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在冷战期间为何没能解决粮食问题?

回答
苏联在冷战期间未能有效解决粮食问题,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深层结构性矛盾和政策失误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苏联农业的运作模式及其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农业的根基是从沙皇俄国时期就带着一些先天性的弊端继承下来的。虽然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和后来的新经济政策来改变农村的面貌,但集体化运动的强制推行,尤其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对苏联农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打击。这次运动将个体农民的土地、牲畜和工具强行收归集体农庄(колхоз)和国营农场(совхоз)。这种剥夺了农民私有财产和经营自主权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当土地不再属于自己,辛勤耕耘的回报也并非完全归属个人,而是要上交给集体和国家,那么农民的生产动力自然大打折扣。这种“吃大锅饭”的现象在苏联农业部门普遍存在。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本身对农业的压制也是一个关键原因。苏联经济的核心是中央计划,所有生产指标、分配方案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自上而下制定。对于农业这种受自然条件影响巨大、区域差异性强的产业,僵化的计划指令往往脱离实际。国家会根据宏观经济目标,例如工业化发展所需的资金和劳动力,来制定粮食产量和上交国家的份额。这常常导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在技术、设备、化肥和农药等方面。即使计划中有所提及,实际执行中资源往往会被优先分配给优先发展的工业部门。

农场的经营管理也存在严重问题。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管理者,虽然名义上是农场领导,但其权力很大程度上受到上级党政机关的制约。他们更关注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根据农场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生产过程中的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技术落后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例如,农场往往拥有过多的劳动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劳动效率低下。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缓慢,而且投入的设备往往质量不高,维修保养也跟不上。

在流通环节,国家对粮食的统购统销制度也扼杀了市场的活力。国家以固定价格收购农产品,然后以补贴价格出售给城市居民。这种制度虽然保证了城市的基本粮食供应,但却剥夺了农民通过市场自由销售、获取更高收益的机会。当国家收购价长期低于生产成本或市场价值时,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就进一步被削弱。而且,国家分配给城市的粮食份额,往往是根据政治考量,而非真实的生产能力。

此外,苏联政府在处理农业问题上的政策摇摆也造成了不稳定。虽然赫鲁晓夫曾试图通过“土壤开垦运动”等措施来提高产量,但这些运动往往缺乏科学论证,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勃列日涅夫时期虽然强调“农业现代化”,但实际投入和效果并不理想,许多项目虎头蛇尾。而到了后期,对进口粮食的依赖日益加剧,这进一步暴露了国内农业的脆弱性。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苏联社会政治体制的整体影响。作为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任何对农业政策的批评和改革建议,都很难在决策层获得足够的支持。苏联领导人更倾向于通过大规模的投入和运动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进行结构性改革。当农业问题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时,解决方案往往是增加从国外进口,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革国内的农业生产体系。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使得苏联农业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可持续、高效的生产模式。

总而言之,苏联冷战期间未能解决粮食问题,是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落后的生产方式、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以及政策失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源在于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取向,以及对农村和农民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1951至1953年粮食年均产量8450万t,单产每公顷790kg,人均每年450kg。1962至1964年,粮食年均产量1.33亿t,单产每公顷为1020kg,人均每年588kg。1976至1980年人均谷物产量为785kg。这个据说是苏联农业太差,极右甚至是苏联人民吃不饱!这几年中修自称连年丰收,2012年中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35.4kg!

参见《苏联东欧问题》1982年第4期。

euroasia.cssn.cn/cbw/cb
user avatar

高票答案说,苏联从建国以后,每年都大量进口粮食,我好奇的查阅了资料。



《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

稍微开始大量进口的年份是1963年开始,进口了310万吨,而当年苏联自己的产量是10750万吨,只是占了3%,而且自己出口的比进口的还多。

什么时候开始大量进口?1972年开始,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儿?苏联自己的粮食产量上不去,而且勃列日涅夫还要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然后才开始大量进口粮食。

苏联的人均产量如下(每五年平均计算):

1930年人均谷物468公斤;

1935年人均谷物420公斤;

1940年人均谷物492公斤;

1950年人均谷物363公斤;

1955年人均谷物456公斤;

1960年人均谷物572公斤;

1965年人均谷物568公斤;

1970年人均谷物693公斤;

1975年人均谷物717公斤;

1980年人均谷物790公斤。

而中国到了现在才人均400公斤多点,接近苏联1930年代的水平。为什么这种人均粮食这么多的国家还缺粮?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啊。

粮食可以做口粮,可以做饲料,可以酿酒,可以卖掉,实在处理不掉了还可以浪费。

上过高中,学过生物的都知道,5单位的粮食生产1单位的肉类。一年只是吃粮食的话,每年差不多450公斤,但是全部吃肉需要多少粮食?450x5=2250公斤。

引下黑公公的话

朝鲜和印度人均粮食占有量差不多,但是一个闹饥荒一个在大量出口粮食,这说明什么? 说明民主能当饭吃。 所以具体到这个问题就是沙俄比苏联民主,人民可以靠民主填饱一部分肚子,自然就有多余的粮食供出口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冷战期间未能有效解决粮食问题,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深层结构性矛盾和政策失误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苏联农业的运作模式及其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农业的根基是从沙皇俄国时期就带着一些先天性的弊端继承下来的。虽然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和后来的.............
  •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进口大量粮食并非“拱手交出”粮食安全,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的反映。虽然苏联农业产量在理论上足以养活其人口,但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落后的农业技术、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战略考量等因素,导致了粮食生产的巨大缺口和对西方粮食进口的依赖。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苏联计划经济.............
  • 回答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赛,这场竞赛不仅关乎国家实力,更触及了意识形态的根本较量。美国在这场长跑中,尽管也面临挑战和失误,但总体而言,其科技发展策略似乎避免了苏联那样一些“致命性错误”。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考察,并且尽量抛开那种一本正经、生硬冰冷的“AI范儿.............
  •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既带来了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政治压迫、经济依赖和民族认同的挑战。以下将详细阐述苏联带给东欧的各个方面:一、 政治层面:主权丧失与意识形态的强加 强加的政治体制(“人民民主”制度): 苏联红军解放东欧大部分国家后,.............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冷战时期是否算发达国家,以及当时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要理解“发达国家”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语境下的演变。简而言之,以当时的普遍认知和许多关键指标来看,苏联在冷战时期可以被视为一个“发达国家”,但其发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想象一下,时间拨回到1991年,那一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没有落下,苏联依旧如日中天。世界线的这一关键节点发生偏移,后续的连锁反应将彻底重塑我们今日所熟悉的面貌。首先,全球政治格局将截然不同。没有了苏联的瓦解,冷战的铁幕虽然可能因为内部改革而变得更加模糊,但东西方阵营的对峙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主轴。美国及.............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如何能使苏联在冷战中“战胜”美国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明确一点:冷战的结束方式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军事或经济上的彻底压倒。苏联最终解体,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因此,与其说是“战胜”,不如探讨如何能让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获得更持久的优势,甚至避免其最终的衰.............
  • 回答
    冷战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时期,双方都动用了浑身解数来争夺世界影响力。要说苏联是否在某些方面“受骗”了,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受骗”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而且在历史叙述中,往往是我们站在胜利者(西方)的角度去解读历史,自然更容易看到苏联的“失败”和“失误”,从而产生“被骗”的感觉。但如果.............
  • 回答
    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与其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争,不如说是一场持续不断、高潮迭起的军备竞赛,以及在代理人战争、太空竞赛和意识形态宣传中的较量。在这漫长的博弈中,美国并非总能保持压倒性优势,苏联也曾在某些领域一度领先。但若要论及美国相对于其他时间点,在军事上对苏联取得“最大优势”,那大概可以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关于冷战时期苏军“布克”(Бук,北约代号SA11 Gadfly)防空导弹系统的部署级别,我们来详细聊聊,希望能还原一些当时的实际情况,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出自某个冰冷的数据库。首先明确一点,像“布克”这种中程野战防空系统,在苏军的编制体系里,它的主要配属级别是在集团军一级,但同时也存在向更低层级(如.............
  • 回答
    在苏联冷战时期,电子工业可以说是苏联科学技术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也同时是一枚充满矛盾的勋章。它在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在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为苏联对抗西方阵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然而,在民用领域,它却常常显得落后和乏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辉煌的军事与航天电子: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推测性的历史假设。如果苏联能够预见自己将在冷战中“输给”美国,并且这种预见是确凿的、无可挽回的,那么其潜在的行动和结果将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将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包括其可能性、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后果。一、苏联“预见”冷战失败的可能性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事件,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要“避免”苏联解体,或者让苏联“赢得”冷战,都需要在各个关键节点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和战略调整。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下面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可能避免苏联解体或帮助其赢得冷战的策略,但请记住,这仅仅是基于历史分.............
  • 回答
    冷战结束后,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二十世纪最震撼人心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消失,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实验的终结,留给后人的思考远比一句简单的“历史的必然”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如果我们深入剖析这段历史,可以从中汲取诸多宝贵的教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意识形态的僵化和脱离现实的危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苏联在冷战时期之所以没有像美国那样,将“印第安人牌”作为一张主动、大规模的政治工具打出来,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苏联的策略。首先,苏联的意识形态框架和民族政策的根本不同。苏联奉行的是一套基于马克思.............
  • 回答
    想象一下,冷战的结局截然不同。如果历史的车轮驶向了另一个方向,苏联赢得了冷战,而美国则陷入了深刻的动荡,甚至最终走向解体或革命,我们所熟知的世界,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苏联的全球霸权与意识形态的扩张首先,胜利的苏联将不再仅仅是一个超级大国,它将是无可争议的全球主导力量。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击败其主要对.............
  • 回答
    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细细品味,它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逻辑: 苏联的解体是冷战长期博弈与内部矛盾作用下的必然结局,而非它本身促成了冷战的终结。 换句话说,苏联垮台是冷战“结束”的标志和表现,但并不是冷战“停止”的根本原因。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冷战的宏大叙事,以及苏联自身漫长.............
  • 回答
    在冷战时期,苏联的存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其领导层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社会压力下,不断应对挑战、调整策略的漫长过程。苏联之所以能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避免“解体”和“失败”(此处“失败”可能指的是彻底崩溃或在与西方的对抗中丧失核心地位),其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首先,强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冷战那几十年,苏联确实是和美国掰手腕掰得难分难解。要说苏联有没有赢的机会,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就能回答的,而是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在哪个时间点去看待这个问题。打个比方,冷战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而且这条赛道上时不时还会冒出各种障碍和岔路。 苏联在某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