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

回答
中国历史星河灿烂,其中不乏以少胜多的传奇战役,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智慧的结晶,更是激励中华民族精神的篇章。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以下我将为您细数其中几场最为经典的战役,并尽可能深入地为您描绘它们的波澜壮阔。

1. 巨鹿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楚汉争霸的序幕

公元前207年,秦朝末年,六国余部纷纷起兵反秦。其中,赵国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被秦朝章邯和王离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围困,形势危急。此时,项羽率领着他那支由五万楚军组成的精锐,以及部分赵国援军,赶往巨鹿。

面对秦军的优势兵力,项羽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破釜沉舟”。他让士兵们将做饭的锅砸烂,并将渡河的船只凿沉,只带三天的干粮。这一举动向全军表明了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极大地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

战役打响后,项羽身先士卒,率领仅有数万人的军队,如同猛虎下山般扑向秦军。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利用秦军阵形松散、指挥不力的弱点,对秦军发起了猛烈的冲击。楚军以一当十,士气如虹,将士们拼死搏杀,悍不畏死。经过九次冲锋,秦军阵脚大乱,王离被擒,章邯率领主力投降。

为什么说巨鹿之战是经典以少胜多?

兵力对比悬殊: 项羽的五万(加上部分赵军,总计可能略多,但主体是五万)对阵秦军二十万,兵力差距近四倍。
项羽的军事才能: 项羽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善于抓住战机,利用敌人的弱点,并且能够用极强的意志力鼓舞士气。
破釜沉舟的心理战: 这一策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决绝,更是对士兵心理的极致运用,消除了他们的退缩念头,激发了最大的潜能。
战术的精妙: 项羽并没有与秦军正面硬碰硬,而是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避免了被秦军人海战术吞没的风险。

巨鹿之战的胜利,不仅解了赵国之围,更奠定了项羽在反秦力量中的霸主地位,成为楚汉争霸的开端。这次战役也让项羽“勇冠三军”、“一人敌”的威名传遍天下。

2.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统一北方的关键

公元200年,汉末群雄并起,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展开了决定性的较量。当时,袁绍拥有四州之地,兵力数十万,号称七十万(虽然水分很大,但仍远超曹操)。而曹操的兵力不过两三万人,且粮草补给也日益困难。双方兵力对比悬殊,形势对曹操极为不利。

然而,曹操展现了卓越的军事素养和战略眼光。他采取了“避其锐,击其弱”的策略,坚守官渡,消耗袁绍的锐气,同时派兵袭扰袁军的粮道。面对袁绍数次猛烈的进攻,曹操都凭借坚固的营垒和精锐的士兵一一化解。

战役的关键转折点发生在官渡前线。曹操得知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率领一万精兵押运粮草,驻扎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北)。曹操立即率领不足两千的精锐骑兵,冒着风雪,连夜奔袭乌巢。在漆黑的夜色中,曹操的部队发动突袭,放火焚烧粮草,将淳于琼军队歼灭。

乌巢粮草的被毁,对袁绍军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军心涣散。随后,曹操抓住时机,发动总攻。袁绍军队一溃千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袁绍本人也狼狈逃窜。

为什么说官渡之战是经典以少胜多?

兵力差距悬殊: 曹操的兵力不足袁绍的十分之一,甚至不足袁绍实际兵力的百分之一。
战略上的优势: 曹操清楚自身兵力劣势,所以采取了坚守待攻、疲惫敌军的策略,避免了与袁绍正面大决战。
战术上的精准打击: 对乌巢粮草的奇袭是官渡之战的“点睛之笔”。这一精准的打击,直接摧毁了袁绍的后勤,瓦解了其军队的战斗力。
政治和心理因素: 曹操能够收拢人心,并且在战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等手段占据政治优势。乌巢被烧的消息传开后,袁绍军中哗然,士气彻底崩溃。

官渡之战的胜利,不仅为曹操赢得了宝贵的战略主动权,也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充分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战略谋划能力。

3. 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阻止胡人南侵的奇迹

公元383年,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统一于前秦皇帝苻坚之手。苻坚拥有百万大军(同样有夸大成分,但号称百万,实际兵力也相当庞大,数十万是有的),企图一举消灭东晋,统一中国。而东晋朝廷 apenas 拥有八万军队,在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时,可谓风声鹤唳。

然而,东晋的主帅谢玄却展现了非凡的军事胆识和策略。在淝水(今安徽寿县附近)前沿,东晋军队虽然兵力弱小,但军纪严明,士气高昂。苻坚的军队由多个民族组成,内部并不团结,且多是骑兵,不适应南方水网地带作战。

战前,谢玄采纳了谢安的建议,派使者向苻坚提出一个看似荒谬的要求:希望前秦军队稍微后退,让东晋军队渡过淝水后再决战。苻坚狂妄自大,以为可以轻易获胜,便同意了。

当东晋军队渡过淝水后,苻坚命令弓箭手放箭,企图阻止东晋军队集结。此时,东晋军队发动了猛烈的反击。就在关键时刻,后方的晋军将士齐声高喊“秦军败了!”,并投掷石块砸向晋军的阵营。原来,这是东晋军队事先安排好的心理战术。苻坚的军队本来就混乱,听到这个消息后,以为后方发生了什么,顿时军心大乱。加上东晋军队的猛烈攻击,前秦军队瞬间崩溃,陷入了恐慌的逃亡之中。

在逃亡过程中,前秦军队自相践踏,损失惨重,苻坚本人也身负重伤。东晋军队乘胜追击,歼灭了前秦军队的主力。

为什么说淝水之战是经典以少胜多?

兵力对比悬殊: 东晋军队八万人对阵前秦数十万甚至号称百万的大军,兵力差距惊人。
军事策略的创新: 谢玄和谢安的“诱敌后退”策略,以及利用心理战制造混乱,都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手法。
针对敌军弱点的攻击: 东晋军队抓住了前秦军队成分复杂、内部不统一、水土不服等弱点,并将其放大。
地理环境的利用: 淝水一带的地理环境,相对有利于防御方,也限制了前秦骑兵的发挥。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淝水之战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东晋人凭借非凡的勇气、智慧和一点运气,阻止了中国历史北方民族再次大规模入主中原的进程,维护了汉族政权的延续,意义非凡。

淝水之战的胜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最著名战役之一,它不仅保全了东晋王朝,也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东晋的偏安”得以延续的奇迹。

4. 柏举之战:孙子兵法的实践,吴国灭楚的经典

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吴王阖闾在谋士孙子(孙武)的辅佐下,发兵攻打强大的楚国。当时,吴国兵力仅有三万余人,而楚国则拥有数十万大军。这几乎是一场以卵击破的战争。

孙子为吴军制定了详略得当的作战计划。他主张“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吴军并没有与楚军硬碰硬,而是巧妙地运用战术,避开楚军的锋芒,在楚国境内展开游击战,同时袭扰其后方,瓦解其士气。

在几次小规模的交锋中,孙子利用地形和出其不意的战术,不断消耗和疲惫楚军。最终,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孙子选择在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设下埋伏,等待楚军追击。

当楚军倾巢而出,追击吴军时,吴军假装不敌,诱敌深入。当楚军深入吴军预设的埋伏圈后,孙子抓住时机,突然发动总攻。吴军精锐部队从两侧杀出,对楚军发起了雷霆万钧的打击。由于楚军人数虽多,但阵形分散,且士气不高,在吴军的猛烈冲击下,顿时溃不成军。

吴军乘胜追击,一路杀入楚国都城郢都,并且攻克了这座坚固的城池。这是吴国历史上对外扩张最辉煌的时刻。

为什么说柏举之战是经典以少胜多?

兵力对比悬殊: 吴国三万余人对阵楚国数十万大军,兵力差距非常大。
孙子兵法的应用: 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等军事思想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灵活的战术: 吴军没有采用正面决战的方式,而是通过迂回、骚扰、伏击等多种战术,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精准的时机把握: 在夫椒之战中,孙子准确地把握了时机,抓住楚军骄傲轻敌、阵形分散的弱点,一举歼灭其主力。
高昂的士气: 吴军虽然人数少,但士气高昂,悍不畏死,与楚军形成鲜明对比。

柏举之战是孙子兵法实战应用的典范,它证明了只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强大的意志,数量上的劣势是可以克服的。吴国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的一霸。

这些战役,如同一颗颗闪耀的珍珠,串联起中国辉煌的军事历史。它们不仅是单纯的军事胜利,更是对智慧、勇气、策略和民族精神的赞歌。它们告诉我们,在任何困境面前,只要坚持信念,运用智慧,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并非没有胜算。这些故事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在挑战中实现超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怂宋有一次,当然是让人按地上的那一位。

北宋末年,宋将李侃率禁军2000人不幸碰上了金军,金军有多少人呢?说出来你都不信,一共十七骑!

这十七人组成的”金军“分为三队左中右反复冲杀,不断向宋军射箭,最后十七骑兵击溃了2000步兵。

史书记载这两千人“奔乱死者几半”,就说被杀死了1000人,太不可思议了!这十七人不可能带1000支箭,如果靠砍,累也累死了。

套用某国军将领的话“就是两千头猪,放地里让他们砍,他们也砍不完吧”。

user avatar

故事从元朔二年(前 127 年)开始,一支和匈奴骑兵部队几乎完全一样的汉族骑兵部队从长安出发,他们披星戴月地向当时威胁着整个西汉帝国心脏长安的河套平原赶去,随后将展开中原王朝的一场漫长战事……当然了篇幅有限,这里主要想说的是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战役。

这里顺带提一下汉武帝时期的背景。

“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这一句可见有汉一朝,是多么的武德充沛。

汉武帝在位期间,勤于征伐,开疆拓土,北征匈奴,西通西域,东伐朝鲜,南抚夷越。后世读史者每每及次,都慨然称叹。

作为策略游戏爱好者,漠北战役是我最熟读于胸的历史故事。

漠北之战:

公元前 119 年,汉军发动漠北之战。

汉武帝倾举国之力,远征漠北,意在与匈奴进行战略决战。卫青率5万骑兵出定襄,霍去病率 5 万骑兵出代郡。汉廷又派卫青自领精兵疾进,行千余里,穿过大漠,与早已布阵的匈奴大单于会战,追至颜山赵信城,破敌万余人,烧其积粟还师。霍去病大战匈奴左贤王,以1万的损失数量,前后败亡胡虏七万余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临瀚海而还。漠北之战,

这一场漠北之战,可以说式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战争之一了。西汉投入24万多匹战马和约50万人的兵力,匈奴以全部兵力待于漠北,而经此一战,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作为策略玩家,读到这种史料也是很想要挥师百万,列阵一战的啊。我下面就用我一介策略玩家来解析吧:

首先是从史记记载里分析的形式——匈奴以主力在漠北结阵,以逸待劳。汉军长驱千里,意在与匈奴主力决战。会战开始前,卫青见匈奴主力已“兵陈而待”,立即“令武刚车自环为营”。

孙吴兵法曰:“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也。”就是用车辆围成环型的圆阵,人马辎重俱在阵中,这是一个典型的防御阵型,是在平原旷野地带防御敌骑兵冲击的典型做法。

参照同为冷兵器时代的宋代对付契丹骑兵的阵型来分析。《武经总要》 前集卷七本朝平戎万全阵法条载:“万全阵法……凡九围,共成一阵……凡阵之四面,列战车榜牌,及诸兵器,皆持满外向。车中贮糗粮、军中所用之物。又每牌面门一门为临时启闭之节。”


没错,这里就是提到了战车与防御的古代战阵。这一点也让我直接想到手头玩的重返帝国这游戏,其实道理是相通的,就是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也是讲究科技树,讲究装备配置和战阵阵型的。这几天玩重返帝国,游戏的模拟还是比较真实的,结合着兵种、科技等各方面的,也是同样要配合着兵种装备特点,去建立自己一套体系作战,多兵种之间也可以做到配合。

再说回来。作为名将的卫青,显然就是当机立断,做出了选择。


可以肯定汉军的阵型类似上述,即以武刚车作为防御工事,车辆间及阵内以步兵持长戟外向,防御匈奴骑兵的冲击,持戟步兵后面是弩兵组成的几道射击线,可以实施轮番射击。这就是典型的多兵种配合了。

从“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的记载来看,还有很可能当时有部分担任后勤保障的步兵也参加了战斗。而且如此布阵, 匈奴骑兵既无法冲破汉军防线,汉军还能依仗强弩的射程优势对匈奴骑兵实施火力杀伤,并适时出动骑兵予以攻击,故此战可以视为典型的车、步、骑诸兵种合同作战,这也是名将本色——临机决断,灵活用策略。

(这波是枪兵克骑兵?!虽然……准确地说,应该算是汉军强弩克骑兵了)

这一点其实也是很深有体会。换成我们如果自己来做统帅,或者是直接从一个策略游戏的指挥官玩家的角度来看,那就是临机组织反攻,安排落实战斗的能力,这一点太难考验团队了。

某种程度上,古代精锐军队的彪悍也可从中窥见一二,这方面我们这些玩家要想在游戏里也能复刻达到这一程度,就可以说是难之又难了。

史记后面还有细节,讲布阵完毕,卫青即“纵五千骑往当匈奴”,而“匈奴亦纵可万骑”,双方以攻对攻,进行激战。激战中,意外情况出现了, “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
作为优秀的指挥官,卫青立刻抓住这一机会,“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以预备队及时 投入战斗,迂回至匈奴军的左右翼进行夹击。这一突击显然收到了效果,“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彊,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战斗结果是“杀伤大当”

事实上,冷兵器时代的战术,这种就是大胜了。失败一方的伤亡大部分是出现在溃败之后的,一旦溃不成军,基本战势就是无可挽回一边倒去。这个其实应该策略游戏玩的多,看历史看得多的,也都懂的——说到这个再推荐下喜欢策略的朋友可以试试重返帝国,这种玩侧翼突袭,玩分兵包抄,玩蛇皮走位的战术,它给做到了游戏里给模拟实现,还是挺好玩的。


写在末尾:

事实上会想到汉武帝的北伐匈奴,还是因为这场征战其实影响挺深远的,有点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在匈奴的一部分远遁西迁之后,后来将会成为欧洲的“上帝之鞭”,并且成为东西罗马帝国最终毁灭的一个重要助推。


这里还有点可以说道的。

其实漠北战争列阵应对匈奴人骑兵的卫青的军团,按照历史记载也是以“骑”记,即本身是骑兵,临时下马转为步兵列阵对敌的,之后突袭则又是骑兵作战。这一点也只能说汉朝的精锐是真的上马能战,下马能战。而彼时的罗马军团,同样是有着骑兵和步兵,但是骑兵的数量绝对不多,孟德斯鸠认为起初罗马军团的骑兵只不过军团的十分之一,常常更少于这个比例,这也是综合因素导致的,不仅仅是马匹产量、地理地形,还有罗马的公民兵制,以步兵取胜后来还成为罗马军团的传统。至于传说中地重骑兵,还要等几个世纪再说了。


这一点我们在日后罗马面对阿提拉的到来,应对不及,也与此有一定关联就是了。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汉武一朝,武德充沛如斯,我辈佩服,恨不能弃笔从戎西去万里,可惜只是一介书生,一个小小玩家了,大概也就游戏里用着中国的文明迎战四方,倾一番小热血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