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 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 ”,后面的三版是什么呢?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

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在古代汉语中,“湛”有时也有“深沉”、“静止”、“安宁”、“沉迷”等含义。而“不湛”可能引申为“不安宁”、“不平静”、“有所忧虑”或“不满足”。
者 (zhě):这是一种语气词,用在词或短语后面,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
三版 (sān bǎn):这是关键所在,需要联系当时的语境来理解。

结合《魏世家》的语境来推断“三版”:

《魏世家》记载的是魏国从晋国分裂出来一直到魏襄子时期的事情。魏文侯时期,魏国逐渐强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重用李克、吴起等人,变法图强,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而“不湛者三版”这句话,通常出现在魏文侯听到某个消息(具体是什么消息,不同版本和解读可能略有差异,但大致与国家大事、臣子表现、外部局势有关)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忧虑或警觉。

关于“三版”的具体含义,有几种主要的解释:

解释一:指代三个方面或三个事件

这是最常见的理解。“三版”可以被看作是魏文侯心中在思考的三个重要的事情,或者他对当前局势中三个令他不安的方面的概括。

可能是指三个让他担忧的方面:例如,他对国内政治的稳定、对军队的士气、对邻国的威胁等等,这三个方面让他感到不安。
可能是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可能是指在治理国家过程中遇到的三个棘手的问题,或者需要立刻着手处理的三个重要政务。

这种解释侧重于“版”的引申义,即“事”或“阶段”。《史记》原文有时会用这种比较简洁的方式来表达复杂的内涵。

解释二:比喻一种状态,即“迟疑不定”或“反复思量”

有学者认为,“版”在这里并非指具体的事物,而是描述一种内心状态。

“版”可能与“版筑”有关:“版筑”是古代夯土造墙的方法,需要反复夯实。因此,“三版”可能比喻反复思量、迟疑不决,内心像筑墙一样,一版一版地推敲,无法立刻下定决心。
“三”则强调这种反复的次数或程度。

这种解释认为,魏文侯听到消息后,并没有立刻作出反应,而是进行了深思熟虑,内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考量,表现出一种审慎的态度。

解释三:与某种制度或仪式有关(可能性较低)

虽然有极小的可能性,“三版”是否与古代某种特定的制度、礼仪或者记录方式有关?但从《史记》的叙事风格和语境来看,这种解释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且缺乏明确的旁证。

为什么魏文侯会“不湛者三版”?

无论哪种解释,这句话都揭示了魏文侯作为一位君主,在面对国家大事时谨慎、多思、有忧患意识的特点。

战国时代的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政治局势复杂。作为魏国的开创者之一,魏文侯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国家发展的不易,因此对任何可能影响国家命运的消息都会格外重视。
改革者的心态: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改革者,他的成功离不开其审慎的决策和对人才的重视。他会反复权衡改革措施是否得当,臣子的意见是否可靠,这些都需要“三版”般的深思。
对臣子的态度:他“不湛者三版”后,立即“乃召魏斯”。这表明他虽然有所顾虑,但一旦经过深思熟虑,就会果断采取行动,并召见关键人物(魏斯,即后来的魏武侯)来商议,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君主行为。

总结来说,“不湛者三版”的核心含义是:

魏文侯在听到某个消息后,心中感到不安宁、有所忧虑,并且进行了反复、深入的思考。这“三版”最有可能指的是他心中挂念的三个重要方面、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一种反复思量、审慎决策的状态。

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魏文侯作为一位深谋远虑、勇于改革的君主形象,也体现了在那个动荡时代,君主需要具备的敏锐洞察力和深沉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的孩子,都已经没有见过筑土墙的了。

因为土墙是用土壤修筑的,而土壤是一种没有一定形状的材料,和砖块不一样,所以不能象砌砖墙那样直接用砖块往上砌,而必须使用模具对墙体的形状进行固定。

又因为土壤是一种松散的材料,要让它形成坚固的墙体,就必须用木棒或石块对它进行夯实,而夯实时土层不能太厚,否则下层土壤就受不到力,无法被夯实。

基于以上两点,所以筑土墙时,先让两块木板相夹,用外面用木板支撑固定好,木板之间的距离就是墙体厚度,再向两块木板之间放入土壤,然后用木棒或石块将土壤夯实。等到这两块木板之间的土壤完全被夯实后,在这两块木板之上再固定两块木板,重复同样的做法,这样一堵土墙就筑起来了。

这种筑墙的方法,就叫“版筑法”。是古代一种非常常见的筑墙的方法,比如孟子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就是说傅说本来是一个筑墙的奴隶。

这些被当做模具使用的木板,就叫做“版”。

所谓“不湛者三版”,就是说,智氏攻晋阳,放水围城,城墙没有被水淹没的,只有三块版的高度了。

其实,这种版筑的方法,直到20、30年前,在某些农村都可以见到(至少我是见过的)。农村筑土墙,一般都是和下图一样,大多使用木棒来当做版。

不过现在大家生活好了,盖房子都用砖墙了,没人用土墙了,版筑法也就被淘汰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历史文献研究中一个核心的议题:如何评估古籍的真实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传承和演变。 很多人一听到“现存最早完整版本来自11世纪”,就容易联想到伪造的可能性,但对于《史记》而言,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原因,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深入的视角来.............
  • 回答
    当然会有人看,而且我看,很多人都会看。《史记》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魅力绝非止于记载了多少历史事件,更在于它那独树一帜的文体。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负,用极其生动、饱含情感的笔触,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史事,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的叙事,往.............
  • 回答
    “重绝人之世”出自《史记·孝文帝纪》,这句话前半部分“不诛亡罪,不私其利也;除宫刑,出美人”是讲述了汉文帝时期的一系列宽松、仁爱的政策,以及他个人品德的体现。而“重绝人之世”则是对这些政策和文帝仁德的一种概括和评价。要理解“重绝人之世”,我们需要拆开来看: 重(zhòng):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
  • 回答
    《史记》博大精深,虽然以史实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史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片段: 1. 伍子胥的“鞭尸”: vindictiveness 的幽默感故事梗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家.............
  • 回答
    《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如同一个深邃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它们或许不那么显眼,却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时代的氛围,甚至揭示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一些不易发现却充满趣味的细节:一、人物性格的生动侧写: 曹参的“守旧”并非无能,而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当然可以。《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紧密相关。得益于现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对《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天文现象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验证。以下将选取《史记》中一些典型的天文现象,并尝试用现代天文学进行详细解释.............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火齐”,用现代人的话说,大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用于冶炼金属的精炼材料,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促进金属熔化、提纯,并使之具备更好属性的添加剂或助熔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概念:1. “火齐”的字面意义与引申含义: “火齐”这个词,拆开来看,“火”.............
  • 回答
    谈到《史记》的“首倡者”,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那位如雷贯耳的名字——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生于西汉景帝末年,卒于汉武帝时期。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掌管国家天文历法、史籍文献以及祭祀等事务。司马谈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想要完成一部贯穿古今、记述天下大事的通史。.............
  • 回答
    《史记》与《汉书》,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两座巍峨高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也各有其不容忽视的局限。理解它们,需要我们深入其字里行间,去感受司马迁与班固那截然不同的史学理念和创作手法。先谈《史记》。司马迁之所以能以“史圣”之名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那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
  • 回答
    《史记》中的游侠,绝非那种只懂舞刀弄剑的匹夫之勇,他们是一群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个人武力和江湖义气为号召,行走于庙堂与市井之间,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格局的特殊群体。你可以将他们想象成那个时代的“Freelancer”,但他们的“工作”内容远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要复杂和宏大。他们并非隶属于任何官僚体.............
  • 回答
    选择《史记》的版本,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毕竟这可是咱们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读懂它,很多事情都能看得更透彻。要说哪个出版社的版本好,其实没有绝对的“最好”,更多的是看你侧重哪方面需求。不过,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几个比较主流且口碑不错的出版社版本,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咱们先从最经.............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史记》的价值与当下质疑:一部经典如何遭遇时代之惑《史记》,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的煌煌巨著,无疑是中国史学史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更在于其开创性的史学理念、精湛的叙事艺术以及深远的思想内涵。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部.............
  • 回答
    《史记》记载周昭王之死,确实使用了“卒”字,这在古汉语中并非罕见,但若深入探究,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习惯与史家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白“卒”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它最核心的意思是“止”,引申开来,可以指事情的终结、结束。在描述人的死亡时,“卒”字相对而言是比较中性的一个词汇,它仅仅陈述了一个事实——.............
  • 回答
    读《史记》读到刘邦,确实会有一种分裂感。一方面,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常常被同时代的人称赞“长者风范”,听起来颇具王者气度;另一方面,又少不了他“好侮辱人”、“无礼”的描述。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也更立体的刘邦。要说刘邦,咱们得先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 回答
    要说司马迁有多“牛”,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把这位千古文豪、史学巨匠的“牛”劲儿一点点儿挖出来。一、 著作的“牛”:一部《史记》压倒一切这绝对是司马迁最硬核的“牛”点。咱们先别说内容,单说这体量和难度。 鸿篇巨制,包罗万象: 《史记》全书十二本纪、三十世.............
  • 回答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的描述,可以说相当精彩,也为我们了解这位孔门高徒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史书的记录,尤其是古代史书,往往带有作者的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还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比对和补充,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子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子贡形象: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子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