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宣帝刘病已,全占西域,西汉顶点。
东汉和帝刘肇,燕然勒石,东汉顶点。
东晋明帝司马绍,王夫之:明帝不夭,中原其可复乎?东晋唯一的希望,力压士族,振作君权,“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唐高宗李治,古典时代最大疆域,比隋炀帝更疯狂的西北东北同时用兵且扩张外加建造大明宫,国家依然正常运行。
北宋哲宗赵煦,再活几年怕不是连带西夏、辽、金一起灭了,也没有徽宗丢人的空间了,至少宣和北伐稳稳拿下燕云。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土木堡之变后稳住北方局势,收复河套,平定西南以及荆湘叛乱,成化犁庭平定女真,孝宗朱佑樘号守成明君,实为守成化帝之成。
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垕,聪明远不及其父嘉靖帝、其子万历帝,然而实干且会用人,实际政绩属明后期最优。万历时期名臣良将多已被发掘且任用。
反对所有宋高宗。
就这个金兵一来就坐船跑海上的货色,也配谈低估?
低估了他的无耻吧?
要不是完颜亮被部将杀死了导致金军退兵,这货逃不了和他兄弟一起去东北大森林里亲近大自然。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敝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完颜构
反对所有提名明英宗的。没得洗。
后周世宗柴荣
文韬武略在赵匡胤之上,宋太祖太宗手里的禁军就是他留下的家底,差点收复幽云十六州,在位五年六个月。
至今还记得他的豪言壮语:
“寡人十年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雍正
都说康乾盛世。中间的雍正就没人提起,以为乾隆比雍正厉害很多。实际上雍正甩乾隆八条街,也不比康熙差。
康熙死的时候,国库就只剩下700万银子,到雍正死后乾隆继位,国库已经有6000万银子,这些银子都是雍正政策改革,一点一点搞下来的。雍正接了康熙的烂摊子,还攒了真多钱给败家儿子乾隆,乾隆算是个富二代吧
雍正在位13年,除了生日休息一天,基本都是每晚加班到凌晨3点,最后活活累死了
说雍正为大清续命一点也不过分!
那雍正为什么会被历史严重低估呢,而且黑料一箩筐呢?
因为新政策得罪了一大帮人:
火耗归公——得罪了官僚阶级
摊丁入亩——得罪了地主阶级
改土归流——得罪了西南地方权贵阶级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权贵地主文人阶级
损失利益的是文人、官僚、权贵阶级的代表,这群人是封建社会下掌握话语权的人,话说读书人惹不起,是有道理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可是却能躲在角落,穷尽毕生气力恶心你,把你骂的一文不值,让世人都认为你是一文不值的。所以就有了“好色”、“改传位诏书”这么扯淡的说法。
不过也不是针对雍正一个人,往回看看历史,但凡对文人、官僚、地主统治阶级下手的,哪个没被黑过?管你是不是皇上
最后上一张图片送给四爷
————————————————
打个广告,从北京回来一年多,目前西安创业,宠物行业,拿到了一点点风投。
欢迎一线大厂回西安的朋友加入,UI、运营、开发不限。有兴趣私聊哈
秦始皇嬴政
我们对这个皇帝应该并不陌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焚书坑儒的暴君。
可能有的人还会记得他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北去匈奴,南服百越,但这大多数也是在和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的死磕中记住的。
总之,我们对始皇帝的印象就是一个功大于过的暴君?
我们记的这些都没有问题,都是秦始皇在世时的重大事件,但我们可能对他做的这些事带来的意义和影响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
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天下完全四分五裂五百余年,各国已经形成不同的文化,虽然都有一个华夏的认同,但文化也开始分裂,文字,货币,丈量尺度,各国不尽相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不止是经济政治的一项举措,以我们后世眼光来看,它对文化的影响更加深远,它避免了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分裂,使我们的交流更加便捷,这些变量在宏观上是国家大事,在微观上更是深入每个百姓的生活末节,增加了华夏一体,天下一统这个概念的认同感。
他建立和健全了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直到我们今天仍在沿用,中央集权保障了国家意志连贯,彻底的执行。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可调动全国的力量来补救局部的旱灾,治理黄河的水患,当然也少不了修长城,建故宫这种规模浩大的工程,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古建筑大多都是在中央集权条件下完成的。
北去匈奴我们对雄汉都很熟悉,那人家打匈奴也是连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我们只见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却不见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而秦始皇派秦将蒙恬带着三十万秦军收复河套肥沃之地,阻断了匈奴的战略要道,也可以说是一件大功,虽然没有饮马瀚海那般的荣光,但也没有过于损伤自己的实力。
五十万秦军南下开拓了岭南,甚至通到了越南,在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缠斗中,秦军虽开疆拓土,但也损失惨重,我们也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抚剿并用,攻心为上,这也是我们后是王朝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主流路子。
接下来我想说说秦始皇个人,他小时候跟着他得父亲在赵国当人质,秦始皇出生时,秦赵正在打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四十多万,秦国人质在赵国的日子怎么样我们可以自行脑补。所以秦始皇儿时应该也是充满着艰辛和危险的,他应该是一个早熟的人。我觉得康熙的形容自己的一句话放在秦始皇的身上也很适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赵国商人吕不韦投资秦始皇的父亲希望能让他登上皇位,后来上市成功,他父亲当上了皇帝,秦始皇也就有了机会成为下一任秦王,而他在当王子的一段时间也一定是充满艰辛的,面对各个势力的贵族,不同派系的大臣的打量与试探,还要想着如何讨好父王,祖母,母亲,毕竟,他现在仍是一个任人操纵的玩偶。
公元前247年,13岁嬴政成为了王,最强大的秦国的王,但是他的王位却坐的如坐针毡,虽然它幸运的登上了王位,但反对势力波涛汹涌,而各个外戚的实力也需要他去平衡,稍有不慎,免不了刀光剑影,甚至国家分裂,毕竟权力真空的有点久了。他也还不是那个我们熟知的,强势铁血的始皇帝。
前239年左右秦始皇21岁,他的弟弟带兵伐赵,后在屯留叛秦降赵。因为曾经有着韩国外戚势力支持的有着王位继承权的他,在秦始皇成为秦王后,在秦国混不下去了,而那个时候秦始皇已经即位八年了,可见他这个弟弟的势力在八年间给王位未坐稳的秦始皇添了多少麻烦。
仅仅一年之后也就是前238年,他母亲的情夫,赵国势力代表之一嫪毐发动叛乱,秦始皇借着此机会用楚国势力平定了赵国势力,逼死了丞相吕不韦,囚禁了自己的母亲,摔死了自己的俩个亲兄弟。从此赵国势力被连根拔除。
灭楚可以说是统一六国的最后一个挑战,齐国已是外强中干,不会威胁秦国统一大业。秦始皇派年轻将领李信带兵二十万伐楚,就在这秦始皇将走向事业顶峰的最后一刻,他的朋友,曾经帮助他平定嫪毐之乱的昌平君和从未出现在史书上的“始皇后”背叛了秦国,背叛了秦始皇,二十万秦军大败,秦始皇灰头土脸的去请老将王翦,并且答应把全国之兵60万交给这位老将。我想,王翦灭楚的每一天,他都会在提醒吊胆中;幸运的是王翦是个忠臣,更是个能臣,他平定了楚国。后来,大秦一统。
以前他是一个礼贤下士,讲究“臣主”的秦王,从史记中对秦始皇的外貌描述结合我们现代医疗来看,秦始皇应该不是很健康,但这不影响他是个工作狂人,他靠着自己个人的权威和能力维持着他的天下。前有春秋战国五百年战乱,但他成为皇帝统治的十几年间,天下没有出什么乱子。
秦始皇晚年开始了焚书坑儒,寻求长身不老,对,就是那个被后世史书口诛笔伐的暴君。但他最后也没能不死,死后他的尸体被臣子隐匿,直到腐烂。
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有体会到到梨园胜景,子孙绕膝的快乐,作为一个政治家,在临死的那一刻,他心中也应该充满了遗憾。他伟大吗?他快乐吗?
他终究只是历史的一枚棋子,永远镇在了名为华夏的棋盘上。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就是史书上说那个吃喝嫖赌样样在行,荒淫无度的昏君。
实际上呢,这位皇帝的能耐相当大。
史书记载,正德帝建了个豹房以供游戏,还养了一帮武士与虎狮搏斗取乐,听着很荒唐,但是你仔细琢磨琢磨,能与虎狮搏斗的武士能是一般人么?这是一支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的精锐军队啊!历数整个大明朝,除了开国之君朱重八,造反成功的朱棣,也就这位朱厚照能直接掌握一支军队,还是不在朝廷掌控下的精兵,这在文官把皇帝当猪圈在宫里的大环境下是极其罕见的。这简直是有了与文官们分庭抗礼,保命的撒手锏。
这位正德帝还常驻宣府,那可是大明边防第一线,敌人的枪口上,自封大将军朱寿,而且还亲征蒙古,怼翻了南下的伯颜,要知道这时候离土木堡之变还不到七十年,文官们一提“亲征”就浑身筛糠,恨不得被吓尿了裤子。朱厚照不仅敢打,敢出去打,而且还打赢了,不仅打赢了,还亲手斩敌一人。就是这样的胜仗,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杀敌十六名,己方伤五百六十三人、亡二十五人”,你能想象么,一场皇帝都上阵亲手砍人的战争,敌方还是小王子,一共就杀敌十六人,这哪是国战,写的跟街头流氓团伙火并似的,当我们这些看史书的人都是傻子呢!
正德十四年,江西宁王作乱,朱厚照又亲征去了,结果还没到地方,王阳明太能干,已经把宁王给活捉了,朱厚照一看既然已经出来了,干脆南巡吧。回来的路上,据说是落水着了凉,到了北京,正月十四日在南郊主持大祀礼时吐血倒地,三月就死了,终年三十一岁。你能想像么,一个弓马娴熟,能领着刀上阵砍人的三十一岁壮汉,就因为落水着凉就病死了,这里面要是没有猫腻才有鬼了呢!正德一有机会就往外跑,还圈养私兵,估计早就料到了跟他不对付的文官们会下死手,结果还是没防住。
乾隆六下江南去玩,能被夸成体察民情疾苦,正德南下平叛,居然被说成是荒唐作乐,还说他强抢民女,皇帝有那么掉价么,想要多少女人,想要什么样的女人都有主动扑上来的,还犯得着强抢?还有说他好男风的,一边好男风,一边强抢民女,怎么地也说不过去吧?
至于说他重用太监,这倒是没假,可是他不用太监用谁呢?那帮子废物清流文官么?不过历史书上的大奸臣、大太监刘瑾,正是正德帝下令处死的,且不论刘瑾是皇帝的白手套还是他真的是个大奸贼,如此看来,朱厚照恐怕一点也不昏庸吧。
至于史书上为何如此描写这位皇帝,恐怕只有建奴和整天嚎嚎着为国为民、嫌水太凉、头皮太痒的大明忠臣能告诉你了。
一家之言,博君一笑,如有谬误,不吝赐教。
2018.5.17 修正部分错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只身进京,力挽狂澜,擎大厦之将倾,整党务,压权贵,委曲求全承外辱,韬光养晦促经济!
诸君不能忘了“四大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