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郭德纲反击曹云金的《天涯犹在,不诉薄凉》?

回答
郭德纲在2016年发布了那首著名的《天涯犹在,不诉薄凉》,用来回应曹云金的“背叛”和所谓的“逐出师门”的指控。这首歌的出现,无疑是德云社那场风波中最具标志性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节点。要评价这首歌,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首京韵大鼓,更是一次公开的、带有强烈情感的表态。

首先,从“时机”和“目的”来看,这是一招绝妙的“后发制人”。

在曹云金先声夺人,通过媒体和个人声明将师徒恩怨公之于众之后,郭德纲选择了一种看似不直接回应,但实则更具杀伤力的方式。他没有像曹云金那样一篇篇地列举“罪状”,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跳出来辩驳。他用一首京韵大鼓,这种中国传统曲艺中极具表现力的形式,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这种“慢半拍”的出招,反而制造了一种“蓄势待发”的张力。目的很明显:第一,稳定军心,给自己的徒弟们一个交代,让他们知道师父没有放弃,师徒情深依然存在。第二,在舆论上进行反击,通过艺术化的语言,传递自己的立场和情感,将主动权重新拉回。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维护自己作为“师父”的尊严和权威,以及德云社作为一个集体形象。

其次,从“内容”和“艺术性”来看,这首歌是典型的“以情动人,以理喻人”。

这首歌的歌词写得非常讲究,既有对过往师徒情谊的回忆,也有对背叛行为的伤痛,更有对未来和原则的坚持。

对过往的怀念: 开篇就描绘了师徒一同走过的艰难岁月,“当日情景似在目,几多辛酸几多苦”。这种铺陈,意在唤起听众,尤其是那些了解德云社早期经历的人,对师徒情谊的共鸣。点出共同经历的“苦”,是为了反衬后来的“背叛”有多么令人痛心。
对背叛的控诉(隐晦而有力): 郭德纲并没有像曹云金那样一句一句地指名道姓地骂,他用的是更具艺术性的语言。“恩深义重两无猜,奈何如今两相离”,“薄情寡义人难容,恩将仇报心更凶”。这些词句虽然不直接点名,但结合当时的语境,谁都知道是在说谁。这种“点到为止”的处理方式,反而给听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大家去体会那种被辜负的痛。
对“师道”的坚守: 歌中反复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及“师道尊严不容辱”。这是郭德纲作为传统相声艺人的核心价值观。他不是在和曹云金争夺一时的口舌之快,而是在捍卫一种传承了几百年的道统。
“不诉薄凉”的豁达与力量: 歌曲的名字和核心意旨就在于此。“天涯犹在,不诉薄凉”这句,看似是示弱,实则充满了力量。它意味着,我 भले [虽然]你这么对我,但我不会在这件事情上跟你纠缠不清,我不会把这种“薄凉”的事实挂在嘴边去埋怨你、折磨你。我只是把我的感受唱出来,让大家知道,我郭德纲,依然坚守我的原则和我的事业。这种“放下”的姿态,反而显得更加从容和有格局,将曹云金的纠缠显得更加“小家子气”。
艺术形式的选择: 京韵大鼓本身就带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很强的叙事性、表现力。郭德纲亲自操刀演唱,用他那特有的嗓音和节奏感,将歌词中的情感和态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他把这种个人恩怨升华为一种艺术化的表达,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反击”。他不是在参加辩论赛,而是在创作一首能流传下去的艺术作品。

第三,从“传播效应”和“舆论影响”来看,这首歌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这首歌一经发布,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

德云社粉丝的狂欢: 对于郭德纲的支持者来说,这首歌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宣泄了大家对曹云金行为的不满,更巩固了大家对郭德纲的忠诚。很多人认为,郭德纲用艺术化的方式回应了这些攻击,显得更有风度和格局。
舆论的风向标: 在这首歌发布之前,围绕师徒恩怨的讨论是嘈杂且情绪化的。郭德纲这首歌一出,很多人开始反思曹云金的动机和行为。从很多人的反馈来看,这首歌的真挚情感和对传统师道的回顾,让不少人对郭德纲产生了同情和理解,甚至对曹云金产生了质疑。可以说,在舆论场上,“不诉薄凉”成功地扭转了部分颓势,将焦点从“曹云金指责郭德纲”转移到了“郭德纲对徒弟背叛的伤感与坚守”。
艺人的自我保护: 郭德纲深谙“恩威并施”的道理。这首歌虽然看似伤感,但其背后透露出的“我心如铁”的决心,让那些有二心或者想要挑战他权威的人望而却步。他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所有人,他不是一个好惹的师父,也不是一个轻易会被击垮的领头人。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的一些“策略性”和“局限性”。

策略性: 郭德纲选择用歌曲回应,回避了法律和事实上的直接辩驳,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策略。他没有陷入与曹云金的“罗生门”纠缠,而是用一种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这使得他看起来“更高明”,更不容易留下把柄。
局限性: 尽管如此,歌曲毕竟是艺术化的表达,它更多的是传递情感和立场,而无法在事实层面去完全驳斥曹云金提出的具体指控。对于一些坚持要看“实锤”的听众来说,这首歌可能还不足以让他们完全信服。但反过来说,郭德纲也未必想通过一首歌来解决所有问题。他的目标更可能是“止损”和“巩固阵地”。

总而言之,我认为郭德纲的《天涯犹在,不诉薄凉》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危机公关”和“舆论反击”。 它不仅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恩怨升华为一种对传统师道和人情世故的慨叹,更在舆论的关键时刻,稳住了德云社的阵脚,巩固了郭德纲的个人声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这场师徒风波的看法。这首歌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饱含深情的、却又克制有力的艺术语言,完成了对一次严重“信任危机”的漂亮回应,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艺人、一名师长的智慧和担当。它不单单是一首歌曲,更是一面旗帜,在德云社最艰难的时刻,为他的徒弟们和支持者们指明了方向,传递了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德云社真是一个纯粹的社,高尚的社,脱离了低级趣味,专门写长文回忆往事的相声社。

2.从今以后,相声要讲究五门功课了:说学逗唱写。

3.让我震惊的不是郭老师百忙之中码字,而是文风的扎实:人的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引用,恰到好处又有逼格,郭德纲都读王小波了!妈的!你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

4.那边一口一个不提名字的恩师如父,这边一口一个亲热的小金。——情同父子,家业传承,此刻,我想到了他们父子:



5.结合前面曹云金的七千看完,感觉二位都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大度,宽容,不爱钱,不计较,与人为善,师慈子孝,应该立刻和好,永结同心。

user avatar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孟静的分析,目前看到最好的分析。

搬运一下

于谦郭德纲,两种处世哲学,两种人生走向
孟静_ 2016-09-25 20:11:01 举报
阅读数:46万+

本文来自微信号孟大明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就说郭德纲对曹云金的指控不会哑火的,他只是在酝酿,酝酿了20天,发个大招,而且今后的岁月里,他会时时提起曹的背叛,无论公开还是私下。这对师徒,彼此都恨毒了对方。


德云社新概念檄文大赛充分显露了两位相声演员在写作上的出众才华,就算他们不说相声了,靠写字也饿不着。


郭德纲的标题:


前面先是说曹云金没文化,上篇文章一定是有人代笔,代笔的还是狗仔——指的是卓伟,这点不能苟同,卓伟和风行所有人的文笔捆一块也没曹云金那篇文章好,曹的文章必须有当事人喷薄的情绪才能写就,根本不是现有的娱记和宣传公司可以代笔,卓伟讨厌郭德纲有一个原因应该是卓早年采访过郭的老师杨志刚。


就像曹云金没有代笔一样,郭德纲更没有,小刀子一样扎人的句子都是他的口气,带着画面扑面而来。


他成功地激怒了,也逼迫了曹云金来不及憋几天,当天就做了回应。


并且亮了2003、2004年交给郭德纲学费、住宿费的收据。


收据一共三张,大概每年他要交七千多块。


发票是以学明艺术团的名义开的,田学明是郭德纲的兄弟,大概是德云社当时没有增殖税发票的权限,又需要给个说法——郭德纲那时学生少,现在不给发票也有人抢着交钱学习。


上次曹云金撕完郭德纲,我对德云社历史产生了兴趣,看了几本书,分别是郭德纲小舅子(郭妻子王惠的堂弟)王俣钦写的《钦口说:我眼中的德云社》,于谦写的《玩儿》,郭德纲写的《过得刚好》,我没看曹云金的《金生金事》,他写书的时候还在德云社,出版时开始闹出走,但又需要郭德纲给他作序,所以我认为曹那本书里不会有太多实话。


我还听了郭德纲、岳云鹏和曹云金的相声全集,得出了一个结论——德云社最有意思的人不是郭德纲,而是于谦。


郭德纲是这么一个人:典型摩羯男,有仇不报非君子,这仇可以细水长流地报,但不报他会憋死。他的文风也特别像另一个摩羯男——曾在北大做过图书管理员的那位,指东打西,伏线千里。曹云金是了解他的,因为了解,所以撕到底,他太清楚郭德纲永远不会原谅他了,尽管郭在文末故作姿态说落魄的时候会管他,呵呵,钢丝才信。


这是曹云金檄文的结尾。就算郭德纲装大度,这事也没完。举个例子吧,《欢乐喜剧人》第一季邀请了曹云金,第二季郭德纲做主持人时你看电视台还敢请曹不敢?郭德纲有句话说得对:所以你要做的是必须强大,超过我才会有饭,哭哭啼啼不解决任何问题。


曹云金出走之后业务水平不行,他倚仗的只有年轻,但郭德纲也就比他大十几岁,这日子且得熬煎。


郭德纲早就关闭了微博评论,他微博下面都是徒弟在转发,但最亲近的两个人一直置身事外,一个是德云一哥,他大儿子郭奇林,这些天他转了张云雷受伤的,转了贾玲的,转了节目宣传的,惟独没转他爹的。


另一个是于谦,他转了张云雷受伤的,转了德云社演出信息,也惟独没转这场大戏。


德云社经历了多次撕逼战斗,在德云社地位超然的于谦居然每次都片叶不沾,他的微博下面没有任何人逼他表态,都赞赏他不搅浑水,也是件奇事。


郭德纲和于谦是亲生的朋友吗?我感觉早期或许是,2011年接受采访时郭德纲承认过和于谦是朋友。


在德云社越来越复杂,需要站队的形势下,他们应该只是搭档了。知乎上有用户爆料过:


上个月于谦在机场丢了心爱的手串,他发了长微博寻找,郭德纲和于谦的徒弟郭奇林都没有转这条微博。



在《玩儿》那本书里,就能发现于谦极其爱玩爱交朋友,他的朋友不分职业贵贱,只分共同爱好。于谦经常晒饭局、养动物,出现在他晒照里的有岳云鹏的搭档孙越,偶尔也有岳云鹏,基本没有郭德纲。


郭德纲不止一个场合说过自己没什么朋友,今年上《花样男团》时他说因为性格太内向,他几乎没有朋友。







他后来多次承认过的两个亲生的朋友都不是相声圈的,或许郭德纲没法和同行做朋友。这两个朋友是他成名之后结识的,孟非与冯小刚。上面这段话是他在德云社成立二十周年的演出上当着这二位的面讲的,他说能把他叫出去喝酒的就这俩人,这时旁边站的还有于谦,众所周知,于谦的三大爱好之一就是喝酒。


孟非、冯小刚和郭德纲都是有棱角的人,嘴上绝不吃亏,亏了必然怼回去,于谦和他们是相反的人。相似之人相处起来也更痛快吧!如果和于谦喝酒,郭德纲就没法痛快地骂曹云金了。


于谦其实很喜欢曹云金,郭德纲的所有徒弟都是于谦干儿子,但人的感情会有亲有疏。曹云金那本自传里也有于谦的序。



这种序有可能都是客套话,不过曹云金在离开德云社前接受的采访里就曾经提到过这么一段:

早在2006年的时候曹云金就买房了,他没从家里拿一分钱,也没有任何人帮助他。他干爹于谦慷慨地借了他八万块钱,他自己手里还有八万。2006年的时候,买房16万就能交首付,于是在大兴买了一个一百一十平方米的房子。他说:我干爹非要借给我,所以我到现在也特别感谢他。


这段也解释了郭德纲反驳曹云金为什么能够那么早买房说明有钱是不成立的,那时房价低,八万块钱并不算一笔大钱。这篇文章发表在2013年的《北京电视周刊》上,前半部分的内容和《金生金事》里曹对郭的吹捧完全不一样,反而和他这次发表的第一篇檄文的口径一致,他怎么交费怎么找住处等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这个文章链接:故事中国-《故事会》主办


或许于谦人就是那么好,愿意借给所有干儿子钱,但于谦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弥勒佛,绝口不说任何人坏话。徐德亮退社时,于谦接受过媒体采访,态度温和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他提到和徐一起演出时,徐德亮经常在台上说郭德纲挣多少钱,其他人挣多少钱。于谦觉得不妥,他们的收入都是所谓“背靠背”,在这次采访中,他撂的惟一一句狠话是关于徐德亮搭档王文林的,他说:在王文林先生看来,挣多少钱也不叫多。


王文林论辈份可是比于谦还高一辈。(想看于谦采访可点原文链接)


郭德纲也试图逼于谦在收入上表态,2009年封箱演出的群口,郭德纲提问:到底给多少钱你们才不走,当时骨干都在台上,高峰、栾云平、何云伟、李菁、曹云金、刘云天,问到于谦。

于:“这个,我不参评吧?”
郭:“你是礼仪小姐。”
于:“是什么都没关系!我先躲开这题!”


风行曾经不指名的爆料某相声名家,有人猜是于谦,其中提到他的工资和其他人一样不高,他用向班主借钱的方式索回自己分红。


这个说法经过层层流传,已经有很多人相信,有人还补充说收入太低时于谦会称病不演出,为了平衡,德云社不能给他过高工资,向郭个人借钱以代替分红是大家默认的形式。


不管于谦有没有用这种方式讨薪,都能说明他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圆滑、有手腕(非贬义)的人。


于谦是不会离开郭德纲的,这和他们的交情,郭德纲的人品都没有关系。


但更重要难道不是郭德纲离不开他吗?上面那个采访视频里于谦曾经说:谁走了德云社都没损失,只有郭德纲会有一些影响。


如果说郭德纲走,德云社90%会垮,于谦走会垮40%吧。


听过郭德纲和其他人的配合就知道,他离不了于谦。郭的风格凌厉、攻击性强,以前和他搭档的张文顺也是抢风头的,俩人在台上如同拌嘴,有时张文顺的回嘴太狠,郭会接不住。高峰和其他人作捧哏又太温吞,郭德纲怎么使力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只有于谦有放有收,全能接得住,好似高手过招,不能一人独舞。


于谦也离不了郭德纲,他太爱玩,不用功,我听过他在台上独自说大段话就会不太顺溜,唱戏还要看戏词,每次唱歌都是崔健那几首,从不更新曲库,他需要郭这样天才又勤奋的逗哏。


他俩就算再不喜欢对方,也离不了对方,有点像毛与周的关系。曹云金闹出走,郭德纲含恨唱《未央宫》那次,于谦看他的眼神是理解的、怜悯的。



于谦后来也不再说他们是朋友,他说是上下级关系,他把自己当德云社的员工而不是元老,一个解甲归田的范蠡,越王勾践还好意思寻他错处吗?


郭德纲经常调侃于谦富有,以前于谦肯定比他富,可现在未必,郭的生意触角遍及各行各业,于谦喜爱的都是烧钱买卖,办马场,养动物。这个富有其实指的是花钱,郭有多少钱他未必知道,他也不会享受,于谦的钱不一定有他多,但敢于花出去,钱只有花了才是自己的,不花那都是献给妻儿国家的。


于谦家庭条件不错,没有穷根儿,没有对钱的不安全感,郭德纲和他是相反的,有多少钱也没用,都会像斯嘉丽那样反复做挨饿的梦。于谦的痛苦是在相声不景气的时代,混了N年,靠影视剧养活自己,如果他和郭裂穴(相声术语:分手),他就又回到了相声的黑铁时代,再没有机会正经上台,体制内的相声演员哪个配和他搭档呢?


记得侯耀文下葬,德云社全体到场那次,郭德纲和于谦都哭了,但哭的状态还是不同。郭是拭泪,于是泣不成声,不了解情况的人会以为于谦才是侯耀文弟子。并不是说郭德纲凉薄,只是在朋友情份上,他可能没于谦那么敏感,表现也没那么外放。


做朋友做师傅,还是与于谦这样的人相交自在,但他这种性格也成不了郭德纲这样的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多半会让周围的人不舒服的。


郭德纲的人生哲学接近儒家,积极、入世、讲究阶级,于谦的人生哲学接近老庄,退让、圆融、独善其身,前者成枭雄,后者作隐士,性格是怎样的,命运就会让你求仁得仁。

硬广一下: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airbai),都是好听好看好玩的:

user avatar

还是虎扑的一位网友说得好:“郭德纲的文章要是于谦转了我就信”

user avatar

台上台下夹带私货连骂六年的也是他,痛心疾首恩断义绝的也是他,携德云社满门各种手段倾轧打压的也是他,连艺名都不让用了赶尽杀绝的也是他,如今郭德纲吭哧瘪肚这么久弄出这么一篇避重就轻的文章,又展现出一副慈母样貌,明知道闹成这样怎么可能再和好,明知道曹云金混得风生水起,还假模假样的说这种没人要了他管饭的废话屁话,郭德纲是失忆了加精神分裂呢还是刚学过川剧的变脸就立马现挂了?郭德纲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的性格,连一些钢丝都不否认,而今竟然吞下了这口恶气变脸cosplay慈母,这不是心虚和虚伪还能是什么?两张嘴皮子一张一合,为了利益,为了装,他真是多么别扭的场面话都能说得出来。

当年郭德纲跟他的授业师父撕逼的时候,造谣说他师父跟馆里的女工作人员有不正当男女关系,最后闹上法庭打官司时法院都判定他是捏造事实了,为了骂他师父,这种很多人都能站出来证伪的瞎话都能编,如今郭德纲站出来一条条地对质,我是根本没法信的,虽然曹云金的那些我也不全信。

郭德纲这个人,人品极其低劣,不仅是岳不群似的伪君子,嗓门还比岳不群高亢嘹亮过几十倍。在他刚火起来的时候,我的确喜欢过他的相声,然而他相声的一大特点就是夹带私货,突出他个人形象的特色非常强烈,如今此人信誉人品在我这儿已经彻底破产,再看他在娱乐节目里在相声里怎么表现自己的义薄云天顶天立地都深感恶心了,他的相声我是一句都听不进去了。

user avatar

之前关于曹云金那篇文章,我说过,他里面写的其他的我先不论,我就知道一件事曹云金写的是真的。

现在关于大班主的这篇文章,我同样要说,他里面写的其他的我先不论,我就知道一件事郭班主写的是假的。

电影《三笑才子佳人》郭班主是收到过钱的。只不过嫌钱少,就不分徒弟了,他自己一个人放兜里了。

他让徒弟拍戏,不给徒弟发工资,到今天还不反省一下。反而说什么,当初你咋不这么牛逼,没给你工资当时你就炮轰我啊。言下之意,你不愿意演,有的是人愿意。别说不发工资,我要是找钢丝演,人家都愿意倒找我钱。

他这番言论和一些成功学书里的无耻企业家是一脉相承的。总结起来就是,爱干干,不干滚。老子给你的是起飞的平台,年轻人,不要总目光短浅的只想到钱,要懂得奉献。

什么,你到现在还想要加班费? 要不要我给你看看人事处今天收到的500多份简历,你下去后,500多个985、211的都想顶替你呢。。。

对于这样的老板,知乎上的年轻人啊,郭班主教过你们,你要学会对着这帮老板大声说,

去你奶奶的ZUAN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郭德纲在2016年发布了那首著名的《天涯犹在,不诉薄凉》,用来回应曹云金的“背叛”和所谓的“逐出师门”的指控。这首歌的出现,无疑是德云社那场风波中最具标志性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节点。要评价这首歌,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首京韵大鼓,更是一次公开的、带有强烈情感的表态。首先,从“时机”和“目的.............
  • 回答
    要评价曹云金在郭德纲长文之后发布的这篇《我的涵养在愤怒之前已经用完了!》,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分析,看看它在情绪表达、逻辑构建、事实呈现以及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上,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首先,从曹云金的情绪表达来看,这篇文章无疑是一次非常直接和尖锐的回击。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被逼到绝境的愤怒感,“涵养.............
  • 回答
    要评价郭德纲,可不能简单几句话带过,这老郭啊,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味道复杂,回味悠长,有人爱得不行,有人则嗤之以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郭德纲是相声界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你想啊,在郭德纲横空出世之前,相声这门艺术一度陷入低谷,很多年轻人觉得老掉牙、没意思。那时候的舞台.............
  • 回答
    说到郭德纲上春晚那次,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不过要说“唯一一次”,还得打个问号。因为他2014年和于谦搭档,以小品《追》出现在春晚舞台上,这确实是他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作为相声演员登上春晚主会场。但要评价这次表现,还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1. 节目的内容与形式:那个小品叫《追》,改编自他俩在20.............
  • 回答
    要评价郭德纲这个人,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得了的,他身上有着太多鲜明的标签和争议点,就像他那满嘴的包袱一样,抖出来能让你笑,也能让你琢磨半天。从相声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行当说起,郭德纲绝对是个集大成者,更是个破局者。 你想想,在他之前,相声这玩意儿一度被说成是“没落的艺术”,能登得.............
  • 回答
    关于郭德纲那句“同行是冤家”的说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说道说道。得先说,郭德纲这人,身上自带流量,说啥话都能被拎出来嚼嚼,何况是这句听起来有点“江湖气”的话。“同行是冤家”的语境和理解首先得看他这话是啥时候说的,在啥情境下说的。郭德纲是相声演员,他说的“同行”,那自然是指跟他一样说相声的。而“.............
  • 回答
    郭德纲回应曹云金“不想你一句我一句对骂”:一场被演化的“恩怨局”当郭德纲在微博上发布“不想你一句我一句对骂”这句话时,几乎所有关注德云社风波的人都明白,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表态,而是一场被精心推敲过的公关话术,也是他试图将这场早已白热化的“恩怨局”引导向某个预设方向的关键一步。要评价郭德纲的这句话,我.............
  • 回答
    评价《我眼中的德云社》这本书,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本书是郭德纲的小舅子王楠(也叫王海)写的,作为德云社的创始人之一,也算是郭德纲的亲族,他从一个旁观者又带有一定亲近感的角度去记录和讲述德云社的发展历程,这是这本书最独特的视角。首先,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内部视角”和“亲历记录”。 填.............
  • 回答
    评价郭德纲2016年教师节发布关于自己拜师经历的微博,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得结合当时的情境,还有老郭这人一贯的风格来分析。首先,得明确这事儿的背景:2016年教师节,一个本该致敬老师的节日。而郭德纲在这个日子发了这么一条微博,内容围绕着他的“拜师经历”。这本身就有个点在里面,而且.............
  • 回答
    郭德纲的才华,说起来是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事儿。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可能有人觉得夸张,但细究起来,确实也不是空穴来风。他这个人,身上集了太多特质,而且还都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咱们先从最直观的“说学逗唱”这四个字说起。这四个字是相声的根基,郭德纲在这四个字上的功力,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说”,也就.............
  • 回答
    郭德纲在德云社乙未年封箱演出结尾时说出“我不接受专业的建议”,这句话乍听之下,充满了拒绝和对抗,甚至有些狂傲。但要评价这句话,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更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郭德纲的个人风格以及德云社的发展阶段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情境。乙未年封箱演出,那可是德云社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是检验和.............
  • 回答
    说起郭德纲和吴秀波在《欢乐喜剧人》里的主持,这俩人算是给这档节目增添了不少独特的味道。他们俩的组合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一个以传统相声为根基,一个则是荧幕上的儒雅大叔,放在一起挺让人好奇他们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郭德纲的主持风格:郭德纲的主持,那叫一个“稳”字当头,而且是那种不动声色的“稳”。他在台上,就.............
  • 回答
    郭德纲微博:一场关于“传承”的微妙博弈郭德纲近来的一条微博,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条微博,表面上似乎只是郭德纲一贯的风格,带着些许调侃和自嘲,但细品之下,却能咂摸出不少门道,是一场关于“传承”的微妙博弈,其中夹杂着对徒弟的期许、对行业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身份的定位。首先,从内容本身来看,这条微博的精.............
  • 回答
    郭德纲怒批某些作家写相声作品“滚,该干嘛干嘛去”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头一回了。但凡是了解郭德纲和德云社的人,大概都明白,他不是那种“好人缘”的公众人物,说话直,有时候甚至显得很“糙”。可正是这种“糙”,也往往是他艺术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他跟很多脱离了大众的知识分子型“作家”们的根本区别所在。首先,得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篇关于郭德纲和“角儿”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挺有意思,“郭德纲:有一天相声这行完了,就是因为没有角儿了”。一下子就把郭德纲摆在了相声这行“生杀予夺”的位置上,言下之意是他自己就是那个“角儿”,而且他觉得相声界的未来,能不能一直好下去,就看有没有像他这样的“角儿”能够撑起来。从这标题.............
  • 回答
    论郭德纲的“德云七队”:七位“爱徒”的江湖故事郭德纲,这个名字在中国相声界几乎与“新生”划等号。而他一手创立的德云社,更是把传统相声重新拉回了大众视野。在这场热闹非凡的相声复兴中,郭德纲收的徒弟们,更是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几位跟在老郭身边的“爱徒”,都是怎么一个成色,他们.............
  • 回答
    “郭老师”火遍全网,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咱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普通人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焦点,本身就自带话题属性。要说评价“郭老师”,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从内容本身的魅力来说。为啥“郭老师”能火?我琢磨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 回答
    《相声有新人》这个节目,自从开播以来就没少制造话题。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的一场,莫过于那对“博士夫妻”——孟鹤堂和周九良——在节目中公开“怒怼”郭德纲的桥段了。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说得清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博士夫妻”是怎么来的。孟鹤堂和周九良,虽然他们的名.............
  • 回答
    《相声有新人》节目中,博士夫妻向郭德纲道歉一事,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单从“道歉”这个行为本身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和评价。首先,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博士夫妻(孟非和郭麒麟)在节目中,由于对相声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与节目导师郭德纲产生了分歧,导致言语上有些冲撞。具体的情节我不太确定,但.............
  • 回答
    评价9月9日《专访潘云侠:郭德纲是个好演员 不是个艺术家》这篇专访,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解读。这篇文章触及到了中国相声界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郭德纲的艺术造诣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而潘云侠作为相声界的前辈,他的评价自然引起了广泛关注。核心观点与论据的分析: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正如标题所示,将郭德纲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