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始皇本纪记载使者在回咸阳的路上遇见滈池君是怎么一回事?

回答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使者在回咸阳路上遇见滈池君的记载,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透露出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也引发了不少后人的猜测。

故事的背景是秦始皇在位期间,一次大规模的巡游。巡游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江山巩固的展示,也有对国家祭祀和政治象征的强调。在这次巡游结束,使者奉命返回咸阳,也就是秦朝的国都,汇报巡游情况,传递皇帝的旨意。

当使者一行人在回去的路上,经过一个地方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被描述为“滈池君”。这个“君”字,在古代的称谓中,通常是指有一定地位、身份较高的人,可能是某个地方的首领,或者是一个德高望重、享有一定声望的人物。而“滈池”这个地名,也并非寻常之地,可能是一个与祭祀、山川河流有关的神圣所在。

使者见到这位滈池君,自然是出于礼仪和出于对地方人物的尊重,便停下脚步与他交谈。这段交谈的内容,《史记》并没有详细记载,但从上下文来看,极有可能是关于这次巡游的见闻,或者是滈池君对于皇帝巡游的看法,甚至是关于未来的一些预言或建议。

更为关键的是,在这次相遇后,记载提到滈池君“有所言”。这个“有所言”是整件事的重点,因为它暗示了滈池君所说的话,对使者,甚至可能对当时的秦始皇,都产生了某种影响。究竟是什么“言”呢?《史记》虽然没有明说,但从后文秦始皇一生的行事,特别是他晚年对于生死的执念,以及对长生不老、神仙方术的追求,很多人都认为滈池君的“言”很可能触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

例如,有学者推测,滈池君可能是一位懂得某种占卜、预测之术的人,他看到了秦始皇的未来,或者给他指明了一条寻找长生之路。也有人认为,滈池君可能是一位隐士,他看破红尘,洞悉天机,对秦始皇的统治提出了某种警示,或者暗示了某种不祥的预兆。

不过,《史记》的记载是极其凝练的,司马迁也并非事事都事无巨细地描写。他在这里的记载,更多的是一种“春秋笔法”,通过这样一个简短的相遇,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思考的空间。使者回咸阳,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与“滈池君”的相遇,以及他“有所言”,就为这趟行程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这次相遇究竟是使者个人的经历,还是背后有着更深的政治或宗教含义,至今仍是一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有所言”的滈池君,以及他与使者之间的那段简短的对话,都成了《史记》中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插曲,让人们对秦始皇晚年的思想和行为,有了更多的联想和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题主、

@陆晓恺

邀请。这个拖了很久,不好意思。

就如别的答案里提到的,这样的事情在《史记》、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层出不穷,可以说它是谣言,也可以说它是预言。

A事迹中呈现出B的预兆→B发生了→历史C将A、B按顺序记叙下来。

我个人并不相信什么神秘存在,所以我认为这种事迹只有四种可能:

  1. A是真的发生过/出现过,并未经人操纵,然后它就是实现了。比如(在某种程度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所揭示出楚地人对秦的不满,反过来成为了楚人反秦的诱因之一。这一类严格来讲并不算谣言。
  2. A是真的发生过/出现过,并未经人操纵,但它的意义被后来的B事件相关者所篡改。比如曹魏对“代汉者当涂高”的解释。
  3. A的发生/出现本来就是由B事件相关者所操纵的。比如王莽篡位前的种种神迹,又比如宋真宗时的天书神迹。这一类应该是最多的。
  4. 根本没有发生/出现过A。C受到B的影响,而相信发生了A,而将A记叙了下来。这一类最复杂,除了什么降生时神光满室之类的信口雌黄,剩下的都很难判定。便如高祖斩蛇,到现在都众说纷纭,不知是该归入第3类还是第4类。

当然,这几类是可以重叠的。比如有可能(有可能啊),刘邦路上确实砍了一条蛇,然后他编造了那个老太婆的出现,然后后世史官又编造了更多……

进入正题。

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

这个故事很纠结,大家可以想一想,它应该归属于我之前的哪一个类别?但我所希望从这个故事里得出的,并不是给它斩钉截铁地划定一个分类。

我想探究的是几个细节问题:

1、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

2、滈池君。

3、“今年祖龙死”与始皇的解释。

4、沉江之璧。

1、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

关东与关中,自古异俗。秦统一疆域后,开始统一法令、经济和社会文化。陈苏镇先生《春秋与汉道》一书探讨了东西差异在秦朝时的影响,并指出:

……秦之“法律令”与关东文化存在距离,特别是与楚“俗”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因此我们认为,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斗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再看看,这个使者是做什么的。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这时候谣言四起,秦始皇为了打舆论战,让读书人作“仙真人诗”,想来应该是针锋相对地歌颂秦始皇长命百岁——然后派人到处去传唱。

接下来的文句就是这个使者的故事了。

使者从关东回来,“华阴平舒道”,在函谷关、潼关以西,但也在扼守要道的位置:

渭水又东经平舒城北,城侧枕渭滨,半破沦水,南面通衢。(郦道元)
平舒道,在今陕西华县西北渭河南岸,秦时是关中东通黄河下游的要道。(何清谷)

在这个地方,使者遭遇了那个神秘人,而神秘人的言论的核心依然是对始皇帝的诅咒。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心战。

2、滈池君。

使者遇见了一个神秘人,那人拿着一块玉璧对他说:“帮我把它送给滈池君。”

滈池君是谁?根据《集解》,服虔说的最朴素:

水神也。

张晏却提出了一个影响众生的见解:

武王居鎬,鎬池君則武王也。武王伐商,故神云始皇荒淫若紂矣,今亦可伐也。

孟康则说:

长安西南有滈池。

我们再找找滈池。《三辅黄图》:

镐池,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也。

事实上,现在学者确实考证出了镐池遗址,而它与周的关系,在汉代人眼中是很明确的。

于是《索隐》把服虔和张晏的说法结合起来:

江神以璧遗滈池之神,告始皇之将终也。且秦水德王,故其君将亡,水神先自相告也。

也就是说,这个神秘人是“江神”,而滈池君是滈池之神。这俩人都是水神。因为秦始皇将本朝定为水德,所以这俩水神先互相告诉一下。

我觉得呢,《索隐》的说法有些太过附会了。“附会”是因为解释体系太“麻烦”。司马贞首先因为后来言玉璧是当年沉江之物而附会出了一个“江神”,然后再从水神到水德,兜了一个好大的弯子。秦革周鼎,神秘人让使者将玉璧送给代表故周的滈池君,这是很自然的逻辑。再联系关东一直以来对东周分封的怀念,假若是六国旧贵族造出这样的舆论,一点也不奇怪。

3、“今年祖龙死”与始皇的解释。

神秘人将玉璧给使者,同时还说了五个字:“今年祖龙死。”

祖龙,我们当然认为他是在说秦始皇(虽然秦始皇自己很勉强地要曲解它);但非常戏剧的是,这一句预言并没有成立

使者见到神秘人是在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秋天。十月,秦始皇开始出游。秦始皇去世是在三十七年七月。

秦朝历法,以十月为岁首。也就是说,秦始皇出游实际是在三十七年的十月,无论如何,使者见到这个神秘人是在三十六年年末,秦始皇并没有在这一年死去。

我们努力去解释一下:大约神秘人说的是从这个秋天算起,往后推“一年”的“时间段”?又或者他是站在下一年的年关上往后望,就像我们在过年前已经会说“今年我要如何如何”?

唔,其实,现在看来,这是唯一行得通的解释。

然而汉魏人显然不认为能这样解释。在《汉书》《论衡》《后汉书》《三辅黄图》等等作品的演绎中,都是“今年祖龙死”;但到了《搜神记》和《文选注》就开始了篡改,将这句话改为:

明年祖龙死。

这样是不是稳妥多了?

蓝后,我们再看始皇的解释。

始皇知道了这件事后,沉默了半天,然后说:“山鬼也不过能知道一年内的事情罢了。”

这句话至少说明了两件事:

1)将神秘人称作“山鬼”,说明始皇并不像司马贞那样认为神秘人是水神→说明这整件事情和五德终始的关系是很微弱、几乎没有的。

2)提出“一岁之事”,有人认为始皇的意思是:现在都秋天了,眼看着今年马上就过去了,今年朕显然不会死,你这山鬼,并不神通啊。但始皇的意思也可以是:咱们就从现在算起,数一年,你看朕会不会死吧。

如果是前一种,始皇赢了;如果是后一种,神秘人赢了。

然后始皇又私底下跟人说:“祖龙,是人之先。”什么意思呢?祖龙不是我啊!你这预言,跟我不相干呐。

秦始皇对这些预言的态度,是有三分相信、又有三分疑惧,当然,还有三分政治敏感,和一分无奈。这件事发生后,他马上又往东南巡游去也。

4、沉江之璧。

这个故事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它是故事中还套了故事。比如之前的滈池君之于周武王,比如这里的秦始皇二十八年所沉璧。

那么我们来看看秦始皇二十八年是怎么渡江的: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这里秦始皇险些没能渡过长江,但他并没有沉什么玉璧,而是对湘君发火,砍秃了湘山。

事实上,很多学者都不相信这块玉璧真是二十八年沉江的那块。不过为了接下来的解读顺畅,我们先退一步,暂时相信秦始皇确实在渡江时沉了一块璧、而神秘人交给使者的也就是它吧。

《论衡》是这样解释还璧事件的:

夫沉璧于江,欲求福也。今还璧,示不受物,福不可得也。

就是说,拿人的手短,我懒得保佑你了,干脆还给你。

可是,问题是,神秘人并不是把玉璧“还”给秦始皇,而是“送”给滈池君呀?

我们看到,历史上,沉璧于水中的记载真的不要太多。

(蔡)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说苑》
(晋)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璧而盟。《新序》
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水经注》
……

这些沉璧的做法有什么共同点呢?或是兴兵伐(正义的),或是结盟约(正直的),或是受天命(正统的)。沉璧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象征自己所进行的行为(在自己的解释体系里)是正当的。

那么神秘人将玉璧送给滈池君,送给象征故周的神,甚或说是送给周武王,也就可以理解了:

他请求滈池之神承受天命,而后——我们应能推导出——兴兵,反秦。


但是。

但是,这些都只是神秘人的说辞,而已。

我来来去去解释了这么多,其实只是在神秘人的话语体系里打转。而这一套话语体系,是神秘人讲给使者听的,由而,也就是神秘人讲给秦始皇听的

我们跳出神秘人的圈子,便能看到,这当然是谣言,它的目的是动摇秦始皇对自己统治的信念。

是恶始皇者,特欺瞒以疑惧之耳。(泷川资言)

这种谣言的出现,本身也说明了当朝统治的不稳固,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现在,我们再跳出秦始皇的圈子。

我们来想一想,司马迁记叙了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

能想到这一层,说明我们对滈池君事件的理解,已将接近圆满。

关东与关中的对立、秦始皇的病症、对故周的怀念、沉江之璧的象征性……如此种种,光怪陆离,语境交映,意义重叠,而司马迁对这一事件的记叙,以及如“亡秦者胡”、“秦始皇死而地分”等等事迹的记叙——这其中是否含有汉代人的观念的影子呢?

史料限制了脑洞的发挥。我们并不知道司马迁这一段叙述所用的是什么材料。

我们只看到,《秦始皇本纪》中一连串灾异、诅咒类事件的记载,逐步瓦解了秦朝的正统;而《高祖本纪》中一连串神迹、祥瑞类事件的记载,又逐步建立起了汉朝的正统。这不见得是司马迁一个人的工作。

欢迎来到观念史之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使者在回咸阳路上遇见滈池君的记载,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透露出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也引发了不少后人的猜测。故事的背景是秦始皇在位期间,一次大规模的巡游。巡游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江山巩固的展示,也有对国家祭祀和政治象征的强调。在这次巡游结束,使者奉命返回咸阳,也就是秦朝的国都.............
  • 回答
    《史记》博大精深,虽然以史实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史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片段: 1. 伍子胥的“鞭尸”: vindictiveness 的幽默感故事梗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家.............
  • 回答
    《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如同一个深邃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它们或许不那么显眼,却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时代的氛围,甚至揭示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一些不易发现却充满趣味的细节:一、人物性格的生动侧写: 曹参的“守旧”并非无能,而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当然可以。《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紧密相关。得益于现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对《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天文现象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验证。以下将选取《史记》中一些典型的天文现象,并尝试用现代天文学进行详细解释.............
  •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火齐”,用现代人的话说,大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用于冶炼金属的精炼材料,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促进金属熔化、提纯,并使之具备更好属性的添加剂或助熔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概念:1. “火齐”的字面意义与引申含义: “火齐”这个词,拆开来看,“火”.............
  • 回答
    谈到《史记》的“首倡者”,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那位如雷贯耳的名字——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生于西汉景帝末年,卒于汉武帝时期。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掌管国家天文历法、史籍文献以及祭祀等事务。司马谈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想要完成一部贯穿古今、记述天下大事的通史。.............
  • 回答
    《史记》与《汉书》,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两座巍峨高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也各有其不容忽视的局限。理解它们,需要我们深入其字里行间,去感受司马迁与班固那截然不同的史学理念和创作手法。先谈《史记》。司马迁之所以能以“史圣”之名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那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
  • 回答
    《史记》中的游侠,绝非那种只懂舞刀弄剑的匹夫之勇,他们是一群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个人武力和江湖义气为号召,行走于庙堂与市井之间,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格局的特殊群体。你可以将他们想象成那个时代的“Freelancer”,但他们的“工作”内容远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要复杂和宏大。他们并非隶属于任何官僚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历史文献研究中一个核心的议题:如何评估古籍的真实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传承和演变。 很多人一听到“现存最早完整版本来自11世纪”,就容易联想到伪造的可能性,但对于《史记》而言,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原因,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深入的视角来.............
  • 回答
    选择《史记》的版本,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毕竟这可是咱们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读懂它,很多事情都能看得更透彻。要说哪个出版社的版本好,其实没有绝对的“最好”,更多的是看你侧重哪方面需求。不过,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几个比较主流且口碑不错的出版社版本,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咱们先从最经.............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史记》的价值与当下质疑:一部经典如何遭遇时代之惑《史记》,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的煌煌巨著,无疑是中国史学史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更在于其开创性的史学理念、精湛的叙事艺术以及深远的思想内涵。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部.............
  • 回答
    《史记》记载周昭王之死,确实使用了“卒”字,这在古汉语中并非罕见,但若深入探究,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习惯与史家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白“卒”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它最核心的意思是“止”,引申开来,可以指事情的终结、结束。在描述人的死亡时,“卒”字相对而言是比较中性的一个词汇,它仅仅陈述了一个事实——.............
  • 回答
    读《史记》读到刘邦,确实会有一种分裂感。一方面,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常常被同时代的人称赞“长者风范”,听起来颇具王者气度;另一方面,又少不了他“好侮辱人”、“无礼”的描述。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也更立体的刘邦。要说刘邦,咱们得先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 回答
    要说司马迁有多“牛”,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把这位千古文豪、史学巨匠的“牛”劲儿一点点儿挖出来。一、 著作的“牛”:一部《史记》压倒一切这绝对是司马迁最硬核的“牛”点。咱们先别说内容,单说这体量和难度。 鸿篇巨制,包罗万象: 《史记》全书十二本纪、三十世.............
  • 回答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的描述,可以说相当精彩,也为我们了解这位孔门高徒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史书的记录,尤其是古代史书,往往带有作者的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还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比对和补充,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子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子贡形象: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子贡.............
  • 回答
    判断《史记》的真实性,是一个既复杂又引人入胜的课题,因为它并非简单地将史实与虚构对号入座,而是需要多方面的证据和视角来审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并非完全秉持现代史学意义上的客观中立,他有自己的史观,有情感倾向,更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局限。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真”或“假”来概括。要判断《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