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神回复」?

回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神回复”,它们或是机智的辩驳,或是幽默的讽刺,或是深刻的哲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幽默感。以下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例子:

1. 司马迁驳斥李陵之罪——“犯而不校”的智慧

背景: 西汉时期,名将李陵奉命出击匈奴,却因寡不敌众而被俘。汉武帝震怒,群臣纷纷谴责李陵叛国。当时担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认为他不应被视为叛徒。

司马迁的神回复(非原话,但意境如此):

“臣以为,李陵作战,英勇无比,虽败犹荣。彼时孤身一人,身中数箭,兵刃皆折,仍与敌殊死搏斗,直至力竭被俘。此非贪生怕死,乃是战败身死之辱也。陛下以天威震慑匈奴,而李陵亦以一人之勇,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不屈的篇章。若因此而论罪,则天下勇士,岂不敢上前? 陛下欲以匈奴之语,定中国之臣子之罪,臣以为不妥。彼降匈奴,乃为求生,亦为探听虚无。陛下若信其言,必能灭匈奴;若不信其言,亦不必以一人之罪,而失天下之士心。”

详细阐述:

“犯而不校”(意译): 司马迁并没有直接说李陵无罪,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成语“犯而不校”,意思是即使被冒犯了,也不与之计较。他将“犯”解读为李陵被匈奴所“犯”,而“校”则可以理解为被计较、被定罪。他认为,李陵的战败是被动的,不应因此受到责罚。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司马迁首先描绘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惨烈场景,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打动汉武帝的同情心。接着,他从国家大义的角度出发,强调李陵虽败犹荣,其精神值得肯定,如果因为战败就严惩,会寒了所有勇士的心。
区分“降”与“叛”: 司马迁指出,李陵是被迫投降,是为了生存,也可能是为了伺机报效国家。他强调匈奴的“言语”不足以作为定罪的依据,暗示汉武帝不应被敌人的语言所左右。
国家利益至上: 司马迁最后更是点明了关键,如果李陵的降敌能够为国家带来信息(探听虚无),那么从国家利益角度看,这种“降”或许是有价值的。他提醒汉武帝,不要因为一人之事而失去更多忠心耿耿的士人。

结果: 司马迁的这番话虽然没有立即改变汉武帝的看法,但却触动了汉武帝内心深处对臣子忠诚的考量。然而,汉武帝仍然震怒,不仅没有赦免李陵,反而因此迁怒于司马迁,将其处以宫刑。但正是因为司马迁的这份坚持,才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史记》,也让“犯而不校”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处世哲学。

2. 诸葛亮巧答吴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

背景: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前夕,东吴都督周瑜欲试探诸葛亮的才智,便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否则就要按军法处置。诸葛亮却说只需要三天。

诸葛亮的神回复(以及实施过程):

诸葛亮非但没有制作弓箭,反而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都扎满了草人,并下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当时江上大雾弥漫,对面看不见人。吴军士兵听到鼓声和呐喊声,以为是曹操大军前来偷袭,惊慌失措。诸葛亮船队靠近曹营后,船上的草人已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天亮雾散时,曹操军得知被骗,但已无计可施。诸葛亮满载而归,得到了十万多支箭,只用了三天时间。

详细阐述: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是诸葛亮面对周瑜刁难的根本策略。周瑜想要“造箭”,诸葛亮便利用了“箭”来解决问题,但不是通过制造,而是通过“借”。
利用自然条件: 诸葛亮精准地把握了当时长江上大雾弥漫的天气条件,将其变成了自己计谋的关键环节。
声东击西、攻心为上: 诸葛亮利用擂鼓呐喊制造曹军恐慌,同时利用草人吸引曹军的箭矢,这是一个典型的声东击西战术。他更是巧妙地利用了曹军的心理,让他们因为害怕而误射。
化被动为主动: 周瑜本想以此刁难诸葛亮,但诸葛亮却利用这个机会,不仅完成了任务,还狠狠地给曹操上了一课,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反而赢得了周瑜的敬佩(虽然周瑜也因此更加忌惮)。

结果: 诸葛亮的神回复不仅顺利完成了任务,更在三国演义中成为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充分展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和军事才能。

3. 汉武帝智斗匈奴使者——“射人射马”的霸气

背景: 西汉时期,汉武帝与北方的匈奴时有冲突。一次,匈奴使者来到长安,在宴会上言语傲慢,挑衅汉朝。

汉武帝的神回复(以及实施过程):

匈奴使者在宴会上,指着殿中一幅画有打猎场景的壁画,对汉武帝说:“画上的人正在射猎,这是你们的狩猎方式吗?”言下之意,是讽刺汉朝的士兵不如匈奴勇猛。汉武帝听后,微笑着反问道:“你问的是射人还是射马?”匈奴使者一时语塞。汉武帝接着说道:“我汉朝的士兵,射人射马,都很有本事。但如果只是射箭,那是为了捕猎。而我汉朝的士兵,是为了保卫国家,是为了杀敌!”说完,汉武帝命人取来弓箭,当场射杀了一匹战马,然后又命人射杀了一名匈奴的俘虏(当然,这是历史的艺术加工,更可能是指以臣服者的身份象征性地展示)。

详细阐述:

精准捕捉对方话语陷阱: 汉武帝一眼就看穿了匈奴使者话语中的“射人射马”的双重含义,并巧妙地将其引申为汉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反客为主,彰显实力: 汉武帝没有直接反驳匈奴使者的挑衅,而是通过一个反问,将话题引向了自身军队的实力。然后通过实际行动(射杀战马,象征性地“射杀”敌人),直接而有力地回应了对方的质疑。
升华主题,将军事实力与国家使命联系: 汉武帝最后将射箭的动作升华到保家卫国的层面,强调了汉朝军队的战斗意义和使命感,这是匈奴使者无法比拟的。

结果: 汉武帝的这一神回复,不仅震慑了匈奴使者,也向匈奴展示了汉朝的实力和决心。虽然具体的情节可能存在一些演义成分,但其核心的智慧和霸气是毋庸置疑的,成为汉武帝雄才大略的一个侧影。

4. 曹操巧答曹洪——“非吾所能也”的推辞艺术

背景: 曹操起兵时,曾向好友曹洪借钱粮,但曹洪却未能尽数供给,只给了曹操一些财物,并对他说:“家中有五头牛,你想要几头?”曹操大笑,回答道:“非吾所能也。”

曹操的神回复(以及事后表现):

曹操听完曹洪的话,并没有生气,反而大笑起来,并回答“非吾所能也”。意思是“我做不到啊!”。事后,曹操并没有因为曹洪的吝啬而记恨,反而对曹洪更加信任。

详细阐述:

委婉拒绝,化解尴尬: 曹操深知曹洪的为人,也知道他家底殷实,却只肯拿出一点点。如果直接指责,反而会失了脸面,也让两人关系尴尬。他用“非吾所能也”巧妙地推辞了曹洪多余的客套,同时也暗示了曹洪的给予不够慷慨。
体现政治智慧: 曹操的回复并非真的做不到,而是他预料到曹洪的这种回答,并用一种戏谑的方式来回应,既不伤和气,又能表达自己的不满。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因此与曹洪翻脸,反而让曹洪觉得他通情达理,为日后曹洪对曹操的支持奠定了基础。
后来的回馈: 后来曹操果然发达,对曹洪封官赐爵,优待有加,甚至在曹洪得罪曹丕时,也出手相救,这都显示了曹操的政治胸怀和知恩图报。

结果: 曹操的这句“非吾所能也”,看似简单的拒绝,实则包含了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以及他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没有因为一时的困难而与朋友闹翻,反而赢得了朋友的忠心,为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5. 周亚夫细嚼“不慎”,辩倒梁王——逻辑的力量

背景: 西汉时期,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梁王刘武进京,对封地被削感到不满。一次,在朝会上,梁王刘武对丞相周亚夫说:“我梁国被削去的封地,现在都归还给我,也只是‘不慎’而已。”这句话暗含指责周亚夫在处理梁王封地问题时“不小心”,并非故意为难。

周亚夫的神回复(以及实施过程):

周亚夫听后,并没有立即反驳,而是不动声色地将梁王的话重复了一遍,但稍作修改:“陛下,梁王说的是‘不慎’。”然后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臣以为,‘不慎’二字,正是对国家大计的冒犯!”

详细阐述:

咬文嚼字,抓住关键: 周亚夫敏锐地抓住了梁王话语中的“不慎”二字,并将其作为辩倒梁王的突破口。
扭转语境,提升高度: 梁王说的“不慎”是指自己的封地被削是“不小心”造成的,周亚夫却将其解读为“不慎”(不谨慎)对待国家大事,是“冒犯”。他将一个看似无伤大雅的用词,提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
逻辑严谨,不容辩驳: 周亚夫的这一招非常厉害,它利用了语言的歧义,将梁王原本想推卸责任的说法,变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梁王本想为自己的失误辩护,反而被周亚夫用“不慎”一词置于了更不利的境地。

结果: 周亚夫的这番“神回复”,让梁王哑口无言,无法辩驳。虽然他本意想为自己开脱,却被周亚夫的逻辑辩驳得体无完肤,显示了周亚夫作为汉朝名将的严谨和智慧。

这些“神回复”只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智慧、幽默和深刻的内涵,至今仍为我们所津津乐道,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它们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质疑或挑衅时,灵活运用智慧和语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王守仁受封新建伯,入朝谢恩,所戴冠冕上垂下来的丝帛遮住了耳朵。有人问他,你是耳朵冷吗?王守仁答:“是你眼热了”。

王守仁初封新建伯,入朝谢,戴冕服,有帛蔽耳。或戏曰:“先生耳冷耶?”王曰:“是先生眼热。” ——《舌华录》

2、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曾禁止屠杀。娄师德到陕地出差,厨子端来羊肉,娄师德问哪来的肉,厨子说是豺咬死的羊。娄师德说,好,这豺可真懂事。过会厨子又端来鱼,说这也是豺咬死的鱼。娄师德说你个大傻逼,为啥不说是獭咬死的?

则天朝大禁屠杀。御史娄师德使至陕,庖人进肉。问:“何为有此?”庖人曰:“豺咬杀羊。”师德曰:“豺大解事!”又进鲙,复问之。庖人曰:“豺咬杀鱼。”师德叱曰:“智短汉!何不道是獭?” ——《古今谭概》

3、唐朝时候,宫里曾经想过把马粪卖出去以拉动GDP,算下来一年能挣二十万,但刘仁轨不同意,说这样后人会说大唐皇帝是卖马粪的。

少府监裴舒,奏卖苑中官马粪,岁得钱二十万贯。刘仁轨曰:“恐后代称唐家卖马粪。”遂寝。 ——《朝野佥载》

4、宋人李廷彦写了一首百韵诗献给长官,里面有一句“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长官看了很是感慨,说你家可真惨啊。李廷彦说,那都没有的事,我就是为了押韵。旁边有人接话道:“那你为啥不说‘爱妾眠僧舍,娇妻宿道房’?还能保住兄弟”。

李廷彦献百韵诗于上官,中云:“舍弟江南没,家兄塞北亡。”上官恻然,曰:“君家凶祸,一至于此!”廷彦曰:“实无此事,图对偶亲切耳。”一客谑云:“何不言‘爱妾眠僧舍,娇妻宿道房’?犹得保全兄弟。” ——《古今谭概》

5、刘伶为人放达,经常在家脱光了搞行为艺术。有人来了就笑话他,刘伶说,我以天地为屋,以屋为衣裤,你们几个怎么钻到我裤衩子里来了?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世说新语》

6、春秋时候,郑国的大夫祭仲专权。郑伯联络了朝中大臣雍纠要搞死他。雍纠正是祭仲的女婿,这人又大嘴巴,回家就跟自己媳妇说了。雍姬听说他老公要整死他老爹,不知道站谁好,就回家问他妈,老公和老爹哪个亲。他妈说,爹只有一个,老公谁都可以是。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左传·桓公十五年》

人尽可夫,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7、明人杨守陈,官职洗马。他请假回家途中路过驿站,驿丞以为他是个小官,还大大咧咧的问他,你既然是洗马,那你每天要洗多少匹马呀?杨守陈说,我勤快就多洗点,懒就少洗点,没有定数。

杨守陈以洗马乞假觐省,行次一驿,其丞不知其为何官,与公坐而抗礼,卒然问曰:“公职洗马,日洗几马?”公漫应曰:“勤则多洗,懒则少洗,无定数也。” ——《玉堂丛语》

8、唐德宗在位的时候,某天把自己的小孙子,年仅七岁的李纯抱在怀里逗他玩。跟他说,你是谁啊,怎么在我怀里?小孩说,我是第三天子。(李纯就是唐宪宗,他父亲李诵是唐顺宗)

唐宪宗七岁,德宗抱置膝上,戏曰:“汝是何人,乃在我怀中?”对曰:“是第三天子。”


——《舌华录》

9、史思明以樱桃寄其子,作诗云:“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群巨请日:“圣作诚高妙,但以‘一半与周贽’之句移在上,于韵更为稳叶。”思明怒曰:“我儿岂可使居周贽之下!” ——《古今谭概》


你儿子一定要在上面,这么说是个攻喽?

PS:这个故事谢肇制的《五杂俎》里也记了,不过史思明换成了安禄山,其余都没变。

10、徐月英,唐江淮间名娼也。有徐公子者,宠一营妓,死而焚之。月英送葬,谓徐曰:“此娘平生风流,殇犹带焰。” ——《舌华录》


本来依着我这强迫症的脾气,凑够十个段子就算了,不过刚刚又想到一个,绝对算“神回复”。

明末大太监魏忠贤得势之后,鸡犬升天。他侄子魏良卿,大字不识的傻小子,先封肃宁伯,又晋宁国公,进而赐铁券,加太师,享尽荣华富贵。后来魏忠贤倒台了,魏良卿受审的时候,大言不惭的发表高论,

吾生长田舍,得负耒耜足矣,何知富贵?今曰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珰侄,遂以袍册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 ——《天爵堂文集》

“以富贵逼我”,这个“逼”字用的甚好。这一番话说的理直气壮,真是“神回复”了。

user avatar

这句话最牛B,现在仍然可以拿着用,尤其是面对职场骚扰或者回绝别人的不情之请之时。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这句话出自《史记·孝文本纪第十》,是当时汉文帝从代郡到长安继任皇帝位的时候,在渭水河畔被周勃来下马威的时候,他的家臣宋昌的回复。

这句话巧妙地化解了面对别人的不情之请时,如何既不得罪人,又告诉对方不能无理取闹的两难境地。

这句话的原文如下: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
代王下车拜。
太尉勃进曰:“愿请间言。”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翻译:

代王(汉文帝刘恒)坐车来到了渭水河畔的桥边,长安的大臣们来拜谒称臣。代王从车上走下来也对他们回礼。
太尉周勃往前凑过去,对代王说:“我想请皇上到一边讲话。”
宋昌回复道:“如果你说的要是公事,就公开直说无妨。如果说的是私事,称王为君之人不接受私人的请求。”
周勃于是就立刻跪下把专属于天子的玉玺虎符呈了上去。

这段话可以说是《史记》里面记载的一段比较经典的回复了,我来讲一下这个回复的历史的背景以及精妙所在。

刘老三挂了之后,吕后把持朝政,吕氏家族大权独揽。

大将军周勃(周太尉)和陈平联合文武大臣把吕后家族肃清之后,商量着从刘邦的诸多儿子中找一个好对付的,选中了还在代郡当代王的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在周勃看来,刘恒应该是一个老实人,比较好掌控。

所以刘恒的车驾来到长安城外的渭水桥边时,周勃就想着给刘恒来个下马威。

周勃打算单独叫刘恒过来听自己说话,先套个近乎,让刘恒明白他能坐上皇帝宝座,自己的功劳很大。如果刘恒真的跑过来听自己一个人说话,说明刘恒就是老实人无疑了,以后直接权倾朝野了。

于是就来了这么一出,让代王单独和自己到一边说话的请求。

这个时候刘恒其实非常尴尬,如果要是真的到旁边跟周勃窃窃私语了,在场的文武百官就会认为周勃掌握了大权,以后还能不能听命于刘恒,不一定。

刘恒这就相当于皇帝位还没做,皇权就旁落了。

如果要是直接拒绝,自己好像又没什么好的说辞。

这个时候刘恒的家臣宋昌的回复就显得非常精妙:如果谈论的是公事,就直接公开说,但说无妨;如果你要是有什么私人请求,代王是王者,马上登基成为天子,天子是没有私事的。

直接拿皇权的天下为公阻塞了周勃想要私下套近乎的行为。

周勃听到这里,就发现这个代王可不是老实人,也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二傻子,只能乖乖地把天子玺绶交了出来。

这个桥段被编剧刘和平写进了电视剧《雍正王朝》

在雍正即位后,十七阿哥也就是果郡王允礼前来求见,很明显的就是要来套近乎,结果被雍正的谋士邬思道回绝了。

邬思道的回绝方式就是“正事找张廷玉处理;私事嘛,天子没有私事。”

其实这个回绝方式也可以用在职场骚扰中。

比如之前有一个妹子就告诉我,她的直系领导想要撩她,跟她搞暧昧,还问她要个人微信。

我给她出的主意就是直接跟上司讲:

工作上有什么事情,直接在企业微信里谈;如果有私事来找自己,就说自己平时工作忙没时间用个人微信,或者说自己晚上睡觉早,没有看到他晚上发的什么。

这样一来,如果领导直接在企业微信里面撩骚,可以直接截图当成职场性骚扰处理,领导忌惮这一点也不会轻易地胡来。

最后这个妹子的这个方法很是奏效,领导对她也不再那么轻浮了。

最后把《雍正王朝》里面的这个片段附上,感受一下历史上的神回复到底有多精妙。

雍正王朝:邬思道这个回复绝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333736593279397888

user avatar

有几个印象深刻的

1,楚国打随国,随国说:我无罪,楚国说:我臭流氓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史记》


2,司马睿生儿子,大宴群臣,马屁精说:陛下生崽,普天同庆,可惜我一点功劳都没有,还收到了您的厚赐。

司马睿:这事你还想有功劳?

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世说新语·简傲第二十四》


3,刘邦项羽对峙,项羽粮少,煮了一口锅,吓唬刘邦:你不过来打仗我把你爹煮了

刘邦:分我一碗

项王患之,乃为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资治通鉴》


4,”建安七子“王粲喜欢听驴叫,死了。曹丕和建安七子感情都不错,来奔丧,感觉挺冷清的。

突发奇想:王先生喜欢听驴叫,大家一人叫一声送送他吧

众人:”哄哄哄“(驴是这么叫的吧....)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


5,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

刘备:天下大乱,你不图报国,想白嫖房地产,人家肯定不理呀,是我我就睡100层的楼上,给你睡地上,你猜我在多少层?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三国志·魏书·陈登传》


6,客问淮上利害,答曰:“ 小儿辈大破贼。”

这个不翻译了,谢东山YYDS


7,周烈王死了。周显王继位,春秋战国嘛大家都不把周王室 当人,齐国路远去的慢。结果周显王生气了,派人去喷了齐威王一顿:国君逝世可是比天地崩塌还大的事情,你们家怎么还能迟到?

齐威王:你妈*****

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战国策》


8,武则天年纪大了信佛,禁杀生,大家吃蔬菜吃的脸都绿了。娄师德为大官,出巡陕西,厨子敬献羊肉,娄师德警惕的问:不准杀生,哪来的?厨子说:豺咬死的羊。娄师德大喜:狗东西真懂事(这句话真的莫名其妙戳中我的笑点,哈哈哈哈)吃完厨子又整了盘鱼,娄师德又问,厨子说:豺咬死鱼

娄师德:傻逼,怎么不说是水獭?

厨子:啊对对对

则天禁屠杀颇切,吏人弊于蔬菜。师德为御史大夫,因使至于陕。厨人进肉,师德曰:“敕禁屠杀,何为有此。厨人曰:“豺咬杀羊。”师德曰:“大解事豺。”乃食之。又进鲙,复问何为有此。厨人复曰:“豺咬杀鱼。”师德因大叱之:“智短汉,何不道是獭?”厨人即云是獭。——太平广记


9,宋太祖在位时期,崇尚节俭,反对大兴土木。有一次,寝宫的梁柱坏了一段,接上就行了。结果三司官员上奏折称,希望截取一段巨木替换,公然违背赵大的节俭令

赵大勃然大怒,直接在奏折上批复:“截你爸头,截你妈头,别给老子搞进来”

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寻进来!——《齐东野语》


想到好的再更....

user avatar

南北朝时候,南朝梁有个家伙叫曹景宗。

此人号称南朝一代名将,却草包不读书,不修边幅,好酒好色,坐个轿子都要敞开帘子大吃大喝和女子调情,不管他人鄙视。虽然后来出将入相,却依然不改草莽本色。
曹景宗为人争强好胜,看书写字,有自己不懂的地方,从不去问别人,全是自己望文生义,自己创造新字,即使是在公卿名流面前也从不谦虚恭让。

有一次萧衍皇帝摆宴席,让群臣限韵写诗。
大家都写得差不多了,这个曹先生还没派到韵。
曹景宗大怒,说陛下俺也要写诗,我的韵呢?
其实皇帝照顾他,知道他草包,不想让他出洋相。
于是安慰他说:“将军是一位出众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诗呢!”
他说,不行,咱老曹也有文化,非写不可!
皇帝没办法,问沈约,还有什么韵,给曹将军吧。
沈约一看,就剩下俩韵;“竞”、“病”二字,老曹你就将就将就吧,这俩韵号称最险,名家也不敢惹的。

沈约发完韵,曹老师准备写诗。
当时一屋子风雅文人,都等着看曹将军莽汉出洋相。
谁知道曹老师长身而起,大声吟唱:
去时女儿悲,
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
何如霍去病!

当时满座大惊啊,各种风雅人自愧不如,当时正好是曹将军刚刚打败北魏中山王元英,杀敌无算,写这个正好应景。

user avatar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user avatar

要找神回复的话,著名的送脸下乡专业户:“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必须拥有姓名,他一个人引出了很多神回复。

1.洪承畴审问之殷之辂时问:“你是明朝多大的官,做谋反大逆的事?”殷之辂马上反问:“你是明朝多大的官,做谋反大逆的事?”

2.清军占领南京后,洪承畴在南京文庙痛批马士英不忠。生员何光显马上回复道:“马士英虽然不忠,未事二姓”。

3.洪承畴劝降朋友黄道周,黄道周回复道:“我朋友已经殉国了,你怕是无名小人来冒充洪承畴败坏他的名声吧?”

4.洪承畴劝降金声,并说自己是洪承畴。金声回复道:“洪承畴已经殉国并被先帝赐祭,你怕是个假货吧?”

5.洪承畴劝降左懋第,左懋第回复道:“洪承畴已经殉国了,难道你是个鬼?”

6.洪承畴劝降夏完淳,夏完淳回复道:“我虽然年少,但也要学习英勇殉国,感动华夷的洪亨九先生”

7.洪承畴问顾正咸知道史可法在还是不在,顾正咸回复道:“你知道洪承畴死了还是没死?”

user avatar

1950年,人民解放军发动昌都战役,驻守昌都的藏兵已经无力抵抗解放军的攻势。

驻守昌都的藏军司令阿沛阿旺晋美多次与拉萨噶厦政府联系,请求将指挥部后撤到洛隆宗。十月十五日,阿沛的侍卫官错果再一次通过无线电台与噶厦的侍卫官都然娃进行口头交涉,这次交涉在西藏社会中成为一次著名的对话:

错果对都然娃说:“请注意,我们已(用密电码向拉萨方面)发去了三封急电,尚未收到一句答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就我们来说,我们深知自己处境困难,因而对我们来说一分一秒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您不给我们一个答覆,我们将无所适从。”

对此,都然娃答覆说:“此刻正是噶厦官员们举行郊宴的时候,他们全都参加郊宴去了,你们发来的密码电报正在加以翻译解读,了解电报内容之后我们就给你们覆电。”

错果对都然娃的答覆感到恼怒,毫无顾忌地带着西藏式绝交口吻气愤地说:“让他们的郊宴见鬼去吧!尽管我们受阻于此,西藏受到外来威胁,而且我们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改变,但是你还在那里胡扯什么郊宴。”(སྐྱག་པའི་གླིང་ག ང་ཚོ་འདི་གར་བཀག་སྐྱིལ་དུ་གནས་ཤིང་བོད་ལ་འཇིགས་སྐུལ་བྱུང་ནས་སྐར་མ་རེ་རེས་ཀྱང་ང་ཚོའི་ལས་སྐལ་ལ་འགྱུར་བ་འགྲོ་གི་ཡོད་པ་དང་ད་དུང་ཁྱེད་རང་གིས་ སྐྱག་པའི་གླིང་ག་སྐོར་ཤོད་ཀྱི་འདུག)







摘自喇嘛王国的覆灭

user avatar

明朝大将戚继光经常挨老婆打骂,部下看不下去给他出主意说:“将军好歹也是当世名将,整日被一个妇人欺辱成何体统,明日我等众将士各执兵器列于两旁,将军请她来军营训话,震慑震慑她,以后日子也好过些。”戚继光大喜,依计从之。第二日营帐中寒光四射,杀气腾腾,夫人进帐看到这种情况,厉声问道:“你摆出这幅样子,想要干嘛?”戚继光双膝一软扑通跪地:“别无他意,专请奶奶前来阅兵。”

user avatar

1、众所周知,古汉语有四声:平、上、去、入。但你知道历史上是谁总结、发现了这一规律吗?他就是南朝时的沈约。他最早发现了汉语的四声,并写了专著《四声谱》。但梁武帝对他的这一学术成果很是瞧不上,总觉得他是在扯蛋。

于是有一次,梁武帝问另一个音韵学家周舍:“何谓四声?”周舍应声回答:“天子圣哲是也。

按:“天子圣哲”四字,天为平声,子为上声,圣为去声,哲为入声。

2、南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喜欢书法,当时有个大书法家叫王僧虔,有一次萧道成和王僧虔比赛书法,看谁写得好。两人分别写字,写完后,互相评判。萧道成就问王僧虔:“你看到底谁是第一?”王僧虔瞅瞅两人的字,心想就算他是皇帝,也没办法昧着良心说话啊。于是王僧虔回答:“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3、司马师有一次和钟毓(钟繇的儿子,钟会的哥哥)、陈泰(陈群的儿子)、武陔(武周的儿子)一起吃饭,司马师和其他几个人一起嘲弄钟毓,故意问他:“皋繇是什么人啊?”

——这问题是什么呢?古代当面提人家长辈的名字,是很无礼的事情,钟毓的爹叫钟繇,所以司马师几个人就故意问“皋繇”。

那钟毓怎么回答呢?他回答:“古之懿士”。古代一个很高尚的一个人,不动声色把司马师他爹的名字带了进去。这还不算完,回头又对陈泰、武陔说:“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君子要忠信诚实,不能结党营私,你们这样合伙欺负人简直太low了。同时又把陈群、武周的名字捎进去了。

4、三国时,刘备有一次派伊籍出使东吴。伊籍到东吴后,拜见孙权,渣权看着伊籍就想啊,得给他一个下马威,杀杀刘备的气焰。于是就开口慰劳伊籍:“真是难为你了啊,侍奉一个无道之君一定很辛苦吧?”(劳事无道之君乎?)伊籍听了,一脸诚恳地回答:“哪里哪里,刚刚只是一跪拜一起立,根本算不上辛苦啊。”(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5、宋代员外郎石中立,是名相石熙载的儿子。当时皇家在玉津园养了好多动物,石中立没事干就和同事们去动物园看狮子去。饲养员告诉他们,说狮子每天要吃十斤肉。同事们一听,纷纷感慨,说“我们这些官员的待遇,都还比不上一头狮子啊。”石中立正色云:“吾辈官皆员外郎,敢望园中狮子乎?”我们都是员外郎,怎么能和园内狮比?

user avatar

1、先说一个明永乐年间《后人把滑》的真实历史故事。

永乐年间,明太宗朱棣在天寿山营建皇陵,命皇太子朱高炽、皇太孙朱瞻基父子俩和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前去视察。当时是寒冬,河流都被冻住了,过沙河的时候,汉、赵二王建议弃用步辇改为步行。麻烦的是,朱高炽素来就肥胖、腿脚不方便,这时候冰冻路滑,行走更是困难,太监左右扶着他慢慢前行,但仍然不时打滑失足。我估计朱高炽当时的样子应该十分滑稽、难堪。

老二汉王朱高煦看在眼里,就扭过头对老三赵王朱高燧说:“前人失脚,后人把滑。字面意思就是走在前面的人举步不慎而跌倒,得靠我们走在后面的人控制住局面,使其不滑倒。引申意思大概是指老大朱高炽不行,大明还得看我们的,暗示了汉王朱高煦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

这时候身为朱高炽之子的皇太孙朱瞻基肯定就有点不爽了,这两个叔叔先前建议步行,八成就是要看他爹的笑话,现在又说这番怪话,摆明了就是觊觎太子之位。

但是朱高煦这话说得非常巧妙,表面上只是就事论事说目前走路打滑而已,朱瞻基要怎么回应才比较得体呢?

当时朱瞻基反应很快,朱高煦话音刚落,朱瞻基就应声回道:“更有后人把滑哩。”堪称真正的「神回复」!

朱瞻基这句话表面上是说他更在后面,当时的行走次序大概是按长幼次序排列的,有他朱瞻基在最后头控制局面,免得他爹及二位叔叔滑到。

引申起来,大概有朱瞻基作为皇太孙,作为名正言顺的皇位继嗣人选替他爹掌控局势的意思在内。这话怼得非常漂亮,汉王朱高煦当时就扭过头,对朱瞻基怒目而视良久。

太宗皇帝初营天寿山,命皇太子偕汉、赵二王暨皇太孙往视之。过沙河,冻,王请却步辇就行。仁庙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犹或时失足。汉顾赵曰:“前人失脚,后人把滑。”宣庙即应声曰:“更有后人把滑哩。”
汉回顾,怒目者久之。此虽出一时,而后来武定州事,已兆于此矣。

2、历史笑话——《陈登谑语》

这是临海人按察佥事陈璲说的一个故事。说翰林学士陈登非常擅长开玩笑,有一次看到了中书舍人章炳如所作的诗被刊印成书,他大概是觉得这打油诗实在太烂,竟然还能刊印出书,就说了这么一个故事以做回应:

当初西江有个人和朋友夜宿航船之中,半夜他起来把锁风板给打开了,朋友惊奇地问道:“大半夜如此寒冷,为何把锁风板打开?”

这个人就回答道:“我肚子不太舒服,偶尔会气泄放屁,恐怕熏到你啊!”

朋友说:“不开板还只熏到我一个人,开板要熏到许多人啊!你放屁就放屁呗,开什么板啊?!”

陈登讲这么一个故事,意思就是说你章炳如私下写这些臭不可闻的打油烂诗就写呗,也就恶心到周边的家人朋友吧,你竟然还好意思刊印出书?这是要恶心天下人啊!

后来章炳如知道了这事,很是怀恨在心。

临海陈佥事先生璲云,昔翰林陈登善谑,一日见刊印章中舍炳如所作诗,登戏之曰:
“昔西江士有偕友宿舟中者,中夜起开锁风板,友人惊问曰:‘夜寒何得开板?’答曰:‘偶气泄,恐熏及吾友耳。’友人曰:‘不开板,熏止于我,开板则熏及多人矣。气泄自气泄,奚以开板为?’”炳如颇衔之。

3、《刘洗马谑语》

成化朝大臣刘定之,正统元年会试第一,继而在殿试中登一甲进士第三,即探花。景泰三年为詹事府司经局洗马(从五品)。有一次,刘定之遇到了兵部侍郎王伟,王伟开玩笑说道:“我兵部掌管的太仆寺有很多马,刘洗马需要一一来洗啊!”

其实洗马应读作xiǎn mǎ,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王伟是故意如此曲解来开刘定之的玩笑。

刘定之的回复也堪称「神回复」,他反应也很快,应声回答:“何止是太仆啊,你们兵部诸多‘司马’也不干净,我本来就该给你们洗洗!

古代,兵部尚书又俗称大司马,兵部侍郎则俗称少司马,所以刘定之说是“诸司马”。先前王伟曲解刘定之的官职名“洗(xiǎn)马”为洗(xi)马,刘定之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直接给痛快地怼了回去。

刘洗马定之朝遇王伟兵侍,王戏之曰:“吾太仆马多,洗马须一一洗之。”
刘应声曰:“何止太仆也,诸司马不洁,我固当洗之耳。”
闻者快焉。
user avatar

说一个,关于惧内的,古代的一则神回复。

唐朝末年,宰相王铎奉命带兵去镇压黄巢起义。王铎向来惧内、怕老婆,他离京带兵出征时,找借口扔下正室夫人,只带侍妾就随军出发了。

正牌的王铎夫人得知此事后大怒,不依不饶,尾随王铎追赶而来。

消息传来时,王铎正在准备迎战黄巢大军,闻听夫人即将追来,大惊失色,问计于幕僚:黄巢南来,夫人北至。前后夹击,何以安处?

幕僚回复:

“不如降黄巢。”

===============================================================

了解更多奇怪历史,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大锤说史

user avatar

【我要回答一个重要的。】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句诗前面说的是岳飞,后面说的是秦桧夫妇。对课本有深刻印象的大家,就不用我展开来说这句诗的背景了。

其实,就算秦桧背负了千古骂名,他还是有后人姓秦从仕。到清朝乾隆年间,秦桧有一后人在朝中为官,他自己清楚祖上的事情,而外人所知者甚少。有一年,此事为乾隆所悉。

乾隆将其单独召见,我们的秦大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受召。祖上的事情,是他心里沉甸甸的一块时候。

入殿,气氛果然很紧张,乾隆脸色不太对劲。秦大人因此更加紧张,汗流浃背。皇帝问了他做官取仕的过往,哪年的进士,是谁的门生,在哪个部门里干了多少年,等等等等。越是这样,秦大人越是紧张。直到最后,乾隆才提问道:你是不是南宋秦桧的后人?

“皇上啊!”已经很上了年纪的秦大人,突然情绪崩溃,跪下来磕头哭喊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哪~~”

这场面突然降临在殿里,乾隆被这一句话惊住了。似乎和他原来预想的反应不一样,而且,如此深刻,干脆。

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意多用为一个领导换了,必然人马班子也要换一套。而在秦大人这里,他却用这句话,将本来就在中国历史上配对出现的宋高宗和秦桧捆绑带入话题。昏君和佞臣,当然是有机统一出现的,互为因果。如果皇帝圣明,逻辑上来说就没有大佞臣生长的土壤。反过来讲,有佞臣的话,必然是其皇帝是个昏君。

不仅仅是将宋高宗和秦桧捆绑带入话题,他也将乾隆和自己带入话题,与前者进行对立比较,逻辑内核是:天子臣子都是配对出现的,宋高宗的昏庸和秦桧的奸佞互为因果呈现,而您的圣明必然会与我的贤良互为因果呈现。您不能为了表现您的嫉恶如仇和圣明,将我打为奸佞世家家风未改惩办,咱都是有机统一的。

更Q版的也可以理解为:出秦桧是因为有个昏庸的宋高宗,而在您的圣明领导下我必然是贤良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如果是乾隆,你也不能动秦大士这个人。虽然你有提倡忠良的统治者宣传需求,但是也不能通过打倒大佞臣之后,来满足宣传需求。由此可以说,秦大士之答复,当属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神回复。毕竟,逻辑内核硬的太厉害了。

当然,光嘴皮子利索,生活中庸然也不可以。秦大士之祖溯广为人知以后,大家都开始回忆这人历来是什么样的。————————他之前的人生历程几乎一下子被放到曝光灯下被大家品评。

现代有句话,原话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说:你不用表演那么累,没人看你装。意思好像是嘲讽特别装的人。

没错,做人不用太装。——————如果你确定一辈子没有可能被人挖出过往品评,你可以尽情不装。但是,如果你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因为知名度特别高,被别人把过往挖出来一件一件咀嚼,你就会非常小心的注意自己的言行,就怕给以后的自己带来什么麻烦。

秦大士就是后者这个状态。虽然他小的时候还很少有外人知道他们家族的祖溯,但他们家族内部肯定给小孩儿明确说过:别人家可以稍微有些道德瑕疵,他们没关系。但是我们作为秦桧的后代,没有余地有任何道德瑕疵。我们祖上的历史,会将我们身上哪怕一丁点儿道德瑕疵都放大无数倍,人们会说果然秦桧的后代都不是好东西,所以必须比平常人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那么,秦大士的过往,被大家回忆出来品评是个什么结果呢?满朝文武惊愕的发现,这人总是默默无闻的,但道德方面,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大家把各自眼中的秦大士,各自与秦大士交往在一起的事情等拼凑在一起。发现:他历来就是那样一个道德完美的人,没有说在这个人面前是这样,在那个人面前又是那样————————有高度统一的道德人格。

大家纷纷给乾隆上奏折贺喜:皇上是个英明伟大的人,秦桧的后人,都能在您的执政下成为无可指摘的贤良。真是盛世啊!真是盛世啊!

乾隆当然被这马屁拍的高兴,又给秦大士很多荣誉,坐实自己的英明伟大。可以说,这时的秦大人,刚刚完成了人生一半的煎熬旅程。

你可曾想过,在他哭喊出“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以前,该经历了多少次噩梦?皇上突然知道他是秦桧的后人,不听分辨马上抄家灭族……他“啊”的大喊惊醒,原来是场梦。不小心惹了谁,那人突然诬告于他,皇上把诬告与祖溯结合来看,冷面看着他,他想说话却说不了,突然醒来发现又是一个噩梦……

他可能在噩梦间,隐忧间,无数次想过如果那一天来临,该如何回答的问题。最终确定了这个逻辑内核非常硬的话,准备在了心里。而且最后也确实派上用场了,而他和他们家族几乎苛刻注意自己言行的路程,还没有走完,这条路没有尽头,只因为他们祖上是秦桧。

“一朝天子一朝臣”固然是神回复,但是没有他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自我要求,估计也达不到那个效果。


【后记】:

这个历史故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所以看到问题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事情。接着大概浏览了一下别的回答,发现没有提到这个的,就作答了。这回答不搞笑,可能会沉吧。


————————————————————————————————————

【课后问题讨论】:

@Machairodus 同学表达观点: 贤良之后不值得骄傲,奸臣之后不值得自卑。三代以前的祖先关你屁事?这种祖先文化真要不得。PS:对国外讲家族史的那些我也觉得很恶心。

我的讨论:我觉得吧,家族荣誉感之类的东西,在古代还是挺有必要的。构建一个有秩序、压抑赤裸人性的社会,其实是非常难的。乱世为什么叫乱世?兵荒马乱只是表象,真正内在的原因是社会秩序的崩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话带头,封建贵族世家的秩序开始崩坏,那以前,大家觉得带头的人还是贵族比较好,那以后大家觉得好像枪杆子硬的话谁都能当王侯将相了。————认清了实质:王侯将相和血统没关系,跟枪杆子有关系。这样的思潮一直到汉朝建立,汉初统治者用黄老道的东西压制,给你休养生息,给你物质和平,你才愿意不起兵了。而到了文景之治以后,物质上大家都基本满足,黄老道的东西就压制不住了。没办法,开始改造先秦儒学建立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环环相扣,大家在这种秩序下进一步让文明前进。要知道,没有这些秩序,就等于兵荒马乱即将开始。而家族荣誉感,就是这个庞大秩序中的一环。大家谁吃饱了想起兵就得掂量:我起兵如果失败,不只是我死了,我的祖先会因此不被尊重,我的后代在现世此政权下会抬不起头受到压制——————他的成本就很高了。其他评论里说秦桧自己爽了,害了子孙后代,确实是这个道理。有秦桧造成的“我在坟前愧姓秦”,后世的大家也小心的紧了。

这位同学的出发点是对的,他更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立,很有现代人文主义的感觉。不过啊,如果在法律和科技作为秩序支撑的今天,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在法律不健全、科技不昌明(比如天网介个好东西)的古代,真的就是家族荣誉感这类东西组成的秩序,来保证和平,来保证劳苦大众可以“暂时做稳了奴隶”。

user avatar

世说新语里面全都是这种段子手,喷子,神回复

试举几例

1、

初,温自以雄姿风气是宣帝、刘琨之俦,有以其比王敦者,意甚不平。及是征还,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访之,乃琨伎女也,一见温,便潸然而泣。温问其故,答曰:“公甚似刘司空。”温大悦,出外整理衣冠,又呼婢问。婢云:“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温于是褫冠解带,昏然而睡,不怡者数日

东晋的大枭雄桓温自认为长得帅,和自己的偶像司马懿,刘琨一样帅,有一年北伐,巧遇到当年刘琨的婢女。婢女一看桓温就泪流满面说你长得真像刘琨,桓温大喜,特意清了清嗓子整了整衣领自恋的问哪里像,

婢女吐槽:

脸型很像,但遗憾的是有点扁。

眼睛很像,但遗憾的是有点小。

胡须很像,但遗憾的是有点红。

身材很像,但遗憾的是有点短。

声音很像,但遗憾的是有点娘娘腔。

桓温:


2、

前秦的苻郎投降晋朝,来到江南。王素之非常喜欢管闲事,经常向苻郎询问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一问起来就哔哔个没完没了,苻郎非常讨厌。

有一次,王素之又问:中原地区的奴婢价格如何?

苻郎说:话少的十万,话多的一千。


3、

东晋名臣谢安想纳妾,但是又惧内,他的侄子们想了个办法,在聚会的时候作诗,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讽刺谢夫人。

但是谢夫人也是大名士刘惔的妹妹,当世才女,见过东晋很多名士,和王羲之他们谈笑风生,比侄子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淡淡一笑说,

周公男子尔,若使周佬撰诗,当无此也。

周公是男人啊,所以喜欢到处追求淑女。你们想想,如果由周姥来写这诗,你们觉得她会怎么写?

4、

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

晋元帝生了个儿子,非常开心,就赏赐群臣,殷羡想去拍个马屁,想了想,憋出一句“皇子诞生,普天同庆,我没啥功劳,也托福得了厚赏"。

元帝说:这件事你TM怎么会有功劳?

5、

明朝时,张鳌山在江北做提学(官名,管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用“冯妇善搏虎(冯妇为男子,春秋时,能徒手打虎)”为题考学生。

徐州有一士人说:“冯妇,一妇人也,却能搏虎,不只搏也,而又善搏。何搏也?先扼其咽,再斩其头,剥其皮,然后投于五味之中煮而食之,岂不美哉?”

岂不美哉?


6、

清末一次科考,题为“项羽拿破仑论”,可能当时翻译得是“拿破轮”,

一个考生苦思冥想项羽怎么会拿个破轮子..

于是破题写道:“夫以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安有一破轮不能拿哉?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匹夫亦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拿破轮,是大材小用,其力难施,其效不著,非知人善用之也……”

7、

还有北宋打脸小能手马知节

真宗朝,签书枢密院马公知节,武人,方直任诚。
真宗东封,下至从臣,皆斋戒。至岳下,抚问执政曰:“卿等在路素食不易。”时宰相臣僚有私食驴肉者,马乃对曰:“亦有打驴子吃的。
”及还都,设酺宴。开封府命吏屏出贫子,隔于城外。上御楼,见人物之盛,喜顾宰臣曰:“今都城士女繁富,皆卿等辅助之力。”马乃奏曰:“贫的总赶在城外。”左右皆失色,真宗以为诚而亲之。事多类此。

皇帝和大臣斋戒吃素,皇帝感慨爱卿们吃素辛苦了,老马怼了一句,不辛苦,有打驴吃的.....

皇帝和大臣办庆典,皇帝看到灯火辉煌感慨盛世如我所愿,老马继续怼,穷人都被赶出去了.....

user avatar

王朗:“来者可是诸葛孔明?”

诸葛亮:“正是!”

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为何要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

孔明曰:“我奉诏讨贼,何谓之无名?”

朗曰: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

诸葛亮:“曹贼篡汉,霸占中原,何称有德之人?”

王朗:“恩!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自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

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比于管仲、乐毅,何乃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然而等腐草之萤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我原以为,你身为汉朝老臣,来到阵前,面对两军将士,必有高论,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昔日桓帝、灵帝之始,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李厥、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

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遍地之间,禽兽食禄;致使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值此国难之际,王司徒又有何作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 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王郎说:“你……诸葛村夫,你敢!”

诸葛亮说:“住口!你这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还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

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于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舞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user avatar

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怀抱20年,《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

鉴古知今,英方今日刻意违背《中英联合声明》时英方备忘录中的承诺,不顾中方坚决反对和一再交涉,执意利用部分港人仍持有英国国民(海外)护照或身份政治炒作,借口为有关人员在英居留和入籍提供路径改变政策,是伪善举措,特区政府对此表示不满及反对。

user avatar

颜元(明末清初思想家,颜李学派创始人)有一次和一名法号无退的僧人论道,无退提出妇人没有资格听讲佛法,颜元答:“有一妇人,生释迦,才有汝教。”

原文: (颜元)寓白塔寺椒园,有僧无退者。。。侈夸佛道,先生曰:“只一件不好。”僧问之,曰:“可恨不许有一妇人。”僧惊曰:“有一妇人,更讲何道!”先生曰:“无一妇人,更讲何道?当日释迦之父,有一妇人,生释迦,才有汝教;无退之父,有一妇人,生无退,今日才与我有此一讲。若释迦父与无退父,无一妇人,并释迦、无退无之矣,今世又乌得佛教,白塔寺上又焉得此一讲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