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记》中有哪些事例可以用作议论文的素材?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

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本”: 汉高祖刘邦的用人艺术

当我们探讨“领导者的用人策略”或“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时,汉高祖刘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论据。刘邦出身草莽,文化程度不高,论军事才能和治国经验,他都远不如项羽。然而,正是凭借其卓越的用人智慧,他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建立了大汉王朝。《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有一段著名的自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故吾取天下。”

这段话淋沥尽致地展现了刘邦的识人之明和用人之量。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短板,并不羞于承认,反而能坦然地将重要的军事、政治、后勤大权托付给最合适的人选——张良、萧何、韩信。他没有因为出身或个人喜好而排斥有才能的人,更没有因为功高盖主而猜忌功臣,反而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议论角度:
承认和发挥他人长处的重要性: 伟大的领导者并非事必躬亲,而是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人的长处。刘邦的成功,正是建立在他能集思广益、权衡利弊,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信任是高效合作的基石: 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的信任,使得他们能够毫无保留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大汉江山的建立和稳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反之,如果一个领导者对下属疑神疑鬼,便会扼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是成功的核心要素: 无论是创业还是守业,最终的决定因素往往是“人”。刘邦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懂得尊重、重用人才的领导者,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 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廉颇与蔺相如的“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期两位杰出人物之间的恩怨化解,更深刻地诠释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恩怨”的伟大情怀。

赵国大将廉颇因赵王对蔺相如的器重而心生嫉妒,屡次找茬。而蔺相如在渑池会渑池之会上,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力保赵王尊严,使赵国免受秦国欺辱,但也因此与廉颇产生了嫌隙。廉颇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及蔺相如的“口舌之劳”,心中不忿,放出话来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然而,蔺相如每次都主动避让,甚至主动向廉颇道歉,并且“以荆(荆条,一种带刺的鞭子)为车薪,置门下,随时准备接受廉颇的责罚”。他的门客不解,问他为何如此忍辱负重。蔺相如回答:“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斗而刺之。相如虽驽,亦善属文,顾不如越王勾践之杀身以辱吴乎?且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夫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以言勇。”

议论角度:
顾全大局的胸怀: 蔺相如的“忍辱负重”并非懦弱,而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放下的个人尊严。这种顾全大局、将国家安危置于个人荣辱之上的精神,是任何时代都值得推崇的品德。
勇气的不同表现形式: 真正的勇气并非只有匹夫之勇,还包括在逆境中隐忍、在冲突中化解的智慧和担当。蔺相如用行动告诉我们,退一步是为了更大的进步,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
和解与团结的力量: 廉颇最终被蔺相如的精神所感动,得知真相后,他“引车谢于相如,曰:‘鄙人固庸疵,不知相如之高义也。’”两人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刎颈之交。这个故事说明,坦诚沟通和互相理解是化解矛盾、达成团结的有效途径,而团结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

三、 论“坚持与变通”: 商鞅变法与旧势力的阻挠

商鞅变法是《史记·商君列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如何以雷霆手段推行革新,以及改革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与最终的结局。商鞅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变法,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统一法律,轻罪重罚等。这些措施打破了旧有的贵族特权,促进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壮大,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商鞅的儿子作为太子,因违反新法被施以刑罚,这更是激怒了以太子太傅公子虔为代表的旧势力。尽管变法取得巨大成效,但这些势力一直在伺机反扑。

议论角度:
改革的必要性与阻力: 任何一项深刻的社会改革,都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因此阻力是必然存在的。商鞅的经历告诉我们,改革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和克服这些阻力。
坚持原则与灵活策略的结合: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在于其变法措施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严刑峻法”的执行力度,以及他与旧势力斗争的策略。比如,他坚持“徒步之罚,必加于太子”,虽然激怒了公子虔,但也向全天下表明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赢得了民心。
改革的长期性与付出: 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巨大的付出。商鞅最终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车裂表明了改革者在历史进程中往往是孤独而悲壮的。然而,他的变法精神和改革成果却永载史册,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四、 论“君臣之道”: 卧冰求鲤与“礼贤下士”

《史记》中关于君臣关系的描绘,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议论文素材。其中,“卧冰求鲤”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虽然不是直接发生在君臣之间,但其背后蕴含的孝道精神,以及后世将其引申为君臣之间相互体谅、以情动人的典范,非常有启发意义。

相传,晋朝有一个叫王祥的人,他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娶。继母对他十分刻薄,冬天里,父亲想吃鲜鱼,继母便借口说:“你继母生病,家里没有鱼,你怎能弄到鱼孝敬?”当时正值严冬,河面冰封,王祥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脱光衣服,在冰面上躺下,祈求上天能融化冰块,让他抓到鲤鱼。奇迹般地,冰面裂开,两条鲤鱼跃出水面,王祥得以顺利带回家。

议论角度:
“孝”与“忠”的精神传承: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而“忠”则是对君主的责任。王祥的“卧冰求鲤”体现了极端的孝道,而后人将其精神延伸到君臣关系中,强调君主应像王祥的父亲一样,体谅臣子的不易;臣子则应像王祥一样,以诚心和行动来回报君主的信任和恩情。
以情动人,化解隔阂: 这种以极端情感驱动的行为,在君臣关系中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情动人”的策略。当君臣之间出现隔阂或误解时,臣子可以通过感人的行动来打动君主,重新赢得君主的信任和理解。
君主应有“求贤若渴”之心: 同样,君主也应该学习王祥父亲对儿子情感的重视,体谅臣子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难处,从而营造一个相互信任、和谐共事的君臣关系。“求贤若渴”并不仅仅是口号,更需要体现在对臣子实际需求的关注和关怀上。

《史记》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部精彩的戏剧,一篇深刻的哲学。它们以鲜活的笔触,勾勒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深入挖掘这些历史素材的内在逻辑和精神内核,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论点之中,定能使文章立意高远,论据充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多了,如有需求请联系,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巨著,其浩瀚的篇章中蕴藏着无数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它们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议论文取之不尽的宝贵素材。这些事例,或赞颂高尚品德,或鞭挞丑恶行径,或揭示治国之道,或阐释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论证角度和深刻的思考启示。一、 论“知人善任,以人为.............
  • 回答
    如果我们严格限定“不参考任何史记书籍,仅以考古实物证明”,那么能够确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范围会大大缩小,并且我们无法用“详细”的方式去讲述太多,因为考古发现本身往往是碎片化的,需要结合文献才能构建出更完整的叙事。然而,我们可以基于考古实物,推断出一些非常确定的事实和人物。以下是一些例子,并尽量详述它.............
  • 回答
    《史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和历史的镜子,许多细节在时光的沉淀下,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隐藏在司马迁笔下,细思极恐的瞬间。一、 项羽的“不忍”:一个杀神的内心撕裂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场上的杀神,破釜沉舟、巨鹿之战,他的勇猛无敌。然而,《史.............
  • 回答
    史书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并非是惊天动地的阴谋或显而易见的残暴,而是隐藏在日常叙事、人物描写或史料的字里行间,一旦深入挖掘,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选取一些史书中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一、 权力与人.............
  • 回答
    史书中确实隐藏着不少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血腥残酷的记述。这些文字往往以客观、简洁的口吻陈述事实,却能勾勒出令人心惊胆战的画面。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述这些“轻描淡写实则残酷”的史书语句:1. “秋毫无犯”:对士兵军纪的赞扬背后隐藏的压迫 表面意思: 指军队纪律严明,不扰民,不侵占百姓财.............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历史的夜空。这些故事并非总是关于帝王将相的宏图伟志,更多的是普通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是家人之间的关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个不同类型、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的温情故事: 1. 孝道之光:.............
  • 回答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中确实不乏一些令人咋舌、甚至可以说是“逆天”的描述,它们往往出于政治宣传、文学渲染、或者当时人们认知局限,为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要说“夸张到逆天”,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有这么几类,而且越细究越有意思。一、战功的无限放大与神化——打仗嘛,就是要打出气势来!说到夸张,战场上的描写.............
  • 回答
    《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与其说是看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不如说是沉浸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人物的复杂情感中。它就像一块精心打磨的古玉,表面光滑,内里却有着复杂的纹理,需要你慢慢去品味。我记得最深的就是电影的叙事结构。它不是一个线性的、一本正经地从头讲到尾的故事。相反,它像是在回忆,或者.............
  • 回答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鲁国史官们在记录史实时运用的一种独特的笔法。它并非单纯的“写得好”,而是蕴含着一种褒贬不一、曲折隐晦的叙事方式,旨在通过词语的选择、语序的调整,甚至省略某些信息,来委婉地表达对事件或人物的评价。这种笔法在中国史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深思的例子,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其中有趣且有代表.............
  • 回答
    二战,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这场全人类命运的抉择中,涌现了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甚至堪称“神迹”般的战略与战术操作。这些操作,往往在绝境中诞生,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改写战局,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下面,我将挑选其中几个最能体现“史诗级”二字的操作,力求深入浅出,带大家重温那些震撼心灵的瞬间。1. 敦刻尔克.............
  • 回答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杰作,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描绘了纳粹集中营下的生活,并成功地将幽默与悲剧融合在一起。然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在追求戏剧效果和情感表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艺术加工,这些加工与真实的纳粹集中营历史存在一些出入。首先,电影中主角圭多用孩子能够理解的.............
  • 回答
    刘慈欣的作品,尤其以《三体》三部曲为代表,其宏大叙事和深邃思考,常常能营造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史诗感。这种史诗感并非简单的篇幅长,而是贯穿在故事的格局、人物的命运、文明的兴衰以及宇宙法则的揭示中,仿佛在阅读一部波澜壮阔的宇宙史诗。要说刘慈欣作品中史诗感最强的片段,许多读者都会提到以下几个,它们之所以能够.............
  • 回答
    确实,历史上总有一些闪耀的名字,他们的贡献或许不如那些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那般波澜壮阔,却在某个时代、某个领域默默耕耘,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并未能在正史中留下完整的传记,他们的故事更多地散落在野史、笔记、地方志,甚至是民间传说之中。寻找这样的人物,就像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在追求视听震撼的同时,也确实在不少地方与历史记载有所出入,甚至有些处理方式在军事爱好者看来是颇有争议的。下面我来仔细掰扯掰扯,有哪些地方是“槽点”:1. 飞机的行为逻辑与实际操作的巨大差异: 日军轰炸机队形和投弹时机: 电影里,日军攻击中途岛上的机场目标.............
  • 回答
    《希腊伪史考》及其续篇《希腊伪史续考》这两部著作,在西方学术界引发了持续的争议,其核心观点认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古希腊文明,尤其是其辉煌的文学、哲学、艺术和历史记录,很大程度上是后世,特别是17、18世纪欧洲知识精英,为了建构自身文化根源而“创造”或“重塑”的结果。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古希腊历史叙事,.............
  • 回答
    中华书局的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称得上是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宝库中的瑰宝。这套丛刊自问世以来,以其严谨的校勘、详实的注释和广泛的收录,为我们了解历代社会风貌、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材料。要在其中挑选出“史料价值较高、值得一读”的篇目,实在如同在繁星中辨认北斗,各有千秋,但若要精选几颗最为璀.............
  • 回答
    历史研究中,史料的断句问题确实是导致观点分歧甚至对立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古代文献的抄写、刊刻或整理过程,常常会出现标点符号缺失或使用不当的情况,这为解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段话的意义可能因为一个句号、一个逗号的位置不同而产生天壤之别,进而影响学者对历史事件、人物动机、制度演变的理解。这里举几个我认为.............
  • 回答
    《权力的游戏》中,史塔克家族作为临冬城公爵,坐拥北境,其封臣众多,构成了庞大而重要的军事力量。这些家族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史塔克家族结下了深厚的羁绊,他们的忠诚度也如同北境的天气般,时而坚定如冰,时而摇摆不定,经历了不少风雨。要详细讲讲史塔克家的封臣,我们得从临冬城的核心区开始,再辐射到北境的各个角落.............
  • 回答
    《史记》当然是中华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司马迁本人更是被誉为“史圣”。但即便如此,作为一部距今两千多年的巨著,其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后人可以通过史料比对、考古发现等方式指出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当然,这里的“错误”更多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掌握的更丰富、更精确的史料而言,而不是说司马迁有意为之。要详细说《.............
  • 回答
    《史记》博大精深,虽然以史实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史记》中颇具喜剧色彩的片段: 1. 伍子胥的“鞭尸”: vindictiveness 的幽默感故事梗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