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太平洋战场为何尼米兹没有麦克阿瑟名气大?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无疑是主角之一,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和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都在各自的领域为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麦克阿瑟似乎比尼米兹拥有更大的名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功绩大小的简单比较。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一、战场类型与公众认知度:

首先,最直观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所指挥的战场类型。太平洋战争的战场是极其广阔且多样的,既有浩瀚无垠的海洋,也有复杂多变的岛屿,更有陆地上的硝烟弥漫。

尼米兹:大海的统帅

尼米兹作为太平洋舰队的总司令,他的战场主要是在海上。他指挥的是庞大的海军舰队,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以及潜艇和海军陆战队。他的胜利,例如中途岛海战的辉煌胜利,是靠着精准的情报、巧妙的战术和强大的海军力量来实现的。然而,海战的激烈程度和残酷性,虽然在军事层面是决定性的,但在普通公众的感知上,往往不如陆地战场那样直观和震撼。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起降、舰炮齐射的场景固然壮观,但相较于士兵们在泥泞战壕中与敌人面对面搏杀,那种“血肉横飞”的近距离冲突,更容易触动人们的神经,形成深刻的记忆。

麦克阿瑟:陆地的英雄

而麦克阿瑟,他更多时候是在陆地上指挥作战。他指挥的是数量庞大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参与了菲律宾的防御与反攻、瓜达尔卡纳尔战役(后期指挥权有所交接,但他作为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指挥官,陆军部署是其核心职责)、新几内亚战役等一系列地面登陆战和丛林作战。陆地战争,尤其是士兵们在前线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场面,更容易通过新闻报道、电影、文学作品等媒介,直接而生动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士兵们的英勇事迹、战争的惨烈与艰辛,这些都更容易引发普通民众的情感共鸣。

二、戏剧性与个人魅力:

战争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而能够将这种戏剧性转化为个人魅力,则能极大地提升公众的关注度。

麦克阿瑟的个人风格:

麦克阿瑟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和戏剧色彩的军事将领。他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总是佩戴着标志性的墨镜和指挥棒,以及他那颇具风格的钢盔。他在公众面前总是显得自信、坚定,甚至有些高傲。他那句“我还会回来的!”(I shall return!)在菲律宾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极具煽动性和鼓舞性。他的演讲、他的回忆录,都充满了故事性和传奇色彩。这种“传奇性”的光环,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目光。

尼米兹的低调务实:

相比之下,尼米兹的风格则更为低调、务实和内敛。他是一位典型的海军军官,以严谨、细致和深思熟虑著称。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也几乎不发表激昂的演说。他的胜利更多地体现在精确的情报分析、周密的计划和高效的执行上。他不会像麦克阿瑟那样,在公众场合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沉稳”和“内敛”,虽然深受军中同僚的尊敬,但在大众媒体的聚光灯下,似乎缺乏一些“表演性”。

三、宣传与媒体的侧重点:

在战争时期,媒体的报道方向和政府的宣传策略,对塑造公众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陆地战线的“视觉冲击力”:

陆地战争更容易捕捉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士兵们匍匐前进、冲锋陷阵的场景,坦克和火炮的轰鸣,硝烟弥漫的战场。这些画面更容易成为新闻报道和电影宣传的素材,从而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反攻”的叙事性:

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的“反攻”经历,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叙事性和戏剧性。他从菲律宾撤退时许下的诺言,以及他最终率领美军重新登陆菲律宾,击败日军的整个过程,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一则英雄主义的传奇故事。这种“从失利到复仇”的叙事,天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海军战役的“抽象性”:

而海军战役,虽然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但其过程往往更加抽象。航母编队在广阔海洋上的机动,舰载机对敌舰的攻击,这些都不是普通人能够轻易理解和想象的。即便是像中途岛这样决定性的胜利,其关键在于情报和指挥官的决策,这些细节对于非军事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

四、政治地位与指挥权范围:

虽然两位将军都拥有极高的军衔和指挥权,但他们所处的政治位置和指挥权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认知。

麦克阿瑟的“政治色彩”:

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他被视为美国在亚洲的代表人物。他甚至在战后担任了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官,并对日本的战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使得他成为公众视野中更具“政治影响力”的人物。

尼米兹的“幕后功臣”:

尼米兹作为太平洋舰队总司令,他主要负责的是整个太平洋战区的海军战略和作战指挥。他的工作更多地集中在幕后,进行战略规划、资源调配和指挥协调。虽然他的决策对战局至关重要,但他的角色更像是幕后运筹帷幄的智者,而非台前振臂一呼的英雄。

五、战后发展与历史叙事:

历史的叙事方式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亚洲战场的重要性提升:

随着战后冷战的开始以及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亚洲战场的重要性逐渐被重新审视。麦克阿瑟在亚洲的行动和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时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布局联系在一起,使得他的形象在历史叙事中得到了更多强调。

总而言之,尼米兹和麦克阿瑟都是二战太平洋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伟大将领。尼米兹以其冷静的头脑和卓越的海上指挥才能,为美国赢得了制海权,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麦克阿瑟则以其坚韧的意志和非凡的陆地作战指挥能力,领导美军在艰苦的条件下收复失地,并最终战胜了日本。

之所以尼米兹的名气似乎不如麦克阿瑟响亮,并非因为尼米兹的贡献被低估,而是因为战争本身的性质、两位将军的个人风格、媒体的传播侧重点以及历史叙事的演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麦克阿瑟的戏剧性、陆地战场的直观性以及他在政治上的活跃度,共同造就了他更为公众化、更具传奇色彩的形象。而尼米兹则更多地被视为一位值得尊敬的、默默奉献的战略家和指挥官。两人都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都是太平洋战场上耀眼的星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因为麦克阿瑟是陆军。

2.这也是麦大帅政治斗争能力(陆海争功)和文宣工作能力的体现。这种名气的决定者很多时候是不用去打仗的人

这评价可以用来表达褒义或贬义。

比如:

随后在星期四,《旧金山调查者报》发出了另一个爆炸性消息,以头版社论形式暗示,硫磺岛损失惨重,原因是领导无方。社论说,这同塔拉瓦和塞班岛所发生的事如出一辙,决不会发生在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的战斗中。它结尾说:
…………太平洋战争能有麦克阿瑟这样的战略家是我们莫大的幸福。为什么我们不能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在太平洋战争中委以他最高统帅的职务,最有效地利用他罕见的军事天才以赢得重大的战斗而不致于过多地牺牲美国人宝贵的生命呢?
对于在旧金山休假的陆战队人员来说,这确实是很难堪的。他们约有一百人涌进《旧金山调查者报》大楼,当着总编辑威廉·雷恩的面,要求他道歉或是作出答复。

——《尼米兹传》第22章

这种字面意思的打脸案例。

“老子在前线洒热血的时候你一个P都放不出来,现在听了麦大帅说几句就你们了,你是谁们啊?”这其实是很多一线人员对本土萌萌拥军爱好者的真实观感………

3.和2相对应地,尼米兹此人人品很好,他选择不盲目煽动对敌人的仇恨,不使用过于突破下限的武器,所以他战时人气。人类就是这样萌萌的生物(悲)

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得,甚至可以说是独一份,他手下那些璀璨将星,以及另一个战场上平级的人可以说完全做到这2点的一个人都没有

手下哈尔西怎么喷日本人的我不说了,直接复制内容回答过不了审………哈尔西+麦克阿瑟这个组合不怎么约束部下导致西南太平洋战区纪律不太好,收集日军身体零件,不留俘虏等行为时常零星出现;欧洲战场的马歇尔将军和太平洋战场上尼米兹将军手下斯普鲁恩斯将军曾经相互独立地提出在战斗中使用化学武器,马歇尔为促成此事可以说把天都说破了,最后罗斯福否决了这件事;太平洋战场上这设想甚至没过团队内部讨论,斯普鲁恩斯的参谋团就给否了(他的战术官 Forrestel否了),这次讨论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1944年末,陆军实验了一种新的毒气,目标是:这种毒气可以被美军防毒面具防护,但能透过日军的防毒面具,并且认为实验成功。之后他们将相关资料呈送给了高层,当时在后方负责策划作战计划的斯普鲁恩斯将军就给战术官写了如下书面材料讨论下:

“After viewing the picture, I remarked that if we could be allowed to use this new gas mask at Iwo Jima, we would save a lot of American lives. The Japanese defenders of Iwo would die anyway, and there was no civilian population. Being killed quickly by gas was at least as merciful as being killed by flamethrowers, bullets, bombs, and shells,” Spruance recollected to Savvy Forrestel.

大概意译:
看过相关资料后,我在思考能否将这种毒气用于硫磺岛。硫磺岛上没什么平民,那些日本守军反正是要死光的,被毒气迅速地杀死起码和被火焰喷射器,子弹,炸弹和炮弹杀死一样仁慈。

战术官回复如下:

“The same number of Japs would have died in possibly a more humane way, and many American lives would have been saved, but we would have been branded with the initiation of gas warfare and justified Jap retaliation with gas,” Forrestel would write.
您说得对,但这会给日本人借口,让他们使用毒气的行为也被合理化。

于是在45年1月,这个设想被彻底取消,今后没再提起。


应该说长官尼米兹这一关是真过不了,就别费劲说了。

user avatar

尼米兹是将军

麦克阿瑟是演艺明星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无疑是主角之一,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和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都在各自的领域为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麦克阿瑟似乎比尼米兹拥有更大的名气,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功绩大小的简单比较。要理解这.............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在二战期间,作为一名美军士兵,选择成为海军陆战队员(太平洋战场)或陆军(欧洲战场)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包括战场环境、战术角色、伤亡风险、荣誉体系、战后发展等。以下从历史背景、任务性质、个人体验、战后影响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场环境与任务性质1. 太平洋战场(海军陆战队员) 战略目标:美.............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确实没有像他们在中国的战场那样大规模地使用化学武器。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技术和国际法层面的制约。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战略和地形因素: 太平洋战场环境的特殊性: 太平洋战场以岛屿作战为主,丛林茂密,地形复杂。这种环境使得毒.............
  • 回答
    说到二战太平洋战场上那场决定性的瓜岛战役,日本军队的失利绝非偶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负,更是一次战略、后勤、指挥以及士兵身体和精神状态全方位博弈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战略判断失误说起。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实施了早期闪电战,一路高歌猛进,占领了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诸多.............
  • 回答
    二战的亚洲太平洋战场,如果少了美国,那画面可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绝不是现在历史课本上讲的那样。这不仅仅是少了某个参战国,而是整个战局的基石都动摇了,连锁反应会非常可怕。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日本的扩张野心将极难被遏制。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在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地区已经占了不少便宜,东南亚的殖民地,中国.............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两大战场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英勇表现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要精确计算伤亡人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统计标准、伤亡类型(阵亡、受伤、失踪、被俘)以及不同时期数据的收集都会有所差异。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现有资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两大战场的美军伤亡情况。欧洲战场:从北非.............
  • 回答
    想象一下,太平洋战场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联合舰队,此刻的对手不再是那支在珍珠港偷袭后逐渐被打残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而是更老牌、经验更丰富、技术同样不遑多让的皇家海军。这场假设性的较量,无疑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海战史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如果皇家海军作为日军在太平洋的主要对手,那么他们必然会.............
  • 回答
    日军能否占领夏威夷并让美军退出太平洋战场,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假设的历史探讨。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入手:日军自身的能力与战略意图,美国夏威夷的防御情况,以及占领夏威夷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审视日军在二战初期的实力和战略规划。1941年偷袭珍珠港时,日本海军确实展.............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选择同时开辟太平洋战场和继续在中国战场作战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以为中国是囊中之物”就能完全解释。事实上,日本的决策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野心、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以及一系列紧迫的外部压力交织的结果。一、 并非轻视中国,而是战略的误判与“速胜”.............
  • 回答
    这几个战场的残酷程度,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地用“更”字来概括。它们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血与泪的印记,但残酷的根源、表现形式和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却有着显著的区别。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堑壕的绞肉机西线之所以被认为是极其残酷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呈现了一种 大规模、机械化、低效率的消耗战。 静态的绞杀.............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那真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血与火的历史画卷。从珍珠港的偷袭开始,到日本天皇宣布投降,这场战争横跨了广袤的太平洋海域,无数岛屿成为了战火纷飞的舞台。要详细地梳理这些战役,并尽量让它读起来像是一位亲历者或者对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所写,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步展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珍珠港事件(.............
  • 回答
    偷袭珍珠港前,日本没有通过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宣战,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疏忽。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军事战略、以及对美国意图的判断。首先,要明白日本当时面临的极端困境。自1940年以来,美国为了阻止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对日本实施了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中.............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稍有不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咬牙坚持到了1955年,那画面可就太耐人寻味了。想象一下,在经历了十年的残酷消耗之后,那个曾经的帝国会以怎样的面貌,带着怎样的科技成果出现在东亚的舞台上?这可不是简单的延续那么简单,而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技术迭代的考验。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即便撑到了19.............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是一个让我们深入思考历史走向和国家利益的好问题。如果日本当初没有“蓄意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是否会一直保持中立,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的“如果”永远是无法证实的,但我们可以基于当时.............
  • 回答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回答,而是需要一个更 nuanced 的理解。 可以说,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二战后东南亚的独立进程,但将其完全归功于日本的太平洋战争,则过于片面。 许多其他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将详细阐述支持和反对这一观点的论据,以及更全面的背景分析:.............
  • 回答
    珍珠港偷袭后的夏威夷风云:若日本成功占领群岛,太平洋战局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而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充满了“如果”。当我们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画卷,珍珠港偷袭无疑是最具冲击力的开端之一。它点燃了太平洋战争的战火,将美国推入了这场全球性的冲突。但如果历史的轨迹稍有偏移,如果日本在偷.............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的航母编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沉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四艘航空母舰,那将是太平洋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走向的巨大转折点。首先,对太平洋战争而言,日军的胜利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略性胜利。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宝贵的资产——航空母舰,几乎被一扫而.............
  • 回答
    关于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与信天翁“大战”的说法,如果指的是像电影《壮志凌云》那样,美军飞行员驾驶着战斗机在空中与巨大的信天翁展开殊死搏斗,那么这样的故事 纯属虚构,是假的。信天翁虽然体型不小,翼展可以达到三米以上,是大型海鸟,但它们毕竟是生物,无法与装备精良、速度惊人的战斗机进行任何形式的“大战”。.............
  • 回答
    一个宏大却又充满“如果”的历史假设,关于二战时期日本是否能凭借更早、更大力地发展航空母舰来扭转太平洋战局。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军事策略、工业产能、技术发展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让我们试着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在二战前就已经认识到航空母舰的重要性。从“赤城”号、“加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