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苏联在二战一直在远东维持庞大兵力?

回答
苏联在二战期间在远东地区长期维持庞大兵力,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和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

一、 远东日本的威胁:潜在的“第二战场”隐患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日本,特别是其关东军,长期以来被视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心腹大患。在1930年代,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并将触角一步步向苏联边境逼近。关东军在数量和装备上都相当可观,并且具有极强的进攻性。

满洲的战略地位: 中国东北是连接苏联远东地区和太平洋的关键地带。日本在此建立军事基地,意味着苏联的远东港口(如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其远东地区自身的安全都直接受到威胁。一旦日本发动全面进攻,苏联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噩梦,这对于刚刚经历内战和工业化初期、实力尚未完全恢复的苏联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日苏边境的冲突历史: 在二战爆发前,日苏两国已经在边境地区有过多次武装冲突,最著名的是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哈拉欣河战役)。诺门罕战役中,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给予日军毁灭性打击,迫使日本暂时放弃了大规模进攻苏联的念头。然而,这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威胁依然存在。日本对苏联的敌意并未消除,只是由于战争目标和资源限制,暂时将重心放在了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
“北进派”与“南进派”的较量: 日本军部内部一直存在“北进”(对苏联作战)和“南进”(向东南亚扩张)两大派别。虽然“南进派”最终占据了上风,但“北进派”的力量和影响力始终存在。只要日本的国力允许,进攻苏联的选项就始终摆在台面上。因此,苏联必须时刻警惕,并在此地部署重兵,以应对任何风吹草动。

二、 确保西线战场后方的稳定与战略回旋空间

德国于1941年6月进攻苏联,打开了残酷的苏德战争(东方战线)。在欧洲战场,苏联面临着来自纳粹德国及其盟友的巨大压力,几乎将国家的全部军事力量都压在了西部。在这种情况下,远东的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避免腹背受敌: 如果日本在苏德战争期间从东方发动攻击,苏联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德国进攻苏联的目的是摧毁其军事力量,而日本进攻的目标则是趁苏联虚弱之际,夺取其在远东的利益。一旦两条战线同时开火,即使是苏联的强大军事机器也可能难以承受。因此,苏联必须在远东保持一支足以震慑日本的兵力,确保后方不被侵扰。
战术调整的资本: 通过远东兵力对日本的牵制,苏联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日本的行动方向。直到德国进攻苏联初期,斯大林都对日本是否会参战保持警惕。然而,当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关键性胜利后,以及得知日本将重心放在太平洋战争时,斯大林才敢于从远东抽调精锐部队(包括装备精良的西伯利亚部队)驰援莫斯科,极大地增强了西部战场的力量。这批来自远东的部队,因为在日本未参战的情况下得到了较好的休整和训练,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
战略缓冲: 远东地区广袤的地理空间本身也构成了一定的战略缓冲。即使日本发动进攻,也有足够的时间让苏联进行战略部署和调动兵力。

三、 维护太平洋航线与远东地区的经济利益

苏联在远东地区拥有重要的港口和资源。维持强大的军事存在,也是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战略资产。

港口安全: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不冻港,是其海军和商业航运的重要枢纽。一旦该港口被封锁或占领,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将失去主要基地,其远东贸易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资源开发: 远东地区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对苏联的工业化和战争机器的运转至关重要。保护这些地区的稳定,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命脉的必要措施。

四、 对苏日中立条约的现实考虑

1941年4月,苏日两国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根据条约,双方承诺在对方成为某个或某几个交战国时,不给予该交战国任何军事或政治上的援助,并保持中立。

战略性的模糊: 虽然条约表面上维持了和平,但其背后是双方都在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做准备。苏联签署条约是为了暂时稳住远东局势,集中力量对付德国。而日本签署条约,则是在国内关于“北进”和“南进”争论未决的情况下,为进攻东南亚提供安全保障。双方都清楚,这个条约并不是永久性的,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暂时妥协。
随时准备应对变化: 正因为条约的脆弱性,苏联不敢完全放松警惕。日本是否会撕毁条约,取决于其自身国力、战争进程以及战略决策。苏联必须保持足够的军事力量,以便在条约被撕毁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五、 战后地缘政治的潜在布局

即使在战争后期,当轴心国败局已定时,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存在也包含着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考虑。

对中国战场的关注: 苏联一直对中国战场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在战争结束前夕,苏联积极准备对日作战。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迅速出兵中国东北,消灭了关东军,解放了中国东北地区。
战后利益的保障: 通过在远东部署重兵并出兵对日作战,苏联在战后巩固了其在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等地的利益,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总结来说,苏联在二战期间一直在远东维持庞大兵力,并非简单的“备战”或“威慑”。这是一个集战略防御、国家安全、经济利益保障以及对未来地缘政治格局预判的多重考量下的必然选择。在与纳粹德国殊死搏斗的同时,苏联必须确保其脆弱的东方腹地不受威胁,并为可能出现的两线作战做好最坏的打算。远东的这支庞大兵力,是苏联在整个二战战略棋局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半天只有一个靠谱的回答。

什么都不用说,先上照片,懂的都懂

此人名叫:约瑟夫·罗季诺维奇·阿帕纳坚科,战前5大将之一。只要了解一下他的贡献,就对“远东地区对卫国战争的贡献”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了。没错,你没看错,“在远东维持庞大兵力”对卫国战争反而是个贡献。

简单说来,现实不像打游戏,造了军队点一下鼠标军队就造好了,然后剩下的就是哒哒哒啪啪啪。现实中你要募兵,征兵处征的兵要集合,要发武器,要训练。在远东征的兵在哪训练?一边就地训练一边防备日军他不香吗?

德军不也一样?大西洋防线上除了东方营之类的完全没有战略机动性的静态戍守部队,大部分都是新组建的训练师、以及东线撤下来整补休整的部队。一边训练一边守海滩岂不美哉?

那么实际上阿帕纳坚科大将是怎么做的呢。这位远东之王,一直在向西方前线大规模输送经过充分训练的兵力。不只是步兵,也包括装甲、机械化、骑兵、空军。不光包括兵力,也包括海量的弹药、粮食、武器。

没他给的兵的话,朱可夫打不赢莫斯科会战。因为斯摩棱斯克会战、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会战之后,“西方面军的第16、第19、第20集团军,以及预备方面军的第24和第32集团军全部被合围在维亚兹马以西和西北地区,无法弥补由此导致的巨大缺口,德军到达莫斯科的所有道路一路上实际上是畅通无阻的”。然而后来,德军却被击退。顶着严寒将德军击退100多公里的,正是从远东调过来的部队。而一个基本常识就是,可以发动有效的战役进攻的部队,一定是状态良好、训练充分的部队。像西方宣传的那种,2个人发一支枪后面用督战队架机枪逼着冲锋的乌合之众,不可能达成任何战役突破。

同样的事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在苏德战场上。

user avatar

你以为这百万兵力,是在亚洲部分整天吃香喝辣(或者喝着西北风),看着对面小日本,坐观欧洲杀的血流成河。悠哉悠哉等到战争结束?

不是的

只要不是拿常备军莽一波就停战的长期战争,其兵力都是在不断流动中的。老百姓要组织起来,送上战场前要训练,训练完新兵蛋子要在次要战场或者次要人物先练练手,然后派上主要战场。

主要战场几次大战下来,还没死,也不会一直在战场上,总要撤下来休整休整,执行一些次要,伤亡率低的任务。老兵和提升上来的新军官也要去训练新兵。并带领这些新兵重复上述过程。

所以二战苏联东线地区防备日本人的远东力量差不多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别看东线规模很大,但大部分士兵最后还是要踏上西线的绞肉机的。

user avatar

我也觉得很迷

首先,苏联在远东与日本打持久战因补给能力的限制,确实比较困难。

而日本沿西伯利亚铁路推进同样困难。

而远东又没有什么重要的工业。对苏联不太重要,对日本也没什么吸引力。

日本如果发起进攻完全可以放弃远东。

如果大量部队留在远东与日本进行大规模战役,反而消耗苏联补给,对东欧战场无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期间在远东地区长期维持庞大兵力,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和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 远东日本的威胁:潜在的“第二战场”隐患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日本,特别是其关东军,长期以来被视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心腹大患。在1930年代,日.............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关于沙俄的衰落与苏联的崛起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为什么一个“二流国家”能够迅速成为世界强国。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归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将沙俄简单地定义为“二流国家”是一种相对的说法,而且它的“二流”体现在某些方.............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对二战的称呼不同,分别是“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国家叙事和民族情感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差异,更是对各自在二战中所扮演角色、所承受牺牲以及最终胜利意义的深刻解读。苏联的“卫国战争”: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民族史诗苏联之所以将他们在二战中的主要战争时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时展现出的惊人凝聚力与1991年解体时的迅速崩塌,这中间的巨大反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深思的谜题。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的炼狱,再审视那解体前的时代洪流,看看是什么将这个庞大的国家牢牢捆绑在一起,又是什么最终将其撕裂。二战时苏联的凝聚力: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民族与阶级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文化关注点以及信息传播的差异。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事件的规模与直接影响: 苏联的战争损失: 苏联在二战中的伤亡极其惨重,估计总死亡人数可能高达2700万,其中男性死亡比例远高于女性。战争的残酷和漫长,以及后来德国占领区的暴行,对.............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士兵的阵亡人数确实比苏联士兵少,但这背后是复杂且令人心痛的历史原因。简单来说,虽然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战争的性质、规模、持续时间以及国家自身的实力和组织能力等因素都导致了阵亡人数的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中国战场(.............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提到佐尔格,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在二战东线战场上,用智慧和胆识为苏联争取到关键情报的传奇间谍。他就像一把悬在纳粹德国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了希特勒致命的打击。然而,这位英勇的战士,最终却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暴露了身份,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事件所致.............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以及是否能将其定性为“二战发动者”,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拨开迷雾,深入历史脉络,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将苏联简单粗暴地定义为“二战发动者”是一种片面的、有失偏颇的解读,它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引发战争的多重因素。 然而,苏联在二战爆发初.............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抵御纳粹德国的入侵,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确实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来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其中,强令重建后的工厂在严寒中24小时不间断生产,导致工人忍受饥饿和疲劳,最终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事件,是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现实.............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在拥有一段时间的核武器优势,这段“核垄断期”一直持续到 1949 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会问,既然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新武器,为什么不在苏联尚未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它来解决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甚至彻底消灭这个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错综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在1938年底到193.............
  • 回答
    要解释苏联在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以及与沙俄末期俄罗斯的巨大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其背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一、 沙俄末期俄罗斯的落后性:一个普遍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沙俄末期俄罗斯确实存在严重的落后性,这并非虚言。其主要体现在: 经济上: .............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八十年代选出戈尔巴乔夫作为领袖的背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苏联的政治生态、社会现状以及党内各派的角力。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人选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一、 前任领导人的困境与僵化:赫鲁晓夫后的停滞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虽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但其本.............
  • 回答
    苏联在七八十年代之所以积极向世界各地输出革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原因的交织。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输出革命”概念可以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驱动下,苏联试图扩大其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面向。首先,意识形态的召唤是根本驱动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核心论断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初期,苏联政府的反应确实充满了信息的不透明和迟滞,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并非简单的“掩盖”,而是当时苏联体制下信息传播和危机处理模式的惯性使然,夹杂着对国家形象和稳定性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苏联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信息流通受到严格控制.............
  • 回答
    当年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令人警惕的时期,尤其是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而苏联最终没有选择进攻,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陈兵百万”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这主要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