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按现在(2018)的发展趋势,中国十年后的通货膨胀将发展到什么程度?

回答
要预测十年后的通货膨胀率,这绝对是个技术活,而且充满不确定性。毕竟,未来十年,影响价格的因素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此起彼伏,各种政策调整、国际局势变化、技术革新,甚至是气候事件,都可能像黑天鹅一样出现,把原有的预测打得稀里哗啦。不过,我们可以根据2018年以及我们对未来的理解,来勾勒一个大概的轮廓,并聊聊可能影响它的关键因素。

当前(2018年)的背景和趋势分析:

在2018年,中国经济正经历一个转型期。告别了过去那种超高速的粗放式增长,转向更加注重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什么呢?

经济增速换挡: 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这是必然的。过去那种靠投资拉动、产能扩张带来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经济结构在调整,服务业比重上升,高科技产业在发展。
货币政策的考量: 中国央行在维持物价稳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2018年的货币政策总体上偏向稳健中性,既要支持实体经济,又要防范金融风险。降息降准的空间和时机都会受到严格考量。
全球因素的影响: 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贸易摩擦加剧(比如中美贸易战),这些都可能通过输入性通胀或需求下降来影响中国国内物价。
结构性因素: 比如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保政策的收紧导致部分生产成本增加,这些都可能是潜在的通胀推手。但同时,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以及部分领域的产能过剩,又可能抑制价格上涨。

十年后的可能情景推演: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来想象一下十年后(2028年左右)可能的情况,以及它们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情景一:平稳过渡,温和通胀(概率较高)

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结构优化到位,创新驱动成为主要动力。

经济结构更合理: 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这意味着经济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敏感度可能有所下降。同时,国内消费升级会带来一些价格上涨,但这些是良性的。
技术进步的红利: 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成本。这会成为抑制通胀的重要力量。例如,无人驾驶物流降低运输成本,智能制造提高产品良品率。
宏观调控更加精准: 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更加精细,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并引导市场预期。物价保持在一个温和、可控的区间,比如年均2%3%的水平。这既能刺激消费和投资,又不至于损害居民购买力。
全球环境相对稳定: 国际贸易秩序趋于稳定,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可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十年后的通货膨胀率很可能保持在一个相对温和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似。 年均3%左右的通胀率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情景二:结构性通胀加剧

这种情况下的通胀,不是全面的物价飞涨,而是在某些特定领域出现价格持续上涨,并可能向下传导。

资源约束或环境成本上升: 如果未来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极端天气增多,进而影响农产品供应,推高食品价格。或者,中国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和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导致能源、原材料生产成本显著上升,这些成本很可能部分转嫁给消费者。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越来越好,一线城市和部分高技能岗位的劳动力成本可能持续上升,这会体现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
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复杂性: 如果房地产市场未能有效软着陆,在某些区域或特定时期出现价格的过快上涨,也会形成一定的通胀压力,并影响居民的其他消费支出。
地缘政治风险带来的输入性通胀: 如果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能源、粮食等关键商品的国际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进口国之一,难以完全规避输入性通胀的风险。

在这样的情景下, 整体通胀率可能波动在3%5%之间,甚至在某些年份冲高。 需要警惕的是,如果结构性通胀成为普遍现象,可能会侵蚀居民实际收入,影响消费信心。

情景三:低通胀甚至通缩风险(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不能忽视)

尽管在很多国家看来,通胀是常态,但在一些转型或面临挑战的经济体中,低通胀甚至通缩也是存在的风险。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如果科技创新未能有效接替传统增长引擎,经济结构转型缓慢,内需增长乏力,加上全球需求疲软,可能导致总需求长期低于总供给,物价上涨动力不足。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尽管在去产能,但某些传统行业、制造业领域可能依然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会压低工业品出厂价格,并可能向下游传导。
金融风险暴露与去杠杆: 如果金融风险集中爆发,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投资意愿下降,居民消费也可能更加谨慎,市场可能出现普遍的“钱不够花”的现象,这会对物价产生抑制作用。
全球通缩压力传导: 如果主要发达经济体长期处于低通胀甚至接近通缩,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低迷,也可能对中国产生一定的通缩压力。

在这种情景下, 年均通胀率可能低于2% ,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负增长(通缩)。 虽然很多国家害怕通胀,但温和的通胀对经济增长是有益的。长期低通胀或通缩可能导致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消费和投资意愿下降,形成“滞胀”的担忧。

影响通货膨胀的关键变量梳理:

为了更具体地理解,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关键变量:

1. 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科技创新能否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消费升级能否持续和深化?
2. 全球经济和贸易环境: 国际贸易摩擦是否能够缓和?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如何?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3. 货币政策的走向: 中国央行是会更加宽松还是收紧?如何平衡稳增长、防风险和控通胀?
4. 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房地产价格能否保持稳定?政策调控能否避免大起大落?
5. 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成本: 环保升级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有多大?
6. 人口结构的变化: 老龄化、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对劳动力成本和消费模式的影响。
7. 国际地缘政治风险: 地区冲突、大国博弈是否会引发全球性供应链危机或能源价格飙升?

总结性预判(基于2018年的视角):

从2018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政策调控的空间和能力也日益增强。因此,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未来十年中国将保持一个相对温和的通货膨胀水平,年均通胀率可能在3%左右。 这种温和的通胀有助于经济保持活力,鼓励消费和投资。

但是,也需要密切关注结构性通胀的风险,尤其是在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和房地产等领域。同时,也不能完全排除全球经济波动或特定风险事件带来的短期通胀压力。

通货膨胀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它与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政策选择紧密相连。准确预测其未来走向,需要持续跟踪经济数据,深入分析政策意图,并对潜在的黑天鹅事件保持警惕。 这也是为什么经济预测总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至关重要的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拿这几天的北京车展为例。有兰博基尼suv,还有全球限量999台,售价超过三百万的路虎,有能在后座泡茶的迈巴赫,意义何在就不用细说。跑车还是老样子,年年炫酷,年年天价,不会便宜。

跟老百姓很遥远的事情和车就不用再说了,值得讲的倒是那些十几二十万,城镇居民能踮踮脚摸到的车,可选择的就很多很多了,而且一个大变化就是,有些原本以设计见长的外国车企,现在轮到向自主品牌取经的地步了。

原来五万块只能买个头和屁股都分不清的QQ,现在五万买个城市suv,原来15万就买个合资品牌的吊车尾盖中盖配置,现在15万一堆牌子跪着求你买。


别一说通胀就从七十年代开始捋,钱越来越不值钱不假,过去一万块钱顶现在一百万的购买力,可是那时候能买到些什么东西。那些当年天价的三转一响,电镀椅子,现在看来,low到爆了,淘宝包邮都不一定瞧得上眼。

姜昆多年前那个相声——街坊二大妈传谣说副食品要涨价,吓得姜昆他们家酱油买了一浴缸,当然了,结尾自然是风平浪静,给老百姓吃个定心丸说根本没涨价。但谁要是天真的以为八几年的酱油跟现在一个价,那也是活在相声里了。


现在酱油什么价呢?

前几天刚逛家乐福,两大桶东古生抽,加起来得有3L,跟可乐差不多价。东古还是很好的牌子之一。

算起购买力,其实跟八十年代比,还真没差多少。


我和这个问题下大部分的回答意见向左,未来十年,现金才是最宝贵的。

今天你舍不得买的,想买而犹豫的,未来十年,都会以一个更加低廉的价格,更高的性价比,更低的利率求着你去买。


有一个最脍炙人口的理论,说什么社会是金字塔型,或者纺锤型,来描述社会顶层、中层、普通老百姓在社会的占比,这个理论流传甚广。

如果描述社会非要找个“XX型”才能讲明白,在我看来,未来,或者当下的社会结构,已经走向了这个型——

类似的图片很多很多,一搜一大把,矿泉水广告看多了全都能脑补,我姑且就叫涟漪型吧。

每隔一段时间,天空上掉下一滴水,溅起一阵涟漪。

浮在空中的一滴,就是迈巴赫、兰博基尼的消费者,下面那一段藕断丝连的,就是借着水滴砸下的力量,扑腾起来的人群。而普罗大众,只不过就是一丝丝泛起的涟漪罢了。


金字塔型跟涟漪型最大的差别,就是上与下中间的人少了,没有特么中间商赚差价。

如果社会里总有一大堆人,靠着跟着顶层剥削底层获利,那么底层赚的钱永远都不够花,原因很简单,中层以底层数倍的购买力,优先消费了大部分好东西。底层的钱,怎么也买不到自己想买的。所以纺锤型只存在幻想中,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模型能维持纺锤型。人总是要倾轧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活着的,剥削者同样也是消费者,中层越多,底层的生活越不好过。


货币层面的通胀并不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水平,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其实对人的影响更大。

适度的通胀会刺激消费,这是个众所周知的结论。但纺锤型也好,金字塔型也好,通胀下人们的消费意愿是类似的,山西煤老板、海南包工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们,被通胀刺激得都想消费,他们买了大量的奥迪a6,宝马5系,买了大量的房产、社会总产出就会以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为转移,盯着他们的钱袋子,因为这部分人利润最丰厚,资本获利最大。

小老板的钱是哪里来的,是赚更底层人的钱得来的。互联网让中关村那些租柜台赚学生钱的奸商通通滚蛋了。学生的钱统统让马云刘强东赚了,于是马云买迈巴赫,小老板不赚钱甚至开始赔钱,反应到车市就是a6卖不动,车企把a6的技术下沉到a4,甚至a3,更多人用更低廉的价格,享受到了更高级的轿车。

这就是为什么车展上,超豪华轿车依然引人注目,但是A级车、自主车更是发力重点。而数年前的热门,C级,中高档轿车,则乏善可陈。因为穷人买不起,富人看不上。

现在农村之所以假货盛行,就是因为城镇居民的钱已经越来越难赚了,不少人于是打起了农民的主意,弄个小作坊造康帅傅、七个核桃八个核桃九个核桃,不少地方醋不酸、糖不甜、十三香都特么不香。这帮人自己做假核桃卖,轮到自己喝肯定喝真的。什么时候这帮人也要完蛋呢?我看得等小米收购王守义那一天了。

如果未来十年,涟漪化更加严重了,那就是一小撮超级富豪同一群城镇居民之间求共生的局面。


那些宣扬现金危险的人,只不过是一潭死水里渴望被水滴砸中的人——谁走进赌场都不会认为自己是输的那一个,也不会认为自己会保本打平,而是都希望自己的一块钱变成两块钱,因为外面的煎饼果子原来三块钱,现在已经五块钱一套了。


有一个误区:煎饼果子涨价,不是自己的钱增殖的动力,这两者毫无因果关系。


去过美国的大超市就大致了解了,美国那些占地几亩的大商超,可能商品的种类甚至不如国内的一个中型超市,国内超市生鲜加熟食加散装食品,就完爆他们了。但是美国大包装的鸡腿、鸡块,桶装果汁、牛奶,是惊人的便宜,占人均购买力的超小一部分,甚至即便是你连这都嫌贵买不起,政府会想方设法发券让你买得起,吃成二百多磅大胖子。


有钱人去精品超市,吃有机的,吃菜叶子,打飞机去做头发,把钱花在伺候得自己舒心满意的地方上。


煎饼果子需要一个大活人,守着口锅,调面摊圆还得磕鸡蛋,翻面那一下在我看来技术含量贼高,这玩意怎么能便宜呢,风里来雨里去谁都不乐意干,凭啥得便宜?以后这玩意就是奢侈品。要用有机的小麦,有机的葱花、散养的人道主义农场鸡蛋,在马云的生鲜超市现场表演着摊,一套卖八十,薄脆另算钱。

想便宜去吃雀巢脆脆鲨,那是真的便宜,给你一百块钱,一百倍成本,都做不出来里面那么酥,外面那么均匀的巧克力,才卖你一块钱,那是真正的慈善事业。


前几年总有财经访谈节目分析,为什么美国物价便宜,现在几乎没人提了。

就因为以联想为代表的这种企业在中国死翘翘了。为什么国内的thinkpad比美国香港买的都贵?联想当时还解释了一番,什么增值税、定价策略胡扯一通。结果就是老百姓说,别扯没用的,贵也就算了,比国外还贵你是不是疯了?我们工资只能买神州,甚至神州都买不起,谁给我造一部手机,又能办公又能上网又能照相又能打游戏。

结果是小米活了,联想死了。

九百块的小米,满足游戏打电话社交几乎所有需求,除了装逼需求。

其实最大的通胀是装逼消费通胀了,前些年装逼四千多,因为肾4卖四千多,现在装逼成本通胀了一倍,得八千多,装逼是真正的通胀。不装逼活得反而更加便宜了。


社会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摊煎饼,在通胀面前一律摊平。有钱才能装逼,装逼也得有人看。以后既没钱装逼,周围都是一样穷光蛋,谁也不用装给谁看。现在还不甘平庸的人当然有试一试的权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本,去尽可能尝试,看能不能跳脱这个不停扁平下去的环境。肯定有尝试成功的,财务自由放飞自我的。但更多的人会选择知足常乐,日本的今天,有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老龄化加上劳动力紧缺,意味着失业率相对稳定,稳定的收入加上低消费意愿,使得商品牢牢禁锢在人们的平均购买力水平。Kcar也好、多少年不涨价的零食和餐厅也好,企业只能按老百姓的屁股造裤衩,雷克萨斯在高端市场上一直没有存在感,因为当年泡沫经济那个滋养它向更高端迈进的土壤已经消失殆尽,对照之下卡罗拉卖得太好了。这并不意味着居民不幸福,相反,佛系宅是个舒服的选择,大把工业制成品随便消费,大把文化消费品随便撸。过得凄惨无比的,是之前炒地产欠银行一屁股债最后还不起睡大街的那群人,他们曾经拥有很多很多。


联想衰亡,连同能承受一万多块钱办公本,比美国还贵一千几也无所谓的那个阶层一同衰亡。以后的时代,是个劳动者过得都差不多的时代,做一份全职工作,工资的购买力购买工业制成食品、自主轿车、基本数码产品,小尺寸液晶显示器、互联网性服务都绰绰有余,当然得一件一件来,不能说我上班头一个月就要全都凑齐,这有点难度。最重要的是,手里得留点现金,不然放眼望去都是和你一样的穷光蛋,谁会那么好心让你钱生钱利滚利,你是手机造的比小米好,还是脆脆鲨造的比雀巢便宜?


至于水滴里的世界,就是神族的世界了,不敢揣测,也不必去揣测。

好在二十一世纪不是生物学的世纪,人和人木有生物学的区别,寿命只能在个例进行转移,这是这个池塘里的芸芸众生唯一值得暗喜的事情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