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书是怎样区分造反跟起义的?比如安史之乱,史思明、安禄山为何称为叛乱?太平天国为什么称起义而不称造反?

回答
区分“造反”与“起义”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数学公式,更多的是历史评价、视角以及权力话语权在起作用。当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胜利者、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同一群体或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签。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种复杂性很好的例证。

造反:挑战正统,动摇国本

“造反”,从字面上看,就是“制造叛逆”,其核心在于否定和颠覆现有的统治秩序和合法性。在传统史学,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学中,“造反”通常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这是因为史书的编撰权往往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他们自然会将挑战自己权威的行为斥为“造反”。

具体来说,“造反”的行为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使得其在官方史书中被定性为叛乱:

违背君臣纲常,挑战皇权合法性: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中国古代以君权神授、君臣父子为核心的儒家政治伦理,将皇帝视为“天子”,是上天赋予统治权的人。任何直接针对皇帝、皇位,或者以推翻现有王朝为目的的行为,都被视为“大逆不道”,是“造反”。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最初是唐朝的节度使,掌握军权,但他们发动的战争,最终目标是推翻唐朝,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的行为直接违背了忠君爱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在当时以及后世的史家看来,自然是“叛乱”。
以武力手段夺取政权: “造反”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其目的在于用武力推翻现有政权。安史之乱中,安禄山以其雄厚的军事实力,一路南下,攻占洛阳、长安,逼得唐玄宗仓皇逃离,这无疑是对中央政府的直接武装颠覆。
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或得到统治者的普遍认可: 虽然“造反”的领导者可能会聚集一部分追随者,但如果其行为未能获得社会主流的认同,或者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一己私利而牺牲国家利益,那么在官方叙事中,这种行为就会被描述为“叛乱”。安禄山在初期可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但其野心暴露无遗,最终被视为窃国者。
对现有秩序造成巨大破坏: “造反”往往带来战乱、民生凋敝。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长达八年的战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种破坏性也是史书将其定性为“叛乱”的重要原因。

起义:顺应民意,目标积极(至少在某种程度上)

“起义”,相较于“造反”,更侧重于一种反抗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行动。虽然“起义”也可能伴随暴力,并且在初期可能面临被镇压的风险,但其背后往往被赋予了更积极的道德意义,尤其是在一些能够得到广泛同情或最终取得一定成果的运动中。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称为“起义”,而非“造反”,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挑战的是腐朽的、失去民心的政权: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时,清朝政府已经饱受内部腐败、外部侵略(鸦片战争后)的困扰,统治阶级对底层民众的压迫日益加剧。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打着“拜上帝教”的旗号,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世上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呼唤平等和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时遭受深重苦难的农民的诉求。史书(尤其是后世的或带有批判视角的史书)会强调太平天国的“起义”是因为清政府的腐朽和残暴,是一种反抗压迫的正义之举。
提出了相对明确的社会改造目标: 太平天国不仅仅是简单的推翻旧政权,还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方案,如《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未能完全实现,但其包含的平均分配土地、男女平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理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种积极的社会目标,使得其区别于仅仅为了夺权而进行的“造反”。
具有一定的民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金田村爆发,迅速席卷半个中国,吸引了数百万民众的参与,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天平天国政权。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长期的抵抗,使得其在历史叙事中更倾向于被视为一场大规模的“起义”。
历史叙事的演变和立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对农民起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许多历史学家倾向于从被压迫者的视角来解读这些事件,认为太平天国是反抗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的革命性运动。这种“起义”的定性,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同情和对革命性的肯定。

总结一下,区分“造反”与“起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1. 历史评价者的立场和目的: 统治者或为其辩护者倾向于使用“造反”、“叛乱”等贬义词汇,而反抗者或后世同情者则倾向于使用“起义”、“革命”等褒义词汇。
2. 运动的合法性论述: “造反”通常被认为挑战了既有的统治合法性,而“起义”则往往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更具道义性的合法性。
3. 运动的目标和性质: 是为了个人私利还是为了更广泛的社会改造?是为了颠覆一切还是为了纠正弊端?
4. 历史叙事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史思明被称作“叛乱”,是因为他们被视为挑战了唐朝这个当时被广泛认可的正统王朝,其行为符合“造反”的定义。而太平天国被称作“起义”,则是因为其反抗了腐朽的清朝政府,提出了社会改造的目标,并且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后世的历史叙事也倾向于对其给予更积极的评价。

归根结底,历史的名称往往是权力、道德和叙事建构的产物,同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标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起义是交税的人造反,叛乱是吃饷的人造反,无需成王败寇也能分的明明白白。

史思明、安禄山和他们手下的河北三镇吃着朝廷的饷,那必然是叛乱无疑,叛乱成功了或许会改叫靖难什么的,但本质上还是叛乱。

太平天国虽然是一群拜上帝的神棍领导的,但本质上是清王朝把交税的老百姓剥削压迫的过不下去了,没有这群神棍他们一样会造反。


史书是成王败寇为主的,我觉得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区分“造反”与“起义”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数学公式,更多的是历史评价、视角以及权力话语权在起作用。当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胜利者、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同一群体或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签。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种复杂性很好的例证。造反:挑战正统,动摇国本“造反”,从字面.............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书中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但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其过程。第四次北伐的背景与准备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准备。这次北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蜀汉国力的评估: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魏国较弱,但诸.............
  • 回答
    1066年,一个在英格兰历史上划下浓墨重彩的一年,也深刻地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格局。这一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凭借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野心,成功征服了英格兰,开启了诺曼王朝的统治,并对英格兰此后的政治、社会、语言和文化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其地位之重要,在英国史乃至欧洲史上都可谓举足轻重。在英国史上的地.............
  • 回答
    《史记》中的游侠,绝非那种只懂舞刀弄剑的匹夫之勇,他们是一群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个人武力和江湖义气为号召,行走于庙堂与市井之间,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格局的特殊群体。你可以将他们想象成那个时代的“Freelancer”,但他们的“工作”内容远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要复杂和宏大。他们并非隶属于任何官僚体.............
  • 回答
    如果没有近代的那段屈辱史,中国的现在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这个问题,就像是抛出一块石头,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一圈圈涟漪,引人无限遐想。让我们先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想象一下,如果清朝没有经历鸦片战争的炮火,没有经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没有经历租界、割地、赔款的屈辱。那时的中国,可能依然是.............
  • 回答
    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这款2007年问世的FPS巨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它在电子游戏,尤其是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历史长河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它重新定义了现代FPS游戏,为后续无数作品铺平了道路,甚至可以说是奠定了现.............
  • 回答
    读《史记》读到刘邦,确实会有一种分裂感。一方面,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常常被同时代的人称赞“长者风范”,听起来颇具王者气度;另一方面,又少不了他“好侮辱人”、“无礼”的描述。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也更立体的刘邦。要说刘邦,咱们得先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 回答
    一部不狗血、不恶心、暴力,尊重史实、有意义且引人反思的抗战片,其核心在于 “人性”与“时代洪流”的交织,以及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而非煽情或刻意制造冲突。它会聚焦于普通人在历史大背景下的选择、挣扎与成长,以细腻写实的笔触,展现战争对个体生命和社会肌理的真实影响。以下是一个设想中的详细描述:片名(设想.............
  • 回答
    (镜头缓缓拉开,泛黄的泛黄的尘埃在老旧的放映机光束中飞舞,粗粝的胶片质感,背景响起低沉而压抑的军号声。)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画面:一片荒芜的土地,冻土已经裂开,露出如同伤疤一般的泥土。几个年轻的战士,穿着单薄的衣衫,他们的眼神却燃烧着某种近乎疯狂的信念。他们不是什么将军,也不是什么显赫的领袖,他们.............
  • 回答
    历史上的密谈,尤其是那些决定国家命运、改变朝野走向的隐秘对话,其记录方式之复杂与史官洞察之深邃,远非一句“史官知道”可以概括。这其中融合了制度、技巧、以及一丝常人难以企及的敏锐。首先,我们得理解,并非所有的密谈都会被“记录”。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密谈”,其性质本身就决定了它不会留下任何成文的记录。权力.............
  • 回答
    史强找到庄颜,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说起,而且过程一点都不简单,充满了那个家伙特有的“歪门邪道”。别看史强平时看着吊儿郎当的,一沾上正事,尤其是跟案子有关的事,那脑子转得比谁都快,手段也高明得很。当时庄颜失踪,情况很复杂。她不是那种会突然离家出走的人,她的失踪背后肯定有猫腻。当时他们那边已经乱成一锅粥.............
  • 回答
    二战史研究者们梳理将领、部队番号、地名之间的关系,就像解开一个巨大的、多层面的谜题。这不是简单地将名字和地点对号入座,而是要理解这些元素在战争机器运转中的实际作用和联系。这需要扎实的史料阅读、系统性的梳理以及对战争逻辑的深刻洞察。一、 建立基础框架:理解战争的结构首先,任何研究者都会从理解战争的基本.............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悠久画卷,其划分方式如同繁星点点,既有传统定论,也有不断演进的观点。谈到“远古”、“上古”、“中古”,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些并非铁板钉钉的、在所有历史时期都完全一致的划分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史学流派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界定都会有所侧重。一、 传统与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的划分.............
  • 回答
    回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与伊斯兰教的传入和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回族对于家族的皈依史有着非常重视和深刻的看法,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上的转变,更是文化、社会和身份认同上的重塑。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回族如何看待自己家族的皈依史:一、 皈依史是民族起源和身份认同的基石: .............
  • 回答
    欧洲中世纪史(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时期,其脉络和结构可以用一个多层次、相互交织的体系来理解。它并非一个单一、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社会结构、政治力量、文化思潮和经济模式共同塑造的。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其脉络和结构,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并在此基础.............
  • 回答
    史上的伟人,他们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能穿透人性的迷雾,看到那些深藏的阴暗与不堪。因此,对人性感到普遍的失望,几乎是他们难以避免的宿命。当那份曾经对人类纯真与善良的期待,被一次次背叛、贪婪、愚昧所击碎,那种失落和沉重感,足以压垮许多普通人的灵魂。然而,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在于他们即便身处这片失望的.............
  • 回答
    《红楼梦》是不是一部华夏亡国史,抑或是明亡清兴史?这两种解读,尤其后者,在红学界一直都存在着相当的争议,但要说“主流”观点,情况要复杂得多,需要细致梳理。首先,我们来谈谈“《红楼梦》是一部华夏亡国史”的说法。这种解读相对来说,在红学界有一定的接受度和历史渊源。它并非局限于政治史的“亡国”,而是将“华.............
  • 回答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使者在回咸阳路上遇见滈池君的记载,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透露出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也引发了不少后人的猜测。故事的背景是秦始皇在位期间,一次大规模的巡游。巡游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江山巩固的展示,也有对国家祭祀和政治象征的强调。在这次巡游结束,使者奉命返回咸阳,也就是秦朝的国都.............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如何看待中国和汉人,这需要我们放下宏观叙事,进入到具体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视角中去。不同民族的经历千差万别,他们的观点也因此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光谱,不可能用一概而论的简短答案来概括。一、 历史是塑造认同的基石,也是分歧的源头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历史,都与汉族以及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国”概念的.............
  • 回答
    好的,如果我是岸本齐史,面对“佩恩之战”以及后续可能导致“烂尾”的关键节点,我会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写。我的目标是让鸣人的胜利更加有说服力,同时为接下来的剧情铺垫更扎实的逻辑基础,避免后续剧情的仓促和崩坏。关于鸣人不靠嘴遁打败长门的情节设想:长门佩恩之所以强大,在于其轮回眼带来的六道之力以及他对忍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