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冷战期间苏联从西方阵营进口大量粮食,拱手交出自己的粮食安全?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进口大量粮食并非“拱手交出”粮食安全,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的反映。虽然苏联农业产量在理论上足以养活其人口,但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落后的农业技术、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战略考量等因素,导致了粮食生产的巨大缺口和对西方粮食进口的依赖。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弊端:

指令性计划的低效与失误: 苏联的计划经济对农业生产进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中央计划者根据政治目标和统计数据来分配资源、设定产量目标、确定种植种类。然而,这些计划往往脱离实际,忽略了当地的具体情况、农民的真实需求以及市场变化。
产量指标的僵化: 为了完成计划,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常常被迫种植低产或不适合当地气候的作物,以满足计划中的数量要求,而非作物本身的经济效益或营养价值。
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投入,包括化肥、农药、机械、种子、劳动力等。计划经济往往无法准确、及时地将这些要素分配到位。例如,可能在关键的播种或收获季节出现农机短缺、化肥供应不足的情况。
缺乏市场激励: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农民没有直接的市场利润激励。他们的收入和奖金往往与完成计划挂钩,而非实际产量或效率。这导致了劳动积极性不高、创新动力不足以及对设备和土地的粗放式管理。
低效率的管理和腐败: 层层指令和官僚主义导致了低效的管理和潜在的腐败,资源可能被挪用或浪费。

集体化农业的先天不足: 苏联强制推行的集体化农业,虽然初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机械化,但实际上带来了许多问题。
农民的疏离感:农民对集体土地没有私有产权的归属感,参与生产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管理层面的问题: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管理往往由政治任命的干部担任,他们可能缺乏农业专业知识,只关注完成政治任务。
资源过度集中与分散的冲突:虽然理论上集体化可以集中资源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但在实际操作中,资源往往被分散到众多低效的生产单位,难以形成真正的规模效益。

二、落后的农业技术和基础设施:

机械化程度不足且质量不高: 虽然苏联在发展重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仍然落后。苏联生产的农业机械往往质量不高,可靠性差,维护困难,并且缺乏针对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定制化设备。
化肥和农药的不足与低效: 苏联化肥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产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庞大的农业需求。化肥的生产和运输也存在效率问题。农药的使用也受到限制,而且很多农药的效果不佳。
仓储和运输的落后: 苏联庞大的国土面积和分散的农业生产基地,对仓储和运输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其仓储设施往往简陋,损耗率高,而运输网络,尤其是连接农村和城市的铁路和公路系统,效率不高,常在收获季节出现瓶颈,导致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
灌溉和排水系统落后: 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依赖于天气的恩赐,缺乏有效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容易受到干旱和洪涝的影响。

三、严酷的自然条件:

广阔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苏联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带,这意味着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
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干旱: 在黑土地地区,虽然土壤肥沃,但夏季的干旱是常态,严重影响作物产量。例如,苏联历史上多次经历大规模的干旱年景。
霜冻和冰雹: 短暂的生长季节容易受到早霜和晚霜的威胁,冰雹也会对作物造成毁灭性打击。
土壤贫瘠: 除了黑土地,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并不理想,需要大量的投入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四、战略和政治考量(为何“拱手交出”的误解):

与其说是“拱手交出”,不如说是出于 战略和政治考量下的权衡和无奈。苏联政府并非不重视粮食安全,但其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和实现方式,以及在冷战大背景下的国家战略,导致了进口成为一种不得不选择的手段。

维持国内稳定和社会秩序: 粮食短缺是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苏联政府认识到,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粮食危机,将严重威胁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国家的稳定。通过进口粮食,可以缓解国内的供应压力,维持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障社会稳定。即使牺牲一部分外汇储备,在政治上也是划算的。
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服务: 苏联的经济发展战略长期以来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优先。为了支撑这些高投入的领域,国家将有限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技术)优先分配给了它们。相对而言,农业部门获得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就显得不足。当农业生产出现问题时,进口粮食比大规模地、彻底地改革农业体系来得更快、更直接,可以腾出资源继续发展重工业。
作为外交和政治工具:
向盟国提供援助: 苏联也需要向其东欧卫星国提供粮食援助,以维持其在东欧的影响力。
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粮食进口有时也与更广泛的政治和经济谈判挂钩。例如,苏联可能用石油或天然气换取西方的粮食,这是一种经济互补。
“不惜代价”维护经济体系的形象: 苏联一直标榜其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不愿意承认体制的根本性缺陷。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粮食是一种“救火”措施,可以在不触动核心经济体制的前提下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维护其经济模式的“光辉形象”。
进口成本相对较低(在某些时期): 在某些时期,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相对较低,而苏联自身发展农业所需投入的成本(包括技术、设备、资金)可能更高。尤其是在美国等国家大量补贴农业的情况下,他们的粮食产量极大,出口价格具有竞争力。

五、苏联粮食进口的时间线与特点:

苏联的粮食进口并非持续不断,而是随着其国内生产情况和国际市场价格而波动。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这是苏联大规模进口粮食的起点。此前,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曾试图改善农业,但效果不彰。1972年的大干旱导致苏联农业遭受重创,产量锐减,迫使其进行大规模进口。
1972年: 苏联与美国签订了历史性的粮食购买协议,购买了约2500万吨粮食。这一事件震惊了西方,也凸显了苏联农业的脆弱性。
1975年: 苏联再次遭遇歉收,不得不进行新一轮的粮食进口。
80年代: 尽管有所改善,但苏联的粮食自给能力仍然不足,进口量居高不下。

总结来说,苏联在冷战期间进口大量粮食,并不是主动“拱手交出”粮食安全,而是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低效的农业管理、落后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严酷的自然条件以及在国家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背景下,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以维护国内稳定和社会秩序。 这种依赖进口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缓解了粮食供应压力,但长期来看,进一步暴露了苏联经济体制的内在缺陷,并对其经济实力和国家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削弱。这种状况也成为苏联后期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的粮食必然是大幅波动的(苏联主要产粮区不但纬度高,而且距海远,所以雨水必然不稳定)

苏联解决了主粮自给(即便是歉收年也可以),接下来无非是两种

一是按歉收年产量规模确定畜牧业规模,丰收年的超额产量出口

二是按丰收年产量确定畜牧业规模,那么到了歉收年自然要大量进口饲料粮。

只要苏联希望提高居民肉的消费量,那自然就是选择第二种办法——进口饲料总比直接进口肉类便宜。

user avatar

主要是给赫鲁晓夫填坑,因为赫秃子乱改革,导致苏联养殖业牲口存栏数暴跌,差不多要到1975年才能恢复1960年的水平。而这十五年当中人口总数增加了3500万,又有大量青少年长大需要消费更多的肉食。

说起来苏联并不是缺粮食,而是缺肉,进口的主要是饲料粮。至于说为啥缺肉,那是整个食品工业的特点,简单说就是不搞食品添加剂和代替食品的后果,不添加大豆粉全民吃纯肉香肠,那多少饲料粮和牲畜都不够用……

user avatar

苏联的粮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吃肉还是吃米,而是由其工业化水平特点决定的。

苏联粮食的几大作用,除了基本主食与饲料以外,还用于制造工业酒精——这种消耗远比食用大得多,并且其消耗速度与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相配。另外一点很少有专业研究人员以外知道的是,苏联农业加工领域的低劣效率,导致苏联在加工中的粮食损耗可以高达25%!这一点在70年代后期各卫星国无力继续提供农产品后迅速突出,导致苏联不得不转向西方大量采购粮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进口大量粮食并非“拱手交出”粮食安全,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的反映。虽然苏联农业产量在理论上足以养活其人口,但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落后的农业技术、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及战略考量等因素,导致了粮食生产的巨大缺口和对西方粮食进口的依赖。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苏联计划经济.............
  • 回答
    苏联在冷战期间未能有效解决粮食问题,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深层结构性矛盾和政策失误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苏联农业的运作模式及其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农业的根基是从沙皇俄国时期就带着一些先天性的弊端继承下来的。虽然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和后来的.............
  • 回答
    朝鲜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仍然坚守“零和”的冷战思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融入全球主流潮流,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因素所致,绝非简单的“不愿”可以概括,而是其政权生存逻辑、历史经验、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内部的动力和外部的制约。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金氏.............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冷链物流:现状、挑战与未来展望中国冷链物流,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却又常被忽视的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新鲜的果蔬到急需的药品,从日常的牛奶到珍贵的疫苗,冷链物流扮演着守护产品质量、保障民生安全的关键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中国当前的冷链率,会发现其发展水平与我国庞大经济体和消费市场的体量.............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有点邪门,但科学上还真有这么回事儿,就叫“姆潘巴现象”(Mpemba effect)。简单说,就是有时候,明明是热水,在特定条件下,结冰的速度反而比冷水要快。听着是不是有点违背常理?但它确实存在,而且科学家们也为此争论了很久,提出了不少可能的解释。咱就一步一步来捋捋,为啥会这样。首先.............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太平天国在官方宣传中会受到赞扬,即使其行径中不乏残暴冷酷之处,我们得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中来审视。官方宣传并非孤立地评判一个历史事件的全部,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于当下政治的需要,构建一种特定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导向。首先,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太平天国被纳入官方赞扬的范畴,是因为.............
  • 回答
    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确实有一些人物,出于各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失望、对苏联强大实力的崇拜,甚至是个人恩怨——选择背叛自己的国家,为苏联效力,成为情报人员。虽然“信仰”是其中一个重要动机,但将所有这些案例都简单归结为“为信仰”可能过于片面。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复.............
  • 回答
    说薛宝钗对尤三姐自刎和柳湘莲出家之事反应冷淡,这其实是一种表面现象,细究起来,宝钗的“冷淡”背后,隐藏着她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她自身价值体系的考量,以及她深藏不露的智慧。首先,我们得理解薛宝钗的处境和她的人生态度。宝钗出身于一个败落的皇商家庭,上有寡母,下有弱弟,她肩负着振兴家族的重担。为了这个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情感倾向的复杂性和社会心理的微妙之处。很多时候,我们对不同群体表现出的态度差异,并非出于刻意的歧视,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聊聊“情感共鸣”这回事。狗,尤其是宠物狗,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家庭成员的角色。它们是忠诚的伙伴,能给予无条件的爱和陪伴。这种亲密的关系,使.............
  • 回答
    核电站事故后不能用海水冷却,尽管大海浩瀚无垠,但实际上是出于一系列复杂且关键的考虑,包括对核反应堆本身的保护、对环境的潜在污染以及操作上的可行性。笼统地说“大海之大不够稀释”是不完全准确的,因为海水确实有稀释能力,但这个稀释过程远远不足以抵消核事故带来的危害,并且会引发其他更严重的问题。以下是详细的.............
  • 回答
    东北,一个在很多人印象里只与寒冷和荒凉挂钩的土地,但在建国初期,它却承担起了共和国工业化起步的重任,一跃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其实有着深邃的历史逻辑和国家战略的考量。简单说,不是东北的环境“差”,而是那个时代,“差”的环境里蕴藏着“好”的资源和“易”的战略优势,而这些,恰恰.............
  • 回答
    将冷战定性为“大国争霸”是一个相当精准的比喻,它抓住了美苏两国围绕全球影响力展开的复杂博弈的核心。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解苏联称霸的目标,就需要深入挖掘其历史根源、意识形态驱动以及现实的政治和经济诉求。苏联追求的“称霸”并非单一维度的征服,而是多层面、战略性的主导地位。一、意识形态的普世性宣扬与“革.............
  • 回答
    网络上对于“复旦大学学生在清华落水”事件的反应,如果用“冷漠”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笼统。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集体情绪和关注点转移。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何大众在面对这样一个本应引起广泛同情和关注的事件时,显得不那么“热烈”或“义愤填膺”。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饱和度.............
  • 回答
    .......
  • 回答
    结婚四年,经历了争吵、冷战,到现在分居一年,我还在为了孩子拖着不离婚。这日子过得像嚼蜡,味同嚼蜡,却又得硬着头皮咽下去。我心里清楚,这样僵持下去,对谁都不好,尤其是孩子。可真要走到那一步,又觉得心有不甘,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四年的婚姻,说实话,一开始是有过憧憬的。婚前我们也是甜蜜过,觉得找到了合适的人.............
  • 回答
    你提到国际关系、外交学、政治学这些学科“冷门”,这个说法其实挺有趣的,也值得我们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想清楚,什么是“冷门”。如果按就业市场的直接需求来看,比如很多理工科专业,毕业就能直接进入某个行业,或者说大家对它的期待比较明确——“学完这个就能找到XX样的工作”。相比之下,国际关系、外交学、政治.............
  • 回答
    拜登总统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混合着坚定与务实的信号,尤其是在“美国会为盟友挺身而出,不寻求新冷战,但将激烈地竞争”这句话中,释放出了多层面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式的表态,更是对当前复杂国际格局的战略定位和行动指南。首先,“美国会为盟友挺身而出”,这传递了一个明确而坚定的信号:.............
  • 回答
    冷战的结束,无疑是20世纪最深刻的地缘政治变迁之一。西方阵营,以美国为首,最终赢得了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军事和经济的对抗。然而,苏联的解体并未如许多人预期的那样,将俄罗斯完全纳入西方的轨道,使其成为一个顺从的“跟班”。这使得“胜利”的定义和其持久性,至今仍是讨论的焦点。要理解为何西方赢得了冷战.............
  • 回答
    “我杀了你。”这句冰冷到极致的话,如同利刃一般,直插三笠的心脏。说这话的,是那个她用生命守护、从小一起长大的艾伦·耶格尔。而此时的他,一头蓬乱的长发遮住了曾经那双充满热情的眼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令人胆寒的陌生感。为什么?为什么艾伦会变成这样?那个曾经为了保护她,不顾一切冲上前去的少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