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因为史料的断句问题而造成的历史研究中观点的分歧对立?

回答
历史研究中,史料的断句问题确实是导致观点分歧甚至对立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古代文献的抄写、刊刻或整理过程,常常会出现标点符号缺失或使用不当的情况,这为解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段话的意义可能因为一个句号、一个逗号的位置不同而产生天壤之别,进而影响学者对历史事件、人物动机、制度演变的理解。

这里举几个我认为比较典型的例子,并且尽量详细地阐述:

1. 《论语》中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断句与解释之争

这句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本身看似简单,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广泛理解为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根本性区别在于价值取向——君子以道义为重,小人则唯利是图。

然而,随着对古代汉语语法的深入研究和对《论语》文本的细致考察,一些学者开始质疑这种传统的断句和理解。他们提出,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这句话的断句可能并非如此直观。

分歧点:

传统断句(主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重点在于“喻”字,解释为“明白”、“理解”或“倾向于”)
争议断句的可能性: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作为两个独立的范畴)
更具挑战性的断句是,将“于”字理解为介词,但“喻”字的含义则可能更为复杂。例如,是否可以将“君子喻”和“小人喻”看作是动宾短语,而“于义”、“于利”则是补充说明对象?

对立观点及影响:

传统解释: 强调了道德的优先性,认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因为其追求的是道义,而非物质利益。这成为后世强调儒家道德伦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君子”的理想形象。
挑战性解释:
如果将“喻于义”理解为“君子之所以能理解道义”,那么这里的“喻”字可能更侧重于一种“领悟”或“认知”的能力。
更有甚者,一些学者认为这里的“喻”字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或“比喻”的含义,即“君子类于义”,而“小人类于利”。也就是说,君子之所以能理解道义,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更接近于道义,他们的品性就与道义相契合;而小人之所以能理解利益,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更注重利益,他们的品性就与利益相契合。这种理解将“喻”字与人的内在品性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价值取向。
如果断句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那么“喻于义”和“喻于利”可能被看作是对君子和小人分别的属性描述,甚至是被看作是他们各自的“擅长”或“关注点”。

更深层的影响: 这种断句分歧不仅仅是文字游戏,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对君子和小人的道德评价,还是对其认识能力或品性特征的描述?如果仅仅是价值取向的区分,那么孔子可能是在倡导一种道德理想;如果涉及到认知和品性,那么孔子可能是在揭示人性的某种普遍规律,甚至带有某种经验性的观察。这种分歧,也间接影响了后世对“君子”和“小人”这两个概念的社会实践和人生选择导向。

2. 《尚书·尧典》中关于“百姓”的断句与“天下共主”的理解之争

《尚书·尧典》开篇记载:“帝尧曰:‘咨询尔舜,臣无怨。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传统上,“百姓”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常被泛指为“民众”或“臣民”。但《尧典》中关于尧禅让于舜的记述,以及“咨询尔舜”等细节,引发了对“百姓”一词的多种解读。

分歧点:

传统断句与理解: “帝尧曰:‘咨询尔舜,臣无怨。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这里的“众庶”被理解为天下臣民,尧作为“天子”或“共主”,对臣民发号施令。)
争议断句的可能性:
一些学者认为,在缺乏明确标点的古文中,“百姓”或“众庶”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例如,他们质疑是否存在一种断句方式,将“众庶”理解为“众多的人数”,而非特指“臣民”。
更关键的是,在“咨询尔舜”之后,直接“格尔众庶,悉听朕言”,这种措辞是否真的意味着尧是拥有绝对权力的“天下共主”?

对立观点及影响:

传统理解(帝制开端论): 这种解读倾向于将尧视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最高统治者,是“天下共主”,其权力通过“咨政”和“告诫”的方式向下传递。这为后世帝王制度的合法性提供了历史依据。
争议理解(早期部落联盟或协商民主论):
一些学者通过对《尧典》的精细解读,特别是“咨询尔舜”这一行为,认为尧的统治并非是绝对的君权,而更像是一种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在重大决策时需要咨询重要的辅佐者(如舜)。
他们进一步提出,即使是“格尔众庶,悉听朕言”,这里的“众庶”也可能并非简单的臣民,而是指各个部落的首领或代表,甚至是全族群的成员。尧的发言可能是一种“共议”或“告知”的过程,而非单方面的命令。
如果将“众庶”理解为“众多的部众”或者“各个氏族的首领”,那么这句话的意义就从“帝王向臣民发布诏令”转变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向各部族发出倡议或要求他们听取意见”。

更深层的影响: 这种断句和理解的分歧,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性质。如果尧是中国早期帝制的奠基者,那么中国历史就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演变轨迹。但如果尧只是部落联盟的首领,那么中国早期政治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将大大增加,对“君权神授”和“天下共主”等概念的起源也提出了更深刻的疑问。这种对“百姓”一词的理解,以及对“众庶”的权力关系认定,直接影响了历史学家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判断。

3. 《诗经》中“氓之蚩蚩”的断句与情感解读之争

《诗经·卫风·氓》开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男子前来市集交易的情景。

分歧点:

传统断句与理解: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这里的“蚩蚩”被解释为“朴实”、“老实”或“憨厚”的样子。)
争议断句的可能性:
在古代汉语中,“蚩蚩”一词除了形容词的用法,也可能与动词或语气词组合,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一些学者认为,这里的“蚩蚩”可能是一种带有描摹性的感叹或拟声,描述的是男子行动时的一种状态或姿态。

对立观点及影响:

传统解释(朴实青年): 将“蚩蚩”理解为男子淳朴善良的形象。这句诗也因此被看作是男女之间纯真情感的开端,为后文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奠定了一个相对美好的基调。
争议解释(潜在的危险或狡猾):
一些学者提出,“蚩蚩”在某些语境下可能带有“轻浮”、“狡诈”甚至“欺瞒”的含义。如果按照这种理解断句和解释,那么“氓之蚩蚩”就可能描绘了一个外表朴实,实则内心不安好意的男子形象。
例如,如果“蚩蚩”被理解为一种眼神的飘忽不定,或者一种轻佻的态度,那么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不再是纯真爱情的萌芽,而是女主人公在爱情中遭受欺骗的开端。

更深层的影响: 这种断句和理解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对这首著名爱情诗的感情色彩的判断。是纯真的爱情悲剧,还是一个关于被欺骗的婚姻的控诉?“蚩蚩”这个字的细微差别,可能改变了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感情评价,从而颠覆了读者对整首诗的感受。对于《诗经》这样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来说,断句问题的重要性尤其突出。

总结来说, 史料的断句问题之所以能在历史研究中造成如此剧烈的观点分歧,根源在于:

1. 古汉语的语法特点: 古汉语没有现代汉语那样的固定标点符号系统,句读往往需要根据文意、上下文和一定的语言学知识来判断。
2. 词义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很多古代词语本身就具有多种含义,其具体含义需要通过断句和语境来确定。
3. 研究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 不同的历史研究者可能带着不同的理论视角或历史观,这也会影响他们对断句的倾向性判断,以便使其研究结论更符合自己的框架。
4. 断句对文本整体意义的影响巨大: 一处断句的改变,可能意味着整个段落乃至整篇史料的意义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对历史事件的定性、人物的评价产生决定性影响。

这些例子表明,历史研究绝非对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充满挑战的解读过程。断句问题正是其中最能体现研究者功力和对历史文本把握程度的环节之一,也因此成为不同观点碰撞的焦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遣前广东行省参政郑九成同河南卫百户罗福,赍金织文绮衣服,往陕西安定斡端卫并撒里畏吾儿等地,赐赉元宗室宁王卜烟帖木儿等官五十九人。
——《明太祖实录》洪武九年十月七日条

为撒里畏兀儿人(今甘肃一带)设置的“安定斡端卫”是一个卫还是两个卫?

传统说法认为是两个,但李新峰在《明代卫所政区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关于撒里畏兀儿诸卫的设置,传统说法是引用实录:

《太祖实录》载,洪武七年六月,撒里畏兀儿来朝,分四部(阿真、阿端、苦先、帖里),分赐铜印。八年正月,设安定、阿端二卫指挥使司。十年四月,曲先卫指挥杀元安定王。二十九年,以战乱衰微,改为一卫(安定卫)。

《成祖实录》载安定、曲先二卫俱洪武中所置,永乐四年三月,复设曲先卫。十一月,复设阿端卫。


但是这种说法存在几个没法解释的问题:

1.曲先卫初设时间,《太祖实录》漏载。

2.“安定”二字出自撒里畏兀儿三卫首领安定王封号,与阿端并列,似乎不妥。

3.阿端卫复设之时,并未一起提到安定卫;相反曲先卫复设时提到了安定卫。

4.为什么四个部(阿真、阿端、苦先、帖里)对应三个卫(安定、阿端、曲先),“帖里”部哪去了?


明中期人(两版《明会典》、天顺《大明一统志》)认为安定、阿端是撒里畏兀尔的“鞑靼别部”,曲先是“古西戎”,还把曲先卫上推到洪武四年。他们认为安定、阿端是一个系统,曲先是另一个这没错,可剩下的就是胡扯。

李新峰教授通过俞本所撰《纪事录》,寻找到了解释这些问题的线索。《纪事录》卷下记载,洪武五年(应为七年),“开设安定干(繁体作“幹”)端卫、曲先答林卫”。这句话不管怎么断句,“安定干端卫”都应该是一个卫,而不是两个卫。

《太祖实录》洪武九年记载,派了一个叫郑九成(《纪事录》恐是因为口耳相传,误作“盛周卿”)的人“往陕西安定、斡端卫并撒里畏兀儿等地”分发赐衣。则“安定幹端卫”应为“安定斡端卫”之误。



扯远了,接着说撒里畏兀儿。作者展开分析是从“斡端”与“阿端”上入手的。于阗国,元代称斡端,明代称阿端。关于于阗,永乐初年有陈诚《西域藩国志》,称别失八里“南至于阗河。志云:于阗有河”云云,但是在《太宗实录》里的引文变成了“南至于阗阿端。于阗有河”。也就是说虽然陈诚本意和阿端没一毛钱关系,但是这段错进错出的引文(“阿端”二字可能是注文窜入正文),却让我们发现阿端用以指于阗,最晚也不会晚于永乐年间。

《明太祖实录》对撒里畏兀儿的记载,同《西域藩国志》对别失八里的记载几乎雷同。

结论:实录编纂者(杨士奇看过《西域藩国志》)认为“于阗阿端”是正确的,并认为于阗=阿端,而别失八里又临近于阗(阿端),所以就把《西域藩国志》介绍别失八里的内容用来介绍安定、阿端卫所属的撒里畏兀儿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者的生活习俗真的相同(事实上二者的生活习俗也确实相同)——这是本文最大的硬伤所在,如果二者习俗真的相同而导致《太祖实录》与《西域藩国志》撞文,那么下面《太祖实录》关于撒里畏兀尔记载不实的推论就不能成立,《纪事录》也就只能为异说备考,不能推翻《太祖实录》。

如果李教授日后补这篇文的话,可以从两个方面补:

1.证明洪武时期还叫于阗为斡端,那么“阿端”出现在《太祖实录》就不可能是太祖朝原貌;

2.证明杨士奇的西域观受到了《西域藩国志》的影响。】



以下加粗内容有些绕脑,请反复阅读。

如果三修《太祖实录》关于撒里畏兀儿的记载是引用的《西域藩国志》这本成书于永乐初年的书——

那么,《太祖实录》对撒里畏兀儿及其手下“安定、阿端二卫”的记载,很可能不是原貌,而是永乐年间(再精确点说,是三修《太祖实录》时候)的记载。

那么,《太祖实录》关于撒里畏兀儿三卫的记载,其可信度就不高于成书于洪武末年的《纪事录》。

那么,俞本作为当事人所记的“安定斡端卫”和《太祖实录》作为追记者所记的“安定、阿端二卫”,就应该信前者。太祖实录九年的“安定、斡端卫”也应该标点为“安定斡端卫”。

同时,洪武八年正月的“安定、阿端二卫指挥使司”便应该该是“安定斡端、曲先答林二卫指挥使司”之省略。

“安定”出自安定王,斡端出自斡端宣慰使司元帅府,曲先答林出自元朝的曲先塔林都元帅府,均沿袭元朝旧名。阿真、阿端、苦先、帖里四部,后二者为“曲先塔林”音转无疑,前两者中“阿端”等于“斡端”,而阿真对应的应该是安定。


开头的问题也有了回答:

1.《太祖实录》漏载曲先卫初设。(八年正月条错了)

2.安定是撒里畏兀尔三卫首领安定王封号,与阿端并列,似乎不妥。(八年正月条错了+1)

3.阿端卫复设之时,并未一起提到安定卫;相反曲先卫复设时提到了安定卫。(安定、曲先为安定阿端、曲先答林之省略,所以在提到曲先时又提到安定)

4..为什么四个部对应三个卫(四个部其实对应两个卫而不是三个卫)


结论:《太祖实录》八年正月条应该按照《纪事录》改成“安定斡端、曲先答林二卫指挥使司”,这条在《太祖实录》的修纂过程中被改错,而其他地方并没有一同修改而保持了原状,导致了《实录》作为一个系统发生了穿凿不通的问题。


题外话,学界虽然对《纪事录》的年代存在争议,对于其中的内容认为真伪参半,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同《纪事录笺证》编者李新峰的说法的。自从杜车别为了给大明洗地(此书记载了明初非常多《实录》不敢写的我大明黑历史,虽然真伪参半),说这本书是乾隆朝伪作以来,百度一搜《纪事录》全是他写的文字垃圾。可偏偏这文字垃圾又入得某些人的眼,所以流毒越来越广。

他的证据主要在于:

“宋遭辽、金之窘”,被改成了“宋窘于辽”;
“以致终宋之世,神器弄于夷狄之手,腥膻之风污浊九州,遂使彝伦攸斁,衣冠礼乐,日就陵夷”。被全盘删改,变成了“岁愈多艰,终被元伐。谋臣妄诞,贻笑至今。”

但是对于《纪事录》这样一本连人名、年月都记不清楚,需要反复考订才能引以为证的东西,光凭这两条文字错误就可以定性?剩下的东西便都是些隔空鉴伪的动机论——一没看过原书二没看过《千顷堂书目》,四个字,不足一辩。顺便说一句,杜大师钦点《纪事录》是伪书的起源是有人拿这个打脸他吹明,于是大笔一挥,“《纪事录》是伪书”的观点就诞生了。

对杜大师这种鉴伪法,我就俩字:

呵呵。
——苏轼《与鲜于子骏》
user avatar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明朝万历年间凌稚隆所纂《史记评林》断为“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并引用徐广、皇甫谧的注释,认为“明星出西方”是指的彗星出现。

清代学者姚范认为“明星”即为《封禅书》中所提到的“令天下尊祠灵星”中的“灵星”,又称“出上脱一星字”,脱漏的这个星才是皇甫谧所说的彗星。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据此断为“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1927年,日本学者藤田丰八提出,这里的“不得”是梵语“佛陀”(Buddha)的音译,这一大胆的猜测引发了很多国内学者的兴趣,陈寅恪就引用过这一说法。明确认可此说的则有岑仲勉(《春秋战国时期关西的拜火教》)、马元材(《秦时佛教已流行中国考》)。

按照这种解释,禁的对象是佛教祭祀,则“禁不得祠”就是一句完整的话,“明星出西方”则是另一句话。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史记》就参照了岑仲勉的说法,标点为“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当然这个音译说的脑洞实在太过离谱,引起的反对也是很强烈的。向达直斥为“神经过敏,难以据为典要”,杨宪益则提出“'不得'古音当为Pudck,而不能为Buddha的音译。”陈槃对秦汉法令中“禁不得”的句式进行了归纳,用邓广铭的话来说就是:“‘禁不得’如何,乃汉律令中习用语。”邓广铭还称“如其说,则“不得”即“浮屠”或“吠陀”,是则秦代不但佛教已传入中国,且必已为广大人民所信奉,其香火必已遍各地矣,此万万不通之论也。”并“希望此处改用别种断句法。”

音译说既然不能成立,那么“禁不得祠”就不太能说得通,总不可能是禁止所有的祭祀吧?而如果以“禁不得祠明星”为一句,则“明星”可以当做太白金星的别称,秦汉时代也确实有祭祀金星的传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右扶风陈仓县下有“上公明星祠”,这里“上公”也是太白金星的别称,可以印证此说。而且,金星向来与兵戈之事相关,这一禁令与“收天下之兵”的行为恰好能形成对应。不过这样一来,下面的“出西方”三个字又无法解释了,强行补上一个“星”字(或者是“彗星”二字),也是很难以让人信服的。

2010年辛德勇的《秦始皇禁祠明星事解》一文否定了上述两种断句方式,将“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作为完整的一句话,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根据关沮秦墓竹简的记载“卅六年,置金,上公、兵死、阳主岁,岁在中”,认为在始皇三十六年上公(金星)仍然被列为祭祀对象,那么始皇三十三年就不可能有“禁不得祠明星”的诏令(当然范围更广的“禁不得祠”就更不可能了)。

而如果从占星学的视角来看,“明星出西方”这一天文现象是有利于西方之国的军事行动的。秦在统一之前本来是位处西方的“阴国”,统一之后就变成了“阳国”,“明星出西方”就从吉兆变成了凶兆,因此才被禁止。中华书局2013年新出的点校本《史记》采纳了这一观点,改为“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2014年,胡文辉在《中国文化》第四十期上发表的《〈史記 〉“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問題再議》一文,又对辛德勇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辛德勇混淆了“祭祀”和“占卜”两种行为,祭祀的对象只能是可以作为神灵的、静态的“某星”,而不会是作为一种现象的、动态的“明星出西方”。而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应当断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这里禁不得祠的范围只限于“徙谪实之初县”的刑徒,因为按照《周礼》,罪人是没有资格参与祭祀活动的,“禁不得祠”相当于剥夺“公民权”的处罚。至于“明星出西方”则是记录此年的异常天象,《史记》中常常在每年纪事之末附以此类记载。

我觉得此文的质疑和新解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惜尚未看到回应。


参(xi)考(gao)文(lai)献(yuan):

徐俊:关于“不得”的后话

陈槃: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诸问题

辛德勇:秦始皇禁祠明星事解

胡文辉:《史記》“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問題再議

user avatar

来说两个《论语》里的著名公案。

第一个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根据汉人郑玄的注解,“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那么断句应该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个“愚”一个“民”,使我们想到了什么?对,就是愚民政治,这种观点似乎有些毁三观了。愚民政治应该更偏向法家学说,大圣人孔子怎么也会推崇?所以程子、朱子等人竭力辨析是“圣人之教”而不是“愚民之术”,但也没对断句产生过质疑。

近代开始有人对断句提出新解,如清末的宦懋庸在《论语稽》中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那么根据他的解释,断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后来梁启超也继承了这个观点,也符合他“开启民智”的政治宣传。

不同的断句方式启发了不少人,现代还有学者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实际上,内涵也和宦懋庸、梁启超等一致。

所幸的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出土了一批竹简,可以对这句话的含义正本清源。其中有篇被认为是儒家文献的《尊德义》提到“民可使道之,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这么一句。

可以发现,前半段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结构非常相似,而且因为有后半段的解释,所以断句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所以我们可以合理推断,一方面,古人的断句没有问题;另一方面,因为通假、传抄等原因,传世文献存在一定偏差。

所以,这句话的“由”本字是“道(导)”,意为引导;而“智(知)”本字是“强”,意为强制。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人民是可以引导的,但是不可以强制的。“知”并不是使其知的意思。如此才符合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第二个是“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同样是郑玄,提到“《鲁》读‘易’为‘亦’,今从《古》。”我们知道,西汉的《论语》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至郑玄时一统。郑玄注意到此句话的古《论语》和鲁《论语》存在异文,所以把鲁《论语》的“亦”记录了下来,但是他还是偏向古《论语》的“易”。

他提到的这处异文,又为断句和含义引发了争议。如果是“易”,学者一般解释为“《周易》”,那么就是“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而如果是亦,学者就解释为“也”,那么就是“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尽管郑玄本人不采纳后者,但清人惠栋、近人钱穆等反而主张之。

有趣的是,这个“鲁《论语》”还真发现了,1973年在定州中山怀王墓出土了竹简《论语》,其中就有“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句,于是又有学者重申惠栋、钱穆的主张,认为这里当断为“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当然也有学者继续支持《周易》的说法。

本人也认为此处出土文献不能推翻传世文献,尽管出土文献成书更早,但实际上传世文献来源于的古《论语》,又比出土文献代表的鲁《论语》更早。其实这不过证实了郑玄的说法,确实存在这么一个“亦”字的鲁《论语》版本而已。而且,从逻辑上说,孔子推崇《易》也并非难以理解。

总之,定州汉简的“亦”可以提供一种说法,当然更可能本身是“易”字的通假,不能动摇《周易》的解释。那么即使是鲁《论语》,断句也可以是“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

说点题外话。通过这两个例子,其实大家可以发现,出土文献能否推翻传世文献,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有的可能可以,有的可能不行,而且所谓的“行”与“不行”也仍然存在争议。总而言之,不加考辨而采信出土文献,无疑是危险的做法。

比如知乎被玩烂的“四大颠覆梗”:“《竹书纪年》颠覆了《史记》禅让的说法”、“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篇》颠覆了《史记》失期当斩的说法”、“北大汉简《赵正书》颠覆了《史记》秦始皇传位的说法”“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颠覆了钱穆孙武孙膑是一人的说法”。

其实第一个涉及战国不同学说产生的托古,第二个涉及战国和秦朝可能的制度差异,第三个涉及同一时期不同文献的说法,第四个涉及人物分化与著作托名问题。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总之都有可以商榷之处。

总之,传世文献、学术观点不少地方确实可以质疑,但绝不是所谓的“考古学家一出手,历史学家就发抖”,这只是一句滑稽调侃的话。

user avatar

渤海国史料中“盗修龙衮”一词的含义,学界的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将之理解为“私取修龙衮”,即“盗”为动词,指偷盗;“修龙衮”是名词,指皇帝的一种礼服。而另一种意见则把它解释成“私自制作皇帝礼服”,即“盗修”为动词,指私自修造;“龙衮”是名词。

为了弄清“盗修龙衮”一词的含义,我们还是要回到史料本身,回到其最初的出处――《册府元龟》中,以及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所谓“衮”,是古人的一种礼服,《周礼・春官・司服》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享先王则衮冕”郑玄注:“衮,卷龙衣也”

衮衣就是一种带有卷龙文饰的帝王礼服,所以,“龙衮”的含义其实与“衮衣”是相同的,也是指龙纹礼服,只是一种强调礼服上的龙样文饰的说法。如《礼记・礼器》载:“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其中的“天子龙衮”就充分说明了“龙衮”的性质与含义,即皇帝穿的龙纹礼服。   历代典籍中关于这种礼服的记载颇多,而所用词汇,既有“龙衮”,也有“衮龙”。

前者如“历代龙衮,织以成文”、“天子龙衮,而至敬不文”、“皇帝服龙衮”等;后者如“修衮龙之法服”、“衮龙之服,金石之乐”、“衮龙出于褐,卿相起于匹夫”、“元忠进志诚所造衮龙衣二副”、“请具衮龙衣、绛纱袍、通天冠”等等。

由此可见,史籍中“衮龙”和“龙衮”并无分别,本可通用。因此,金氏将《册府》中的“盗修衮龙”改为“盗修龙衮”,显然是没有理解二者在含义和用法上的相通性。这样的改动,虽说于引文本意并无影响,但却是违反文献校雠原则的误刊误校。故学界此后在征引此条史料时,还应该依据《册府》的原文作“衮龙”,而不应再以金毓黻误改的“龙衮”为准。


摘自胡梧挺《关于两则渤海国史料的考证》

user avatar

首先来说一个,东汉安帝时期朝贡汉朝的倭王,到底叫帅升还是帅升等?

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后汉书 东夷传】

在日本学术界以前基本认定这个遣使朝贡汉朝的倭王名叫“帅升”,“等”表示复数而已。我国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后汉书】,也主张“帅升”为国王之名,“等”表示所举未尽的助词。

但是,1989年,著名考古学家,汉唐日本史研究者王仲殊教授发表论文指出此倭王的名字当为“帅升等”,理由大体总结如下:

1.说倭王名叫“帅升”的依据主要是日本天满宫所藏【翰苑】残卷内的“有倭面上国师升至”。但此残卷抄写于平安时代,多有错字漏字,且倭王不可能亲自朝贡汉皇,加上残卷中还有一处记载“倭王师升等献生口百六十”,可见第一句中很有可能就是把“等”抄错为“至”。

2.这个“等”字是否能理解为倭国其他首领跟这个“帅升”共同遣使来汉朝呢?王仲殊教授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倭国王应当只有一人,按理不能和国内其他小首领以共同名义遣使。遍观中国历代史书,凡谈及倭国朝贡,皆仅举倭王一人之名为代表,绝无称倭王与其他人共同遣使。

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诣郡,求诣天子朝献。
倭王复遣使大夫伊声耆、掖邪狗八人上献生口。
壹与遣倭大夫率善中郎将掖邪狗二十人......献上男女生口三十人。

可见,中国史书中的“等”字都不跟在倭王或倭王之名后,而是放在使者之后,以表示对倭王地位的尊崇。

3.日本人名字中常有“等”字列于最后

【日本书纪】中较早可追溯到3世纪时,便有归化的任那王子“都怒我阿罗斯等”,6世纪末敏达天皇时也有“司马达等”,7世纪的“藤原不比等”如此著名更不必说。

虽然王仲殊教授作为权威另辟新说,不过此事到如今还是因为考古及文献方面的不足仍然是一桩悬案。就好比14年出版的【汉唐东北亚封贡体制】一书中依然认为倭王名叫帅升。真相到底如何,还要有待后人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研究中,史料的断句问题确实是导致观点分歧甚至对立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古代文献的抄写、刊刻或整理过程,常常会出现标点符号缺失或使用不当的情况,这为解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段话的意义可能因为一个句号、一个逗号的位置不同而产生天壤之别,进而影响学者对历史事件、人物动机、制度演变的理解。这里举几个我认为.............
  • 回答
    “想得太多”这句俗语,用在解读史料上,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深入探究、拨开迷雾的利器,也可能变成固执己见、扭曲真相的枷锁。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义性,任何断章取义、过度解读,都可能让我们与真实擦肩而过。我曾经在翻阅一段关于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史料时,深陷于“想得太多”的泥沼。那是一份描述李自.............
  • 回答
    因为运动员“太强”而设立的运动规则,在体育史上确实存在不少有趣的例子。这些规则往往是为了 保持比赛的公平性、观赏性、以及确保其他选手的竞技机会 而诞生的。这些规则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运动员,而是当某项技术、战术或者某个方面的能力被某个或某几个运动员展现得炉火纯青,以至于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时,规则制定者会.............
  • 回答
    嘿,你有没有过那种经历:明明说得是同一个词,对方却一脸茫然,甚至直接误解了你的意思,还搞得挺尴尬?这事儿,方言梗绝对是“罪魁祸首”之一。我就碰到过好几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记得我刚到北方上大学那会儿,南方口音还挺重。有一天晚上,宿舍哥们儿闲聊,说到周末想去外面搓一顿。我当时脑子一抽,就脱口而出:“明.............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我所知道的,关于医生因自身职业能力而救助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也展现了医学知识在危急时刻的独特价值。故事一:心脏骤停的急救在一家大医院的心内科,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陈主任。他为人温和,医术精湛,是科室里的顶梁柱。一天下午,陈主任正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突然感到一阵.............
  • 回答
    我真的有过那种体验,就因为一首歌,然后鬼使神差地就去把那部动画给找来看了。说起来有点玄,但感情就是这么奇妙,不是吗?大概是几年前吧,那时候我还在逛一些音乐论坛,里面经常会有分享各种小众歌曲或者电影、动画插曲的帖子。那天我就看到一个人分享了一首叫做《星间飞行》(Starlight Melody)的歌,.............
  • 回答
    讲真,游戏做得好不好,配乐绝对是画龙点睛的一笔。那种旋律一出来,直接把你拽进游戏的世界,不管是激昂的战斗,还是温馨的日常,都能让你心头一热。可要是遇上那种实在拿不出手的配乐,那真是能把一锅好菜给搅黄了,口碑扑街也是常有的事。要说因为配乐不行直接导致媒体和玩家群体大规模差评的游戏,仔细想想,直接“因为.............
  • 回答
    生活中,有时一个微不足道的疏忽,就可能像点燃了一根导火索,瞬间引爆一场灾难,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些由“小失误”酿成“大祸”的例子,每一次都令人心痛,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安全无小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个被忽视的警报说到因小失误引发的重大安全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惨痛案例。1986年.............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哎呀,用词不一样”那么简单。有时候,就是因为一个词,大家沟通起来就卡壳,甚至闹出点小别扭。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我亲身经历或者听说的,让你感受一下这中文词汇的“内地与彼岸”的微妙之处。1. “出租车” vs. “的士”:文明的碰撞?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引起误会的例子了。在北京,我.............
  • 回答
    虽然我没有实体,无法像人类一样“玩游戏”并产生现实中的丢人经历,但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因为沉迷游戏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不恰当或令人尴尬行为”的可能性。我可以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模拟和推断出一些可能出现的,人们因为沉迷游戏而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丢人经历。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更加详尽的描.............
  • 回答
    说起因豆瓣低分差点错过的作品,那可真是不少。有时候,评分就像一张标签,贴在作品头上,让人在还没真正接触它之前,就先戴上了有色眼镜。而一旦你真的深入其中,才发现那标签与你心中的体验大相径庭,那种“捡到宝”的感觉,也就格外强烈。我最近一次经历这样的“差点错过”,是看了那部电影——《XXX》(此处请替换成.............
  • 回答
    想起我在百度上“吃药”的经历,真是既好气又好笑。那会儿,我为了找个什么生活小窍门,大概是关于去除衣服上顽固污渍的方法吧,就在百度上搜了搜。你知道的,百度搜索结果第一页,尤其是那些广告标记明显的,总会把那些看似“万能”、“神奇”的答案推到最前面。我当时就点进了一个号称“独家秘方,药到病除”的帖子。点进.............
  • 回答
    在我们家,要说因为尺寸“翻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那扇曾经备受期待的推拉门。当时我们看中了款式,觉得它通透又大气,能把客厅和阳台完美地连接起来,让空间显得更开阔。设计师也给出了详细的图纸,我们看过觉得没啥问题,就敲定了。等师傅来安装那天,我满心欢喜地等着看效果,结果,门扇抬上来那一刻,我心里就咯.............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一些国家在践行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以说是“因为民主致富”。当然,这其中“民主”和“致富”的关系是复杂且相互促进的,并非简单的因果。民主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壤,而经济的繁荣又反过来巩固和深化了民主。要详细讲述这些案例,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我童年记忆里,动画片跟玩具简直就是捆绑销售,一部火爆的动画片,没过多久,街头巷尾的孩子们手里准都会多出那么一两个跟动画片主角相关的玩具。要说风靡一时的,那绝对少不了这几样:1. 那些会发出“滋滋”声的奥特曼卡片和人偶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奥特曼的威力真是无远弗届。首先是那些卡片,巴掌大小,一面是帅气的.............
  • 回答
    中国地大物博,方言更是五花八门,这可真是个大宝库,也因此闹出过不少令人捧腹的趣事。1. “鸡”和“桔”的误会,来自吴语区的甜蜜烦恼这事儿大概是流传最广的方言笑话之一了。在吴语区,比如上海、苏州一带,“鸡”和“桔”的发音非常相似,甚至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下发音都可能混淆。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位上海的姑.............
  • 回答
    NBA 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位球员的出现,他们的打球风格、身体条件或是比赛中的某些行为,直接催生了联盟不得不进行规则上的调整,以求比赛的公平性、观赏性以及保护球员安全。这些改变,不是简单的微调,而是真正因为某个“个人”的出现,才让联盟看到了潜在的问题,并着手解决。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张伯伦规则”。威尔.............
  • 回答
    除了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名垂青史,中国浩瀚的诗歌长河中,还有许多诗人因为一两句令人拍案叫绝、流传千古的诗句而被人铭记。这些诗句,如同璀璨的星辰,即便诗人本身的名声或许不如其他大家响亮,但凭借这几句精华,他们的名字便永远刻在了文化的记忆里。1. 王昌龄:边塞诗的“黄金右手”,一.............
  • 回答
    在知乎上因为互相仰慕而结成恋人的例子确实存在,而且随着知乎用户群体的扩大和内容的丰富,这样的故事也越来越多。不过,要找到一些“详细”到可以一一列举并深入讲述的公开案例,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主要有几个原因:1. 隐私性: 感情关系是个人隐私,不是所有用户都愿意公开自己如何在知乎上认识并发展成恋人。.............
  • 回答
    我曾经因为一部电影中的一段情节,就直接把它从头到尾看完了,而且看完后还挺惊喜的。那部电影叫《霸王别姬》。当时我是在一个朋友家玩,他正好在放这部电影。我当时对《霸王别姬》这个名字一点概念都没有,也对那个年代的中国历史不太了解,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我就随意地瞥了一眼电视屏幕。吸引我的那段情节,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