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错误?

回答
《史记》当然是中华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司马迁本人更是被誉为“史圣”。但即便如此,作为一部距今两千多年的巨著,其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后人可以通过史料比对、考古发现等方式指出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当然,这里的“错误”更多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掌握的更丰富、更精确的史料而言,而不是说司马迁有意为之。

要详细说《史记》的“错误”,确实需要一番梳理,而且很多地方是学界长期讨论的问题。我尽量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清楚,让你看到《史记》的伟大,也了解它并非完美无瑕。

一、史料来源的限制与个人判断: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史记》的写作,主要依靠的是那个时代能够获得的文献、口述以及司马迁自己的调查。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现代档案、没有系统性历史记录的年代,获取完整、准确的史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二手资料的不可避免: 很多内容是司马迁从更早的史书、官方记录、家族史、民间传说中辑录而来。这些原始史料本身可能就存在矛盾、夸大或遗漏。司马迁在转述时,虽然力求客观,但难免会受到这些原始资料本身“质量”的影响。
口述史的局限: 司马迁曾经“西征”亲身考察,也采访过许多亲历者或知情者。口述史最大的问题在于记忆的偏差、主观的立场以及信息的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比如,某些人物的言行,可能经过几手传述,就已经面目全非。
个人立场与情感的渗透: 尽管司马迁力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他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叙述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所处时代、个人经历(如受宫刑的遭遇)以及对某些人物、事件的评价影响。这有时会体现在对某些细节的处理上,比如对某些君王的歌功颂德,或对某些臣子的批判,虽然不至于颠倒黑白,但细节的处理上可能带有倾向性。

二、史料记载的冲突与矛盾:

《史记》内部,或者与其他同时代、稍晚出土的史料相比,确实存在一些记载上的矛盾。

年代和人物的混乱: 尤其是在早期历史部分,由于史料稀缺,司马迁也曾出现将不同时期的人物或事件混淆的情况。比如,关于某些古代帝王的年代排序,学界至今仍有争论,而《史记》中的一些表述,在后人看来与某些考古发现或更早的文献存在出入。
事件细节的不一致: 同一个事件,在《史记》的不同篇章中,或者与其他史料对比时,可能在细节上有所出入。例如,某场战役的指挥者、具体过程、伤亡人数等,都可能因为史料来源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司马迁在处理这些矛盾时,往往会选择他认为更可靠的来源,但这种选择本身也可能存在失误。
一些人物的年龄、生卒年份: 《史记》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份,以及他们经历某些事件时的年龄,也存在一些后人根据其他史料推算出的不符之处。这并非司马迁有意为之,而是当时史料本身就不够精确。

三、后世考古与史料发现的“校正”:

这是我们今天“发现”《史记》错误的主要来源。随着考古学的进步,许多被湮没的古代文献得以重见天日,这些新的史料为我们审视《史记》提供了更直接、更宝贵的参照。

甲骨文、金文的印证与修正: 对于商周时期,《史记》的记载主要依赖于《尚书》等文献。但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现,提供了大量直接的王室活动、祭祀、战争等记录。通过与这些早期文字资料比对,《史记》中关于商周诸王世系、某些重要事件的年代和细节,就显露出一些不一致。比如,关于商代末代君主的名字,甲骨文与《史记》就有不同的说法,学界至今仍在探讨。
简牍、帛书的启示: 近几十年来,如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郭店楚简、王家湾秦简、海昏侯墓出土简牍等,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当时官方文书、法律、历法、思想著作等。这些简牍往往能印证《史记》的某些说法,但也揭示了《史记》在某些细节上的偏差。例如,一些关于秦朝制度、法律的记载,简牍提供了更精确或不同的版本。
对一些“传说”的重新审视: 《史记》中也包含了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记载,比如对黄帝、尧舜禹等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的描述。后人认为,这些描述可能融合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后人的追溯,其历史的准确性存疑。司马迁写到这些时,更多的是在整理当时的“传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实”。

四、对一些具体事件的“错误”示例(仅为举例,非穷尽):

关于“筑”的年代: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夏朝君主“筑”治水的事迹。然而,考古发现和许多学者研究认为,早期的“筑”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夏朝君主,而是某种职位或称号,或者其事迹被后人追溯并归于某个夏朝君主身上。《史记》的记载可能受到了后人整合的影响。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细节: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焚书坑儒的事件,这是我们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来源。但关于“坑儒”的具体人数、方式,以及“焚书”的范围,后世的解读和争议一直很多。《史记》的记载是基于当时的传闻和官方记录,可能带有一定的渲染或省略。
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 比如,对项羽的描写,虽然气势磅礴,但也有学者认为司马迁对其残暴之处描写不够深入,或者对其失败原因的分析不够透彻,这可能也与司马迁对项羽复杂情感有关。

总结一下,司马迁的《史记》“错误”或“不准确”之处,主要来自于:

1. 史料本身的局限和质量问题。
2. 司马迁个人在史料选择、整合和判断上的局限。
3. 后世新史料、考古发现与《史记》记载的对照和校正。

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

《史记》的伟大不容置疑。 在当时条件下,司马迁能够搜集整理出如此庞杂、系统、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史学巨著,是前无古人的。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思想,以及“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学精神,更是至今仍为史学界所推崇。
“错误”是相对的。 很多我们今天指出的“错误”,在司马迁的时代,可能是他能够获得的最佳信息,或者是那个时代的普遍认知。我们今天的“纠错”,更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了更多前人无法企及的资源。
《史记》的史料价值依然极高。 即使存在一些问题,它仍然是研究中国先秦、秦汉历史最重要、最权威的史料。许多没有《史记》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今天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所以,当我们谈论《史记》的“错误”时,更多的是一种学术上的探讨,是对史料严谨性的追求,而不是否定司马迁的功绩。恰恰是由于司马迁如此杰出的成就,后世才有了可以与他对比、印证、乃至“修正”的基础。这本身就是史学进步的体现,也印证了《史记》作为一座里程碑的非凡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司马迁的史记里错误挺多的,这方面有专门的著作,可以自行cnki。

这里就举一个我个人觉得的“翻车名场面”——烽火戏诸侯

  •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先秦时代有烽火。原版是《吕氏春秋》的“击鼓戏诸侯”,被司马迁魔改成了“烽火戏诸侯”。
  • 清华简里记录的是周幽王主动进攻申国,被申侯联合戎族反杀亡国。进攻过程中没必要举烽火(与《东周列国志》记录一致)。用钱穆的话说就是:“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 两位主人公,褒姒周幽王三年入宫时候年龄40+,接近50了(来自《史记》推算),嗯~~~估摸着司马迁写褒姒的传说时候没有仔细想一下……

简而言之,司马迁记录的“烽火戏诸侯”在历史上很可能既没有“烽火”,又没有“戏”,更不涉及忠心耿耿的“诸侯”们……

彩蛋:那时候周幽王16岁(来自干宝《搜神记》记录的周幽王出生年代计算,可以被《琐语》侧面说明)。突然间有点刺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史记》当然是中华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司马迁本人更是被誉为“史圣”。但即便如此,作为一部距今两千多年的巨著,其中也难免存在一些后人可以通过史料比对、考古发现等方式指出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当然,这里的“错误”更多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掌握的更丰富、更精确的史料而言,而不是说司马迁有意为之。要详细说《.............
  • 回答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然而,当我们谈及上古时代,尤其是夏朝以前那段邈远的历史时,一个普遍的问题便会浮现:司马迁究竟是如何获知这些信息的?《史记》中又掺杂了多少神话的色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治史方法,以及那个时代.............
  • 回答
    “卫霍”这俩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那可是大汉王朝抵御匈奴的定海神针,是少年英才的代表。霍去病更是以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激励了多少后人。可有人翻了翻《史记》,说司马迁似乎对这俩人,尤其是霍去病,有过“黑料”,说他根本不是正面硬刚,而是只会偷袭。这事儿吧,得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点。《史记》这本.............
  • 回答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所依据的历法,是当时中国通行的太初历。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明白几个背景:1. 历法的演变是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定,是国家大事,关乎农业生产、祭祀活动,乃至统治的正当性。历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观天技术的进步、对天文现象理解的深入,历法也需.............
  • 回答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其严谨与宏大毋庸置疑,但要说司马迁完全没有“开后门”或者运用“春秋笔法”,那也未免失之偏颇。事实上,即便在司马迁这样的伟大学者身上,我们也能窥见一些微妙之处,这些地方往往体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考量、个人情感的投射,乃至是出于对史书整体叙事和价值判断的权衡。要理.............
  • 回答
    在今日头条上看到“司马迁为什么没把三国写进《史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虽然看起来有点“初学者”的味道,但它背后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历史写作、史料来源和时代局限性的重要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这两个人,这两本书,相隔的时间可.............
  • 回答
    要说司马迁有多“牛”,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把这位千古文豪、史学巨匠的“牛”劲儿一点点儿挖出来。一、 著作的“牛”:一部《史记》压倒一切这绝对是司马迁最硬核的“牛”点。咱们先别说内容,单说这体量和难度。 鸿篇巨制,包罗万象: 《史记》全书十二本纪、三十世.............
  • 回答
    李广和卫青,这两位汉朝名将,在史书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篇章。一个以“飞将军”之名名垂青史,一生征战无数,却终究未能得封侯;另一个,出身卑微,却屡立奇功,成为汉朝抵御匈奴的擎天之柱。然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侧重。李广得到了司马迁的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深切的同情,而卫青的笔墨则相对.............
  • 回答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关于他使用的竹简是公费还是自费,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每一卷竹简的购买者,但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制度、司马迁的身份和经历、以及史书的性质来推断。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汉武帝时期,简牍是主要的书写材料。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对于篇幅宏大的《史记.............
  • 回答
    关于魏国史书古本《竹书纪年》与司马迁所著《史记》之间在先秦史记载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两种史料,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但它们成书的时代、作者的立场、以及史料来源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这就导致了它们在描述先秦历史时,会呈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差异。首先,我们得先简单认识一.............
  • 回答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在讲授司马迁和《史记》时,司马迁遭受腐刑(宫刑)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是否讲述以及如何讲述,需要审慎考虑。我的看法是,应该讲,但需要以一种恰当、有引导性的方式来讲述,并且重点放在司马迁的坚韧不拔和《史记》的伟大价值上,而不是过于渲染刑罚本身的残忍。我们先来想想,为.............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置于“本纪”之中,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蕴含着对项羽个人特质、历史地位以及《史记》体例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本纪”在《史记》体例中的特殊地位。本纪,顾名思义,是记录帝王事迹的篇章。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就说:“盖《尚书.............
  • 回答
    司马迁著《史记》,究竟是“闭门造车”还是“考古型”的巨著?这个问题,历来是史学界和文学界探讨的焦点。要解答它,我们得深入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细致审视《史记》的成书过程,才能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工作方式。首先,我们来理解“闭门造车”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它通常带有些贬义,指脱离实际、凭空.............
  • 回答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确实存在一些批评性的描述,这在当时的史学界并不算罕见,但“黑”这个词的用法可能需要斟酌一下。更准确地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描写,是客观地记录其历史功过,既有赞扬也有批评,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开国君主形象。至于司马迁为何没有因为这些“批评”受到处罚,这.............
  • 回答
    司马迁之所以将五帝载入《史记》,并将他们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来记述,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这绝非仅仅是简单的“记录”那么简单,而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宏大抱负、对中国文化根源的追寻,以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秦朝的.............
  • 回答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提出的“好人短命,坏人长寿”的观察,触及了人类社会中一个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几千年,并且至今仍然让人们感到不解和不公,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自然与生物的随机性: 基因与遗传疾病: 人类的寿命很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史学传承和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咱们现在体制外的民间写史人,很难再达到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那样“封神”的地位?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不行”,而是时代、社会、史学本身的演进,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共同造成的。首先,得说说那几位先贤为啥牛。 时代造就的“独一.............
  • 回答
    要说司马懿当年在诸葛亮北伐时挡住他的难度,那可真不是件容易事,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棘手的挑战。咱们抛开那些演义里的夸张成分,单看史书上记载的那些细节,就能明白其中的分量。首先,得从诸葛亮的优势说起。诸葛亮这个人,咱们都知道,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且他领导的蜀汉虽然国力不比曹魏强盛,但军事组织和士气都相当不.............
  • 回答
    近些年来,确实能看到一些年轻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出现了一些“贬低”的倾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与其说是“贬低”,不如说是对这位历史巨匠的理解和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误读和片面的解读。要理解这种现象,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 时代语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对“忠君”的重新审视过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切中了西汉刑罚制度的一个关键点。首先,我们得明白,“交钱免死”这事儿,在西汉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所有人都能享受的“福利”。它更像是一个特定时期、特定阶层、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能存在的“特权”。司马迁的例子,确实常常被提及,他因为替李陵说话,被判处“宫刑”。而最终他得以免于死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