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里有哪些令人发笑的故事?

回答
《史记》博大精深,虽然以史实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史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片段:

1. 伍子胥的“鞭尸”: vindictiveness 的幽默感

故事梗概: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家仇国恨,对楚国君臣恨之入骨。他辅佐吴王阖闾灭亡了楚国,报了杀父兄之仇。然而,他认为这还不够,又唆使吴王掘开了楚平王的墓,将平王的尸体挖出来,用鞭子抽打。

令人发笑之处:

极端的个人恩怨演变成国家层面的报复: 伍子胥的复仇心理是强烈的,但将这种私仇上升到掘墓鞭尸的程度,显得有些歇斯底里,甚至有些“小孩子气”。想象一下,一个曾经权倾一时的宰相,在成功报仇后,仍然不依不饶地对着一个死人的尸体泄愤,这个画面本身就带有一种黑色幽默。
行动的荒诞性: 掘墓鞭尸,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极端且有些滑稽的行为。即使是报仇,也应该有个限度,然而伍子胥的举动突破了常理,显得有些脱离现实,就像是一个过度投入的演员在表演,让人觉得“演过头了”。
吴王的态度: 史书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吴王对此事的反应,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君王看着自己的臣子对着一个已经死去的敌国君王的尸体疯狂鞭打,或许会感到一丝荒谬,甚至可能忍俊不禁,只是出于政治原因不好当面表露。
事后的结局: 伍子胥最终因“欺君”等罪名被吴王夫差赐死,也算是为他这种过度的复仇行为付出了代价。这种“好笑”中带点悲凉的结局,更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

为何发笑:

伍子胥的行为,虽然根植于悲痛,但在常人看来,其报复的烈度和方式都显得有些“不正常”。这种“不正常”和“过头”的情绪宣泄,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发一种荒诞感,让我们觉得好笑。它并非是那种阳光下的捧腹大笑,而更接近于一种“你怎么能这么做?”的惊叹,以及对极端情绪背后人性的洞察,从而产生一种黑色幽默。

2. 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的“戏精”表演

故事梗概: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为了复仇,他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迷惑敌人。最著名的便是“卧薪尝胆”,他晚上睡觉不用舒适的床铺,而是睡在柴草上,有时还会故意尝一尝苦胆,以此来提醒自己亡国的耻辱,激励自己复仇。

令人发笑之处:

表演性质的艰苦: 勾践的“卧薪尝胆”,虽然其目的是为了励精图治,但从行为本身来看,有很大的表演成分。睡柴草、尝苦胆,这些行为在军事家和君王身上出现,显得有些戏剧化,就像是为了演出“励志大片”而精心设计的场景。
夸张的自我折磨: 尽管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复国,但他的自我折磨方式也足够惊人。想象一下,一个国君,为了复仇,专门找来苦胆天天尝,并且睡在不舒服的柴草上,这种“仪式感”的痛苦,在现代人看来,多少有些滑稽,仿佛在扮演一个极度痛苦的角色。
“装”的艺术: 勾践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激励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吴国人看到自己多么卑微和痛苦,从而放松警惕。这种“装可怜”、“装痛苦”的心理战术,在现代看来,也是一种有趣的博弈,带着点“演技”的味道。
后世的解读: 历代文人对勾践的“卧薪尝胆”大加赞赏,但这种赞赏中也可能隐藏着一种对这种极端行为的“佩服”和“有趣”。我们现在读来,更容易体会到其中那种夸张的成分。

为何发笑:

勾践的“卧薪尝胆”之所以能让人觉得有趣,是因为它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艰苦奋斗,表现得如同一个“苦情戏”的演员。这种极端化的表演,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但其行为本身过于戏剧化,突破了普通人对“君王”的想象,所以会产生一种荒诞的喜感。我们不是嘲笑勾践的痛苦,而是觉得他为了目标而采取的极端方式,充满了“戏”的味道。

3. 廉颇的“以肉喂鸽”和对赵括的轻蔑

故事梗概:

赵国名将廉颇以勇猛善战著称,但他也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在赵括的父亲赵奢死后,赵括的母亲请求赵王不要让赵括继承父亲的兵权,并预言赵括只会虚谈兵法,不能实战。赵王不听,后来果然让赵括去打仗,最终导致长平之战的惨败。

在此之前,廉颇与赵括的母亲有过一次对话,提到了赵括的一个小习惯:赵括小时候,廉颇曾到赵括家,看到赵括的母亲带着孩子,赵括的母亲为了哄孩子,竟然用嘴衔着肉,然后一点点给孩子喂食。廉颇认为这是“小人儿戏”,从此觉得赵括不成大器。

令人发笑之处:

廉颇的“小肚鸡肠”和过于细致的观察: 廉颇作为一代名将,竟然因为一个婴儿吃奶的细节,就对赵括产生了如此大的负面评价,这显得他有些过于苛刻,甚至有点“斤斤计较”。一个孩子吃奶的场景,本是温馨的,但被廉颇用一种军事家的严苛眼光来审视,就显得格外滑稽。
“以肉喂鸽”的生动比喻: 史书中用“以肉喂鸽”来形容赵括母亲喂食的方式,这个比喻非常形象,但也带有一点调侃意味。想象一个孩子像小鸽子一样,被母亲用嘴喂食,这种画面本身就带着一丝童趣,却被廉颇视为“不入流”,形成了一种反差。
廉颇的预言和最终的事实: 廉颇的“不看好”虽然是出于一种对军队的严谨态度,但这种严谨的背后,却也包含了个人好恶和不屑。而事实证明,赵括确实不如廉颇所料,这也让廉颇的轻蔑行为带上了某种“先见之明”的戏剧性,但这种先见之明却是建立在一个有些可笑的理由上。
赵括的父亲的预言: 甚至赵括的父亲赵奢,也曾对儿子有过类似的看法,认为他不适合领兵。这种家族性的“预言”也为赵括的悲剧增添了一抹讽刺的色彩。

为何发笑:

廉颇因为一个孩子“吃奶”的细节而对赵括产生如此根深蒂固的偏见,这本身就充满了人性的弱点和幽默感。他的严谨变成了“挑剔”,他的观察变成了“刻薄”。这种将严肃军事问题与个人好恶混淆的场景,以及一个著名将领对一个婴儿行为的“大惊小怪”,都构成了令人发笑的元素。这种笑,是看出了人物的缺点,以及现实中人们评价他人时可能存在的荒谬之处。

总结:

《史记》中的这些令人发笑的故事,并非是无聊的笑话,而是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它们让我们看到,即使是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弱点,他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夸张的、戏剧化的,甚至有些荒诞的。正是这些“瑕疵”和“过头”,让我们觉得历史人物更加真实、鲜活,也为枯燥的历史增添了许多趣味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史记》里有没有一些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十分搞笑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记》博大精深,虽然以史实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史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片段: 1. 伍子胥的“鞭尸”: vindictiveness 的幽默感故事梗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家.............
  • 回答
    《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如同一个深邃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它们或许不那么显眼,却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时代的氛围,甚至揭示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一些不易发现却充满趣味的细节:一、人物性格的生动侧写: 曹参的“守旧”并非无能,而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 回答
    史书中被现代考古推翻的例子确实不少,这恰恰体现了考古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这些推翻并非否定整个历史记载的价值,而是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夸大、误解、时代局限性或政治宣传。以下是一些相对详细的例子,涵盖不同时期和性质的推翻:1. 夏朝的存在与年代: 史书记载: 《史记·夏.............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在中国史料中笔墨不多,却在其他国家的史籍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这往往与当时的历史格局、文化交流以及史书的侧重点有关。以下就以一位在东西方交流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为例,讲述他如何在中国史料中“隐身”,却在域外留下赫赫名声。这位人物便是波斯商人、外交家安玄(Anxuan)。在.............
  • 回答
    《史记》当然是中华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司马迁本人更是被誉为“史圣”。但即便如此,作为一部距今两千多年的巨著,其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后人可以通过史料比对、考古发现等方式指出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当然,这里的“错误”更多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掌握的更丰富、更精确的史料而言,而不是说司马迁有意为之。要详细说《.............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如果我们严格限定“不参考任何史记书籍,仅以考古实物证明”,那么能够确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范围会大大缩小,并且我们无法用“详细”的方式去讲述太多,因为考古发现本身往往是碎片化的,需要结合文献才能构建出更完整的叙事。然而,我们可以基于考古实物,推断出一些非常确定的事实和人物。以下是一些例子,并尽量详述它.............
  • 回答
    读《史记》读到刘邦,确实会有一种分裂感。一方面,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常常被同时代的人称赞“长者风范”,听起来颇具王者气度;另一方面,又少不了他“好侮辱人”、“无礼”的描述。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也更立体的刘邦。要说刘邦,咱们得先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 回答
    读《史记·黥布列传》至此处,我倒觉得与其说有问题,不如说司马迁在叙述上自有其用意,或者说,这个地方的“问题”恰恰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某种深意。我们先来看看大家常说的“有问题”是指哪一段。通常指的是黥布在逃亡过程中,被当地人抓住,然后被解送给官府,但最终却能够脱险,并且后来还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季汉在史料中记载的那些与众不同的部队。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作为一个偏安一隅但志在复兴汉室的政权,确实发展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军事力量。这些特色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史料作为支撑的。要说季汉的特殊兵种,不得不提几个重点:一、无当飞军——那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无当飞军”这个名.............
  • 回答
    要详细估算史塔克家族的兵力,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加法,因为“兵力”在《权力的游戏》里是个动态概念,受到封臣、个人武艺、训练程度以及战争的消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咱们先从史塔克家族的直接控制范围说起:1. 临冬城守军与直属部队: 国王护卫队/临冬城近卫: 这是史塔克领主最核.............
  • 回答
    《大秦赋》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呈现秦国统一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无疑是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考据的。然而,要评价其史料可信度,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是最严谨的历史剧,也需要在历史事实与艺术创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首先,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和重大事件的还原度来看,《大秦赋》是相当扎实的。剧中关于秦国.............
  • 回答
    《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于1970年出版的里程碑式著作,它试图以“全球视角”重新梳理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尽管该书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其关于中国史的部分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和错误,这引发了学界和读者的讨论。然而,这本书依然.............
  • 回答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然而,当我们谈及上古时代,尤其是夏朝以前那段邈远的历史时,一个普遍的问题便会浮现:司马迁究竟是如何获知这些信息的?《史记》中又掺杂了多少神话的色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治史方法,以及那个时代.............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史记》的价值与当下质疑:一部经典如何遭遇时代之惑《史记》,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的煌煌巨著,无疑是中国史学史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更在于其开创性的史学理念、精湛的叙事艺术以及深远的思想内涵。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部.............
  • 回答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严谨与宏大毋庸置疑,但要说司马迁完全没有“开后门”或者运用“春秋笔法”,那也未免失之偏颇。事实上,即便在司马迁这样的伟大学者身上,我们也能窥见一些微妙之处,这些地方往往体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考量、个人情感的投射,乃至是出于对史书整体叙事和价值判断的权衡。要理.............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司马迁有多“牛”,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把这位千古文豪、史学巨匠的“牛”劲儿一点点儿挖出来。一、 著作的“牛”:一部《史记》压倒一切这绝对是司马迁最硬核的“牛”点。咱们先别说内容,单说这体量和难度。 鸿篇巨制,包罗万象: 《史记》全书十二本纪、三十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