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讲藏族吧,多个视角来谈谈。
第一个是传统的藏地噶举派士人(当然主要是僧人为代表的佛教知识分子了)视角。
之前和一个师兄聊到过这个话题,他半开玩笑地回复了我一句「当你在凝视仁波切,仁波切也在凝视你」
是这样的。藏族处于欧亚大陆十字路口中亚地区的边儿上,整体处于印度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波斯文化区、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区交界处,所以对于外界文明的的认知和学习、吸收是十分广泛的。但是由于地处高原、交通不便,在认知上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整体而言,由于农耕技术水平、文化礼仪的细腻程度,以及古典文化积淀程度等等,藏族比起周边的游牧民族、山地民族高出很多,藏族人对于自己的文明体系普遍是带有优越感的。加之佛教信仰,藏族人实际上对于周边族群多多少少有一些歧视与排斥。
这一点其实很像汉人,例如对于喜马拉雅-云贵的族群,藏族普遍称之为「蛮子」(ཀླ་ཀློ་);对于北方游牧族群,藏族普遍蔑称为「鞑子」(ཧོར་);而亚伯拉罕三教的族群,则是邪恶的「异教徒」(མུ་སྟེགས་པ་)。
几乎接触过藏族的族群,都被藏族以这样的方式嫌弃过,只有两个除外:一个是天竺;一个就是汉地。这两个地方从古至今都被称作རྒྱ་,རྒྱ་便意为great。
不难理解,在后期形成藏文化骨干的佛教文化,便是这两个地方传入的;而在农耕技术、工商文化等方面不仅超越藏人,并且长期「资助」藏人的,也是这两个地方。
但是,我们都知道,唐宋之后印度的佛教逐渐陨落了,印度自身的农工商水平也逐渐退步,因而对于西藏的影响也越来越少;相反,从北宋开始,汉藏通过商贸、藏传佛教等等渠道进行了越来越多的政治、文化交流,其中建立在藏传佛教基础上的中原皇帝与藏地高僧的关系极其重要,仅从藏人的角度,藏传佛教从印度的神圣化转而变成了汉地的神圣化。
这种情况的高潮就是大明时期,明廷广封法王,承认了藏传佛教的地位;同样地,藏地开始尊大明朝皇帝为文殊化身,藏区各路僧人、香客开始前往南北两京和四大山朝圣。
至今,对于藏族佛教徒而言,藏区之外的圣地,除了鹿野苑、瓦那拉西之外,就是南北两京的皇家寺院和四大圣山了。时至今日,每年都有无数藏族香客前往峨眉、五台朝圣。
至今,不仅是明朝皇帝被视作「文殊化身」,整个汉地被视作「文殊之地」,于此并列的则是藏地被视作「观音之地」···除去汉藏之外,再没有第三个地域或者说族群,在藏传佛教有如此“殊遇”。
很多藏人相信,汉人藏人最有佛缘,其中「藏人胜于信根,汉人胜于慧根」。藏人们相信由于汉地是文殊之地,所以汉人普遍聪慧。在藏地的士人眼里,这就是代表着汉地的禅宗、天台宗的流行;而在老百姓眼里,这就是汉人百姓的精明、灵敏,这也是藏人对于汉人的一个重要印象,将在后文第二个详细介绍。
也因此,我还是那句话,佛教是汉藏之间的最重要的历史羁绊。藏传fj的确有很多黑点,讨厌他我没意见,我也没资格有意见。但是顶着「爱gok」的帽子去诋毁藏传fj的,那就是非蠢即坏,近千年的统战工作你以为是闹着玩儿的???
ps 康南地区存在「汉蛮子/汉罗罗」(རྒྱ་ཀླ་ཀློ/རྒྱ་ལོ་ལོ)一词,但是指代的是彝人、傈僳人等,而和汉人没关系。也就是说「汉」和「蛮子」不是同位语关系,而是修饰关系:靠近汉地的蛮子。
ps 满清皇帝被格鲁派称为文殊化身,是直接照搬了大明皇帝和噶举派的这套“模板”,也是满清想极力证明自己在汉地和藏地的正统性所做的努力之一。
(后续陆续补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