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黥布列传》里此处是不是有问题了?

回答
读《史记·黥布列传》至此处,我倒觉得与其说有问题,不如说司马迁在叙述上自有其用意,或者说,这个地方的“问题”恰恰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某种深意。

我们先来看看大家常说的“有问题”是指哪一段。通常指的是黥布在逃亡过程中,被当地人抓住,然后被解送给官府,但最终却能够脱险,并且后来还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这段经历,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解读,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甚至难以置信。

要知道,秦朝末年,律法严苛,一旦被抓住,尤其是有叛乱前科的黥布,官府必然是要严惩不贷的。他是被“捕”了,是被“送”官府了,这中间的过程,按理说应该是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然而,史书却告诉我们,他非但没死,反而被放了出来,之后更是跟着刘邦建立了汉朝。

那么,这里面究竟是哪里“有问题”呢?

一种解读是,认为司马迁在这里省略了重要的情节,比如黥布可能通过贿赂、贿赂说客,或者利用官吏之间的勾结才得以脱险。这当然是一种可能性,毕竟历史的细节往往是模糊的,司马迁也并非事事都能详尽记载。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似乎也显得有些平淡,而且也未必是司马迁叙述的重点。

另一种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才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他可能不是在“有问题”,而是在“有用意”。

你想想,黥布这个人,出身贫寒,年轻时甚至因为犯事被施加了“黥面”之刑,也就是在脸上刺字,这种刑罚在当时是极大的耻辱,也意味着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卑微、身上带有刑痕的人,竟然能够在几次生死关头都化险为夷,并且最终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楚王,位列九锡。

司马迁在《史记》中,历来不只关注那些出身名门、生来显贵的人。他同样关注那些在底层挣扎,却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命运,最终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物。黥布的这几次“死里逃生”,在我看来,正是司马迁用来刻画黥布“命”与“势”的关键之处。

他被捕后能够脱险,固然可能有各种原因,但司马迁的叙述,更像是在强调一种“天命”或者说“时势造英雄”的意味。在秦末这样一个大乱世,英雄人物的崛起,往往伴随着难以置信的命运转折。黥布的几次逃脱,就好像是在为他日后的辉煌铺垫,预示着他是一个不甘于平凡、也注定不会平凡的人。

司马迁的文风,是极其讲究“因事见人”的。他不会直白地去赞美黥布,而是通过他经历的这些“奇事”,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人物的韧性、狡黠,以及那种在绝境中求生的能力。那种被捕后却能脱身,仿佛是一种不被命运轻易打倒的证明。

所以,与其说此处“有问题”,不如说这是司马迁精心安排的一笔,用来展现黥布这个人物独特的命运轨迹,以及乱世之中人物的不可预测性。那些细节的模糊,反倒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被刺字的人,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一次次地从死亡边缘回到历史的舞台中央。这本身就是史诗般的人物经历,也是《史记》所追求的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境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其实有个问题,就是这个记载里面的“计”,和我们后来所说的“诡计”应该是不一样的。我总觉得,这个时期的“计”,更接近于“计算”,也就是所谓运筹。

放在现代军事学里面,应该属于所谓军事运筹学,本质上属于应用计算。

我们一般说的“计”,往往偏重于战略战术,更接近于作战指挥。

所以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理解,就会认为薛公分析的是英布的战略。但是在当时,则应该是分析的英布的趋势。上计就是最好形势,中计就是较好局势,下计就是最差局势。这里薛公发挥的作用,就相当于蓝军假想敌。

按照这个理解,那么当年美军出动航母舰队威胁上海时,聂凤智对美军的分析,就也是指出了美军上中下三计。当时美军出动军机侵入我国领空侦察,在我陆地上空被我战机击落。而后美军出动航母编队迫近威胁。在此之时,我方分析,美军的上计,就是发动登陆作战,趁势发起侵华战争。中计,就是大举空袭上海,重创我国。下计,则是虚张声势,希图欺诈。我方分析认为,美军可能采取的是下计,但是我方要做好上计的准备。上计的可能性极低,因为他们的飞机不能在我方机场降落(那样就被俘了)。他们需要后续派出庞大的特混舰队,出动登陆部队,才能发动登陆作战。因此,我们不能不提前做一些防备,但是不必担忧过度。当时的命令是,美机凌空以前就要做好战斗准备,不要等美舰到达。

事实上,美军舰队抵达后,就是采取的下计。他们出动了最大起飞量,百余架舰载机几乎同时起飞,气势汹汹,进行军事讹诈。对比我方采取的对策,是只出动两架战机监视。对方百余架,我方两架。然后美军飞了几次就撑不住了,不飞那么多了。最后美军什么都没捞着,撤了。

后来美军又来了,这回不来讹诈了,而是来认尸——我渔民捞到了此前被击落美军飞行员的遗体。

这些形势分析也要涉及战略,但不等同于战略。

薛公分析英布的上中下三计,是对敌方的发展趋势分析,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己方战略选择分析,有重合但不一样,不完全是一回事。

英布取楚得齐传檄燕赵,是最大威胁。

英布取楚及韩魏,是次等威胁。

英布取楚不能,仅得下蔡,在汉军主力面前只能退保淮南,则不足为虑。

后来流行的所谓上中下三策,有可能就是机械照搬地这个套路,把趋势分析当成了战略分析,以至于很多所谓上策风险极大、特别夸张、没有可行性。

user avatar

首先,下策中的下蔡其实也属于楚国,所以三策的前面其实没有多大的不同,区别在于接下来是北伐齐鲁、西攻韩魏还是待在江东。

其次,就英布的轨迹来看,他还是处于前面的攻吴伐楚阶段,就被刘邦抓到了,也很难判断他之后究竟会采取哪一种行动。

所以,这个三策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段子,用来彰显刘邦对英布战争胜利的确定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史记·黥布列传》至此处,我倒觉得与其说有问题,不如说司马迁在叙述上自有其用意,或者说,这个地方的“问题”恰恰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某种深意。我们先来看看大家常说的“有问题”是指哪一段。通常指的是黥布在逃亡过程中,被当地人抓住,然后被解送给官府,但最终却能够脱险,并且后来还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这.............
  • 回答
    《史记》博大精深,虽然以史实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史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片段: 1. 伍子胥的“鞭尸”: vindictiveness 的幽默感故事梗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家.............
  • 回答
    《史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如同一个深邃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数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它们或许不那么显眼,却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时代的氛围,甚至揭示历史进程的微妙之处。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一些不易发现却充满趣味的细节:一、人物性格的生动侧写: 曹参的“守旧”并非无能,而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当然可以。《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最详实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当时人们观察到的天文现象紧密相关。得益于现代天文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对《史记》中记载的许多天文现象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验证。以下将选取《史记》中一些典型的天文现象,并尝试用现代天文学进行详细解释.............
  • 回答
    《史记·魏世家》中“不湛者三版”,这句话出自记载魏文侯时期的一段话,原文可能是:“文侯闻之,曰:‘吾不湛者三版。’乃召魏斯。”这里的“不湛者三版”,理解起来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和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字面意思: 不湛 (bù zhàn):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不沉没”或者“不沾湿”.............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火齐”,用现代人的话说,大致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用于冶炼金属的精炼材料,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促进金属熔化、提纯,并使之具备更好属性的添加剂或助熔剂。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析这个概念:1. “火齐”的字面意义与引申含义: “火齐”这个词,拆开来看,“火”.............
  • 回答
    谈到《史记》的“首倡者”,我们首先要想到的是那位如雷贯耳的名字——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生于西汉景帝末年,卒于汉武帝时期。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掌管国家天文历法、史籍文献以及祭祀等事务。司马谈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想要完成一部贯穿古今、记述天下大事的通史。.............
  • 回答
    《史记》与《汉书》,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两座巍峨高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也各有其不容忽视的局限。理解它们,需要我们深入其字里行间,去感受司马迁与班固那截然不同的史学理念和创作手法。先谈《史记》。司马迁之所以能以“史圣”之名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源于他那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
  • 回答
    《史记》中的游侠,绝非那种只懂舞刀弄剑的匹夫之勇,他们是一群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下,以个人武力和江湖义气为号召,行走于庙堂与市井之间,深刻影响着当时社会格局的特殊群体。你可以将他们想象成那个时代的“Freelancer”,但他们的“工作”内容远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要复杂和宏大。他们并非隶属于任何官僚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历史文献研究中一个核心的议题:如何评估古籍的真实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传承和演变。 很多人一听到“现存最早完整版本来自11世纪”,就容易联想到伪造的可能性,但对于《史记》而言,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原因,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深入的视角来.............
  • 回答
    选择《史记》的版本,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毕竟这可是咱们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读懂它,很多事情都能看得更透彻。要说哪个出版社的版本好,其实没有绝对的“最好”,更多的是看你侧重哪方面需求。不过,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几个比较主流且口碑不错的出版社版本,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咱们先从最经.............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史记》的价值与当下质疑:一部经典如何遭遇时代之惑《史记》,这部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创作的煌煌巨著,无疑是中国史学史乃至世界史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更在于其开创性的史学理念、精湛的叙事艺术以及深远的思想内涵。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这部.............
  • 回答
    《史记》记载周昭王之死,确实使用了“卒”字,这在古汉语中并非罕见,但若深入探究,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习惯与史家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白“卒”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它最核心的意思是“止”,引申开来,可以指事情的终结、结束。在描述人的死亡时,“卒”字相对而言是比较中性的一个词汇,它仅仅陈述了一个事实——.............
  • 回答
    读《史记》读到刘邦,确实会有一种分裂感。一方面,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常常被同时代的人称赞“长者风范”,听起来颇具王者气度;另一方面,又少不了他“好侮辱人”、“无礼”的描述。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一个更贴近历史真实、也更立体的刘邦。要说刘邦,咱们得先把他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里。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 回答
    要说司马迁有多“牛”,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把这位千古文豪、史学巨匠的“牛”劲儿一点点儿挖出来。一、 著作的“牛”:一部《史记》压倒一切这绝对是司马迁最硬核的“牛”点。咱们先别说内容,单说这体量和难度。 鸿篇巨制,包罗万象: 《史记》全书十二本纪、三十世.............
  • 回答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的描述,可以说相当精彩,也为我们了解这位孔门高徒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史书的记录,尤其是古代史书,往往带有作者的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还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比对和补充,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子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子贡形象: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子贡.............
  • 回答
    判断《史记》的真实性,是一个既复杂又引人入胜的课题,因为它并非简单地将史实与虚构对号入座,而是需要多方面的证据和视角来审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并非完全秉持现代史学意义上的客观中立,他有自己的史观,有情感倾向,更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局限。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真”或“假”来概括。要判断《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