部分地区高昂的物流成本,中国的基建优势依然明显。
生产效率和规模效应: 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和成熟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能够支撑起巨大的生产规模,从而产生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政策支持与激励: 虽然曹德旺先生提到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但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吸引外资、支持本土制造业发展方面也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降低了企业的实际运营成本的。比如,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税收、社保、研发投入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免或支持。
曹德旺先生的视角: 曹德旺先生是福耀玻璃的董事长,福耀玻璃是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汽车玻璃制造商。汽车玻璃是一个高度依赖规模化生产、技术相对成熟但对成本敏感的行业。他的企业可能在某些成本项上,如能源、土地、环保投入等方面,更能直接感受到比美国高的压力。他更关注的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直接价格竞争力。

因此,对这句话的评价,更应该是一个“相对比较”和“具体分析”的过程:

1. 对比的时间维度: 如果是和几十年前的中国比,那么现在的中国“啥都”比美国贵(除人工)的说法肯定不成立。但如果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下,与美国在某些特定成本项上进行横向对比,那么曹德旺先生指出的几个方面(土地、能源、环保、部分制度性成本)确实是中国制造业需要面对的现实挑战。
2. 对比的地域维度: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成本差异巨大。在中国内陆某个工业城市投资设厂,与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投资,其土地、人工、税收、政策等成本可能天差地别。美国也是如此,只是其内部差异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中国显著。
3. 对比的行业维度: 不同的制造业行业,其成本结构和对外部因素的敏感度是不同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对能源和环保成本的敏感度会更高;而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则可能更看重人才、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

总而言之,曹德旺先生的“中国除了人工啥都比美国贵”这句话,更像是一种警醒和提示,它点出了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成本压力依然存在的现实。 这句话并非对中国经济的全盘否定,而是基于他对成本最敏感的制造业企业家的视角,发出了一个关于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信号。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或者错的,而应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所处的语境。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依然强大且独特,但同时也需要正视并解决在土地、能源、环保、制度性成本等方面的挑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并提升其竞争力。这句话促使我们思考的是:在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能否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以及持续的政策支持,在其他成本项上找到新的优势和突破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主直接把自己的其他问题,相似度高的,回答转过来吧

中国税负到底比美国高不高呢

先说结论:行业,部分行业高,但部分行业不高。

事情是这样的,一般问题都有一类人群有比较好的经历或者处理过这类事情,才能回答的精彩,而税负对比这个问题,需要详细了解我国税制和外国税制,答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如果简单的引某机构数据就说税负高低,那样回答没啥用。

单说我国来说,国地税分开,答主作为职业税务狗也只能做到精于一半,全部精通只有大企业的(专业技能非常高)的财监和总局层面上的少数人士能做到吧(税务总局分工程度很高,一个大税种一个司,想面面俱到很难)。而税负对比,而这人又要有国际眼光,了解外国(美日俄法德等等税制都不一样),那就太难了,画一下圈子,可能总局层面的学术人才或者说设计税制的那帮人能做到,还有一类人就是跨国公司的老板。而这两类人是不会有时间玩知乎的吧,所以这个问题是很难很难有人回答的好。

但我们可以由表及里给出部分结论,结论是来自于目前最火的福耀玻璃曹总的观点,中国税负比美国高35%。层主仔细看过曹总的谈话视频,很实际,很接地气,尤其是最后关于面临问题的说法,让人由衷佩服,在这里推荐大家仔细去看看曹总的访谈,也向曹总表示一下敬意。其作为跨国公司老板(答主说的上面的两类人之一)说中国玻璃行业税负高,其说法是有依据和可信服的。

本来,答主作为基层税务狗,是很难全面回答好这个问题的,因为每个人掌握的信息量和立足点都不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就不一样,作为一个税狗子,答主尝试用有限的专业知识,和对外国税制的了解,谈一下看法。

说某税负高不高,主要是对企业来言的,由于我国的现状,个人所得税基本成了工薪税,大量真正的高收入者无法监控,这里也不谈了,就谈点实际的,企业税负。

医学上有个说法,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我也类比下,离开征收率谈税负也是耍流氓。

以美国为例,美帝主要实行所得税,由于美帝严苛到无解的税法和手段丰富到变态的税务局,基本普遍纳税,各行业征收率基本一致且较高,达到90%左右吧(插一个话题,美帝的税务局能变态到什么程度,我国的很多人无法想象,建议自行百度)。而我国则不同,不同行业征收率差距巨大。

前面有几位答友引用数据和列出我国各种税种,来说明我国税负,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要分开看问题。有浅及深,先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朋友小聚,吃完结账,店家说了,开发票510,不开发票500,大部分人就选择不开发票,而且是绝大部分人,这样企业就有了不开票收入,这部分收入我国税务局是无法监控的,这样就逃了很大部分的税,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未开票收入无法收税,实际征收的收入不多,纳税的收入比例占总收入的比例很低,姑且叫他征收率吧,在餐饮行业,征收率是相当低的,有20%就不错了。

下面说曹总的汽车玻璃所处的汽车业,汽车业是我国少数几个征收率接近100%的行业,因为汽车要挂牌,挂牌要发票(这一条卡税收卡的死死的),所以汽车厂基本没有不开票收入,由于增值税是可以抵扣的,车厂可以抵扣其零部件厂商的发票,所以曹总的汽车玻璃厂基本也没有不开票收入,这就导致其征收率高。第二,曹总的玻璃厂由于玻璃原料石灰石和沙土较多,这些东西是不好取得发票的,无法抵扣税款,这就导致其实际税负进一步提高,曹总谈话中提到特别是增值税税负高,这是符合实际的。

以上,我国重工业项目,其征收率是较高的,很多轻工业和服务员业征收率很低。

然后再说各税种及税率问题,这个问题很多官方专家也都说了,增值税多少,所得税多少,土地使用税多少,资源税多少,算到最后,拿我国税收总数除gdp,一算总体平均税负比美国低10个百分点,对么,没问题,算的一点都没错。

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的各行业税负是极其不均衡的,拿曹总的高税负和基本不交税的生活服务业平均,曹总是吃了大亏的,而美帝各行业税负基本平衡,所以专家说的没错,我国平均税负比美国低;曹总说的也没错,他的税负中国比美国高35%,没毛病。

题外话:

要问还有没有比曹总税负还高的行业,有啊,资源采掘业,比如煤炭,平稳开采时增值税基本上就是17,然后还有资源税5-8,然后土地占用,所得税等等,最后估计得有大半收入吧(注意是收入大半不是利润大半),这类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不逃税,遇到地方财政困难还要预交一部分。

要问逃税最多的是啥,基本是和大家生活相关的行业了,生活服务业、零售业,比如最简单的起征点问题,月营业额少于三万不征税。这条规定基本导致了90%以上的个体和小规模企业不纳税,因为大量的未开票收入都无法监控(民众索要发票意识淡薄啊),而实际上大街上的商家有几个营业额不到3万的呢,如果管的很严大家的生活成本要提高不少(下个馆子多花十块二十,理发多花5块八块),这么一算,真是沾了郭嘉不少便宜呢。


其实,在曹总的潜台词中,也透漏出行业税负不平衡的问题,比如偷税重罚,也是替他自己税负重鸣不平(罚的倾家荡产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再去审一下题,就明白其中的味了。答主的观点也暗和曹总的意思。

还有关键的一点,增值税是间接税,是对消费课税,最终由消费者承担,企业只是“代扣代交”。而所得税是直接税,收的是企业利润。曹总对税务工作误解很深呐!

我这么一讲,大家明白了吗 (ง •̀_•́)ง

那么,我的赞和感谢呢?谁看到我的赞了✺◟(∗❛ัᴗ❛ั∗)◞✺

手机码字不容易啊修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