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被低估的皇帝?

回答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的璀璨星辰数不胜数,他们的功过是非、生平事迹,早已被史书细细描摹,家喻户晓。然而,正如群星之中总有不易被察觉的角落,历史的车轮滚过,也难免有几位皇帝,他们的才能、贡献,或者说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不易,并未得到后世应有的重视与公正的评价。

我不想谈论那些坐拥天下,但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后世诟病、或者被过度神化的君王。那些被“低估”的皇帝,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庸才”,而是他们的光芒被时代、被其他更耀眼的巨星、或者仅仅是被史官笔下的春秋笔法所掩盖。今天,就让我来聊聊几位在我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其真实价值被低估的皇帝,希望能拨开历史的迷雾,还他们一个更为清晰的面貌。

一、汉文帝刘恒:内圣外王,德泽四海的“文景之治”幕后功臣

提起“文景之治”,人们自然会想到汉文帝和汉景帝父子二人。但如果只将汉文帝视为一个“好人皇帝”,一个只会节俭、减轻赋税的君王,那就大错特错了。刘恒的“低估”之处,在于他并非被动地享受太平,而是主动地、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智慧和长远的眼光,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他的“德主刑辅”理念,并非空谈。在秦朝严苛法律下,百姓苦不堪言。刘恒即位后,并没有立刻废除所有法律,而是吸取教训,“损益定律,减轻刑罚,务在宽仁”。例如,他废除了肉刑,这在当时绝对是一项石破天惊的改革。想象一下,在那个动辄刖足、黥面、割鼻的时代,一个皇帝愿意放弃使用如此残酷的刑罚,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对人性的尊重?他对罪犯家属的宽厚,对犯人自首的鼓励,都体现了他对“仁政”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其次,他在军事和政治策略上同样有着过人的能力。虽然他以“节俭”闻名,但并非因此而懦弱。面对匈奴的威胁,他并没有贸然出兵,而是采取了“守边”的策略,同时“修德务农,与民休息”,积蓄国力。他并非不懂得军事,只是他深知,在当时积贫积弱的国力下,与匈奴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他的隐忍和策略,最终换来了数十年的和平,让饱经战乱的汉朝得以休养生息。

更重要的是,他善于用人和驾驭臣下。周勃、陈平、灌婴等辅佐他的大臣,都是经历过政治风雨的老臣。刘恒能够用人不疑,既能让他们各展其才,又能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避免出现独揽大权的权臣。他懂得信任,也懂得制衡。他虽然出身不高(代王),却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德行,赢得朝臣的尊重和拥戴。

为什么说他被低估?因为人们往往将“文景之治”的功劳更多地归功于汉景帝,或者将汉文帝简单地定义为一个“节俭”的皇帝。殊不知,正是汉文帝的远见卓识、仁爱之心和高超的政治手腕,才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是一个张扬的英雄,而是一个默默耕耘的播种者,他的影响力,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的先行者,文明的融合者

谈到孝文帝,许多人会想到他推行的“汉化改革”,以及因此引发的鲜卑族内部的分裂和反抗。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在那个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孝文帝所承担的压力和所展现出的魄力,是何等不易。

首先,他对汉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由衷的欣赏。作为一个北方草原民族的君主,他没有像许多前代统治者那样,仅仅将汉文化视为征服的工具,而是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推崇汉族的先进文化、制度和思想。他认为,落后的文化只会阻碍民族的发展,只有学习先进的文化,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这种超越民族界限的文化自觉,在当时的统治者中是极为罕见的。

其次,他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为了推行汉化,他不仅命令鲜卑贵族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还将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这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迁都洛阳,意味着鲜卑族彻底告别了草原的游牧生活,融入了中原的农耕文明。这对于一个原本以游牧为生存方式的民族来说,是何等的艰难?这意味着他们要放弃祖先的传统,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孝文帝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他自己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甚至一度陷入痛苦的抉择。

第三,改革的深远影响。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文化基础。他吸收了汉族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教育模式,甚至思想文化,使得北魏的统治更加稳固,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没有孝文帝的改革,中国历史的进程或许会大不相同。

为什么说他被低估?因为他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引起了鲜卑族守旧派的强烈不满,最终导致了“六镇之乱”。因此,在一些史书中,他被描绘成一个“忘本”的君王,或者一个“激进”的改革者。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改革带来的短期阵痛,而忽略了其长远的、历史性的贡献。他是一个试图用文明的力量来消弭民族隔阂的伟大君主,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以一己之力推动历史进步的先行者。

三、明太祖朱元璋:军事奇才与严苛治理的矛盾体

很多人对朱元璋的印象,是一个出身贫寒、通过武力打下江山的“草根皇帝”,同时也是一个猜忌心重、杀戮过多的“暴君”。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却掩盖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光辉,也未能全面理解他严苛治理的深层原因。

首先,他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从一个乞丐到开国皇帝,朱元璋凭借的是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在乱世之中,能够“布阵整齐,战必胜,攻必取”。他不仅善于单打独斗,更懂得战略部署、权谋运用。他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统一天下,其军事成就足以与历代名将媲美。

其次,他在建章立制、治理国家方面同样有着卓越的贡献。虽然他的方法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个人性格特征,但他建立的许多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皇权,这虽然被认为是导致明朝政治僵化的原因之一,但在当时,也确实有效地解决了元朝丞相跋扈、权力分散的问题。他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虽然手段残酷,但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官场风气,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第三,对百姓的关怀和对生产的重视。朱元璋出身贫苦,深知民间疾苦。他在建国初期,颁布了许多鼓励农业生产、减轻赋税的政策,例如“占城稻”的推广,对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兴修堤坝,发展农业。虽然他晚年多疑,对官员的严酷统治令人发指,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恢复经济、安抚民生方面的努力。

为什么说他被低估?因为他的“暴君”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他用严刑峻法对待臣民,却忽略了他同样出身平民,对百姓疾苦的理解,以及他对国家治理的深谋远虑。他的严酷,与其说是源于个人的残暴,不如说是他对腐败和动荡的一种极度恐惧,以及他对恢复和巩固国家的一种不懈追求。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巨人,他的功绩和过失,都同样令人难以忽视。

总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帝王,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身处复杂的时代洪流之中,他们的决策,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后世的道德标准去审判他们,也不能因为史官的片面之词而否定他们的全部。

汉文帝的仁德与智慧,孝文帝的文化自觉与改革魄力,以及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与治理远见,都曾是那个时代闪耀的光芒。他们的“低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伟大,被某些更显著的特质所掩盖,或者因为他们身处的时代,限制了我们对他们更全面的认知。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述,能够让大家对这些被低估的皇帝,有更深入的了解。历史的画卷,需要我们去细细品读,去用心感受,才能从中发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真正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汉宣帝刘病已,全占西域,西汉顶点。

东汉和帝刘肇,燕然勒石,东汉顶点。

东晋明帝司马绍,王夫之:明帝不夭,中原其可复乎?东晋唯一的希望,力压士族,振作君权,“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唐高宗李治,古典时代最大疆域,比隋炀帝更疯狂的西北东北同时用兵且扩张外加建造大明宫,国家依然正常运行。

北宋哲宗赵煦,再活几年怕不是连带西夏、辽、金一起灭了,也没有徽宗丢人的空间了,至少宣和北伐稳稳拿下燕云。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土木堡之变后稳住北方局势,收复河套,平定西南以及荆湘叛乱,成化犁庭平定女真,孝宗朱佑樘号守成明君,实为守成化帝之成。

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垕,聪明远不及其父嘉靖帝、其子万历帝,然而实干且会用人,实际政绩属明后期最优。万历时期名臣良将多已被发掘且任用。

user avatar

反对所有宋高宗。

就这个金兵一来就坐船跑海上的货色,也配谈低估?

低估了他的无耻吧?

要不是完颜亮被部将杀死了导致金军退兵,这货逃不了和他兄弟一起去东北大森林里亲近大自然。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敝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完颜构



user avatar

反对所有提名明英宗的。没得洗。

user avatar

后周世宗柴荣

文韬武略在赵匡胤之上,宋太祖太宗手里的禁军就是他留下的家底,差点收复幽云十六州,在位五年六个月。

至今还记得他的豪言壮语:

“寡人十年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user avatar

雍正


都说康乾盛世。中间的雍正就没人提起,以为乾隆比雍正厉害很多。实际上雍正甩乾隆八条街,也不比康熙差。

康熙死的时候,国库就只剩下700万银子,到雍正死后乾隆继位,国库已经有6000万银子,这些银子都是雍正政策改革,一点一点搞下来的。雍正接了康熙的烂摊子,还攒了真多钱给败家儿子乾隆,乾隆算是个富二代吧

雍正在位13年,除了生日休息一天,基本都是每晚加班到凌晨3点,最后活活累死了

说雍正为大清续命一点也不过分!


那雍正为什么会被历史严重低估呢,而且黑料一箩筐呢?

因为新政策得罪了一大帮人:

火耗归公——得罪了官僚阶级
摊丁入亩——得罪了地主阶级
改土归流——得罪了西南地方权贵阶级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权贵地主文人阶级

损失利益的是文人、官僚、权贵阶级的代表,这群人是封建社会下掌握话语权的人,话说读书人惹不起,是有道理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可是却能躲在角落,穷尽毕生气力恶心你,把你骂的一文不值,让世人都认为你是一文不值的。所以就有了“好色”、“改传位诏书”这么扯淡的说法。

不过也不是针对雍正一个人,往回看看历史,但凡对文人、官僚、地主统治阶级下手的,哪个没被黑过?管你是不是皇上


最后上一张图片送给四爷


————————————————

打个广告,从北京回来一年多,目前西安创业,宠物行业,拿到了一点点风投。
欢迎一线大厂回西安的朋友加入,UI、运营、开发不限。有兴趣私聊哈

user avatar

秦始皇嬴政

我们对这个皇帝应该并不陌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焚书坑儒的暴君。

可能有的人还会记得他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北去匈奴,南服百越,但这大多数也是在和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的死磕中记住的。

总之,我们对始皇帝的印象就是一个功大于过的暴君?

我们记的这些都没有问题,都是秦始皇在世时的重大事件,但我们可能对他做的这些事带来的意义和影响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

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天下完全四分五裂五百余年,各国已经形成不同的文化,虽然都有一个华夏的认同,但文化也开始分裂,文字,货币,丈量尺度,各国不尽相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不止是经济政治的一项举措,以我们后世眼光来看,它对文化的影响更加深远,它避免了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分裂,使我们的交流更加便捷,这些变量在宏观上是国家大事,在微观上更是深入每个百姓的生活末节,增加了华夏一体,天下一统这个概念的认同感。

他建立和健全了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直到我们今天仍在沿用,中央集权保障了国家意志连贯,彻底的执行。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可调动全国的力量来补救局部的旱灾,治理黄河的水患,当然也少不了修长城,建故宫这种规模浩大的工程,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古建筑大多都是在中央集权条件下完成的。

北去匈奴我们对雄汉都很熟悉,那人家打匈奴也是连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我们只见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却不见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而秦始皇派秦将蒙恬带着三十万秦军收复河套肥沃之地,阻断了匈奴的战略要道,也可以说是一件大功,虽然没有饮马瀚海那般的荣光,但也没有过于损伤自己的实力。

五十万秦军南下开拓了岭南,甚至通到了越南,在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缠斗中,秦军虽开疆拓土,但也损失惨重,我们也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抚剿并用,攻心为上,这也是我们后是王朝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主流路子。

接下来我想说说秦始皇个人,他小时候跟着他得父亲在赵国当人质,秦始皇出生时,秦赵正在打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四十多万,秦国人质在赵国的日子怎么样我们可以自行脑补。所以秦始皇儿时应该也是充满着艰辛和危险的,他应该是一个早熟的人。我觉得康熙的形容自己的一句话放在秦始皇的身上也很适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赵国商人吕不韦投资秦始皇的父亲希望能让他登上皇位,后来上市成功,他父亲当上了皇帝,秦始皇也就有了机会成为下一任秦王,而他在当王子的一段时间也一定是充满艰辛的,面对各个势力的贵族,不同派系的大臣的打量与试探,还要想着如何讨好父王,祖母,母亲,毕竟,他现在仍是一个任人操纵的玩偶。

公元前247年,13岁嬴政成为了王,最强大的秦国的王,但是他的王位却坐的如坐针毡,虽然它幸运的登上了王位,但反对势力波涛汹涌,而各个外戚的实力也需要他去平衡,稍有不慎,免不了刀光剑影,甚至国家分裂,毕竟权力真空的有点久了。他也还不是那个我们熟知的,强势铁血的始皇帝。

前239年左右秦始皇21岁,他的弟弟带兵伐赵,后在屯留叛秦降赵。因为曾经有着韩国外戚势力支持的有着王位继承权的他,在秦始皇成为秦王后,在秦国混不下去了,而那个时候秦始皇已经即位八年了,可见他这个弟弟的势力在八年间给王位未坐稳的秦始皇添了多少麻烦。

仅仅一年之后也就是前238年,他母亲的情夫,赵国势力代表之一嫪毐发动叛乱,秦始皇借着此机会用楚国势力平定了赵国势力,逼死了丞相吕不韦,囚禁了自己的母亲,摔死了自己的俩个亲兄弟。从此赵国势力被连根拔除。

灭楚可以说是统一六国的最后一个挑战,齐国已是外强中干,不会威胁秦国统一大业。秦始皇派年轻将领李信带兵二十万伐楚,就在这秦始皇将走向事业顶峰的最后一刻,他的朋友,曾经帮助他平定嫪毐之乱的昌平君和从未出现在史书上的“始皇后”背叛了秦国,背叛了秦始皇,二十万秦军大败,秦始皇灰头土脸的去请老将王翦,并且答应把全国之兵60万交给这位老将。我想,王翦灭楚的每一天,他都会在提醒吊胆中;幸运的是王翦是个忠臣,更是个能臣,他平定了楚国。后来,大秦一统。

以前他是一个礼贤下士,讲究“臣主”的秦王,从史记中对秦始皇的外貌描述结合我们现代医疗来看,秦始皇应该不是很健康,但这不影响他是个工作狂人,他靠着自己个人的权威和能力维持着他的天下。前有春秋战国五百年战乱,但他成为皇帝统治的十几年间,天下没有出什么乱子。

秦始皇晚年开始了焚书坑儒,寻求长身不老,对,就是那个被后世史书口诛笔伐的暴君。但他最后也没能不死,死后他的尸体被臣子隐匿,直到腐烂。

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有体会到到梨园胜景,子孙绕膝的快乐,作为一个政治家,在临死的那一刻,他心中也应该充满了遗憾。他伟大吗?他快乐吗?

他终究只是历史的一枚棋子,永远镇在了名为华夏的棋盘上。

user avatar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就是史书上说那个吃喝嫖赌样样在行,荒淫无度的昏君。

实际上呢,这位皇帝的能耐相当大。

史书记载,正德帝建了个豹房以供游戏,还养了一帮武士与虎狮搏斗取乐,听着很荒唐,但是你仔细琢磨琢磨,能与虎狮搏斗的武士能是一般人么?这是一支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的精锐军队啊!历数整个大明朝,除了开国之君朱重八,造反成功的朱棣,也就这位朱厚照能直接掌握一支军队,还是不在朝廷掌控下的精兵,这在文官把皇帝当猪圈在宫里的大环境下是极其罕见的。这简直是有了与文官们分庭抗礼,保命的撒手锏。

这位正德帝还常驻宣府,那可是大明边防第一线,敌人的枪口上,自封大将军朱寿,而且还亲征蒙古,怼翻了南下的伯颜,要知道这时候离土木堡之变还不到七十年,文官们一提“亲征”就浑身筛糠,恨不得被吓尿了裤子。朱厚照不仅敢打,敢出去打,而且还打赢了,不仅打赢了,还亲手斩敌一人。就是这样的胜仗,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杀敌十六名,己方伤五百六十三人、亡二十五人”,你能想象么,一场皇帝都上阵亲手砍人的战争,敌方还是小王子,一共就杀敌十六人,这哪是国战,写的跟街头流氓团伙火并似的,当我们这些看史书的人都是傻子呢!

正德十四年,江西宁王作乱,朱厚照又亲征去了,结果还没到地方,王阳明太能干,已经把宁王给活捉了,朱厚照一看既然已经出来了,干脆南巡吧。回来的路上,据说是落水着了凉,到了北京,正月十四日在南郊主持大祀礼时吐血倒地,三月就死了,终年三十一岁。你能想像么,一个弓马娴熟,能领着刀上阵砍人的三十一岁壮汉,就因为落水着凉就病死了,这里面要是没有猫腻才有鬼了呢!正德一有机会就往外跑,还圈养私兵,估计早就料到了跟他不对付的文官们会下死手,结果还是没防住。

乾隆六下江南去玩,能被夸成体察民情疾苦,正德南下平叛,居然被说成是荒唐作乐,还说他强抢民女,皇帝有那么掉价么,想要多少女人,想要什么样的女人都有主动扑上来的,还犯得着强抢?还有说他好男风的,一边好男风,一边强抢民女,怎么地也说不过去吧?

至于说他重用太监,这倒是没假,可是他不用太监用谁呢?那帮子废物清流文官么?不过历史书上的大奸臣、大太监刘瑾,正是正德帝下令处死的,且不论刘瑾是皇帝的白手套还是他真的是个大奸贼,如此看来,朱厚照恐怕一点也不昏庸吧。

至于史书上为何如此描写这位皇帝,恐怕只有建奴和整天嚎嚎着为国为民、嫌水太凉、头皮太痒的大明忠臣能告诉你了。


一家之言,博君一笑,如有谬误,不吝赐教。


2018.5.17 修正部分错误

user avatar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只身进京,力挽狂澜,擎大厦之将倾,整党务,压权贵,委曲求全承外辱,韬光养晦促经济!

诸君不能忘了“四大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帝王将相的璀璨星辰数不胜数,他们的功过是非、生平事迹,早已被史书细细描摹,家喻户晓。然而,正如群星之中总有不易被察觉的角落,历史的车轮滚过,也难免有几位皇帝,他们的才能、贡献,或者说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不易,并未得到后世应有的重视与公正的评价。我不想谈论那些坐拥.............
  • 回答
    提到中国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人们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北京、西安、洛阳这些名声显赫的古都。然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隐藏着许多低调却同样承载着千年沧桑的城市,它们如同静静流淌的河流,不事张扬,却滋养了一方文明。就拿扬州来说吧,这座位于江苏省的心脏地带的城市,似乎总被南京、苏州的光芒所掩盖。但如果你走进.............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皇帝的形象在后世的评价中受到了扭曲、歪曲甚至恶意抹黑,从而被“污名化”。这种污名化往往源于政治斗争、意识形态的转变、文学作品的演绎,或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合法性而进行的叙事重塑。以下是一些较为典型的被污名化的中国皇帝,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秦始皇(嬴政) 被污名.............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神回复”,它们或是机智的辩驳,或是幽默的讽刺,或是深刻的哲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例子: 1. 司马迁驳斥李陵之罪——“犯而不校”的智慧背景: 西汉时期,名将李陵奉命出击匈奴,却因寡不敌众而被俘。汉武帝震怒,群臣纷纷谴责李陵叛.............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风云人物,他们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激励着后人。然而,除了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也有一些“小人物”,虽然出身平凡,地位不高,但因为关键时刻的勇敢,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留下了不朽的英名。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几位中国历史上因勇敢而名垂史册的小人物:1. 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南北朝.............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神一般的存在”这个词语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智慧、胆识、影响力远超常人,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推动;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品德、操守被后世尊为典范,如同神祇般被敬仰;还有的则是通过传说、神话,被赋予了超乎寻常的力量,成为精神的象征。这里我将从几个角度,为您详细介绍一.............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充满了精彩绝伦的间谍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智慧、勇气和策略,也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以下是一些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且精彩的间谍故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中的“范蠡与西施”虽然范蠡和西施的故事更多地被视为爱情与政治的结合,但其中蕴含着高超的心理战和美人.............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无数璀璨的明珠,但许多深入人心的故事,往往围绕着那些耳熟能详的朝代更迭、帝王将相。然而,如果我们拨开这些宏大的叙事,深入那些更为细腻、鲜为人知的角落,会发现许多同样伟大,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世界进程的成就,它们如同深埋的矿脉,虽不常被提及,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1. 丝绸的诞生与传播.............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战争无数,其中不乏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却不被普通大众所熟知的战役。这些战争往往隐藏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或是因为其结果的复杂性、或是因为其参与者的边缘性、或是因为其发生的时代相对久远而被人们忽视。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场这样的战争:1. 楼烦之战(前1050年左右):西周与楼烦的初步较量,.............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涌现过无数荡气回肠的战前动员,它们或精悍有力,或饱含深情,无不点燃将士们的斗志,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力量。要说其中“逼格高”且简短有力的,非以下几例莫属,它们的故事,值得细细品味。 1. 泰山石敢当——韩信的临阵巧思背景: 汉初,韩信在征讨陈豨的途中,经过一处名叫“陈仓”的地方。当地流传.............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战争此起彼伏。在冷兵器时代,能够拥有压倒性火力的优势是极为罕见的,因为武器的生产和技术水平限制了大规模、强效的火力输出。即便如此,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战役中,一方确实能够凭借其在武器、战术或装备上的突出优势,形成事实上的火力压制。下面我将梳理一些中国历史上,一方在火力或与之相关的装备.............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由于其地理位置、战略重要性以及在历次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军事重镇。这些重镇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地理环境、政治中心、交通枢纽以及军事设施的建设等。下面我将列举一些著名的军事重镇,并详细阐述它们成为重镇的原因:一、 长安(今陕西西安) 成为.............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有很多在当时威名显赫、功勋卓著的英雄,如今却鲜为人知,甚至被后人遗忘。这背后原因复杂,可能与史书的侧重点、王朝更迭的影响、民间传说的失传、以及时代审美和价值观的变化等等有关。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几位这样的英雄,试图让他们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1. 卫青 (西汉) 为何被遗.............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不乏对美食有着独特情怀和卓越贡献的人物。他们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更通过他们的品味、创造和推动,深刻影响了中华美食的发展。1. 汉武帝刘彻:天子之味,奢靡与创新的交织提起吃,汉武帝刘彻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这位开创了西汉盛世的皇帝,在吃上面也是颇有讲究,甚至可以说是一位“.............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君主一职固然至高无上,但并非所有皇帝都只是端坐在朝堂之上,颁布诏令。有些守成之君,也曾在特定的时刻,亲自动手,将鲜血染红了双手,结束了他人的生命。汉宣帝刘询要说亲手杀人的守成之君,汉宣帝刘询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皇帝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本是民间一介布衣,却因缘际会登上了皇位,成.............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皇帝大多居住在皇宫之中,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出远门”。不过,也有一些皇帝因为各种原因,踏出了京城的范围,进行巡游、祭祀、甚至御驾亲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皇帝,并且尽量用一种自然流畅的语言来呈现。1. 秦始皇:统一的开创者,巡视四方要说出远门,秦始皇绝对是绕不开的人.............
  • 回答
    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即便被冠以“反派”之名,也无法掩盖其耀眼的光芒。他们或许是颠覆王朝的 rebel,或许是权谋争斗中的操盘手,又或许是因种种原因背离主流价值观的智者。但往往,这些人身上也汇聚了非凡的才华,他们的诗句或文章,至今读来仍是字字珠玑,令人击节赞叹。要说起中国历史上“反派”.............
  • 回答
    中国历史星河灿烂,其中不乏以少胜多的传奇战役,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智慧的结晶,更是激励中华民族精神的篇章。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以下我将为您细数其中几场最为经典的战役,并尽可能深入地为您描绘它们的波澜壮阔。1. 巨鹿之战:项羽的破釜沉舟,楚汉争霸的序幕公元前207年,秦朝末年,六.............
  •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文臣武将,他们为国家的兴盛或衰亡倾注了心血。而在这些将帅中,有些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最终也能安享晚年,得以善终。这实属不易,因为在中国古代,“功高震主”往往是伴君如伴虎的写照,很多战功赫赫的将领,其结局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招致杀身之祸。但总有那么几位,凭借着智慧、政治.............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阴差阳错”的故事比比皆是,它们往往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或造就了意想不到的因果。这些“巧合”之中,既有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也有王朝兴衰的戏剧转折。1. 鸿门宴上的“放过”——刘邦的生死一线谈及“阴差阳错”,刘邦逃过项羽的屠刀,在鸿门宴上得以全身而退,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笔。项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