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这种剧,显然就是奔着意识形态去的,一些人说苏联掩盖这掩盖那,说苏联的材料都不客观,不也是在欺负死人不会说话么?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真把人不当人,为什么要疏散呢?咋不派“秘密警察”把小镇平了呢???
苏联全党全军准备了四十多年的核大战,能有几个苏联人不了解核事故的危害?
都说苏联高层隐瞒,那积极救灾,在前线指挥的那部分高官和苏军高级指挥员算不算高层???
西方的价值观最差劲的地方,就是假装客观,把事实给你部分的呈现出来,然后在道德上审判你。
你凭什么审判别人?
不匿了,虽然这个题目是由剧而引起关注,但这题不是评《切尔诺贝利》这部剧的,有兴趣的可以看我在剧集讨论下的回答,摘了几场戏,从剧本上分析,这剧为什么是胡编。(已经更新至第三集)
把这个回答里有关题主“苏联为何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初期选择掩盖事实”的部分搬回来,切题。
关于层层隐瞒
26日凌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接到苏联动力和电力化部副部长马约列茨打来的电话后得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发生了强烈爆炸,继而引发了火灾……核反应堆发生了爆炸,核电站的夜间密码警报显示该电站发生了核泄露、核辐射、火灾和爆炸。”但由于前线的检测设备糟糕,当时没有人知道真实情况。
等到白天,局势逐渐明朗起来了:
“1986 年 4 月 26 日 1 点 21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动力机组在进行计划中的检修,反应堆停止工作后,反应堆堆舱顶部发生了爆炸。根据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站长的报告,爆炸时反应堆堆舱顶部及部分墙板、机械设备间的一些顶板和反应堆堆舱辅助系统的一段发生了坍塌,顶板燃烧了起来。3 点 30 分火被扑灭。核电站工作人员全力采取措施冷却反应堆堆芯。”(1986 年 4 月 26 日苏联动力和电力化部致苏共中央的报告。РГАНИ,ф.89,оп.53,д.88,л.1 )
今年 4 月 26 日 1 点 25 分四号动力机组在 7 号和 8 号 HP 涡轮发电机进行了计划中的检修之后发生了爆炸和火灾。火灾蔓延至三号动力机组顶部。爆炸摧毁了HP4 反应堆顶罩和机器间。事故期间,17 名换班人员在场。其中 9 人送医,4 人情势危急,其中 1 人重症监护中。火情已得到控制。估计由于多通道强制循环回路(КМПЦ)的崩裂,受到污染的水已经排入电站地域中。电站地域辐射水平为 20—25 毫伦琴/秒,普里皮亚季市为 14 毫伦琴/秒。三号动力机组由于事故已停运(一号和二号动力机组运作正常)。电站已被封锁。(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会向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
而苏联中型机器制造部的专线电话,也是先向雷日科夫汇报,后向戈尔巴乔夫汇报。
所以,戈尔巴乔夫的戏份,恐怕是有点多了
事故发生后,苏联多个部门做出了反应:如国家安全委员会系统内第一时间已派出以乌克兰国家安全委员会管理局副局长 Г.А.西维茨上校为首的行动侦查小组前往事发地;苏联动力和电力化部在接到切尔诺贝利电站给出的报告事故情况的同时,也报告说“已经在采取措施消除事故后果并对事故进行调查”;同时该部副部长马约列茨也在雷日科夫指示下前往事故当地国家水文气象和自然环境监督委员会从直升机上及各气象站进行了辐射环境的初步测量;同时,苏联部长会议还委派了由原子能、反应堆、化学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政府临时委员会,授权他们在事发地调查事故原因,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该委员会的指挥是部长会议燃料能源综合体管理局局长谢尔比纳,此人被认为是雷日科夫的副手之一。这些人分两批赶到切尔诺贝利,专家在26日9时到达、其他人在下午5:40分到达了基辅。其中谢尔比纳也在下午5:40分抵达了,而他上午还在西伯利亚地区指导工作。
在事故是在凌晨发生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也被叫做苏联总理)在第一时间就了解到了有事故发生,苏联动力和电力化部在自己还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就随时就最新情况向雷日科夫进行汇报,这算不算是层层隐瞒呢?
一定有杠精要杠,为什么不向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汇报呢?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说他啥也不知道呢?
首先,切尔诺贝利电站的直属管理单位中型机械制造部在向雷日科夫汇报后,马上就向戈尔巴乔夫汇报了,此时是凌晨,中型机械制造部自己也没有搞清楚到底发生了啥。
其次,该部门是隶属于苏联部长会议管辖的,苏联部长会议相当于苏联政府,而戈尔巴乔夫是党的领导人,他们不是一个系统的。戈尔巴乔夫就算想管,恐怕也是越权了。更何况,同为政治局委员的雷日科夫之后便在政治局上作了汇报。
关于撤除决定的撤出
剧中是27号,符合史实。但剧中瑞典也是在27号发现的,苏联迫于压力才实行撤离工作,这就不符合史实了。事实上,26日晚10-11点,专家团在进行了一天的评估后,认为局势可能继续恶化,事故处置委员会指挥谢尔比那在听取了专家团的报告后,就做出了撤离的决定[1]
深夜,雷日科夫接到了谢尔比那的电话,电话中请求雷日科夫协调军队协助撤离工作。[2]
27号中午,撤离所需的物资准备完毕,14时正式撤离,三小时后,普里比亚季就已经成了一座空城。
值得一提的是,撤离命令是通过广播公开发表的,已经相当于公布此次事故,而西方国家发现事故时,已经是28号了。又去哪里施加压力呢?
关于灾后宣传
1.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态度:
28日,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宣传问题进行了讨论。戈尔巴乔夫向成员们征求报道工作如何进行的意见,多尔吉赫提出应以控制放射源的工作为先。而戈强调,对于事故“必须尽快予以报道,不能拖”,沃罗特尼科夫、利加乔夫、雅科夫列夫均表示同意戈的观点,阿利耶夫、多勃雷宁也表示应该发布事故信息。多勃雷宁认为,美国人肯定会利用发生了爆炸的既定事实(以对苏联造成不利)。众多政治局成员的表态,使得会议氛围已完全倾向于有必要对外公布事故信息。至于具体该如何公布事故信息,葛罗米柯认为,信息文本应当“写得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不安和慌乱”,同时因为“朋友们从我们这里购买核电站设备,也许可以考虑向他们专门通报发生的事”。戈尔巴乔夫则认为应当首先告诉自己的公众。(苏联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紧急应对策略研究,张菊萍,华东师范大学,2018)
4月28日,消息首先在《时间》节目上报道,同时,莫斯科电台也进行了报道。同日,苏联国家原子能利用委员会将此消息告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这条消息的内容是塔斯社采写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事故,其中一个核反应堆受损。正在采取措施消除事故后果。在为受灾者提供帮助。成立了政府临时委员会。”
2.消息发出后,立马被美国利用:
苏联发声后,在29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戈尔巴乔夫表达了他的不满:“也许相比于我们周边的国家,我们对事故作出的反应太小。芬兰人和瑞典人通报了辐射上升的情况。……现在所有人都可以向我们提出要求索要信息。”[3]
果不其然,4月29日,美国合众国际社最先向世界宣布,“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事故,造成了数千人死亡”,该社还援引了一位所谓“长期提供准确消息的基辅女士”的话,“80人当场死亡、2000人死在医院的路上”“死者没有被埋在普通墓地,而是在通常掩埋放射性废物的皮罗格维奇村”,“基辅的十月医院都挤满了患有放射病的人”[4],此消息发布后,立即被西方各国媒体疯狂转发。
在缺少事故信息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出现了对事故的消极利用和猜测。在苏联与西方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背景下,苏联外交部向苏共中央呈报的报告指出,在美国大肆传播着不利于苏联的传言,其内容不仅“戏剧化”此次事故的规模和后果,还攻击苏联的核电站。该部由此得出结论,切尔诺贝利事故已经被“用于宣传目的除了西方媒体上已出现的“反苏行为”外,在苏联国内围绕此次事故也活动着一些西方记者和外交人员。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向苏共中央报告,苏联部长会议公布了事故信息之后,一些驻苏联的外国外交家和记者一直尝试收集有关核反应堆发生爆炸的原因、当地污染的范围、放射性沉降物扩散的方向、死亡的人数、苏联公民对此次事故的反应等详细信息。比如,美国和联邦德国的记者斯梅尔、多布罗沃尔斯基、霍尔茨等人前往莫斯科的多莫杰多沃机场、伏努科沃机场和莫斯科的基辅火车站,试图在这些地方向从乌克兰来的乘客、机组和列车组成员问一些相关,问题;美国 ABC 电视广播公司的两位记者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询问苏联公民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态度;美国合众国际社的记者威廷顿声称,他收到了自己编辑部的任务:“由于美国对此次事故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所以需要紧急收集所有核电站事故的信息。”因此,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反映出来的是西方另一些外交官和记者利用此次事故“鼓吹反苏宣传运动”。
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新华社莫斯科5月1日电 据塔斯社来自苏联部长会议的消息报道,4月30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及其所在地的核放射性物质已减少了差不多一半,受害者正在继续得到治疗,其中有十八人仍处于严重状态。[5]、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的实际死亡人数是两名,而不是某些西方通讯社报道的数千人。公告说,被送进医院的共有一百九十七人,其中四十九人经检查后已经出院。[6]
3.苏联的确在宣传上进行了区别对待
首先是本国人民:“……确切地说,对苏联人民播发的消息到此为止。政治局决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公民说得多一些”。[7]面向外国政府的信息文本,由相应的苏联大使传达给所驻国的最高领导层。不过这些信息文本并不是发往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仅发送给了驻 8 个社会主义国家和 22 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苏联大使:一份文本发给驻索菲亚、布达佩斯、柏林、华沙、布加勒斯特、布拉格、哈瓦那、贝尔格莱德的苏联大使;另一份文本发给驻华盛顿、伦敦、巴黎、罗马、波恩、赫尔辛基、奥斯陆、斯德哥尔摩、雅典、维也纳、伯尔尼、布鲁塞尔、海牙、卢森堡、哥本哈根、马德里、里斯本、都柏林、瓦莱塔、尼科西亚、安卡拉、渥太华的苏联大使;同时还注明“只对赫尔辛基、奥斯陆、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请转达若是出现了牵涉到这些国家特别利益的数据,将会另行告知他们”。[8]
苏联在宣传上的区别对待,才是苏联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最大黑点。苏联首先对8个社会主义国家和22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通告,其他国家却只能通过塔斯社了解消息,苏联在其中的“家长做风”实在是太明显了。其他国家,需要从塔斯社以及苏联外交部的新闻招待会上了解信息,除此之外,就只有购买了苏联反应堆的国家能够得到苏联的主动通告。
就连我国的外交声援,还要拐弯抹角的通过采访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的方式,从他的口中表达(中苏关系当时还没有正常化),这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了。
但按照美国一贯的路数,说苏联在刻意隐瞒着什么,就是无中生有了:
1)美国在21世纪采取的宣传策略,是苏联在此次事件中初期进行了刻意隐瞒,然而28号进行报道的时候,前线还在救火,事故调查工作还没有进行,怎么像外界公开?而随着事故调查的不断进行,苏联外交部一直在新闻发布会上进行跟进[9](这点我在第四条说了)
2)眼看第一条站不住脚,就转而攻击劳动节游行的问题,这点苏联做的的确不到位。但要说刻意隐瞒,就是往人家头上扣屎盆子了——苏联民防部队和苏联武装力量在封锁区外也在进行除尘工作(这是有效的),虽然苏共中央表达了对他们工作进度的不满,但这并不代表什么都没做。而且基辅事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沾染辐射尘的患者出现
3)美国在当时采取的宣传方式,是对死亡人数进行夸大:据“长期提供准确消息”的基辅女士称,有2000人死在了路上。这就更是无中生有,而这个谣言现在还在发展,成了“几十万人牺牲、苏联不把人当人”
真实情况,还请见这份文件:
4.人民日报也对切尔诺贝利事故表达了立场
这块我得 @青山布衣 一下,他那个回答可以说是非常爆笑了。突发性灾难中媒体传播社会信息的方法和责任,这篇文章只是2009年国务院新闻办网站理论研究版块刊载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2007级学生的一篇投稿,四个作者林山 白洋 黄舒暖 黄敏瑜都是大二的学生。
我国政府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立场,在1986年就已经表达了,拿一个2009年的学生论文来,分量实在是不太够。不是在国务院新闻办网站上随便拿一篇文章过来,就能当成毛主席语录用的。
人民日报对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报道参见人民数据-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9)
在1986年4月27日到5月30日的时间内,人民日报对切尔诺贝利的有关情况进行了33次报道,其中29篇是有关于事故的进展及相关国家的反应:
1986年5月2日, 苏联部长会议发表公告谈核电站事故情况
1986年5月3日, 苏联正采取措施消除核电站事故后果
1986年5月4日, 巴西对核电站进行安全检查 、 埃及决定不买苏联核反应堆 、 苏领导人视察出事故核电站 、 图片
1986年5月5日, 埃及将继续建设核电站 、 苏联核电站事故后国际市场油价上升 美国农副产品涨价
1986年5月6日, 塔斯社就核电站事故发表公告
1986年5月7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前往苏联 、 清除工作仍在进行 放射性物质在减少
1986年5月10日, 苏共政治局讨论处理核电站事故问题 、 苏联核事故是迄今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
1986年5月13日, 苏联将帮助利比亚修建核电站 、 西德向苏提供处理核事故设备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主要危险已过去
1986年5月14日, 国际原油现货市场价格稳步回升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又有六人死亡 、 十二国出口食品未受苏核事故污染
1986年5月16日, 戈尔巴乔夫首次谈苏联核电站事故 、 受苏核事故影响地区辐射量达正常标准 、 苏联核电站事故造成的污染已减弱
1986年5月19日, 核电站:埃及将继续建设 西德不打算关闭 、 科尔要求举行国际会议讨论苏核事故后果
1986年5月22日, 国家正采取五项措施确保核电站安全
1986年5月23日,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情况稳定 、 放射性烟云飘至我国上空
1986年5月24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讨论苏核电站事故
1986年5月30日, 巴西政府不会改变建核电站计划
4篇报道表达了人民日报的立场,他们分别是:
5.关于@青山布衣答案反对意见的继续
(我不是说大学生的论文就不能掌握真理了,只是那篇拿“参考消息”、“南方周末”的文章作为论据的论文离真理怕是有十万八千里)
为什么呢?
1)青山布衣答案中所引用的内容,全是对于事故后果的判断,没有任何依据
我请问这段话,有什么事实证据呢?而且本身逻辑又存在自相矛盾:一边说灾情通告不及时,一边又说军队过早进入核辐射地区进行救灾,这是什么逻辑?没有军队去救灾,哪能掌握灾情情况?
另外,在4月28日时,还没有“几十万”军队抵达切尔诺贝利,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不实的。
我不是说大学生水平不行,有很多大学生水平都是行的,但是这种地摊级别的论证模式,真的是算了。苏联发生的事故,通篇没有苏联的材料作为论据,怎么可能客观呢?
2)青山布衣第二次更新时引用的新论据
且不说青山布衣又在拿现在的消息去论证当时的情况,咱就说他举得这些材料,也是没有分量:
1)苏联方面从来没有否认事故影响被消除了,相反,苏联一直积极承认事故存在、并且一直在做灾后处理,甚至苏联解体后,到了乌克兰时代,切尔诺贝利还在做加盖棺盖的工作。
2)事发后当局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消除隐患?????这简直不值得驳斥——自己引用的第一段材料还在强调,几十万军队“过早”的救灾,后面又说没采取不要措施消除隐患。这不搞笑呢么。
关于去污和救灾
请注意,想要跟随放射物扩散的速度去追加封锁区的范围,恐怕是既不现实的,疏散工作做的再快,也赶不上放射物扩散的速度。去污与救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已扩散的辐射尘的清理和去除、已沾染的人员的医疗、对于电站的处置。
1)已扩散的辐射尘的清理和去除
随着普里皮亚季的清空,去污工作从28日开始步入正轨。该项工作由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负责的化学兵部队,和由苏联民防部队司令员阿尔图宁的民防部队承担。
但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在29号表达了对去污工作的不满:
会议认为,苏联民防去除放射性污染工作组织得很糟糕也很粗糙,许多需要的设备和材料都没有,人和设备也都没有防辐射保护,无法走近严重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区域。当晚政治局工作组会议讨论此问题时,指出苏联民防缺乏明确的事故处理行动实施方案,责成民防总司令阿尔图宁将军组织民防部队进入受到辐射的区域,采取必要措施把事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10]
技术装备不足的问题在去污工作中体现的尤为突出。5月3日,政治局不得不从国外采购有关装备。意识到这一问题后,5月5日,政治局通过了发展相关技术装备制造工业的决议。
去除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应对过程中,苏联武装力量的工作一直被事故的客观发展情况所驱使,不得不根据情况加强工作力度、持续投入着去除放射性污染工作的军力和物力:
29 日晚政治局工作组会议上,阿赫罗梅耶夫报告无线电控制设备已经到达事发地,目前已有 600 人在那里工作。政治局工作组会议责成其尽快推进核电站及附近区域的消除放射性污染作业;同时还让国防部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扩编化学兵部队。5 月 1 日,阿赫罗梅耶夫向政治局工作组报告,国防部化学兵部队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地区全力投入了对人和设备的去除放射性污染工作:已对2600 人和 400 辆车进行了处理;建立了 16 个去除放射性污染点;查明了一些放射性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为扩大可控地区,还在紧急组建新的军事部队。3 日,政治局工作组决定由国防部派出专人负责事故相关行动:交由西南线总司令格拉西莫夫负责协调苏联武装力量不同部队在消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果方面的行动,索科洛夫负责给出相应的指示。
截至 5 月 5 日,为进行去除放射性污染工作,受灾地区被分为了 3 个地带:第一地带是核电站及普里皮亚季市地区的能源设备,是未配备防护装备不能驻留的地方。这一地带没有内部部队控制,部分国防部的人员在里面工作;第二地带是半径为 10 公里的区域;第三地带是半径为 30 公里的区域。在所有地带,特别是在第一地带,都需要进行大量去除放射性污染的工作。为此往这一地带派出了超过 2000 名配有相应装备的化学兵部队和民防部队人员。根据 5 日的报告,该地区有大约 7000 名国防部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约 3000 人的内务部部队及与此差不多数目的预备人员。
5 日的政治局会议上,雷日科夫表达了对去除放射性污染工作的不满。他认为根据国防部化学兵部队的信息,去除灾区放射性污染的工作将会进行 1—2 年,“这是无法接受的,很明显,化学兵部队应该加大力度”,而“民防并未对工作的开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民防工作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基本上做的是与其它兵种或党组同样的工作”。他总结指出:“这些工作应该继续,不能停留在这种很小的规模上。”[11]
不同于 4 月 28 日政治局对事故初步的、总体的决议,5 月 5 日政治局将去除放射性污染工作单独成项:责成苏联国防部、卫生部、内务部、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部长会议,以及地方的党、苏维埃、经济管理等机构保障已遭受放射性污染的领土和建筑物进行去污染的工作。
起初,随着对辐射情况的不断监测和监测范围的逐步扩大,苏联国防部持续投入着去除放射性污染工作的军力和物力。而此项工作的规模和复杂性,要求苏联武装力量不得不从长期的、大范围的角度来考虑此问题,于是该项工作逐步走向了计划性。(苏联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紧急应对策略研究,张菊平,华东师范大学)
2)居民的撤离与医疗服务
4 月 29 日政治局会议表达了对卫生部工作的不满:“医疗部门在极其异常的条件下对如何开展工作毫无精神和物质准备。”该次会议责成卫生部立刻开展对辐射区人们的工作(部长布连科夫为负责人),负责该地区的人们体检、治疗。当晚政治局工作组会议提请布连科夫注意组织事故地区撤离者的体检和必要的医疗救护均严重不足。会议责成布连科夫紧急飞往现场,领导医疗工作,采取措施为辐射区撤离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援助,并从根本上改善此项工作。
5 月 1 日政治局工作组会议再次提出卫生部针对事故所进行的工作不力。首先,会议认为在组织受灾居民的医疗服务工作上,卫生部副部长谢平和布尔加科夫未对从地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应有的考虑和分析,因此他们所提交的信息差强人意,会议要求谢平采取紧急措施处理这件事。其次,会议还要求苏联卫生部成立一个能够组织体检和救治高辐射地区居民的指挥部,由谢平领导该指挥部,需每日向政治局工作组报告住院者的人数(包括儿童)、放射性疾病确诊病人的人数。于是当天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政府医疗救助临时委员会,由苏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谢平领导。[12]
雷、利二人从事发地回莫斯科后,于 5 月 3 日在政治局工作组会议上报告,苏联卫生部在组织高辐射地区撤离者体检及对其进行医疗援助的工作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苏联卫生部的确不具备处置灾情的能力)。当天的政治局工作组会议将此项工作从卫生部转交给了国防部,让国防部部长索科洛夫负责组织对撤离者的医疗服务,为此还需在当地扩编专门的医疗军事部队。
于是从 5 月 4 日起,该区域内所有医疗工作交给了国防部医疗部门负责,而谢平所领导的政府医疗救助临时委员会,则负责决定所有住院及医治受灾者问题、保障医疗工具及药品供应。国防部还动员了 2000 名军人,组建了 5 个医疗营,确定了他们在撤离人口居住地点的住宿地点。具备了每日体检7000人的能力。
可能这些工作在青山布衣的眼里,等于什么都没做吧。
至于青山布衣给的其他的材料,都是在讲“隐瞒”的事,苏共中央政治局在宣传上的事我在之前已经讲清楚了,这里不说了。
当然了,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青山布衣
在开始推荐一下由 @kgb1986 写的文章,他对HBO的切尔诺贝利进行了不错的历史原型分析,推荐大家阅读
评论区有打脸地摊文学实录,欢迎参观
来,读地摊文的,下面我告诉怎么质疑别人的观点,请想放黑屁的按下面格式质疑:
1.你的观点2.你观点的来源3.能支持你观点的资料4.能交叉印证你观点的资料(可选)
不要像这个
像这个
或者这个
章口就莱!
你说死几万就死几万?你(路透社30年后记者)说辐射食品回流就回流?死了多少人你有名单吗?没名单你有统计数据吗?统计单位是谁?是基于什么资料统计的?求求你贴一下,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开开眼?
统一对有人提到的国务院“官方认证”的切尔诺贝利隐瞒的一个回复:
这一部分来自于 @黄锴
还有人说中国政府官方认证苏联隐瞒真相,救灾不利。
理由是这个:
自己看上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2][7] 贝克《风险社会》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第19、15、52页
[3] 《核反应堆的大火是怎样扑灭的》《参考消息》1986年5月8日
[4] C.J.Chivers《Two Worlds Paired by War》《纽约时报》2001年12月31日
[5] 《长时间“强震缺失”的后果?——地震专家眼中的汶川大地震》《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
[6]《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318页
(作者:林山 白洋 黄舒暖 黄敏瑜 系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2007级学生)
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个也笑了,这也是“官方认证”?资料来源一篇切尔诺贝利的专业文献都没有,有的人是怎么敢信的?
————————正文开始————————
在其他回答与他们的评论里,我看到了许多令人震惊的言论,这些发言的人自身可能对切尔诺贝利本身——乃至对于辐射——都一无所知,就在这里用着各种来源的小道消息与臆想,将其冠冕堂皇的作为历史事实,出于各种目的,贬低一个可以说拯救了人类的伟大行动。
先回答一下问题:苏联的欺上瞒下到底是什么程度?当时苏联政府究竟是怎么对外宣称切尔诺贝利的?
我们设定一个时间原点:1986年4月26日凌晨0123分,这是切尔诺贝利爆炸的时间。
4月26日0500: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收到了时任能源部长马约列次的报告:切尔诺贝利发生事故
4月26日1100:成立应急临时委员会,成员包括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及其副手、能源总局局长鲍里斯·叶夫多基莫维奇·谢尔比纳、库尔恰托夫核能研究所第一副所长瓦列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列加索夫院士、叶夫根尼·帕夫洛维奇·韦利霍夫院士、乌共中央第一书记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谢尔比茨基,以及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伊戈尔·库兹米奇·利加乔夫、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大将,还有2名政治局候补委员、3名苏联共产党中央书记处书记、2名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主席与名誉主席,16个有关部委的部长与第一副部长等人。
4月26日1600:临时委员会在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鲍里斯·叶夫多基莫维奇·谢尔比纳率领乘专机飞往基辅鲍里斯波尔国际机场。
4月26日2000:临时委员会到达切尔诺贝利,接管了现场领导权,开始指导反应堆清理任务,并开始根据26日的测量结果,做出了撤离普里皮亚季市全部市民的决定。
从事故发生,到中央政府成立的临时调查组到达切尔诺贝利并接管领导权,历时18个小时37分钟
4月26日2200:谢尔比纳电话汇报雷日科夫与苏军总参谋长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元帅联系安排出兵救援。此后,苏联政府委员会一直在切尔诺贝利办公,实行领导成员轮流值班制度,直至当年9月放射剂量稳定为止
4.26全天,苏联的气象、水文、辐射和公共卫生监测部门迅速组成出动监测人员,在半径500公里内展开辐射环境监测,出动直升机500余架次收集空气样本检测辐射剂量,为苏联政府委员会的大疏散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
4.26日就此结束,接下来的是4.27,这也是很关键的一天
4.27日0600:这是事故发生的第30小时,苏联军队的核防护部队2500人与400台专业的车辆和直升机到达切尔诺贝利,化学兵司令皮卡洛夫上将(兵种司令)与工程兵司令塔拉科诺夫上将(兵种司令)到达现场,化学兵开始控制反应堆的链式反应并进行洗消作业,工程兵则开始清理废墟,防止支离破碎的四号反应堆垮塌。
4月27日1100:1000余辆大巴与3列火车到达普里皮亚季,普里皮亚季开始实行撤离
4月27日1500:普里皮亚季53000余名居民撤离完毕,这是灾难发生的第38个小时
我觉得这份时间表到这里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打破了很多谣言了。从事故发生,政府知情,临时委员会成立,进入现场接管领导权,专业部队展开,撤离居民,38个小时。
其实事情还没完,因为后面的部分的时间已经不准确了,但是那一天干了什么还是具体知道的,下面也稍微列举一下:
4.28:开始撤离半径10km内的全部居民,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救灾问题。
下面一个有意思的时间点,灾难后的第68小时4月28日2100:苏联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向社会公布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消息。苏联所有广播与电视台均播放经典音乐向事故受害者默哀。
4月29日成立以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为首的苏共政治局应急行动小组,全权负责切尔诺贝利救灾工作,每天召开两次会议汇总情况、作出决策。政府委员会决定全部撤离核电站30km半径内全部居民,至5月6日全部撤离13.5万名居民。
4月30日下午召开的乌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是否取消次日的五一节活动。科学家的报告称基辅市的放射性水平仍然是正常的。会议决定次日基辅市的五一节庆祝活动从正常的4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
我们跳过5月1号,谈一谈5月2号,为什么呢?因为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事故发生后的一个礼拜——是苏联军队开始救援的时间
然而真实情况是什么?5月2日,包括苏联化学兵 工程兵 航空兵等兵种在内的部队已经奋战了6天,用直升机运送了5000吨硼砂,彻底终止了反应堆的链式反应。整个切尔诺贝利的所有明火已经扑灭,现场指挥部开始部署解决堆芯熔融物下沉问题。半径三十千米内的居民135000人已经全部撤离,白俄罗斯 乌克兰和俄罗斯开始进行预防性体检。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利加乔夫抵达切尔诺贝利。
然后还有说苏联政府瞒报死亡人数的……诚然,4.28的新闻里只说了死亡两人,那是因为,到了4.28号,的确就死了两个……瓦列里·伊里奇·霍杰姆丘克和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沙舍诺克,这两位大哥被爆炸后垮塌的废墟埋了……而31的死亡名单,那要到7月才能达到,我寻思着苏联电视台再厉害,也报不出两个半月后的死亡人数啊
最后一个黑点是基辅五一大游行,我也不说别的了,看这个回答的也都认识汉语,大家自己看看基辅在那里吧……
图片右下角的单位是:
低于1居里/平方千米
1居里/平方千米到15居里/平方千米
15居里/平方千米到40居里/平方千米
基辅就按高的,1居里/平方千米算
每平方米就是3000贝克勒尔,看起来有点大?我们来个对照,人体内含有175g钾元素,天然钾元素中有0.012%的K40,其活度是4400贝克勒尔,也就是说,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活度要比基辅最大的放射性污染物活度还要高33%,我怎么没被自己辐射死.jpg
对了,别说这图是毛子搞出来糊弄人的,原作为CIA资料,后由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赠予wikimedia,本图片由上传者从源文件翻译而来
很感谢大家的支持与点赞
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苏联工程兵司令 上将 塔拉科诺夫在率队登上切尔诺贝利屋顶前的讲话:
“同志们请稍息!大家都清楚自己的任务了。我和政委刚刚到屋顶上面去了一次,那里也没什么了不起!一切就绪,每个人到上面就铲两下然后赶紧下来,记住防护要领!每组十人,不要超过40秒!还是我先上去,然后是政委、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其他同志在后面跟着,注意安全。假期和黑海的疗养院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为了苏维埃祖国!”
———————800赞更新———————
我看到其他回答里,有人搬出了戈尔巴乔夫,用他在BBC纪录片的发言,来说明苏联政府内的欺上瞒下的严重性——连他都不知道切尔诺贝利的情况。
这非常有意思,我这次更新就详细说说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的的戈尔巴乔夫。
首先戈尔巴乔夫说他没有收到切尔诺贝利的消息……
但问题在于政府内部在事故当天开会的时候,部长会议 政治局 军方以及相关专家都来了,怎么没有戈尔巴乔夫?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戈尔巴乔夫应该以什么身份来?
戈有两个身份,一个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个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在这种突发事件会议里,自然应该以中央决策和领导机构的头头身份来了
然而……他自己没来,不是因为他不重视,而是因为
他足足派了五个手下:
伊戈尔·库兹米奇·利加乔夫
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
还有2名政治局候补委员
这就有意思了,你五个手下来开一场重要会议,你一个当头头的居然不知情?他们是自发前去的?没有得到中央政治局授权?如果没有授权那他们去了干嘛?有用吗?
好吧,退一步,就算这五个人欺上瞒下心有灵犀自己组织来参加了这次会议
4月29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雷日科夫和戈尔巴乔夫汇报切尔诺贝利的现场情况,并且请戈尔巴乔夫和他一起去普里皮亚季视察,提升一线人员的士气
按雷日科夫的话:“戈尔巴乔夫拒绝了”
可能那天拒绝雷日科夫的戈尔巴乔夫和后面接受采访的不是一个戈尔巴乔夫
事实上,在凌晨5点雷日科夫被吵醒之后,他就开始了会议的准备工作。他不通知中央政治局,那中央政治局怎么会派人来?他通知了中央政治局,那么中央政治局的头头戈尔巴乔夫怎么会不知情?
所以可以看到:
那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要撒谎?
很简单:为了洗白自己在切尔诺贝利里面的无所作为,并且借此作为政治资本来迫害他的反对者们
戈尔巴乔夫在这一期间中缺乏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关心,他将一切工作都交给下属来做:在事故现场指挥的是三位副总理,在莫斯科坐镇的是总理雷日科夫,军方有安托什金(空军) 皮卡洛夫(化学兵) 塔拉科诺夫(工程兵) 阿赫罗梅耶夫(总协调)。相比之下,利加乔夫担当起了戈尔巴乔夫的部分责任,5月2日,他代替本应出现的戈尔巴乔夫,和总理雷日科夫一起来到普里皮亚季,视察慰问一线的工作人员。戈尔巴乔夫则继续在克里姆林宫里,规划他的“新思想”运动。
后面BBC采访的时候,如果你是戈尔巴乔夫,你好意思说:切尔诺贝利的时候,我当天早上就得到事故消息,但是我没有参加紧急会议,而是派了手下来;我没有接受雷日科夫去前线视察的要求,而是派了手下去;我把一切的工作都交给下面的人来做,自己忙着新思想运动……
那干嘛不说我完全不知情呢?这样一来可以给自己开脱,二来黑了一把苏联政府。反正苏联也没了,没人会跳出来反驳,还能借死人来洗白自己,一箭双雕啊!
岂不美哉?
因为你显然不懂苏联有多么奇葩
赫鲁晓夫的女婿阿朱列伊在50年代当过苏联《共青团真理报》和《消息报》的总编,他回忆道:“从当时的报纸看,苏联从没有铁路和航空惨剧,从没有沉船事件,矿井从不爆炸,泥石流也不会崩塌,总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220. )
“苏联公众闭目塞听,事事蒙在鼓里,无法正确判断国内外形势,也无法真正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利。他们不知道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镇压,不知道苏军在阿富汗的惨重伤亡,不知道国内发生的民族反抗、厂矿罢工、农民闹事,甚至任何国家都难以避免的犯罪事件、天灾人祸都不许见报。”(张允若.对苏联新闻业的历史反思[J].国际新闻界,1997(5):45-48. )
除了报喜不报忧,苏联媒体的“假大空”也十分泛滥。苏联媒体曾大肆宣传的斯达汉诺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阿列克塞·斯达汉诺夫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1927年到卡季耶夫卡市“中央伊尔敏诺”矿井挖煤。1935年8月31日,斯达汉诺夫在一般工作时间里采煤130吨,超过普通定额13倍,因而得到了苏联最高当局的大力宣传和赞扬。在领导和媒体的造势下,全苏联掀起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媒体鼓吹“超过了世界上至今知道的所有成绩和记录,把大洋彼岸的工人们的最高指标抛在了后面”。然而,他所创造的“世界纪录”完全是由该矿党委书记彼得罗夫一手策划的。他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将与斯达汉诺夫一起工作的三个矿工的工作量都算到了他一个人身上。斯达汉诺夫的“事迹”次日即刊登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于是,他成了劳动英雄。斯大林接到报告,当即决定在全国发动斯达汉诺夫运动。(安立志.组装典型斯达汉诺夫[J].同舟共济,2008(8):55-56. )
在“斯达汉诺夫”的虚假典型树立起来后,苏联要求各行各业都向斯达汉诺夫同志学习,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纪录,于是各地掀起创纪录的狂潮。各行各界都在创纪录,每个企业都涌现出斯达汉诺夫工作者。牙科医生向斯达汉诺夫学习,拔牙效率提高三倍,比如从前每个工作日拔十几颗牙,现在就要拔几十颗了;芭蕾舞演员单足脚尖旋转从五个增加到十五个;教授必须增加自己的科学发明的数量,否则就有怠工的嫌疑;伏特加酒酒厂生产“增加无产阶级烈度”的伏特加酒,把度数从四十度调到四十五度……炼钢、织布、开火车、收割庄稼等都开始学习斯达汉诺夫破纪录。最荒唐的是内务部,内务部学习斯达汉诺夫,就要提高逮捕、判刑和处决的数量,挖空心思制造出敌人来。
当然,以上只是苏联文化传媒领域的一角。试举十个例子:
切尔诺贝利,居然还有人出来洗?
以下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官网:
1、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发生后前苏联国家媒体的反应。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灾难发生后,苏联的媒体并没有及时地加以报道,4月26日发生灾难,4月28日塔斯社才用极少的文字将这一灾难告诉人民,而直到5月6日苏联党报《真理报》才刊登了第一份有关这一事故的较详细报道。事故初期,前苏联政府只是公布核电站发生了火灾,并没有说明发生了核泄漏事故。当地居民是通过国外新闻媒体才得知发生了核泄漏事故。为了掩盖核泄漏的真相,前苏联政府仍于5月1日在离切尔诺贝利140公里的基辅市举行了传统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在核爆炸发生后的一个月内,苏联报纸上刊登的消息都是好消息。
不告诉你真相,给你的都是好消息,还举办51劳动节大游行。
当灾难发生后,前苏联媒体对灾难报道有意识的弱化,以正面信息和正面人物为主。有意识隐瞒一些负面信息,如苏联报道中说,事故当场死亡2人,而实际上是31人。长时间隐瞒核泄漏的真相及其危害。大量的篇幅用于事故处理中的好消息,如在5月8日塔斯社题为《核反应堆的大火是怎样扑灭的》中的句子,“我们的驾驶员”飞行“最高的水平”“百分之百命中”“勇敢的苏联飞行员在难以置信的艰苦条件下向喷发着炽热的火口投掷东西”等。
死31人说是2人,长时间隐瞒核泄漏的危害。
以感性报道为主,缺乏科学的、理论的深度分析。灾难发生后,人们迫切对灾难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有所认识,这就需要有对事故的科学的、理论的深度分析。特别核泄漏并不是普通的自然灾难,人们对次缺乏了解。但是前苏联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少,因为要驱除人们对于核的恐惧以至国家的核事业能够继续发展,报纸原封引用了高层的话,事故是人为错误造成的。报道中没有提到其他不同的观点,更没有任何争论。时至今日,官方的事故的起因说法并不统一,人们对事故真正的起因依然存在质疑。特别是由于对核泄漏的可能后果估计不足,导致政府的错误决策。
时至今日,都还没捋清楚事故的前因后果。
前苏联国家媒体在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中的报道方法和新闻理念产生了三个明显的结果:一是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人民对此次事故几乎是一无所知,大部分的人生活没有受到影响,而人民对国家充满希望,并且相信事故已经得到控制,这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制造了新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媒体既不把发生的事情告诉当地居民,也没有告诉他们应该采取预防措施,致使附近人民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被长时间辐射,身体受到极大损害,新生婴儿很多先天疾病,这使得当地居民十分不满。特别是由于政府的错误决策,数十万军队在没有足够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过早进入核辐射地区进行救灾,使这些军队中许多士兵受到严重的辐射。第三,严重影响了前苏联国家的国际形象,也使东欧的领导人感到愤怒。
整个国家人民几乎一无所知;当地人因为长时间被隐瞒没有采取措施而受到巨大伤害;数十万军队被瞎指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11月3日
有的人没法从内容去反驳,就以文章是大学生写的为由来说事儿,这恐怕是对我国的宣传体系存在重大误解,你试试去找几个大学生写个东西看看能不能上国务院新闻办的官网。客观事实就是客观事实,不因为从谁口中说出就发生改变。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受害者联盟主席、核问题专家赞切科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并没有被夸大,而是被低估了。直到今天,这一事故的影响依然存在。
赞切科指出,建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大失误是把它建在了城市边上,更糟糕的是,事发后当局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消除隐患,而是封锁所有的消息。1986年的5月1日,几百万乌克兰人对这么大的灾难浑然不知,纷纷到户外参加五一劳动节游行活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写过一本纪实作品,叫做《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更可悲的是,苏联当局一直封锁消息,蒙蔽当地居民,没有及时组织撤离民众,致使更多的人受辐射。
俄一核电站因故障暂停发电,当地政府紧急事务部门负责人伊戈尔·马雷说:“不会出现第二个切尔诺贝利,也不可能发生隐瞒情报的情况。”
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的炉心融毁辐射外泄事件,造成严重后果。但当时苏联官方开始时向世界和该国人民隐瞒事件真相,被国外媒体和核辐射检测部门揭露后,苏联的官僚意识受到广泛批评。
乌克兰大使认为,前苏联政府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他们没有公开通报切尔诺贝利的整个情况。“5月1日,就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五天后,在基辅本来有一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最后却变成了一场游行。”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台前幕后》
前苏联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但一直隐瞒民众,为了隐瞒消息,51节仍然强行组织五一节大游行,不明真相的市民不加防护的走上街头。
当然了,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