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出过远门?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皇帝大多居住在皇宫之中,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出远门”。不过,也有一些皇帝因为各种原因,踏出了京城的范围,进行巡游、祭祀、甚至御驾亲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皇帝,并且尽量用一种自然流畅的语言来呈现。

1. 秦始皇:统一的开创者,巡视四方

要说出远门,秦始皇绝对是绕不开的人物。他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积极地巡视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他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是彰显皇权,让各地人民都知道谁是天下的主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际地了解各地的情况,巩固统治。

秦始皇的巡游非常辛苦,也很有规模。他会乘坐华丽的马车,车队浩浩荡荡,随行官员、军队、工匠、甚至方士不计其数。他走遍了中国的东南部沿海,北至燕赵,西至陇西。著名的泰山封禅、琅琊台刻石,都是他在巡游期间留下的印记。这些刻石的内容,无不歌颂着他的功绩,宣示着他的统治是“功盖五帝,泽被天下”。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一生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巡游。最后一次巡游时,他带着大量随从,一路向东,最终在沙丘病逝。可以想象,这几次漫长的旅程,对于当时交通条件而言,是何等的不易。他不仅是统一中国的君主,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规模巡视全国的皇帝,他的“出远门”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王朝的统治方式。

2.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

汉武帝刘彻同样是一位非常活跃的皇帝,他的“出远门”更多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的考量。他一生中有不少时间是在京城之外度过的,尤其是在对外战争期间。

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多次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并非像后世那样完全坐镇后方,而是会亲自前往前线视察,鼓舞士气。虽然他不一定深入到每个战场的最前沿,但其存在的本身就给予了将士们巨大的信心。例如,他在位期间,汉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河西走廊的开通,对匈奴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他个人的关注和推动。

此外,汉武帝也重视祭祀活动,一些重要的祭祀仪式需要在京城以外的圣地举行,比如雍城的祭祀活动,他也常常亲临。他在位的后期,虽然年事已高,但也进行过一些巡视,了解各地民情,稳定边疆。汉武帝的“出远门”更像是君王出征的号令,将他的意志延伸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3. 唐玄宗:盛世的巡游与晚年的颓势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初期,大唐帝国达到了鼎盛,他也确实有过几次意义重大的出巡。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到洛阳巡游并进行祭祀的经历。洛阳作为当时的东都,也是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玄宗的到来,不仅是对洛阳的重视,也展示了盛唐的气象。

他会亲临各个重要的城市,考察民情,尤其是关注农业生产和地方官员的政绩。他曾在长安附近的一些地方进行过狩猎和游乐,这在古代皇帝的活动中也属常见。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晚年的沉溺享乐,唐玄宗的出巡逐渐失去了早年的目的性,变得更加个人化和享乐化。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迫西逃蜀地,这是一种极为狼狈的“远行”,与他早年的辉煌巡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4. 康熙皇帝:勤政的典范,巡游四方

如果说要找一位以“出远门”著称的皇帝,那么清朝的康熙皇帝绝对是榜上有名。康熙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喜欢也最频繁地“出远门”的皇帝之一。他一生中进行过六次大规模的南巡,以及多次北巡和西巡。

康熙南巡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视察黄河水利工程,二是考察江南的经济发展,三是了解民情,四是进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五是展示皇恩,稳定人心。他会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考察沿途的城市、农田、水利设施,与当地官员和百姓交流。他对黄河泛滥的问题尤为关注,在南巡期间,经常会亲自勘察河道,部署治水方案。

此外,康熙帝也多次北巡塞外,与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巩固边疆。他还曾亲自率军出征,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康熙帝的“出远门”并非是游山玩水,而是真正的以天下为己任,勤政爱民的体现。他用脚步丈量着自己的帝国,了解真实的国情,并将自己的决策和政策落到实处。他的巡游极大地提升了皇帝的亲民形象,也对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勤政形象,也成为后世许多君主学习的榜样。

5. 乾隆皇帝:文化巡游的集大成者

乾隆皇帝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一样,也是一位非常喜欢巡游的皇帝,不过他的巡游风格又有所不同。乾隆帝的六次南巡,其规模之宏大,行程之详细,甚至超过了康熙。

乾隆南巡的目的,除了考察民情、水利、经济之外,更增添了一层浓厚的文化色彩。他是一位对文学、艺术、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皇帝,在南巡途中,他会拜访名胜古迹,寻访古代文人墨客的遗迹,题诗作赋,留下大量的墨迹和作品。他会将自己的行踪和见闻记录下来,编纂成册,成为重要的文化史料。例如,他曾多次到访杭州西湖,写下了无数关于西湖的诗篇,也推动了西湖的园林建设和保护。

乾隆的南巡也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将清朝盛世的气象带到了南方。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此大规模的巡游也耗费了巨额的财力物力,对后来的财政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除了南巡,乾隆皇帝也曾进行过多次北巡和西巡,他会到承德避暑山庄,也会去太原、西安等地。他的“出远门”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盛大活动,充分展现了盛清时期帝王的生活方式和统治理念。

总结一下

纵观中国历史,皇帝“出远门”的情况并不罕见,但具体原因和方式却各有不同。有些是为了巩固统一,有些是为了军事扩张,有些是为了祭祀庆典,有些是为了了解民情,有些则是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秦始皇的巡视是开创性的,他用实际行动宣告了帝国的存在。汉武帝的出行是伴随着战争的,他的身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强大。唐玄宗的早期巡游是盛世的象征,晚年的逃亡则是王朝衰落的写照。康熙和乾隆的多次巡游,则将帝王的勤政和对文化的关注发挥到了极致。

这些皇帝的出远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移动,更是他们政治理念、统治策略以及个人性格的体现。他们用自己的脚步,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历史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我明嘤宗啊

最远去了蒙古杭爱山…

为了出远门,夜不收接他回明朝都不回

至晚,离城西二十里驻跸。有夜不收杨总旗来与臣说,今夜有五个夜不收来,密请爷爷石佛寺去,待他寻不见时,便乘间入城去。臣备奏知,上曰:「此危事,使不得。先在土木时不曾死,我命在天,若万一不虞,如何好?」遂不用其计。』

user avatar

乾隆皇帝啊,上网搜索“乾隆吃了都说好”你就知道这位爷有多能溜达。

user avatar

看了看大家的回答,有一些说”北狩“的皇帝的,但是大家都忽略了真正北狩第一人——后晋出帝石重贵。不过后晋朝一朝君主都是沙陀人。

石重贵并非石敬瑭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侄子,大抵是因五代时期帝位交替混乱,石敬瑭并未选择自己年幼的儿子作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自己年长的侄子。

然而石重贵在位期间可谓命途多舛,国内本就是半壁江山的后晋遭遇大面积蝗灾,国外又和契丹人因为称孙不称臣搞得外交紧张,到最后契丹人大举入侵,虽然开始也打了几个来回,但最终石重贵仅仅在位四五年,后晋就为辽所灭,耶律德光坐上了开封的皇位,石重贵被流放辽东。

且不表辽太宗怎么被赶回北方,单说石重贵。石重贵在辽东又活了二十多年将近三十年才去世,期间契丹人给石重贵分了一些田地供其一行人耕种谋生,他的宠妃赵氏和聂氏也被契丹人强娶走。直到974年,赵匡胤都没两年活头了他才去世。

石重贵的墓志铭现在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下面是重头戏。

@景行止 说了明朝有个“被出远门的”。不过讲道理古今中外失踪的君主被出远门的数不胜数。但清代有一位正常交替的君主也“被出过远门”,不是拯救了各大美食故事的乾隆,而是少有传说的清仁宗嘉庆。这是怎么一回事?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台湾人民的脑洞了。在台湾地区一直流传着嘉庆帝在太子期间周游台湾的民间传说,而且还被台湾人民搞成过电视剧,一系列故事冠名曰“嘉庆君游台湾”。

此事最早见文于日本殖民时期所办报纸《台湾日日新报》,此报为日本殖民时代台湾销量最大的报纸。故事的来源地正是嘉义。

嘉义民间传言来台的太子与林爽文起义有关。平定林爽文可被著名农家乐艺术爱好者弘历自诩为十全武功之一。时台湾全岛除了台南地区之外,几乎全岛为林爽文一伙控制,乾隆派遣福康安来台平叛。福康安来台平叛的时候不止靠官兵,他也利用了当地人之间的矛盾。大家都知道台湾闽南人最多,而还有一些广东来的客家人,闽南人仗着人多经常欺负客家人,把好多客家人都赶到半山腰去了(当然台湾原住民早都被赶到山顶部分了),客家人和闽南人之间经常械斗。而林爽文是闽南人,在当时台湾诸罗县的很多客家人听闻林文爽起事非但没协助他,反而自发帮助清廷剿灭林爽文。同时亦有很多苦闽南久矣的原住民也加入其中一起参与平乱。他们被清廷表彰为“义民”,平定叛乱后更是以“嘉奖义民”之名将诸罗县更名为嘉义县以表彰他们,这也就是今天嘉义县名字由来。

嘉义当地的居民对清军好感颇高,由是便有了下面的传说(原载《台湾日日新报》汉文版1905年八月六日(明治三十六年):

嘉义东西南北四城楼,巍峨高旷,甚壮观瞻。俗传乾隆年间,林逆倡乱。嘉庆皇帝为太子时,曾过台湾巡视,驻跸嘉义。所以盖造雄壮,为全台城楼之冠。嘉人呼为太子楼,而不称敌楼者,职此故也。迨兵燹后,东楼毁于火。嗣因本年度市区改易,划修道路。上官命将三城楼直行折毁,一律踏平城址,俾通大道。西门城楼欲移作公园,遗址南北两楼着令嘉义区街庄长林玉昆鸠工折落,听其随便敷用。林本善经营,喜建筑。该楼石木诸料,时久年湮,不无损坏之处。林将二楼材料同造一阁于台斗坑庄,自己家屋之傍。上层敬奉五文昌帝君神位,下层为官绅宴会之所。改筑较更更觉华丽宽宏。登楼一望,嘉义全景,悉在目前。闻所费不上千金,竟得一座空中楼阁。须至八九月间,方能落成云。

这个嘉庆君在林爽文之乱时来台,官方修建雄伟城楼的传说,其历史来源很可能是指福康安来台平定林爽文之乱后,建议乾隆皇帝改建嘉义城墙一事。台湾民间又传言福康安为弘历的私生子,台湾农民也没见过天子仪仗,把福康安的派头当成皇帝宫廷仪仗,可能因此误把福康安当成皇子,认定是太子来到了台湾。

而且台湾当年民众对嘉庆其实颇有好感,因为嘉庆在位期间较之前的皇帝更关注台湾吏治,还任用了台湾人王得禄,王得禄官至太子少保浙江提督,死后追封伯爵加太子太师衔,是为台湾人在清代最为被重用的人。台湾当时算不折不扣的边远地区,而且人口不多。这样的地方竟出现了朝廷命官,难免乡民认定嘉庆和王得禄是旧识。台湾民间因此对嘉庆颇有好感,自然因之脑补出了嘉庆君游台湾的传说。而且每当嘉庆在台湾落难之时,总有忠臣王发挺身而出解围护驾,这王发大抵就是在影射王得禄。

至1947年,丁得春著《嘉庆君游台湾》,故事第一次作为小说出版。1957年又拍摄了电影《嘉庆君游台湾》,1971年华视又开拍乡土剧《嘉庆君与王得禄》,这一故事从嘉义一地逐渐传遍全岛,嘉庆在台湾锄强扶弱的故事深入台湾省人民的心中,包括台湾岛知名艺人猪哥亮也参演过相关电视节目并且被岛民奉为经典,直到2009年还有翻拍的电视剧,想看雷的可以去优酷上找来看看。

至于来过台湾的皇帝,那还真有一位,不过并非中国皇帝,不过也是以太子身份来台,那就是裕仁。1923年裕仁乘坐金刚号(对,就是你们的老婆)来台12天,日本的殖民官员搞得跟全岛大联欢似的,耗费民脂民膏给裕仁搞了一堆建设(有一部分裕仁还没去)。

然后就是裕仁在我校种了棵树,现在这棵树还在。


才疏学浅,如有纰漏,万望指正。


参考资料:林文龍《嘉慶君遊台灣:散落在台灣各地的嘉慶君傳說》

user avatar

开个支线问题,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到过朝鲜?

1,清太宗皇太极,这个应该比较容易想到。

2,驻朝总理袁世凯表示:题主定的这个标准太不公平了,我也是当过皇帝的。

3,接下来这两位难兄难弟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一位叫明昇,大夏国皇帝,明玉珍之子,年号开熙,在位五年(1366-1371);一位叫陈理,大汉国皇帝,陈友谅之子,年号德寿,在位,额,大概六个月(1363.9-1364.2)。

作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他俩的待遇算是不错的了,心怀怨望都没有被毒死,而是送到了朝鲜:

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高丽史》还记载了朱元璋的口谕:

就将那陈皇帝老少,夏皇帝老少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

虽然这俩皇帝也比较水,但还是有资格来这里露个脸的。、

欢迎补充。

@温长卿 温相提醒,还有一个元顺帝。仔细一看这位的经历也是蛮神奇的,1320年生于察合台汗国(今天的新疆),1330年被流放到高丽大青岛,1331年又改到广西静江(今天的桂林),最后死在漠北,也算是东南西北都跑遍了。


想起来一个更好玩的,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被出过远门”的皇帝,比起他来,溥仪也要甘拜下风,那就是我大萌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据不完全统计,假死脱身的建文帝,足迹遍布除了今天的西藏、新疆、东北三省、台湾外的全国各省。仅根据万历年间出现的《致身录》,他从宫中出逃后,经溧阳-吴江-京口-六合-襄阳,最后在云南永嘉寺定居,后来还视关防如无物,数次往返,去过贵州、四川、汉中、陕西,去过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还游览过衡山、峨眉山、大别山、天台山、赤城山、汉阳晴川楼,普陀山潮音洞,神女庙黄牛矶,可谓十分悠闲自在了,最终竟然又被偷偷接到北京宫中,死后葬在西山,真是幸福的一生啊。

此后又不断有新的关于建文帝踪迹的发现,真是遍地开花——

比如很多古寺传说建文帝住过:

史海沉钩:建文帝归隐瞿昙寺?--大美青海,青海也安排上了。

【兰州故事】兰州流传的帝后故事:明建文帝曾躲藏在金天观? 道观也不甘落后。

很多族谱称先祖帮忙隐匿过建文帝:

建文帝失踪千古之谜终于解开了, 一本“家谱”曝光建文帝藏身之所

甚至有考证出自己的先祖就是建文帝的:

让氏家谱与建文帝出亡考。此文作者为明史学会原会长商传,家谱贡献者为北大物理系教授让庆澜,当然是不会有错的啦!

还有发现疑似建文帝墓的:福建宁德古墓被疑为明朝建文帝陵(组图)-搜狐新闻 这可真是实锤呀!

相关的证据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好在有网友整理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建文帝出亡省份具体地点学说主要来源

明清以来有关建文帝出亡各地主要学说简表_陈振鸽_新浪博客

而且,建文帝的足迹不只限于国内,他甚至还去过印尼的苏门答腊岛:

甚至还去过波斯、法国,这可是法国球星里贝里说的:

xzbu.com/6/view-2939447

虽然找不到国外的相关报道,但是听起来很像那么回事嘛~

总而言之,建文帝朱允炆才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最能跑的,还有谁不服吗?

user avatar

隋炀帝杨广于大业五年(公元606年)四月至八月,亲率大军十余万远征吐谷浑。大败之,收取今青海一带,置四郡,放马青海湖,驻张掖,会高昌王,招抚伊吾等西域诸部酋长,前来朝拜隋炀帝的有三十余国,使得他们“自愿”献上数千里土地。

他应该是有史以来出门最远的大一统皇帝了,尤其是往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西部边疆,很少有皇帝愿意往那地方跑的。

而且他的行军路线非常曲折难行:京城—河湟谷地—大斗拔谷(即今甘肃民乐县东南甘、青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隘路)—张掖—京城。

从京城长安出发到最西边的张掖会见西域诸部酋长,仅直线距离就有一千多公里,这还不包括在今西宁、海东、临夏一带与吐谷浑军队在高山、峡谷、雪山中来回穿梭作战。

杨广带着军队多次渡河,翻越雪山,穿过宽仅十米的峡谷,而且很多地方的海拔都超过3000米,极有可能会有高原反应。比如杨广的大军就曾在大斗拔谷遭遇罕见的六月暴风雪,与随从官员失散,军队士兵冻死大半。

大概是这些地方:

大业四年秋七月乙未,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破吐谷浑于曼头、赤水。

大业四年(公元605年)七月乙未日,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在曼头、赤水打败吐谷浑。

大业五年夏四月己亥,大猎于陇西。

大业五年(606年)四月乙亥日,在陇西一带大规模狩猎。其实就是大规模的军事示威行动。

壬寅,高昌、吐谷浑、伊吾并遣使来朝。

于是西边的高昌、吐谷浑、伊吾等部都被吓尿了,纷纷遣使来朝拜隋炀帝。高昌是西域的一个佛教国家,在今吐鲁番一带。吐谷浑则是控制今青海、甘肃等地区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家。伊吾也是西域的一个小国,在今哈密一带。

乙巳,次狄道,党项羌来贡方物。

乙巳日,杨广大军停驻狄道(大概在今甘肃定西临洮县一带),党项羌族等部落也纷纷来进贡地方特产。

癸亥,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陈兵讲武。

癸亥日,出临津关,渡过黄河,到达西平,陈列军队,讲习武艺。临津关是黄河古关口,明朝以后也叫积石关,非常险要,位于今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关门村。西平是今西宁一带。

五月乙亥,上大猎于拔延山,长围周亘二千里。

五月乙亥日,杨广在拔延山大规模狩猎,大部队的围阵周长达二千里。拔延山即今天的马阴山,位于今青海省化隆县北部,是化隆和乐都的分界山。

庚辰,入长宁谷。

庚辰日,进入长宁谷(即今青海西宁市北川河谷)。

壬午,度星岭。

壬午日,翻越星岭。星岭位于今青海大通县北,与今西宁市交界。

甲申,宴群臣于金山之上。

甲申日,杨广在金山上大宴群臣。金山,即今青海大通县娘娘山。

丙戌,梁浩亹御马度而桥坏,斩朝散大夫黄亘及督役者九人。吐谷浑王率众保覆袁川,帝分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四面围之。浑主伏允以数十骑遁出,遣其名王诈称伏允,保车我真山。

丙戌日,在浩亹(浩亹,今名大通河。源出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之间,湟水支流)架桥,皇帝的乘马过去后桥塌,斩杀朝散大夫黄亘和监督工役的九人。

吐谷浑王率领部众据守覆袁川(即今门源西永安滩一带),皇帝分命内史元寿在南面驻军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在北面驻军雪山,太仆卿杨义臣在东面驻军琵琶峡(今青海门源仙米峡一带),将军张寿在西面驻军泥岭(古山名,在今青海天峻县、刚察县北部交界一带),四面包围他。

吐谷浑主伏允带数十名骑兵逃出,派他的名王伪称伏允,据守车我真山(即今青海祁连县境之八宝山)。

壬辰,诏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往捕之。定和挺身挑战,为贼所杀。亚将柳武建击破之,斩首数百级。

壬辰日,诏令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前去捕捉他。张定和挺身挑战,被敌贼杀死。副将柳武建击败他们,斩敌人数百首级。

甲午,其仙头王被围穷蹙,率男女十余万口来降。

甲午日,他们的仙头王被围困走投无路,率领男女十多万人来投降。

六月丁酉,遣左光禄大夫梁默、右翊卫将军李琼等追浑主,皆遇贼死之。

六月丁酉日,派左光禄大夫梁默、右翊卫将军李琼等人追击吐谷浑主,都遇到敌贼战死。

癸卯,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太半。

癸卯日,经过大斗拔谷,山路狭窄险要,鱼贯而出。当时大风雪粒天色昏黑,与随从的官员失散,士卒冻死大半。

其实这次大斗拔谷事件发生的时间有争议,主要是这个“六月雪”的问题,司马光大概认为甘青一带即使六月下雪,也不可能冻死大半士兵于是在《资治通鉴》中将此次事件修改为七月以后的回来途中,但这就导致路线对不上了,所以有学者认为很可能是遇到了高原反应。

大斗拔谷就是今甘青交界处的扁都口,该山谷位于祁连山中段, 南通今祁连县城博堡, 北达今民乐县炒面庄, 全长20余公里, 宽度只有10余米,所以史料才说“鱼贯而出”。
当地山势险要, 是古代青藏高原通向河西走廊中段的重要孔道,而该山谷的海拔在3500米以上。隋炀帝的队伍是从河湟谷地来到青海湖北之后翻越大斗拔谷的,也就是说经历了一个由海拔2300米左右来到海拔3500米以上地带的过程。
路途上海拔逐渐升高,可能已经有不少人出现了病态反应( 牲畜也不会例外),在大斗拔谷又遭遇寒冷风雨,很有可能大规模引发感冒,感冒在高海拔地带往往是致命的疾病,因为此时高原肺水肿会趁虚而人, 而青年男性为此病的高发人群。不少士卒应该就是受此戕害。
史官记录时只看到寒冷风雨中士兵、牲畜蒙难的惨景, 并不能理解高原( 山) 反应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所以只强调了风雨( 镶) 的影响。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大斗拔谷事件, 则所谓“ 六月冻死人畜” 之谜迎刃而解。


丙午,次张掖。

丙午日,停驻张掖。隋炀帝准备在此会见高昌王及西域诸部酋长。

壬子,高昌王麹伯雅来朝,伊吾吐屯设等献西域数千里之地。上大悦。

壬子日,高昌王麹伯雅来朝拜,伊吾吐屯设等献上西域数千里的土地。皇上非常高兴。

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

癸丑日,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

自隋军在覆袁川大败吐谷浑,使其可汗伏允率数十骑逃走,西奔党项,其地皆空。今青海大部,南疆和甘南川西北一带地方,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皆为隋有。遂在吐谷浑地置西海(置伏俟城),河源(置在赤水)、鄯善(今若羌)、且未(今且未)四郡,大开屯田。

丙辰,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

丙辰日,皇上亲临观风行殿,陈列丰盛的文物,演奏九部乐,设鱼龙曼筵,在殿堂上宴请高昌王、吐屯设,来宠幸和特别优待他们。蛮夷陪列的有三十多个邦国。

戊午,大赦天下。开皇已来流配,悉放还乡,晋阳逆党,不在此例。陇右诸郡,给复一年,行经之所,给复二年。

戊午日,大赦天下。开皇以来流放发配的罪人,都释放回乡,晋阳的逆贼党羽不在此列。陇西各郡,免除一年徭役,所经过的地方,免除二年徭役。

秋七月丁卯,置马牧于青海渚中,以求龙种,无效而止。

秋季七月丁卯日,放马在青海水泽中牧养,来求龙种,没有成效作罢。

“求龙种”是隋炀帝西巡活动中的最后一项重要事情,发生在隋炀帝返程途中。

而这个“求龙种”其实是来自于青海一带的传说,很多史料都有记载,例如《魏书》:

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者是也。

说白了就是来求优良马种的,在古代,拥有精锐的骑兵,是提升国家军事实力的重中之重,考虑到隋炀帝一直野心勃勃,欲成就一番大业,来吐谷浑求马种也就可以理解了。

九月癸未,车驾入长安。

九月癸未日,皇帝车驾进入长安。此次远征终于圆满结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