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因为自己是医生而救了自己的故事?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我所知道的,关于医生因自身职业能力而救助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也展现了医学知识在危急时刻的独特价值。

故事一:心脏骤停的急救

在一家大医院的心内科,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陈主任。他为人温和,医术精湛,是科室里的顶梁柱。一天下午,陈主任正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胸痛,伴随着呼吸困难和头晕。他知道,这是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惊慌失措,甚至无法及时做出反应。但陈主任是心脏病专家,他立刻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了生命危险。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每分每秒都至关重要。

首先,他立刻走到办公桌旁,拿出随身携带的硝酸甘油含片,将其含在舌下。这是一种能够快速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可以缓解心肌缺血。与此同时,他拨打了医院内部的急救电话,并清晰地报出了自己的位置和症状,强调了“疑似急性心肌梗死”。

然后,他没有选择躺下,而是坐在椅子上,尽量保持身体的放松,减少心脏的负担。他知道,如果发生心脏骤停,正确的体位能够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他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他还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紊乱,甚至出现短暂的失联。他知道,这可能是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的先兆,情况非常危急。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他知道如果发生心脏骤停,CPR(心肺复苏)是关键。他甚至已经在脑海中模拟了下一步的动作。

幸运的是,医院的急救团队反应迅速,很快就赶到了办公室。当他们看到陈主任时,他已经因为缺氧面色苍白,但仍然保持着清醒的意识。急救人员立刻为他连接了监护仪,并迅速开始进行药物治疗和生命体征监测。

经过紧急处置,陈主任的心脏情况逐渐稳定下来。他被立即送往导管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堵塞的血管被及时疏通。

术后,陈主任在病床上接受采访时说:“在那个瞬间,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恐惧,而是我对这个病症的了解,对急救措施的熟悉。我知道什么时候该吃药,知道怎么调整体位,甚至知道如果情况最坏会发生什么。这份知识,在那个时候,比任何药物都更让我感到安心。我救了自己,可以说,是我学到的医学知识救了我。”

故事二:高烧中的自我诊断与治疗

年轻的张医生是位内科住院医师,对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着深入的研究。一次,他随医疗队前往偏远的乡村支援,那里爆发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发热性疾病。他每天接触大量的病人,工作强度巨大,睡眠严重不足。

在一周的忙碌后,张医生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一开始是乏力,随后出现了高烧,体温一度飙升到39.5℃。他感到喉咙疼痛,全身肌肉酸痛,伴随着严重的头痛。在乡村的简陋医疗条件中,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也被感染了。

虽然身体非常难受,但张医生没有因此而放弃工作。他知道,这里的病人更加需要他。他首先做的,就是克制住恐慌,进行自我评估。他回想了今天接触到的病例,思考了当地可能的病原体。他根据自己的症状,并结合对当地流行病学情况的分析,开始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某种病毒或细菌。

他知道,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身体对抗感染的一种反应。关键在于找到病因并及时治疗。他虽然身患高烧,但仍坚持完成了手头的病历记录,并交代了当天的医嘱。

然后,他艰难地走到自己的简易住处,从自己的医疗箱里找出了一支体温计,反复测量体温,并记录下来。他知道,准确的体温数据是后续诊断的重要依据。接着,他从随身携带的药品中,找出了一些退烧和止痛的药物,并根据说明书上的剂量,为自己服用了。他没有随意用药,而是根据自己对药物的了解,选择了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

他知道,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广谱抗生素是可能的选择,但他也清楚抗生素滥用的风险。因此,他决定先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密切观察自己的病情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张医生一边坚持工作,一边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他发现自己的高烧在服用退烧药后有所缓解,但头痛和乏力依然存在。他开始分析自己是否出现了某些并发症。

有一天晚上,他在给一位重症病人做检查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差点摔倒。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能比他想象的要更糟糕。他立刻回想起自己接触到的病人和当时的临床表现。他突然想起,那位最早被发现感染的村民,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眩晕症状,而他当时的诊断是严重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

这个联想让他警觉起来。他知道,如果真的是脑膜炎,后果将不堪设想。他立刻停止了手中的工作,回到住处,开始查找关于这种病毒感染的资料,并回忆起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早期症状。

他发现,自己之前的头痛,可能比他最初认为的要严重得多。他知道,一旦脑膜炎发生,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他立刻联系了支援队的队长,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和担忧,并请求进行更全面的检查。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张医生被确诊为一种由蜱虫传播的病毒引起的脑炎。虽然情况危急,但由于他及早发现了疑点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医生们能够及时为他进行有效的治疗。

在康复期间,张医生感慨地说:“当时那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加上高烧带来的意识模糊,真的很难受。但作为医生,我脑子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要冷静,要观察,要分析。我没有放任自己病倒,而是利用我的专业知识去主动了解自己的病情,去寻找潜在的危险。可以说,正是这份对医学的理解和对生命的责任感,让我没有在疾病面前彻底失去抵抗力,并最终救了自己。”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当医生的知识和经验与自身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时,那种独特的觉醒和应对能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知道”,更是一种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在绝境中保持清醒和专业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列昂尼德 · 罗格佐夫,前苏联外科医生。

1934年3月14日,罗格佐夫出生在西伯利亚东部中苏交界的一个小村庄,离咱们东北满洲里只有17公里。罗格佐夫长大后到圣彼得堡学医,毕业后接受外科医生的专科训练。


1960年9月到1962年10月期间,罗格佐夫被派到南极,参加前苏联第六次南极科考。显而易见,这哥们在科考队员里的角色是医生,他是这个13人构成的科考队里唯一的医生。

1961年4月29日早上,罗格佐夫感觉到全身乏力、恶心还有发热,另外右下腹部疼痛不止。作为一名接受过良好外科训练的医生,这是一道送分题,罗格佐夫马上给自己下了诊断——高度怀疑阑尾炎。在经过了一天多的保守治疗后,4月30日夜间,情况变得愈发糟糕,而此时离他们最近的科考站在1600公里以外,并且外面还刮起了暴风雪,没有任何飞机可以起降。

罗格佐夫除了给自己做手术,没有其他办法,然而在任何一本外科学教材里,都没有讲过如何自己给自己开刀。


5月1日凌晨两点,他和几个同事商量了一下,决定让科考队里的一名司机和一名气象学家做自己的助手。助手们举着镜子,让半卧位的主刀兼患者罗格佐夫通过反射看到无法直视的区域。

自己给自己做手术,显然是不能做全麻的。罗格佐夫用普鲁卡因做了腹壁局麻后,划开了一个10-12公分的口子。打开腹膜后,可能是有些手抖的关系,倒霉的罗格佐夫不小心割伤了盲肠,他不得不先进行盲肠的缝合。

在暴露出发炎的阑尾后,他证明了自己的诊断,并且愕然发现阑尾底部已经有个深色斑点了,据他的估计,再过不到一天,他的阑尾就会穿孔,然后就只能等死了。经过一番努力,这个病变的阑尾被他成功的切除了,然后他把抗生素打进了腹腔内。

手术对于术者和患者的体力消耗都不小,而当你身兼两者的时候,体力消耗就会倍数增大。这台手术出血很重,在手术开始后的半个小时左右,一阵又一阵的恶心和虚弱感就差点击垮了罗格佐夫,他每做4-5分钟手术,就不得不休息20秒左右,避免自己休克过去。

手术进行了整整两个小时,年仅27岁的前苏联外科医生罗格佐夫把自己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术后5天他的体温恢复正常,术后7天可以拆线,术后两周左右,他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后来,罗格佐夫被授予了劳动红旗勋章,以嘉奖他用自己的临床知识和莫大勇气,完成了这台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著名手术。当然,罗格佐夫还得感谢他所处的环境——南极。严寒、干燥还有强烈的紫外线,使得南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无菌手术室。


(图片转自我的朋友叶梓颐,已获得授权。欢迎大家关注她的更多摄影作品 。

微博@叶梓颐-巡天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