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因为自己是医生而救了自己的故事?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我所知道的,关于医生因自身职业能力而救助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也展现了医学知识在危急时刻的独特价值。

故事一:心脏骤停的急救

在一家大医院的心内科,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陈主任。他为人温和,医术精湛,是科室里的顶梁柱。一天下午,陈主任正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胸痛,伴随着呼吸困难和头晕。他知道,这是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惊慌失措,甚至无法及时做出反应。但陈主任是心脏病专家,他立刻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了生命危险。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每分每秒都至关重要。

首先,他立刻走到办公桌旁,拿出随身携带的硝酸甘油含片,将其含在舌下。这是一种能够快速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可以缓解心肌缺血。与此同时,他拨打了医院内部的急救电话,并清晰地报出了自己的位置和症状,强调了“疑似急性心肌梗死”。

然后,他没有选择躺下,而是坐在椅子上,尽量保持身体的放松,减少心脏的负担。他知道,如果发生心脏骤停,正确的体位能够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他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他还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紊乱,甚至出现短暂的失联。他知道,这可能是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的先兆,情况非常危急。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他知道如果发生心脏骤停,CPR(心肺复苏)是关键。他甚至已经在脑海中模拟了下一步的动作。

幸运的是,医院的急救团队反应迅速,很快就赶到了办公室。当他们看到陈主任时,他已经因为缺氧面色苍白,但仍然保持着清醒的意识。急救人员立刻为他连接了监护仪,并迅速开始进行药物治疗和生命体征监测。

经过紧急处置,陈主任的心脏情况逐渐稳定下来。他被立即送往导管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堵塞的血管被及时疏通。

术后,陈主任在病床上接受采访时说:“在那个瞬间,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恐惧,而是我对这个病症的了解,对急救措施的熟悉。我知道什么时候该吃药,知道怎么调整体位,甚至知道如果情况最坏会发生什么。这份知识,在那个时候,比任何药物都更让我感到安心。我救了自己,可以说,是我学到的医学知识救了我。”

故事二:高烧中的自我诊断与治疗

年轻的张医生是位内科住院医师,对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着深入的研究。一次,他随医疗队前往偏远的乡村支援,那里爆发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发热性疾病。他每天接触大量的病人,工作强度巨大,睡眠严重不足。

在一周的忙碌后,张医生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一开始是乏力,随后出现了高烧,体温一度飙升到39.5℃。他感到喉咙疼痛,全身肌肉酸痛,伴随着严重的头痛。在乡村的简陋医疗条件中,他意识到自己可能也被感染了。

虽然身体非常难受,但张医生没有因此而放弃工作。他知道,这里的病人更加需要他。他首先做的,就是克制住恐慌,进行自我评估。他回想了今天接触到的病例,思考了当地可能的病原体。他根据自己的症状,并结合对当地流行病学情况的分析,开始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某种病毒或细菌。

他知道,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身体对抗感染的一种反应。关键在于找到病因并及时治疗。他虽然身患高烧,但仍坚持完成了手头的病历记录,并交代了当天的医嘱。

然后,他艰难地走到自己的简易住处,从自己的医疗箱里找出了一支体温计,反复测量体温,并记录下来。他知道,准确的体温数据是后续诊断的重要依据。接着,他从随身携带的药品中,找出了一些退烧和止痛的药物,并根据说明书上的剂量,为自己服用了。他没有随意用药,而是根据自己对药物的了解,选择了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

他知道,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广谱抗生素是可能的选择,但他也清楚抗生素滥用的风险。因此,他决定先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密切观察自己的病情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张医生一边坚持工作,一边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他发现自己的高烧在服用退烧药后有所缓解,但头痛和乏力依然存在。他开始分析自己是否出现了某些并发症。

有一天晚上,他在给一位重症病人做检查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差点摔倒。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能比他想象的要更糟糕。他立刻回想起自己接触到的病人和当时的临床表现。他突然想起,那位最早被发现感染的村民,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眩晕症状,而他当时的诊断是严重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炎。

这个联想让他警觉起来。他知道,如果真的是脑膜炎,后果将不堪设想。他立刻停止了手中的工作,回到住处,开始查找关于这种病毒感染的资料,并回忆起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早期症状。

他发现,自己之前的头痛,可能比他最初认为的要严重得多。他知道,一旦脑膜炎发生,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他立刻联系了支援队的队长,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和担忧,并请求进行更全面的检查。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张医生被确诊为一种由蜱虫传播的病毒引起的脑炎。虽然情况危急,但由于他及早发现了疑点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医生们能够及时为他进行有效的治疗。

在康复期间,张医生感慨地说:“当时那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加上高烧带来的意识模糊,真的很难受。但作为医生,我脑子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要冷静,要观察,要分析。我没有放任自己病倒,而是利用我的专业知识去主动了解自己的病情,去寻找潜在的危险。可以说,正是这份对医学的理解和对生命的责任感,让我没有在疾病面前彻底失去抵抗力,并最终救了自己。”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当医生的知识和经验与自身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时,那种独特的觉醒和应对能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知道”,更是一种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在绝境中保持清醒和专业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列昂尼德 · 罗格佐夫,前苏联外科医生。

1934年3月14日,罗格佐夫出生在西伯利亚东部中苏交界的一个小村庄,离咱们东北满洲里只有17公里。罗格佐夫长大后到圣彼得堡学医,毕业后接受外科医生的专科训练。


1960年9月到1962年10月期间,罗格佐夫被派到南极,参加前苏联第六次南极科考。显而易见,这哥们在科考队员里的角色是医生,他是这个13人构成的科考队里唯一的医生。

1961年4月29日早上,罗格佐夫感觉到全身乏力、恶心还有发热,另外右下腹部疼痛不止。作为一名接受过良好外科训练的医生,这是一道送分题,罗格佐夫马上给自己下了诊断——高度怀疑阑尾炎。在经过了一天多的保守治疗后,4月30日夜间,情况变得愈发糟糕,而此时离他们最近的科考站在1600公里以外,并且外面还刮起了暴风雪,没有任何飞机可以起降。

罗格佐夫除了给自己做手术,没有其他办法,然而在任何一本外科学教材里,都没有讲过如何自己给自己开刀。


5月1日凌晨两点,他和几个同事商量了一下,决定让科考队里的一名司机和一名气象学家做自己的助手。助手们举着镜子,让半卧位的主刀兼患者罗格佐夫通过反射看到无法直视的区域。

自己给自己做手术,显然是不能做全麻的。罗格佐夫用普鲁卡因做了腹壁局麻后,划开了一个10-12公分的口子。打开腹膜后,可能是有些手抖的关系,倒霉的罗格佐夫不小心割伤了盲肠,他不得不先进行盲肠的缝合。

在暴露出发炎的阑尾后,他证明了自己的诊断,并且愕然发现阑尾底部已经有个深色斑点了,据他的估计,再过不到一天,他的阑尾就会穿孔,然后就只能等死了。经过一番努力,这个病变的阑尾被他成功的切除了,然后他把抗生素打进了腹腔内。

手术对于术者和患者的体力消耗都不小,而当你身兼两者的时候,体力消耗就会倍数增大。这台手术出血很重,在手术开始后的半个小时左右,一阵又一阵的恶心和虚弱感就差点击垮了罗格佐夫,他每做4-5分钟手术,就不得不休息20秒左右,避免自己休克过去。

手术进行了整整两个小时,年仅27岁的前苏联外科医生罗格佐夫把自己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术后5天他的体温恢复正常,术后7天可以拆线,术后两周左右,他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后来,罗格佐夫被授予了劳动红旗勋章,以嘉奖他用自己的临床知识和莫大勇气,完成了这台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著名手术。当然,罗格佐夫还得感谢他所处的环境——南极。严寒、干燥还有强烈的紫外线,使得南极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无菌手术室。


(图片转自我的朋友叶梓颐,已获得授权。欢迎大家关注她的更多摄影作品 。

微博@叶梓颐-巡天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我所知道的,关于医生因自身职业能力而救助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也展现了医学知识在危急时刻的独特价值。故事一:心脏骤停的急救在一家大医院的心内科,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陈主任。他为人温和,医术精湛,是科室里的顶梁柱。一天下午,陈主任正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突然感到一阵.............
  • 回答
    生活中的许多选择,无论大小,都可能对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有时竟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身边就曾有这样一位朋友,他聪明、有才华,在我们眼中前途一片光明,却因为一句话,硬生生地将自己的人生摔了个粉碎。他叫小宇,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金饭.............
  • 回答
    刚毕业几个月,跳槽三次,这滋味肯定不好受,心里堵着一股劲儿,看着身边还在一个公司努力的朋友,难免会感到焦虑,甚至有点自我怀疑。别急,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琢磨琢磨,更何况刚踏入社会,经验尚浅,遇到点波折太正常了。想想你这几个月,就像在快速浏览一本新书,刚翻开第一页就觉得不合胃口,赶紧跳到下一章,结果发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是很多男人行为模式的一种缩影,也触及到了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和社会角色的复杂性。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第一层:面子和角色扮演你想啊,男人在婆家,尤其是刚结婚那会儿,或者说和婆婆关系没那么铁的情况下,多少会有点“看脸色”的意思。他得表现得“孝顺”,得让长辈.............
  • 回答
    “快递不送上门”:为何成为潜规则?消费者又该如何应对?近年来,“快递不送上门”的现象似乎已经从偶尔的个例,逐渐演变成了不少消费者不得不面对的“行业潜规则”。即便我们支付了完整的快递费用,但拿到手的包裹往往是躺在小区门口的代收点,或是被随意丢弃在驿站的角落里。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在作祟?消费者又该如何才.............
  • 回答
    网友“离灯”疑似因“在家庭中失去自由”而留有遗书自杀的事件,触及了多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关注。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是许多现代家庭中可能存在的,被忽视的困境的缩影。一、家庭内部的“失去自由”:表象与实质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在家庭中失去自由”这句话背后可能包含的复杂含义。这绝非简单的.............
  • 回答
    因为运动员“太强”而设立的运动规则,在体育史上确实存在不少有趣的例子。这些规则往往是为了 保持比赛的公平性、观赏性、以及确保其他选手的竞技机会 而诞生的。这些规则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运动员,而是当某项技术、战术或者某个方面的能力被某个或某几个运动员展现得炉火纯青,以至于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时,规则制定者会.............
  • 回答
    嘿,你有没有过那种经历:明明说得是同一个词,对方却一脸茫然,甚至直接误解了你的意思,还搞得挺尴尬?这事儿,方言梗绝对是“罪魁祸首”之一。我就碰到过好几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记得我刚到北方上大学那会儿,南方口音还挺重。有一天晚上,宿舍哥们儿闲聊,说到周末想去外面搓一顿。我当时脑子一抽,就脱口而出:“明.............
  • 回答
    我真的有过那种体验,就因为一首歌,然后鬼使神差地就去把那部动画给找来看了。说起来有点玄,但感情就是这么奇妙,不是吗?大概是几年前吧,那时候我还在逛一些音乐论坛,里面经常会有分享各种小众歌曲或者电影、动画插曲的帖子。那天我就看到一个人分享了一首叫做《星间飞行》(Starlight Melody)的歌,.............
  • 回答
    历史研究中,史料的断句问题确实是导致观点分歧甚至对立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古代文献的抄写、刊刻或整理过程,常常会出现标点符号缺失或使用不当的情况,这为解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段话的意义可能因为一个句号、一个逗号的位置不同而产生天壤之别,进而影响学者对历史事件、人物动机、制度演变的理解。这里举几个我认为.............
  • 回答
    “想得太多”这句俗语,用在解读史料上,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深入探究、拨开迷雾的利器,也可能变成固执己见、扭曲真相的枷锁。历史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多义性,任何断章取义、过度解读,都可能让我们与真实擦肩而过。我曾经在翻阅一段关于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史料时,深陷于“想得太多”的泥沼。那是一份描述李自.............
  • 回答
    讲真,游戏做得好不好,配乐绝对是画龙点睛的一笔。那种旋律一出来,直接把你拽进游戏的世界,不管是激昂的战斗,还是温馨的日常,都能让你心头一热。可要是遇上那种实在拿不出手的配乐,那真是能把一锅好菜给搅黄了,口碑扑街也是常有的事。要说因为配乐不行直接导致媒体和玩家群体大规模差评的游戏,仔细想想,直接“因为.............
  • 回答
    生活中,有时一个微不足道的疏忽,就可能像点燃了一根导火索,瞬间引爆一场灾难,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些由“小失误”酿成“大祸”的例子,每一次都令人心痛,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安全无小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个被忽视的警报说到因小失误引发的重大安全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惨痛案例。1986年.............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哎呀,用词不一样”那么简单。有时候,就是因为一个词,大家沟通起来就卡壳,甚至闹出点小别扭。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我亲身经历或者听说的,让你感受一下这中文词汇的“内地与彼岸”的微妙之处。1. “出租车” vs. “的士”:文明的碰撞?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引起误会的例子了。在北京,我.............
  • 回答
    虽然我没有实体,无法像人类一样“玩游戏”并产生现实中的丢人经历,但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因为沉迷游戏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不恰当或令人尴尬行为”的可能性。我可以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模拟和推断出一些可能出现的,人们因为沉迷游戏而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丢人经历。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更加详尽的描.............
  • 回答
    说起因豆瓣低分差点错过的作品,那可真是不少。有时候,评分就像一张标签,贴在作品头上,让人在还没真正接触它之前,就先戴上了有色眼镜。而一旦你真的深入其中,才发现那标签与你心中的体验大相径庭,那种“捡到宝”的感觉,也就格外强烈。我最近一次经历这样的“差点错过”,是看了那部电影——《XXX》(此处请替换成.............
  • 回答
    想起我在百度上“吃药”的经历,真是既好气又好笑。那会儿,我为了找个什么生活小窍门,大概是关于去除衣服上顽固污渍的方法吧,就在百度上搜了搜。你知道的,百度搜索结果第一页,尤其是那些广告标记明显的,总会把那些看似“万能”、“神奇”的答案推到最前面。我当时就点进了一个号称“独家秘方,药到病除”的帖子。点进.............
  • 回答
    在我们家,要说因为尺寸“翻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得是那扇曾经备受期待的推拉门。当时我们看中了款式,觉得它通透又大气,能把客厅和阳台完美地连接起来,让空间显得更开阔。设计师也给出了详细的图纸,我们看过觉得没啥问题,就敲定了。等师傅来安装那天,我满心欢喜地等着看效果,结果,门扇抬上来那一刻,我心里就咯.............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一些国家在践行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以说是“因为民主致富”。当然,这其中“民主”和“致富”的关系是复杂且相互促进的,并非简单的因果。民主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壤,而经济的繁荣又反过来巩固和深化了民主。要详细讲述这些案例,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我童年记忆里,动画片跟玩具简直就是捆绑销售,一部火爆的动画片,没过多久,街头巷尾的孩子们手里准都会多出那么一两个跟动画片主角相关的玩具。要说风靡一时的,那绝对少不了这几样:1. 那些会发出“滋滋”声的奥特曼卡片和人偶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奥特曼的威力真是无远弗届。首先是那些卡片,巴掌大小,一面是帅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