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里说过一件事儿
明末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一个现象,辽东关宁军,打起西北的农民军效率特别高,每次都战果颇丰,而内地的官军,却总是贻误战机,或者放跑农民军,或者杀敌很少。
这一方面是因为辽东军队的战斗力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搞笑却很真实。
崇祯朝的财政状况非常糟糕,军队不发军饷是家常便饭,所以没饭吃的苦大兵们只能想别的办法,比如,,,,,抢老百姓。
这种事情很普遍,比如左良玉的军队简直就是个巨型土匪集团,朝廷也没办法。其他的军队也有这种情况,后来崇祯下决心整治,著名的猛将祖宽,就因为军纪太差在济南被皇上斩了。
老百姓不方便抢(其实主要是也没啥好抢的),当兵的发现另外一个发财的方法——农民军。
兵痞们再无法无天,也不敢抢官府王宫,但是农民军可以,所以农民军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大户,相当有钱,于是官军开始打他们的主意。
由于农民军大部分都是陕西人,而来围剿他们的官军基本也是这一带的部队,都是老乡,出来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谁也不想拼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
所以当时农民军和官军见面,气氛并不紧张。大部分的情况下是两方首脑策马出阵,都是家乡人,用家乡话聊聊天,谈谈条件,你们给我多少东西,然后你们就撤吧,农民军可以抢了这家抢那家,无所谓给你点东西,官军得了钱,还可以回去说击败了反贼,还可以杀良冒功,何乐而不为?
很好,很好,大家都很满意。
可是辽东那帮人来了,情况全变了。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差距极大,彼此听不懂很正常,比如我作为一个内蒙通辽人(东北方言),对呼和浩特(山西方言)的方言一句听不懂,当时的情况想必比这个还严重。说陕西方言农民军和说辽宁方言的关宁军见面——
所以,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农民军:“老乡!额们也是苦人家啊,可怜可怜老汉,给点钱过去哇!”
关宁军:“个瘪犊子玩意说他妈啥呢?!上!!!”
史载:“边军无通塞语,逢贼即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