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自始至终,都只是个凡人,他的《史记》也不过是本凡书罢了。
司马迁是私人修史,不受朝廷正统和社会主流观点的约束,难免夹杂一些个人感情进去;
司马迁是以一人之力(最多加上他的父亲)修史,所写史书,横跨两千年,不精之处,自然难以避免。
这本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近些年各界对司马迁评价太高,赋予了司马迁和《史记》太多神性的东西。而年轻人都是有逆反心理的,越是被前辈们捧到天上去的东西,大家越想实际验证一下它的品质,在加上近年考古发现的秦汉东周古书层出不穷,结果就是大家眼中的《史记》漏洞自然越来越多,离舆论中那个充满神性的故事也越来越远。
接下来,我们谈谈为什么年轻人尤其喜欢贬低司马;
一位历史学家,他最权威,最有价值是当代史;当代史中,最受年轻人喜欢的是军事史。而司马迁的当代军事史,确实是整部《史记》中掺杂私货最为严重的部分。
司马迁的当代军事人物中,墨最多的便是卫青,霍去病,李广三人;年轻人接触,讨论司马迁的作品,最多恐怕便是《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这两篇文章水平如何?
《李将军列传》一篇故事汇,除了溢美之词外,找不出半点干货;
《卫将军骠骑列传》一篇流水账,改名叫汉武帝语录还更为贴切些。
对卫霍传和李广传的评价,可不是我发明的,自宋代以来,就有许多这样的观点: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宋·黄震
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明·黄淳耀
司马迁在《史记·佞幸列传》中的最后一句,那更是有名的毒笔:
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史记·佞幸列传》
古代道德观念里,向来有耻居其列的说法;将卫青,霍去病与韩嫣,邓通,李延年这些汉武帝的男宠并列,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一种极大的羞辱。按当时的社会风气,若是卫青,霍去病的后人看见这句话,那是非要杀司马迁报仇不可的,用孔子的话说便是:
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关于《佞幸列传》末尾的这一点,也不是我发明的,这样的观点历来也是很多:
篇末以卫霍结,更是毒笔,史公之意,鄙薄卫霍极矣。——清·李景星
一若此二人本可入《佞幸传》者,子长措词如此。——清·王盛鸣
卫霍之功安可以外戚没乎?且卫霍纵能以外戚贵,宁能以外戚胜乎?使帝以外戚之嫌裁减封爵,何以竞才之用,何以为武帝乎?传中屡以‘皇后’为言,何其浅也。须知武帝不独以戚贵青,青亦不独以戚呈身。——明·陈仁锡
最近一波黑司马的导火索,便是关于李陵的讨论了。《报任安书》大家想必都是学过的,在这封信中,司马迁说李陵有国士之风,说他“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随后话锋一转,运用春秋笔法,将李陵兵败,自己身受宫刑的责任,推向了李广利: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而历史的事实是什么?
李陵贪生怕死,弃众逃跑,随后又主动投降了匈奴人;
李广利,李陵两次出征,相隔四个月,在军事上毫无关系。
《史记》、《汉书》都是纪传体史书,很难看不出历史的脉络来,我们先来看《资治通鉴》的记载,可以看出李陵李广利的出征是毫无关系的:
夏,五月,遣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余级而还。
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无所见,还,抵受降城休士。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
接下来便是李陵兵败,《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里的记载几乎都是一样的,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注意遂降二字,李陵确实是主动投降了匈奴,这一点毫无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李陵兵败的地方,离边塞只有一百余里,这段距离,徒步最多
只需要四五个时辰,若骑骏马狂奔,一两个时辰便可回归关内;被李陵抛下的士卒中,徒步逃回关内的,也有四百余人,李陵当时的处境,远远称不上是山穷水尽: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陵败处去塞百馀里,边塞以闻。
大家可以去搜近十几年来网上对李陵的评论,都是把李陵当做一个悲剧英雄来看待;多少个网络大V把李陵当做英雄来赞美。结果大家最后发现,李陵不过是一个贪生怕死,反复无常的卑鄙小人罢了。
对于司马迁这一部分记述,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言:司马迁(关于李广李陵)的文章,或为李陵文过饰非,或为为李广吹牛拍马,这完全是因为他们祖上的功绩。司马迁这是抛弃了公道而为死党鼓吹的话语,实在不足为信。
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
年轻人大都喜欢军事,司马迁的军事史,又掺杂了最多的个人情感,自然为年轻人们所厌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