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战功卓著的名将最后又得到善终的?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文臣武将,他们为国家的兴盛或衰亡倾注了心血。而在这些将帅中,有些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最终也能安享晚年,得以善终。这实属不易,因为在中国古代,“功高震主”往往是伴君如伴虎的写照,很多战功赫赫的将领,其结局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招致杀身之祸。但总有那么几位,凭借着智慧、政治手腕,或是生逢明主,最终得以全身而退,功成名就,同时又保全了性命与家族。

要说战功卓著又能善终的名将,郭子仪绝对是绕不开的绕不过的例子。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是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也堪称是乱世中的定海神针。

安史之乱的力挽狂澜者

郭子仪的军事生涯,最辉煌的篇章无疑是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书写的。这场由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几乎将大唐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皇帝仓皇逃离长安,太子被迫即位,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在这样的危急关头,郭子仪挺身而出。他临危受命,在多种不利条件下,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战略眼光。

收复长安与洛阳: 在安禄山攻陷长安后,郭子仪先后率军收复了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这是他第一次为大唐王朝挽回了颜面,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巧用离间计,击败史思明: 史思明叛乱后,郭子仪采取了“离间计”,利用史思明父子之间的矛盾,成功地使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这使得叛军内部出现动荡,为唐军的进一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回纥联兵,克复二京: 在平定叛乱的后期,郭子仪更是远赴回纥(今蒙古高原),以“万全之策”成功说服回纥出兵援助唐朝。回纥军队的到来,为唐军收复失地提供了强大的助力。郭子仪亲自坐镇,指挥回纥与唐军配合,一举收复了被叛军占领多年的长安和洛阳,彻底扭转了战局。
一战功成,威震四方: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整个过程中,郭子仪始终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指挥若定。他先后斩杀或俘虏了多个叛将,平定了多个叛乱的藩镇,稳固了国家的统治。他的军事成就,让他在当时的朝野上下拥有了极高的声望。

功高不骄,善于自处

然而,中国古代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例子并不少见。韩信、岳飞等都是因为功高而遭受猜忌,最终结局悲惨。郭子仪能够善终,关键在于他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并且拥有超凡的政治智慧。

1. “尾生抱柱”般的忠诚与警惕: 郭子仪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在平定叛乱的漫长过程中,他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绝不给皇帝猜忌他的理由。例如,在成功收复长安后,他并未因此居功自傲,而是主动要求撤兵,让皇帝重新掌控京城。在回纥军队立下大功之后,他更是对回纥可汗表现出极大的尊重,避免功劳被他们独占,同时又不至于让回纥觉得自己受到轻视。
2. 善于化解皇帝的疑虑: 唐朝的皇帝,特别是唐肃宗和唐代宗,对郭子仪既倚重又有所忌惮。郭子仪深谙皇帝的心理,他一方面积极表现自己的忠诚,另一方面又避免张扬自己的功劳和权力。例如,他曾经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因为酒醉而拔剑起舞,有人劝他,他说:“此非我辈所应为。” 然后就放下剑,并且对皇帝表示歉意。这种“知过必改”的态度,反而打消了皇帝的疑虑。
3. 不结党营私,不拉拢士卒: 与历史上很多骄横跋扈的武将不同,郭子仪从不结党营私,也不过分拉拢自己的部下,避免形成独立的势力,对皇帝产生威胁。他对士卒则恩威并施,但从不借此挟制朝廷。
4. 家庭教育,防患未然: 郭子仪深知“一损俱损”的道理。他不仅在政治上谨慎,在家庭教育上也极其严格。他教育子孙要谦虚谨慎,不得仗势欺人。据说,他的儿子郭暧曾经因为打死了宰相张镐的儿子,惹怒了唐代宗,唐代宗想严惩,但郭子仪却说:“罪在我,我不教子。” 然后自己主动去请罪。这种以身作则、约束家人的做法,反而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敬重。他的儿子郭晞虽然有过,但最终也未被追究责任。
5. 晚年受封,功成名就: 在平定了安史之乱后,郭子仪被封为中书令,并进封为同平章事,甚至被封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地位崇高。他经历了唐朝四位皇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在朝廷上辅佐了几代君王,从未被贬斥或猜忌,最终安享晚年,于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被追封为太尉、中书令,谥号“忠武”。唐德宗甚至亲自为其写祭文,可见其生前身后之荣宠。

为何郭子仪能够善终?

除了他自身的智慧和谨慎,生逢相对能够容忍功臣的时代,以及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更需要有能力的大将坐镇边疆,也是客观原因。郭子仪作为那个时代无可替代的擎天之柱,他的功劳和能力是任何人也无法抹杀的。皇帝需要他,国家需要他。而他,也恰恰抓住了这个机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书写了中国古代名将善终的传奇。

当然,历史上并非只有郭子仪一位善终的名将,但他的事迹尤为突出,因为他所面对的挑战是如此严峻,而他个人的应对也堪称完美。在那个充满权力斗争和政治风险的时代,能够凭借赫赫战功,最终安享晚年,并获得后世的尊崇,郭子仪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幸运儿”,更是智慧与忠诚的典范。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周亚夫也是一位战功卓著但结局不那么圆满的名将。他曾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军法严明,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但最终却因政治风波被捕,绝食而死,这与“善终”的标准相去甚远。

而像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汉武帝时期的名将,虽然战功卓著,威震漠北,但他们的结局也并非完全的“善终”。卫青在晚年渐渐失宠,而霍去病更是英年早逝,其英年早逝,虽然不是被政治迫害致死,但对于一位如此杰出的将领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遗憾,算不上完美的“善终”。

因此,从“功劳卓著”和“善终”这两个层面综合来看,郭子仪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能体现这两个方面兼备的典范之一。他的经历,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也为后世的将领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知道李靖,郭子仪,徐达,曾国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