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是火力比对手有优势的?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战争此起彼伏。在冷兵器时代,能够拥有压倒性火力的优势是极为罕见的,因为武器的生产和技术水平限制了大规模、强效的火力输出。即便如此,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战役中,一方确实能够凭借其在武器、战术或装备上的突出优势,形成事实上的火力压制。

下面我将梳理一些中国历史上,一方在火力或与之相关的装备、战术上占据明显优势的战役,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中的细节,力求呈现出真实的历史感,而非生硬的AI叙述。

1.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弩的运用与战术的结合

长平之战无疑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惨烈也最具战略意义的战役之一。在此役中,秦军统帅白起能够取得最终胜利,除了其高超的战术运用外,他对当时最先进军事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也是关键因素。

火力优势的体现:

大规模装备弩兵: 在春秋战国时期,弩已是一种重要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射程远、穿透力强、精度高,而且相对于弓箭手,弩兵的训练难度相对较低,易于大规模装备。秦军作为当时强大的军事机器,其弩兵的规模和装备水平在战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军的强弩之众是其重要战斗力。
战术上的密集射击: 白起在坑杀赵军降卒前,并非直接进行肉搏。在包围并消耗赵军的过程中,秦军的弩兵被部署在有利地形,对赵军的突围企图进行持续的压制性射击。这种密集、集中的箭雨能够极大地杀伤赵军的士气和有生力量,使其难以组织有效的反击。可以想象,当数万甚至十万秦军的弩箭同时射出,形成一片扇形死亡区域,对于缺乏有效防护的赵军来说,其杀伤力和心理震撼是巨大的。
对赵军的消耗战: 赵军在长平被围困长达40余日,粮草断绝。在此期间,秦军并非仅仅依靠围困,而是通过持续的骚扰性攻击和远程火力消耗赵军的体力、意志和兵力。每一次赵军试图突围或寻找出路,都会遭到秦军弩箭的密集打击,这使得赵军在绝望中不断损耗。

战役细节的描述:

长平之战的初期,秦赵两军在长平原上展开对峙。赵括虽然勇猛,但其指挥缺乏经验,被白起诱入秦军早已布置好的战略包围圈。当赵军的粮道被切断,陷入绝境之时,秦军的优势便得以充分发挥。白起并非急于进行总攻,而是采取了“围而歼之”的策略。在包围圈内,秦军的步兵负责封锁,而大量的弩兵则被部署在包围圈的外围和侧翼。当赵军试图冲击秦军的包围圈时,往往会面对如雨点般的弩箭。这些箭矢不仅能够穿透赵军简陋的甲胄,更能制造恐慌,使其队形散乱。

尤其是在赵军粮草耗尽,士气低落,开始绝望地试图突围时,秦军的火力优势就显得尤为致命。白起调集了大量的弩手,对准赵军突围的方向,施加了最为猛烈的远程打击。这种箭雨的密集程度,即便在历史文献中也难以详细描绘,但可以想象,它会像一场可怕的收割,将试图冲破防线的赵军士兵成批地击倒。最终,当赵军无力再战,被彻底围困时,白起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坑杀降卒。但在此之前,秦军在战场上的火力压制已经为这一结局奠定了基础,使得赵军几乎丧失了抵抗能力。

长平之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秦军在战术协同和远程火力运用上的胜利。它展示了在那个时代,如何通过规模化的先进武器和精妙的战术设计,形成对敌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火力优势。

2. 靖康之耻前的宋朝军队——技术与战略脱节

虽然靖康之耻是北宋灭亡的悲剧,但在此之前,宋朝军队在某些军事技术上,尤其是火器方面,是远远领先于其时代对手的。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先进的技术并没有转化为战场上的绝对优势,反而常常因为战略、战术的失误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火力优势,更多是指宋朝在火器研发和装备上的领先,而非能够全面压制金军的战术火力。

火力优势的体现:

火器的早期应用和发展: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火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如“火药箭”、“突火枪”(一种原始的管状火器,发射火焰和燃烧物)、“霹雳炮”(一种爆炸性火器,内装黑火药和铁蒺藜)等多种火器。这些火器在当时的军事领域是具有革命性的。
装备的先进性: 相对而言,宋朝军队在火器的装备数量和种类上,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特别是在防御战中,如守城战,宋军能够依靠这些火器对攻城者造成巨大的杀伤和阻碍。
战术上的局部应用: 在一些对金的作战中,宋军也曾尝试将火器投入实战。例如,在一些防御战或攻坚战中,火器能够对敌人造成恐慌和混乱。

战役细节的与反思:

尽管宋朝拥有领先的火器,但为何在与金军的战争中屡屡失利?这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因素。

首先,宋朝的火器虽然在技术上先进,但在实战中的运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很多火器是用于破坏城墙、制造混乱,或者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远程攻击,其有效射程和威力仍有局限。与金军依靠骑兵的快速冲击和强大的野战能力相比,宋军的火器在野战中的作用更为有限。

其次,宋朝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存在严重的问题。长期的重文轻武导致军队士气不高,训练不足,将领素质参差不齐。金军凭借其强大的骑兵优势,能够迅速机动,避开宋军的坚固据点,直击其薄弱环节。而宋军则常常依赖固守城池,一旦城池被突破,其火器优势也难以发挥。

以开封保卫战为例,宋军装备了大量火器,但面对金军强大的攻城能力和骑兵冲击,这些火器并未能扭转战局。金军的士兵也逐渐适应了宋军火器的发射规律,并找到应对的方法。例如,一些金军会利用特殊的盾牌抵挡箭矢和火球,或以更快的速度冲破火器的射击区域。

更令人痛心的是,宋朝朝廷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经常出现指挥失误和政策摇摆。在关键时刻,宋军并未能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形成有效的反击。反而因为各种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决策失误,削弱了自身的战斗力。

所以,虽然宋朝在火器技术上拥有理论上的火力优势,但这种优势未能转化为战场上的实际胜利,恰恰说明了技术并非战争的全部,战略、战术、士气、将领能力等同样是决定性因素。靖康之耻,是技术优势在战略失误面前被无情碾压的典型案例。

3. 明朝中期之后的火器发展与对付蒙古骑兵的尝试

明朝,尤其是中后期,在军事技术上有了新的发展,其中火器方面尤为突出。面对北方的蒙古骑兵威胁,明朝也尝试将火器大规模装备军队,以期达到压制对手的目的。

火力优势的体现:

火器的发展与普及: 明朝继承并发展了宋元时期的火器技术,并积极引进欧洲先进的火器知识(如红夷大炮)。火器种类更加丰富,包括各种口径的火铳(火绳枪)、火炮,以及用于攻城和野战的多种火箭、炸弹等。
装备的加强: 明朝在一些战役中,会集中装备大量火器。例如,在蓟州、辽东等边防地区,火器的配置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高。
战术的尝试: 明朝的将领也开始探索将火器融入步兵和骑兵的战术配合中,例如以火器对敌方骑兵进行远程压制,为己方步兵和骑兵的进攻创造条件。

战役细节与挑战:

虽然明朝在火器装备上有了显著提升,但其在对付蒙古骑兵时,火力优势的体现并非总是压倒性的,也面临诸多挑战。

骑兵的机动性与火器射程的矛盾: 蒙古骑兵以其惊人的速度和强大的冲击力而闻名。虽然明朝的火器能够对骑兵造成杀伤,但早期火器的射程有限,且装填速度较慢。当蒙古骑兵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时,明军的火器部队往往难以捕捉到有效的射击机会,或者在火器装填过程中就被骑兵冲破阵线。
战术配合的不足: 尽管有将领尝试将火器与步骑兵进行协同,但实际的战术配合效果并不总是理想。火器部队常常需要相对稳定的地形和支援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而蒙古骑兵的灵活作战,使得这种协同变得异常困难。
火器维护与后勤: 大规模装备火器也带来了巨大的后勤压力和维护难题。火器在作战中的损耗、弹药的供应、维护保养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技术支持,而明朝后期,随着国力衰退,这些保障往往难以到位。
局部优势 vs. 全面压制: 在一些防御性战役或攻坚战中,例如在固定的城池或工事中,明朝火器部队能够发挥出显著的火力优势,有效地阻止蒙古骑兵的进攻。例如,在山海关等坚固的城池,明朝的火炮能够给予攻城骑兵巨大的杀伤。但是,在野战中,要形成对蒙古骑兵的绝对火力压制,仍然非常困难。

一些战役,如萨尔浒之战(明朝战败),虽然明军装备了大量火器,但由于后金军队的战术得当(例如利用地形分散明军阵型,避免直接与明军火器部队硬碰硬),以及明军内部的指挥失误和士气问题,导致火器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反而成为其溃败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明朝在中后期,尤其是面对与欧洲接触后,其火器技术确实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面对如蒙古骑兵这样高度机动且战术灵活的对手时,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战场上的火力压制,还需要依赖于整体的军事素质和战术的创新,这在明朝后期是存在明显短板的。

总结

在中国古代,能够形成“火力优势”的战役,往往不是简单的武器数量堆砌,而是技术、战术、组织和战略的综合体现。从长平之战中弩的战术运用,到宋朝火器发展的技术领先却战略失误,再到明朝火器与骑兵对抗的复杂局面,都说明了这一点。真正的火力优势,是将先进的武器装备,通过精妙的战术设计,在最关键的时刻和地点,以最具破坏性的方式施加于敌人,从而奠定胜局。这些战役的细节,无不展现了中国古代战争在技术革新和战略智慧上的探索与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松山围攻战。


松山战役中的炮兵
参加正面进攻的炮兵,除了各军的炮兵营,各师团的迫击炮、步兵炮以外,由集团军指挥的炮兵,有炮十团(团长胡克先、黄埔六期学生,该团火炮为德式十五公分榴弹炮、射程为15000米)和我们炮七团(团长郑琦,黄埔七期学生,浙江宁波人)第一营。我们营的火炮有两种,一个连为(苏)式762野炮,两个连为115榴弹炮。

上面说的实际上只是配属战役总指挥部的远程炮兵。进攻松山的兵力是集团军级的,不算这些重炮,下面的军、师、团加起来还有近百门7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迫击炮另算),尤其是其中2门德国150炮和几十门美国105炮,在中国战场上算得上威力惊人。当时的炮十团副连长回忆过炮兵火力的绝对优势:



日军的火力是这样的:

日本人眼中的松山战役
野炮第五十六联队第三大队
步兵第一一三联队联队炮中队(缺二分队)
共计炮: 22门(山炮12门、100毫米榴炮8门、速射炮2门)

可见无论是比数量,比口径,日方都是绝对劣势。而且中方此战掌握绝对制空权,还有强大的轰炸机。松山战役第一波进攻就有几十架的b25,支援明显压制了日军的炮兵,甚至很快干掉了日军的弹药库:


而日本人对空防御基本靠忍,居然也有战果……

日本人笔下松山战役
作为对空防御,在兵舍上涂装了煤灰、在屋顶上铺盖上南瓜叶,把阵地内的通道也用落叶散乱化的进行了伪装。
对空射击,给小股阵地的步兵炮配备了榴散弹来应战。步兵炮、速射炮能对空射击吗?前来视察的参谋笑话他们道:
”真傻!能够打到飞机吗?不信你们试试看,明白了吗?“
北九州部队那种不服输劲头有时显得有点粗野。
此后不久,敌机来袭,低空侦查阵地。敌方预料到阵地上没有防空武器,可能才尝试着低空侦查。
对于头顶上的飞机,士兵们气愤的用轻重机枪应战,当时竟然被步兵炮、炮兵的机关炮罕见击落下二架飞机来。
他们马上从击落的敌机上拆下4门机关炮,装上支架,使他马上变成了自己的防空机关炮。

众所周知,松山战役虽然有绝对的火力优势,但打的非常囧。包围圈里只有1200多日本人,其中还有300个生病逃不掉的伤兵,100个卫生兵,40个辎重兵,40个防疫给水部队的后勤兵,一线有效战斗力量大概是不到800人。六七百条枪加上前面说的22门炮,期间只得到过6架飞机空投武器弹药,打到一半水源还被中国炮兵干掉了,松山守备队可以说是绝望的孤军。结果几万中国军队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伤亡近8000(阵亡4000)才打下来。实在对不起自己的优势火力。

(裕仁)18年初,终于在主阵地与崖方阵地中间北侧的山谷中发现了水源。以后又研究出了给各阵地配水的方法,即用汽车发动机做成的抽水机将水源地(第一水槽)的水抽到约20米高的炮兵队兵舍两侧的高地,在之间挖成一个蓄水槽,又用同样的抽水机将水抽往纪念碑两侧高地的配水池里,用铁水管将这些水输往各兵舍地区。完成了这股简易水道,并于19年元旦开始用这条水道向各营区输水。


这个费尽心机才开发的设备,竟在19年7月中旬的拉孟龙陵城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第一蓄水槽被敌人炮火击中遭破坏,水道设备也失去了它的功能。从那以后,守备队直到玉碎为止,官兵们都忍受着干渴的煎熬,艰苦顽强地战斗着。


最丢脸的是,日本这几百步兵居然屡屡对几万中国军队发动反突击,多次用刺刀把中国军队赶下山。以至于中方指挥官宁可用无差别轰炸来换命,也不相信中国步兵的战斗力:


但日本人步兵甚至没有放过中国炮兵,最成功的一次反击杀进了炮兵阵地,干掉了好几门火炮,又撤回日军防线。

松山战役,日军角度

这时守备队的战斗力又减少到二百多名。


此际,金光守备队长为了破坏最使我感到棘手的敌火炮,提高守备队士气,组成了挺身破坏班。

从各阵地抽调出四名为一组,编成七个班,共计28人。准备破坏本道阵地西北方高地的山炮,崖阵地西面的中迫击炮,原口山中部的120榴弹炮,百壁阵地附近的120榴弹炮,以及联盟到惠通桥之间的汽车队等。


八月八日、九日两天,身着便衣(支那服)的破坏班,各自携带着手榴弹、手枪和穿甲暴雷,乘着月夜,从敌第一线的间隙出走。


破坏班的行动断然于八月十日24:00时间开始,这是预定的时间,突然在本道阵地的高地上发出闪光,然后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接着从白壁阵地的炮兵阵地也传来了爆炸声。


挺身破坏班于十一日、十二日两天回到了主阵地,报告说28名中两名战死,其余安然无恙,炸毁了山炮两门、120榴弹炮一门、迫击炮两门、机关枪一挺和一辆货车,敌兵约150名溃逃。


最后中国军队还是靠“土办法”来解决步兵士气低落,不敢近战,不愿进攻坑道的问题——工兵爆破。虽然这从根本上和中国军队的总体战略相抵触——滇西战役的目标就是以优势兵力火力迅速取胜,打通跨怒江的国际通道。可以说,自从中国军队决定用坑道爆破来对付这支小部队那天起,日军的战略目标就实现了。

老兵忆松山血战
谭祖幼清楚地记得当时工兵挖坑道的场景。他回忆说:“我亲自看到他们打的地道,天天都在挖。还不能只挖地道,白天我们还是一样地要派点人去攻打,要哄着他(日军),不哄他发现了就要来搞破坏……我们这边连晚上都没得休息,一直挖到他那个碉堡下面,放进去的炸药也是美式的……”

8月20日上午9时15分,随着军长何绍周在电话中下达的一声“起爆”!沉闷的爆炸声响起,整个松山都动摇了。松山主峰的堡垒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炸飞,石头、树木、汽油桶与日军的残肢漫天飞舞,主峰上的日军堡垒几乎都被这股强大的力量冲为齑粉。谭老说,松山主峰起爆之时,他们营部的工事被震得像地震一样地动山摇。另一位参加松山战役的老兵张羽富在其回忆文章中这样描述子高地的爆破情景:“我看见一股浓浓的烟柱窜起来,越来越高,烟柱上有一顶帽子,很像电影上放的原子弹爆炸。烟柱足足有一两百公尺高,停留在半空中,久久不散。”松山大爆破振奋了在场每一个中国军人的心,他们热血澎湃,士气高扬,一鼓作气攻下了主峰。

主峰已被我军攻占,但敌军指挥官金光惠次郎当晚从各阵地抽调士兵,利用夜色对子高地进行夜袭。双方反复鏖战至22日,子高地又落入敌手。听闻这个消息的军长何绍周与副军长李弥要求部队不惜任何代价,必须在明日夺回子高地。

在松山战史中记载,我军为夺回失去的阵地,82师的副师长王景渊组织了30人的敢死队,并令随从打开几个装满关金票的大箱子,当场宣布:“今天每人暂发5000元,夺下‘子高地’再发5000元。”受到鼓励的敢死队员们个个奋勇杀敌,片刻功夫便突入子高地。

而同在松山作战的谭祖幼老人也告诉了我一个类似的场景,他说:“我记得我们那个团长说‘跟着我来,我还有点私房钱,只要拿下(松山),我赏你们一个人十块钱。’十块钱管钱哦,那时候一个月只得两块钱。

松山战役最终在9月7日结束,距离数吨炸药的爆破已过去18天。日本人以1000残兵拖住了中国军队主力2个月,尤其是卡住了滇西惠通桥头,避免中国打通国际援助通道。可以说是以极小的兵力发挥了战略性作用,更何况还杀伤了7倍的兵力。在中国军队的视角看,就是一场中小型战斗打出了战略会战的气氛……所谓一寸山河三尺血是也。

相关回答:

为什么近十年来抗战电视剧偏爱描写「纨绔少爷」「江湖大佬」参加抗日? - 马前卒的回答

为什么只有中国采用“反法西斯战争”这个说法?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怎么没人提一江山岛之战

之前不久的1954年11月15日,我海军用鱼雷艇伏击击沉伪“中华民国国军”海盗主力军舰”太平号“,伪“中华民国国军”海盗船队胆寒,不敢出战。

1955年1月18日,我军第一次海陆空协同,188艘舰艇、184架作战飞机支援,陆军登陆一江山岛,全歼在浙江沿海地区像倭寇一般烧杀掳掠作恶多端的伪“中华民国国军”海盗(很多系逃亡地主恶霸土豪劣绅)。

不久之后,大陈岛的海盗在米军包庇下全部都连夜逃命去了台湾,浙江全境解放。

海盗团伙现在貌似改行做了诈骗团伙……

user avatar

居然没有人提到马踏里西山战斗?

血染的赌局:朝鲜战争马踏里西山之战

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技战术水平的代表作。经历了与全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化军队三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得益于自身超凡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志愿军已经完全适应了高火力密度下的现代战争,并摸索出了一整套在朝鲜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及其有效的作战方式,并且证明了在火力相当或者有一定优势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全方位地压制美军。这是一只伟大的军队学习能力,战术素养,勇气和牺牲精神的集中体现。

user avatar

我兔火力优于敌人,战史上有N次,对,是N。

孟良崮上张灵甫自寻死地,PLA的火炮炸在光秃秃的石头山上,74师官兵避无可避,蹦起的碎石又造成了大量二次杀伤,这在国军战后的检讨会上被多次提及。

东野攻锦州,范汉杰惊诧于PLA的炮火组织,城内火力点在火力准备阶段就被拔除了大半。

塔山阻击战,4纵炮团被野司通令嘉奖,被授予称号“威震敌胆炮团”(目前这支部队隶属驻港部队),即便国军当时最大吨位的巡洋舰重庆号(来自英国赠送的HMS林仙级曙光女神号)近岸射击,依然无法压制PLA炮兵。

上甘岭战役反击阶段, 12兵团组织原定于支援白马山方向的38军炮兵隐蔽机动与12军15军炮兵汇合,1小时内发射2个弹药基数,大炸逼美军都狂呼受不了。

……

与普通人的认知所不同的是,PLA虽然一直强调小米加步枪精神,但是从1927年建军开始,就一直在学习,模仿世界先进军事力量。埃德加帕克斯诺等西方记者对陕甘边区的访问中就很多次提到这些,甚至有西方记者在红军教室里拍到过红军教员正在给学员们讲解什么是航母,要知道,那时是1936年,连日美两个首先编列航母的国家都处在探索航母实际作战功效的年代。对于红军一大群可能连海都没见过的土包子来说,这简直是超前到姥姥家了。

(我在萨苏的博客上看到红军研究航母的挂图照片,就顺便放出来)



上图是从下图里截出来的,可以清晰的看到列克星敦号,原来红军也爱我家太太(舰娘梗,USS梗,不懂的同学,你们听说过战舰少女R么?)啊



红军、八路、PLA的优秀指战员无一不是火力运用的行家,就连李云龙这样的大老粗,围攻县城的时候都知道把意大利炮拉上来压制敌人。


因为一直火力孱弱,所以PLA无时无刻不在渴求变强,因为曾经被日本人炮兵轰完步兵冲的战术占去了大半个中国,所以中国军队一直有火力不足恐惧症。

这个恐惧症的巅峰就是中国的集团军属旅,编列火炮的数量其实远远超过美军(美军呼叫火力支援能力超强,不需要在一线编列巨量火炮)中国的机步班,除了突击步枪外,还人手一只火箭筒……


兔子大炸逼也打出过相当辉煌的战绩,且看我在另外一个问题里的回答:

作者:例不虚发探花郎

链接:

战斗中火炮的作用是什么? - 例不虚发探花郎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712松毛岭大战,这一战,可谓是我国建国后打出的最漂亮的几战之一,与云山之战,瓦弄大捷不遑多让。是役,歼敌3500余人,我军伤亡不足100。

712战前,我军根据情报和当面敌军动向已经分析出越军将在几日内有大规模的进攻,没有想到的是,越军最后是集中了两个精锐师大约6个团的番号以及一个炮兵旅下决心一次性把我军从松毛岭区域驱逐出去。

顺带一提的是,指挥这一战的前线步兵团长正是现在的总装部长张又侠上将。张又侠上将是我国开国上将张宗逊之子,真正的将门无犬子,依靠实战之功一步步升迁上来的。有意思的是,张宗逊老爷子也当过总后的部长。

1984年7月12日凌晨,14军再次得到情报,当面越军即将发动进攻。炮团团长下到前线指挥所,问张又侠:“如果你是越军指挥官,指挥这次进攻,你会让部队事先潜伏在哪里?”张又侠率部4月底夺占松毛岭后,对当面地形已经研究透了,略一沉思,在地图上指出了距离一线500-1000米的两个溪谷地带,炮兵团长根据张又侠的指示,凌晨3点119炮群实施火力急袭,搅乱射击,然而炮弹打过去,爆炸声结束后,前线依然静谧。炮群又打了照明弹,一线哨所还是报告没有反应。张又侠和炮兵团长大眼瞪小眼:“真是邪门”,两个人无奈只好睡下休息去了。

事实上,事后根据情报得知,这一次火力急袭,直接盖到了越军潜伏的两个营头上,两名营长当场阵亡,两名副营长重伤,两个营伤亡过半,失去指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越军依然不发声响,轻重伤员无人呻吟,坚持潜伏,可见邱少云也并非为我国独有。

凌晨5点,越军设法将被重创的两个营接应下去,尖刀部队偷偷潜伏接近,发动了对我军的进攻。142号高地前沿哨所不幸被越军摸掉,万幸的是,在越军摸进第二道阵地的时候,触发了地雷,前沿阵地立刻反应过来被越军偷袭,开始还击。

但是一开打,才发现,不对,越军派特工或者小规模部队摸我军哨所不是第一次,往常情况下,我军都是用标定火力的连排级重机枪、迫击炮予以威力吓阻,这一次我军的连级火力点刚一开火就遭到了越军前线直瞄火炮的射击,越军的炮兵旅也开始开火,压制我军火力支援,一时间142高地被越军炮火隔断,根本支援不上去。

这个时候142高地上的指挥官是张又侠团的一名代排长李海欣,这一战也成就了李海欣高地的赫赫威名,不过与现有记录稍有不同的是,我们最早看到记述里的李海欣,不是无所畏惧的超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李海欣懵了,没错,142高地被越军一个加强连合围,而李海欣能收拢的战士只有区区14名,越军炮兵旅开始压制我军支援,漫天的炮火中,李海欣这个高中生懵了,只能和战士们一起抱头蹲在工事里,迟迟发不出一个命令。

这个时候,不知道是哪个战士喊了一嗓子:排长,越南鬼子马上要踏上定向雷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嗓子把李海欣喊醒了,定向雷,定向雷,李海欣终于慢慢反应过来,下令战士按照标准步兵班组环形防御,命令通信员呼叫后方团指。

根据团指当事人事后回忆,还好电话线没被越军炸断,李海欣刚叫通时,整个人非常慌张,在张又侠连声喝问下总算能报清了前线的大概情况:“越军,越军,攻上来了,三个方向!”就在李海欣与后方通讯过后,他越来越冷静,先率领两个小组向前运动引爆了坑道里预设的定向雷给越军前锋重大杀伤,接着指挥战士们依托阵地,牢牢把越南军队顶在了142高地前沿,很不幸的是,在引爆定向雷的过程中,李海欣被越军手榴弹炸伤,由于无法后送,李海欣在142高地坚持指挥,最终因失血过多光荣牺牲。

话分两头,在团指,终于知悉了前线的具体情况。越军分三个方向?张又侠叫通了炮团:“我的人被围在142高地了,给我狠狠打,不准伤到我的人。”

PLA炮群开始开火,就像打水漂时的涟漪一样,炮群以142高地前沿阵地为圆心,怒吼的火力一圈圈推出去,越军本来遭遇了142高地步兵排的坚决抵抗,正在混乱的重新组织进攻,遭遇炮群齐射打击,直接发生了总崩溃,辛苦偷袭拿到手的一线哨所,也不得不放弃。

越军指挥也志在必得,严令越军炮群与我军对射,根据李海欣高地最后幸存的勇士回忆,当时战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实际上,他的回忆发生了重大偏差,712当天天气晴好。根据在二线参战的士兵讲述:所谓的阴云密布其实是因为一线炮弹爆炸的硝烟已经遮蔽了天际,而所谓的电闪雷鸣,更是一道奇景,二线步兵惊讶的看到,中越两军火炮对射之激烈,以至于有少量炮弹直接在空中相撞爆炸,流星火雨,宛如雷公临凡。

越军的火力很快就支撑不住了,不仅是火炮数量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越军炮兵旅发现,只要他们一开炮,过不了多长时间,立刻会遭到PLA纵深炮群的精确打击,越军辛苦布置好的十几个阵地,瞬间损失过半,越军总指挥得到了错误的信息:“142高地上必有PLA的炮兵观察所,不然不可能打这么准”越军总指挥随后声色俱厉的命令前线部队必须拿下142高地,否则炮兵无法实施支援。

事实上,这是我军从瑞典秘密进口的辛柏林反炮兵雷达(早期的一种相控阵雷达,可以测算敌火炮弹道)第一次发挥功效,越军炮兵一开火既被我们发现。在现代战场上,意志固然可贵,科技更是决定性的力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总算也轮到我军打一次代差战争。

越军炮兵被我军炮群配合反炮兵雷达压制,前线步兵在我军火炮收割下死伤枕藉,上峰还给他们下达了悍不畏死的命令。就在这种生死煎熬中,越军却迎来了转机,我军的炮火突然稀疏了起来,越南指挥官见状大喜,一次性投入预备队,准备一鼓作气吃下既定目标。

我军的炮群也遇到了困难,原先准备了2.5个弹药基数,凌晨搅乱射击和第一阶段试探性反击消耗了0.5个基数,对射又消耗了1个多,现在各炮组弹药都有见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昆明军区,红河州政府组织了向前线疯狂的运输。不仅仅是军车,红河州政府拦截了一切可以运输炮弹的民用车辆,改革开放带来了的国力提升,在这一年初步看到了最直接的功效,跑运输的大车司机,拉牲口的货车司机,一听是往前线运炮弹,二话不说,立刻将货物和生猪赶下车,因为经济发展,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民用车辆,因为有了400多辆民用车辆的帮忙,仅仅在一个小时之内,前线炮群的弹药基数补充到了6个。

6个弹药基数,意味着在一次通常常规战役中,炮群维持6天作战所需要的弹药量,而现在,在敌人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钢铁,全部倾泻到敌人头上。

被压在142高地跟前的越军抬起了头。

越军的预备队冲出了隐蔽集结地。

他们以为中国人要不行了,要屈服了。

小米加步枪的中国人都从来没屈服过,遑论武装到牙齿的巨龙。

听我怒吼!


斩头,重迫击炮吊射,团属火力压制射,59坦克爬上阵地最大俯角射击,刚站起来的越军先锋又被揍趴下了。

去尾,军属炮群压制射击,火箭炮群急促射,越军炮兵彻底哑火。

打屁股,榴弹炮,加农炮疯狂开火,越军刚刚冲出隐蔽地域,就彻底被炮火拦阻住,进退不得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2007年松毛岭的照片,越军在1984年7月12日,就痛苦的被压制在松毛岭前的开阔溪谷,身处炼狱之中。

按照以往的剧情,这个时候就该步兵冲锋结束战斗了吧?

不,我们国家士兵的生命是宝贵的,以前我们国家贫弱生产不了那么多钢铁和炮弹,只能用士兵的英勇弥补这种遗憾。

事实上,我们中国人,也是擅长用海量的炮弹解决问题的呀。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能解决你。
什么是暴力?暴力就是1984年7月12日松毛岭一道道的弹幕,如火墙般反复犁过去,对,犁地,深翻,不留一寸死角。
什么叫洗地?这就叫洗地。洗过之后,寸草不生。

pic1.zhimg.com/v2-df039" data-rawwidth="603"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3" data-original="pic1.zhimg.com/v2-df039">



712大战过后,前线部队拍摄了战场片段送回中央军委。久经战阵的叶剑英元帅看完后说了一句话:“淮海大战后,我就再也没见过这么多敌人尸体。”

是役,越军可信伤亡人数在3500人以上,六个团级番号被打残。因为PLA火力过于炽烈,大部分伤员得不到救治,痛苦的呻吟着死在那片开拓地上,越军第二军区被越总参通报批评,越军战役指挥被迫辞职。

这,就是战斗中火炮的作用吧。
(有同学说这张通告是后来伪造的,我查过好像是战地通告应有其事,至于这张实物,其实我自己也觉得不太像当时的产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