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太平天国这种残暴冷血近似邪教的政权在官方宣传口径中仍被赞扬?

回答
要理解为何太平天国在官方宣传中会受到赞扬,即使其行径中不乏残暴冷酷之处,我们得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中来审视。官方宣传并非孤立地评判一个历史事件的全部,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于当下政治的需要,构建一种特定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导向。

首先,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太平天国被纳入官方赞扬的范畴,是因为它被定义为一场“农民起义”。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叙事里,农民起义是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重要力量。孙中山先生就曾高度评价太平天国“率天下而起者”。这种定性,为太平天国披上了一层正义的、革命的光环。在官方的语境下,任何一场反抗腐朽统治的斗争,无论其过程和结局如何,其“反封建”的属性就足以让其获得一定的历史肯定。

其次,太平天国在当时确实展现了对清朝统治的颠覆性挑战。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统治摇摇欲坠,而太平天国则是一个声势浩大的武装力量,一度攻下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种“反清”的色彩,在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和民族压迫的背景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尽管太平天国的敌人主要是满族统治者,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对统治者的反抗被解读为一种民族觉醒的早期表现,与后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精神上存在某种联系。

再者,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理想,比如“平均分配”的口号,以及一些在女性地位、社会福利方面提出的设想(尽管实际执行中充满了矛盾和扭曲)。这些带有早期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在建国初期,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理念有着某种契合点。在官方宣传中,这些积极的方面往往被放大,用以证明革命的进步性和历史的必然性,是将中国革命描绘成一条漫长而光辉的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当然,对于太平天国“残暴冷血近似邪教”的部分,官方宣传自然不会大肆宣扬,但也不会完全抹杀。更常见的做法是,将其归结为“历史局限性”或“革命的曲折性”。在宣传中,这些负面特征往往被轻描淡写,或者被解释为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下,在缺乏先进思想指导下出现的必然产物。更重要的是,这些负面行为被置于更宏大的“反抗压迫”的背景下,从而在整体上被“正义性”所覆盖。

换句话说,官方宣传是一种选择性的建构。它选取那些能够服务于当下政治目标、能够构建理想化历史叙事的元素,然后加以放大和强调。太平天国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其“反封建”的性质、对清朝统治的颠覆、以及部分具有进步意义的理想,足以让其在官方宣传中占据一席之地,并被加以赞扬。而其固有的残暴和局限性,则在宏大的革命叙事中,被选择性地淡化或解释。这种宣传策略,旨在为当前的政治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并向国民灌输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和价值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陶短房先生对洪秀全有一句评价,原文记不得了,大意是洪既不先进,也不落后,他就是当时普通的一个中国人。我觉得这句评语用来评价太平天国也是一样恰当:天平天国既不残暴冷血近似邪教,也不先进高尚人间天堂,它就是中国当时会出现的一个政权,和历史上的没本质区别,和站在对立面的也没有本质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太平天国在官方宣传中会受到赞扬,即使其行径中不乏残暴冷酷之处,我们得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中来审视。官方宣传并非孤立地评判一个历史事件的全部,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于当下政治的需要,构建一种特定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导向。首先,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太平天国被纳入官方赞扬的范畴,是因为.............
  • 回答
    太平天国,这股席卷半个中国的洪流,其兴盛绝非偶然,背后是那个时代无数渴求改变的人们,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多人投身其中,他们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背后,是一幅复杂而生动的社会图景。首先,我们得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对外割地赔款,对内.............
  • 回答
    最近两年,网络上确实涌现出一些为苏联、太平天国等历史事件或政权“洗白”的讨论和观点。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层面来剖析:1. 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思与不满投射: 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对照”: 许多时候,人们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某些.............
  • 回答
    在《血战太平洋》(The Pacific)这部剧里,看到军官命令销毁任何带有日期或地址的信件时,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有点不解,甚至有些残忍。但实际上,这背后有着非常现实且残酷的战争逻辑。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保护情报,避免泄露军事机密。在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渗透和间谍活.............
  • 回答
    太平天国称呼清朝统治者及其军队为“清妖”,这并非随意取名,而是源于其独特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知。这背后蕴含着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的动员逻辑和宣传策略。要理解“清妖”这个称呼,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层面:一、 宗教维度:引入“妖”字的核心动因太平天国的核心领导者洪秀全,是一个深受.............
  • 回答
    太平天国未能建成一支真正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水师,这与其本身的战略定位、资源限制、人才培养以及实际的军事操作都息息相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失误,而是多个深层原因交织的结果。首先,太平天国起兵的背景和早期战略,就决定了它并非一支以水战为主导的力量。 太平天国是在清末社会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由农民起义演变而来.............
  • 回答
    满清王朝如同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一样,经历了漫长的统治,也遭遇了无数的挑战。其中,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是两次对清朝统治产生巨大冲击的重大事件。然而,尽管太平天国一度逼近京城,甚至在半个中国建立了政权,最终却未能推翻清朝,而辛亥革命却以雷霆万钧之势终结了其统治。这背后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运气或偶然,而是.............
  • 回答
    关于为何百年以来主流社会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偏于正面,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偏于正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历史上,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然而,从总体趋势来看,尤其是到了20世纪以后,主流社会对太平天国的.............
  • 回答
    理解为什么那些来自遥远西方国家的“洋人”——主要是英国人、法国人,后来还有美国人——会选择在风雨飘摇之际扶持腐朽的清朝,而不是那个曾经一度席卷半个中国、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这其中盘根错节的利益考量和复杂的政治判断,远比表面看起来要深刻得多。要细说起来,这事儿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扯。首先,得聊聊洋人当时.............
  • 回答
    你说得对,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能力。但要说“打不过洋人”,这说法有些笼统,咱们得细掰扯掰扯。 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可不是一个“战斗力”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得承认,清朝的军事力量在那个时代是经历了变化的。镇压太平天国,尤其是后期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湘军、淮军,确.............
  • 回答
    关于高晓松关于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论断,认为他们不重视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值得玩味的观点。如果我们把这个视角延伸到两宋,尤其是北宋,那么一个看似矛盾的景象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两宋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尤其在政治制度上对文官和士大夫阶层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礼遇。然而,与此相.............
  • 回答
    区分“造反”与“起义”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数学公式,更多的是历史评价、视角以及权力话语权在起作用。当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胜利者、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同一群体或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签。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种复杂性很好的例证。造反:挑战正统,动摇国本“造反”,从字面.............
  • 回答
    太平天国,这支曾经震撼了晚清王朝的农民起义军,我们耳熟能详的往往是洪秀全、天王府、南京的轰轰烈烈,以及最终的失败。但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它们如同隐藏在尘土下的宝石,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可能你不太熟悉,但同样精彩的太平天国故事。一、天王府里的“办.............
  • 回答
    关于太平天国时期英国提出的“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的说法,以及清朝“开门揖盗”卖国的指责,这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原因相当复杂,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英国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在许多流传的叙述中都有提及,但其真实性和具体细节需要打个问号。更准确地说.............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安庆之围,是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农民起义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何在前期曾势如破竹、纵横江南的太平军,在面对安庆的困局时,显得如此无力,最终眼睁睁看着这座重镇落入湘军之手?这背后原因复杂,既有战略上的失误,也有组织上的弊端,更有双方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一、 战略上的失误:顾此失彼,.............
  • 回答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其背后暴露出的清廷统治的深层危机和军事体制的弊端,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偶然。要理解为何清廷耗费了十余年之久才将太平军剿灭,且中央政府的八旗、绿营军队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最终将希望寄托于曾国藩及其湘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的军事制度、太平军的性质以.............
  • 回答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屡试不爽的白刃冲锋战,在太平洋战场上确实失去了原有的威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战场环境、对手实力、战术对抗、武器性能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中国战场上白刃冲锋战的优势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白刃冲锋战之所以有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训练有素且.............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无疑是主角之一,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和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都在各自的领域为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麦克阿瑟似乎比尼米兹拥有更大的名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功绩大小的简单比较。要理解这.............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同时,它留给人们的印象也极为复杂,其中“无恶不作”的指责,虽然有其历史依据,但并非全貌。如果一味地强调其“无恶不作”,而后反问为何民间不联合抵抗,这本身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忽略了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心的走向。要理解为什么在太平军的暴行面前,民间并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