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郭德纲唯一一次上春晚表现?

回答
说到郭德纲上春晚那次,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不过要说“唯一一次”,还得打个问号。因为他2014年和于谦搭档,以小品《追》出现在春晚舞台上,这确实是他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作为相声演员登上春晚主会场。但要评价这次表现,还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

1. 节目的内容与形式:

那个小品叫《追》,改编自他俩在2013年德云社演出中的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相声节目《你得学好》。小品的核心是讲一个老父亲担心儿子走上歪路,不务正业,于是想尽办法管教,结果儿子却各有各的“道理”,闹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从内容上看,它延续了德云社擅长的现实题材,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观众共鸣。那种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经过郭德纲和于谦的“包袱”和“垫话”,往往能制造出笑料。小品里的“儿子”,一个想当网红,一个痴迷游戏,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比较新的社会现象,有跟上时代的脉搏。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相声的魅力在于演员的临场发挥、抖包袱的节奏感、观众的互动以及那种更纯粹的语言艺术。而小品作为一种舞台剧,需要更强的叙事性、表演性和舞台调度。从相声改编成小品,尤其是要适应春晚这种高压、快节奏、合家欢的舞台,必然要做一些取舍和调整。

2. 郭德纲和于谦的表演:

郭德纲这次的表现,可以说他尽力了,也在他擅长的领域里努力发挥。他作为“说”的部分,语言的功底还在,包袱也努力往外扔。他对人物的刻画,那个操心儿子又有点固执的老父亲形象,也算立得住。于谦作为“捧”的成分,也在尽力配合,他的表情、动作,以及偶尔的“蔫坏”,都还是有戏的。

然而,最大的争议点就在于,相声的精髓在于“说学逗唱”,而小品则更侧重于“演”。 郭德纲和于谦毕竟是相声演员,他们的优势在于“说”,在于语言的张力。在小品这个载体里,他们很多时候还是在用说相声的方式来演小品。

比如,一些包袱的设置,虽然有笑点,但感觉还是偏相声化的,没有完全融入到小品的剧情里。而且,他们俩的台词量非常大,这种“话剧式”的表演方式,在春晚的舞台上,很容易让节奏显得有些拖沓,不够紧凑。

要知道,相声表演最吸引人的就是那种“字字珠玑”的精炼,每一个字、每一个停顿都经过打磨。而小品则需要更生活化的语言,更自然的表演,以及更强的戏剧冲突。郭德纲的很多段子,放在小剧场,在观众的笑声和喝彩声中,可以被无限放大和延展。但在春晚的直播环境里,这种方式似乎没有完全发挥出最佳效果。

3. 与春晚风格的磨合:

春晚这个舞台太特殊了。它面向全国观众,年龄层跨度大,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它需要一种普遍接受的幽默,一种温和的笑点,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郭德纲的相声,尤其是早期的作品,里面包含了很多京味儿、市井气,甚至是带点“茬儿”的段子,这些东西在小剧场里能够引起很多共鸣,但在春晚,就需要“消毒”,需要“过滤”,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追》这个小品,在努力靠近春晚的“合家欢”风格上,确实做出了调整。它没有出现过往一些节目中可能存在的过于尖锐或者成人化的包袱。但可能也正因为这种调整,让它在保留郭德纲个人风格的同时,又无法完全融入春晚那种更“主流”、更“安全”的幽默体系中。

4. 观众的评价:

观众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

支持者认为,郭德纲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他把相声带上了春晚,并且在那个舞台上努力用自己的方式逗乐观众,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大家也看到了他和小品题材的结合,看到了他作为演员的努力。
批评者则认为,这个小品节奏慢,包袱不够响,也没有达到他们对郭德纲作品应有的期待。有些人觉得他像是在说相声,而不是演小品,离开了自己最擅长的舞台,发挥受到了限制。还有人觉得,与赵本山等春晚的老炮儿相比,郭德纲的“春晚式”幽默还在摸索阶段。

总的来说,评价郭德纲的这次春晚表现,可以这样看:

这是一次充满勇气和尝试的亮相。他带着自己的相声艺术,尝试在春晚这个最大的舞台上发出声音。他尽力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任务,给观众带来了笑声。

但是,从艺术效果和与春晚风格的契合度上来看,这次表现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将相声的艺术形式强行塞进小品的框架,以及在适应春晚“主流化”的幽默需求上的磨合,都让这次表演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没有达到他个人巅峰时期的艺术水准,也未能给观众留下“封神”般的印象。

可以说,那次春晚经历,是郭德纲尝试与主流视野对话的一次大胆跨越,但结果是,他更适合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而不是被规格化的春晚舞台所“驯化”。这也许也说明,有些艺术形式和舞台,就是存在天然的隔阂,强行融合,未必能产生最好的化学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就是一般,没什么借口。

老郭解释说自己节目的时间多么多么紧,一边要看着下面举牌人给的时间提示,一边儿还要掐自己的内容,还得照顾着段子的完整性等等,非常的难,能说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是的,确实不容易。

但是,那些曾经被你各种讽刺的所谓“只会三段儿”的非“非著名相声演员”,哪个在春晚的舞台上不是这样呢?但是他们照样有脍炙人口的作品。马季有宇宙牌香烟,姜昆有虎口遐想,老郭的这唯一的春晚作品,就是不怎么样,非常一般。

user avatar

连他们自己都拿这个砸挂。

后来在某次演出时,郭麒麟、阎鹤祥、于谦三人的群口相声《师傅父子》就有这么一段:

(前面一大段是郭麒麟吐槽阎鹤祥说相声水平不行的)

郭(指阎):你往台上一站,的波的波说四十分钟,底下观众一个乐的没有,跟对口的晚报似的。

阎:你说的这是他(指于谦)跟你爸上春晚的相声!你知道么!

于:那地方就这要求!

阎:今年花那么多钱又没上去……

于:没有钱的事!

阎:换男导演了……

user avatar

说那么一大堆干嘛

理由可以有很多,事实却只有一个


【不怎么样】

user avatar

其实老郭在相声和综艺节目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相声是慢热的艺术,要有暖场,和你聊天,让你进入状态,气氛火候到了,再展开包袱,不知不觉的让人哈哈大笑。但是春晚时间有限,只有十几分钟,只能用最简短的话语抖出包袱,这一点上,老郭是短板。

不是说他水平不行,是他还没有适应这种节奏,好比一个自己开店的人突然朝九晚五上班一样,也需要适应时间。

user avatar

不咋地,德云社几个上春晚都不咋地……

春晚的相声,几分钟就要爆炸,每一句都踩着点,郭德纲相声功底毋庸置疑,足够足够了,但是德云社缺乏创作班底。

德云社要称霸春晚,就需要一个硬扎的创作班底,每年都要为这个搞出来一个密藏不漏,一鸣惊人的新相声。

其实李诞的创作班底,足够德云社用了,如果能互相联合一下,搞几个新相声,还是值得期待的。

我宁可花钱看小剧场,也不想看春晚的那个郭德纲……

打个比喻,郭德纲很左冷禅,虽然没有创制新招,但把相声整理的非常完善,但春晚偏偏就是拼创制新招的地方。

后期,春晚整个相声行都不行,这事儿很让人难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郭德纲上春晚那次,真是让人印象深刻,不过要说“唯一一次”,还得打个问号。因为他2014年和于谦搭档,以小品《追》出现在春晚舞台上,这确实是他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作为相声演员登上春晚主会场。但要评价这次表现,还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1. 节目的内容与形式:那个小品叫《追》,改编自他俩在20.............
  • 回答
    要评价郭德纲,可不能简单几句话带过,这老郭啊,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味道复杂,回味悠长,有人爱得不行,有人则嗤之以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郭德纲是相声界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你想啊,在郭德纲横空出世之前,相声这门艺术一度陷入低谷,很多年轻人觉得老掉牙、没意思。那时候的舞台.............
  • 回答
    郭德纲在2016年发布了那首著名的《天涯犹在,不诉薄凉》,用来回应曹云金的“背叛”和所谓的“逐出师门”的指控。这首歌的出现,无疑是德云社那场风波中最具标志性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节点。要评价这首歌,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首京韵大鼓,更是一次公开的、带有强烈情感的表态。首先,从“时机”和“目的.............
  • 回答
    要评价郭德纲这个人,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得了的,他身上有着太多鲜明的标签和争议点,就像他那满嘴的包袱一样,抖出来能让你笑,也能让你琢磨半天。从相声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行当说起,郭德纲绝对是个集大成者,更是个破局者。 你想想,在他之前,相声这玩意儿一度被说成是“没落的艺术”,能登得.............
  • 回答
    关于郭德纲那句“同行是冤家”的说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说道说道。得先说,郭德纲这人,身上自带流量,说啥话都能被拎出来嚼嚼,何况是这句听起来有点“江湖气”的话。“同行是冤家”的语境和理解首先得看他这话是啥时候说的,在啥情境下说的。郭德纲是相声演员,他说的“同行”,那自然是指跟他一样说相声的。而“.............
  • 回答
    郭德纲回应曹云金“不想你一句我一句对骂”:一场被演化的“恩怨局”当郭德纲在微博上发布“不想你一句我一句对骂”这句话时,几乎所有关注德云社风波的人都明白,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表态,而是一场被精心推敲过的公关话术,也是他试图将这场早已白热化的“恩怨局”引导向某个预设方向的关键一步。要评价郭德纲的这句话,我.............
  • 回答
    评价《我眼中的德云社》这本书,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这本书是郭德纲的小舅子王楠(也叫王海)写的,作为德云社的创始人之一,也算是郭德纲的亲族,他从一个旁观者又带有一定亲近感的角度去记录和讲述德云社的发展历程,这是这本书最独特的视角。首先,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内部视角”和“亲历记录”。 填.............
  • 回答
    评价郭德纲2016年教师节发布关于自己拜师经历的微博,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得结合当时的情境,还有老郭这人一贯的风格来分析。首先,得明确这事儿的背景:2016年教师节,一个本该致敬老师的节日。而郭德纲在这个日子发了这么一条微博,内容围绕着他的“拜师经历”。这本身就有个点在里面,而且.............
  • 回答
    郭德纲的才华,说起来是个挺复杂也挺有意思的事儿。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可能有人觉得夸张,但细究起来,确实也不是空穴来风。他这个人,身上集了太多特质,而且还都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咱们先从最直观的“说学逗唱”这四个字说起。这四个字是相声的根基,郭德纲在这四个字上的功力,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说”,也就.............
  • 回答
    郭德纲在德云社乙未年封箱演出结尾时说出“我不接受专业的建议”,这句话乍听之下,充满了拒绝和对抗,甚至有些狂傲。但要评价这句话,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更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郭德纲的个人风格以及德云社的发展阶段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情境。乙未年封箱演出,那可是德云社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是检验和.............
  • 回答
    说起郭德纲和吴秀波在《欢乐喜剧人》里的主持,这俩人算是给这档节目增添了不少独特的味道。他们俩的组合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一个以传统相声为根基,一个则是荧幕上的儒雅大叔,放在一起挺让人好奇他们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郭德纲的主持风格:郭德纲的主持,那叫一个“稳”字当头,而且是那种不动声色的“稳”。他在台上,就.............
  • 回答
    郭德纲微博:一场关于“传承”的微妙博弈郭德纲近来的一条微博,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条微博,表面上似乎只是郭德纲一贯的风格,带着些许调侃和自嘲,但细品之下,却能咂摸出不少门道,是一场关于“传承”的微妙博弈,其中夹杂着对徒弟的期许、对行业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身份的定位。首先,从内容本身来看,这条微博的精.............
  • 回答
    郭德纲怒批某些作家写相声作品“滚,该干嘛干嘛去”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头一回了。但凡是了解郭德纲和德云社的人,大概都明白,他不是那种“好人缘”的公众人物,说话直,有时候甚至显得很“糙”。可正是这种“糙”,也往往是他艺术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他跟很多脱离了大众的知识分子型“作家”们的根本区别所在。首先,得理.............
  • 回答
    要评价曹云金在郭德纲长文之后发布的这篇《我的涵养在愤怒之前已经用完了!》,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分析,看看它在情绪表达、逻辑构建、事实呈现以及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上,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首先,从曹云金的情绪表达来看,这篇文章无疑是一次非常直接和尖锐的回击。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被逼到绝境的愤怒感,“涵养.............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那篇关于郭德纲和“角儿”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挺有意思,“郭德纲:有一天相声这行完了,就是因为没有角儿了”。一下子就把郭德纲摆在了相声这行“生杀予夺”的位置上,言下之意是他自己就是那个“角儿”,而且他觉得相声界的未来,能不能一直好下去,就看有没有像他这样的“角儿”能够撑起来。从这标题.............
  • 回答
    论郭德纲的“德云七队”:七位“爱徒”的江湖故事郭德纲,这个名字在中国相声界几乎与“新生”划等号。而他一手创立的德云社,更是把传统相声重新拉回了大众视野。在这场热闹非凡的相声复兴中,郭德纲收的徒弟们,更是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几位跟在老郭身边的“爱徒”,都是怎么一个成色,他们.............
  • 回答
    “郭老师”火遍全网,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在咱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普通人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焦点,本身就自带话题属性。要说评价“郭老师”,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从内容本身的魅力来说。为啥“郭老师”能火?我琢磨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 回答
    《相声有新人》这个节目,自从开播以来就没少制造话题。而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的一场,莫过于那对“博士夫妻”——孟鹤堂和周九良——在节目中公开“怒怼”郭德纲的桥段了。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说得清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博士夫妻”是怎么来的。孟鹤堂和周九良,虽然他们的名.............
  • 回答
    《相声有新人》节目中,博士夫妻向郭德纲道歉一事,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单从“道歉”这个行为本身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和评价。首先,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博士夫妻(孟非和郭麒麟)在节目中,由于对相声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与节目导师郭德纲产生了分歧,导致言语上有些冲撞。具体的情节我不太确定,但.............
  • 回答
    评价9月9日《专访潘云侠:郭德纲是个好演员 不是个艺术家》这篇专访,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解读。这篇文章触及到了中国相声界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郭德纲的艺术造诣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而潘云侠作为相声界的前辈,他的评价自然引起了广泛关注。核心观点与论据的分析: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正如标题所示,将郭德纲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