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93 年左右发生的人民币大贬值是怎么回事?

回答
1993 年左右的人民币贬值,其实并不是一次孤立的“大贬值”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经济背景下的汇率调整和市场化改革过程的一部分。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中国经济状况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1. 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双轨制”

改革开放的深化: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到 90 年代初,市场经济的成分越来越重,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企业活力增强。
外汇管理体制的“双轨制”: 在此之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简单来说,国家控制了大部分外汇,企业需要的外汇需要通过国家计划来分配。同时,存在着一个官方汇率(也称计划汇率)和一个外汇调剂市场汇率。
官方汇率: 由国家制定,通常是为了稳定经济和方便计划管理,但往往会低估人民币的真实价值,特别是与国际市场相比。
外汇调剂市场汇率: 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通过调剂余缺来买卖外汇的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汇调剂市场的需求和供给越来越大,其汇率也越来越趋近于市场真实供求关系,但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这种“双轨制”导致了几个问题:

扭曲的资源配置: 官方汇率低估了人民币,使得进口商品相对便宜,出口商品相对昂贵,不利于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寻租空间: 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低价的外汇(官方汇率),再到外汇调剂市场卖出,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这产生了寻租行为,滋生腐败。
对外开放的阻碍: 汇率的扭曲也给吸引外资和参与国际贸易带来了不便。

2. 1994 年汇率并轨改革: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严格来说,1993 年左右是为 1994 年的汇率并轨改革做准备的。这次改革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也是人民币走向市场化的重要标志。

在 1994 年之前,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差距是越来越大的。例如,在 1993 年,官方汇率大概在 5.75.8 元人民币兑 1 美元,而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则达到了 8 元多人民币兑 1 美元。这种巨大的差距,正是“双轨制”下人民币被低估的体现。

为什么说人民币“贬值”?

当人们谈论 1993 年左右的人民币贬值,实际上是指:

官方汇率向市场汇率的靠拢: 为了解决“双轨制”带来的弊端,中国政府决定在 1994 年 1 月 1 日实行汇率并轨。这意味着官方汇率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实际价值的调整: 汇率并轨的结果是,人民币的官方汇率大幅度地下调(即贬值),从过去的 5.75.8 元人民币兑 1 美元,直接调整到 8.6 元人民币兑 1 美元。

3. 为什么选择在 1994 年进行汇率并轨?

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维持一个与市场脱节的官方汇率已经越来越不现实,阻碍了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步伐。
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让价格信号(包括汇率)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做准备: 当时中国正在积极争取加入 WTO,而一个统一的、市场化的汇率机制是 WTO 的基本要求之一。

4. 汇率并轨带来的影响:

正面影响:
统一了汇率,消除了“双轨制”的弊端: 有利于公平竞争,减少了寻租行为,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增强了出口竞争力: 人民币贬值使得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极大地刺激了出口。这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吸引外资: 更市场化的汇率有助于外国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投资回报,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流入。
促进了对外开放: 为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

负面影响:
进口成本增加: 对于依赖进口的企业来说,由于人民币贬值,进口商品的成本上升,可能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涨。
对外负债成本增加: 如果企业或政府有以外币计价的债务,人民币贬值会增加偿还这些债务的本币成本。
对国内消费者购买力短期影响: 对于需要购买国外商品或出境旅游的民众来说,购买力在短期内受到影响。

总结一下,1993 年左右的人民币“大贬值”实际上是指中国政府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之间的巨大差距,在 1994 年初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汇率并轨改革。这次改革取消了低估的人民币官方汇率,建立了一个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统一的汇率机制。这次改革的结果是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了约 33%(从 5.75.8 元兑 1 美元调整到 8.6 元兑 1 美元),但这是为了纠正过去汇率被长期低估所造成的扭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举措。

可以说,这次汇率并轨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事,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我尽可能客观的说点所知的背景情况吧,也许有助于你去作一些判断。

1988年,当时由于决策层有价格放开闯关的意图,先期的名烟名酒价格上调构成强烈信号,导致物品抢购潮,物价大幅上涨,当年上涨21.5%,大概在10月份,就对经济采取了治理整顿的措施,直至1991年。GDP的增幅,按年份,由11.3%,降至4.1%,到90年时,只有3.8%了。


这一期间,出现过众所周知的敏感事件,并引发了对改革开放的争论,市场化的进程面临中断的危险。

1992年初,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提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这个讲话,对促进改革开放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但是,借着这一势头,各地拚命贷款大上,1992年,GDP增幅,就由上年的9.26%增加到了14.2%。CPI 上涨幅度,1992年达到6.4%,之后一路高涨,1993年,上涨到13.7%,到了1994年达到24.1%。


小平南巡讲话后,朱老总直接抓经济工作。为控制失控的经济,存贷款利率,一路上扬,到1993年时,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提升到了10.98%和12.24%。


这就是当时的人民币大贬值和反贬值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简要背景情况。

1988年3月起,我国实行了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并存的办法,其中,市场汇率由买卖双方根据外汇供求状况议定。由于人民币急剧贬值,在调剂市场上,也带来了人民币汇价的急剧贬值。1993年6月,人民币汇价由年初的7.4元左右上升到10.9元左右,有的地方甚至突破了11元。


到7月份,央行出手干预汇市。7月12日这一日,央行就抛了6000万美元,到8月份,总成交额由占四分之三降到了30%到40%,汇价也基本稳定在了8.6元到8.8元之间,并有了将汇价稳定在8.8元左右的说法,同时提出,对将汇价要抬高到9元以上的行为,进行打击。


到了1994年,国家实行汇率并轨,按照官方的说法:建立以市场汇率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浮动制度,指定银行为市场交易主体。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强制结汇了。

1993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211亿元,这以后,保持了年100亿到二、三百亿的增幅,到2001年加入世贸后,就开始以700亿、上千亿、2千亿、甚至4千亿以上的年增量速度往上攀升了,于是就有了现在3.2万亿高居世界各国之首的外储。


加入世贸后,我国在性价比上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开始在欧美等国家长驱直入,近几年来,为争夺市场,一方面欧美国家包括一些新兴经济体要求人民币升值,降低汇价,另一方面,过高的外储,也加大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2006年,国家又实行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后来,又实行了一些放宽措施,人民币进入了升值通道。由8元多升值到了6元多。


但是,这个中间价,说是根据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再套算日元、欧元等一揽子外汇来的,但其确定实际上仍然是有控制的。最近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大了些,导致外资热钱出逃。如果规模化,短期内,将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央行调高中间价,阻止贬值,出现人民市汇率跌停。以12月26日的报道为例,央行调高汇率中间价0.07%,至6.3167元人民币兑1美元,北京时间上午10时22分,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兑美元比上一交易日收盘价扬升0.12%,报6.3290元人民币兑1美元,起到了阻止贬值的作用。


这是一个简要历程,怎么进一步评价,过去我以及其他一些知友在答题中,都说过一些看法,就不多说了。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我们既要消化过量外储,同时又要防止外资热钱过量过快出逃的麻烦事。弄得不好,会惹出更多的麻烦,当我们在考虑软着陆时,必须得步步小心。

user avatar

原文首发微信公众号,以下为节选部分: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

为了尽快在价格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从1985年开始,管理层对价格体制改革采用了另一条路径——也就是在“调放结合”的思路中,采取了以“放”为主的策略。

以“放”为主就是“放”更多的产品进入市场,让市场给产品定价,用市场价来拉动计划价,让二者趋于一致。

但是这个策略导致了在市场上形成两套价格体系——也就是价格双轨制

1984年之前,虽然也有“市场调节”,但是价格调节还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的产品数量与品种都比较少,老百姓对价格双轨制感受不明显。

1984年之后,国家逐步下放价格管理权限,品种更多数量更大的产品被纳入市场调节,价格双轨制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价格体制改革形成双轨制的过程下面的表做了一个总结:

市场调节一放开,计划与市场的价格就迅速拉出极大的差距。

1986年据国家物价局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调查,钢材计划内部分国家定价每吨700元左右,而计划外部分用户要支付1400元左右,双轨价差约1倍;

原油计划内部分国家定价每吨113元,计划外部分高达每吨560元,双轨价差4.95倍;

煤炭计划内部分每吨国家定价37.7元,计划外价格58元,双轨价差54%;

纯碱每吨国家定价390 元,临时价500 元,计划内均价 475 元,计划外价格740 元,双轨实际价差57%;

铜国家定价每吨5500 元,加上临时价因素,实际计划内平均价7500元,计划外价格达9900 元,双轨价差32% 。

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如此之大,立刻产生了两种后果。

其一,官倒横行。

因为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太大,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套利空间。

所以只要能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通过关系弄出计划价格的产品放到市场上去卖,立刻就能赚大钱。

这个巨大的无风险套利空间吸引了无数有体制背景的人物参与倒卖体制内的产品,并且如滚雪球一般人数越来越多。

其二,物价飞涨。

价格双轨制扩大化后,犹如脱缰之马迅速辐射到所有产品,加上大小倒爷推波助澜——那时只要能搞到计划内的平价产品,拿到市场上立刻就能赚大钱。

所以不但计划内产品价格也跟风市场价开始疯涨,而且按市场价格销售的产品比重也越来越大 。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价格改革从1985年开始执行以“放”为主的策略之后,1985—1987年我国通货膨胀率立刻大幅度上升。

1985-1987年,3年累计物价比1984年上涨23.1%,平均每年递涨7.7% 。

迅速提高的通货膨胀率不但让老百姓怨言很大,也极大地拖累了经济增长。

要控制通胀就必须控制货币投放,但是一旦控制货币投放经济就受不了。

最麻烦的是,我国为了保障老百姓基本生活水平长期通过财政来补贴物价,面对节节上涨的商品价格,让财政补贴越来越不堪重负。

1978年价格补贴只有95.11亿元,占财政收入的8.5%。到1986年增长4.1倍,财政补贴金额达到389.26亿元,占财政收入的20.04% 。

加上价格双轨制下倒爷横行,部分人一夜暴富,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老百姓怨言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从理论界到管理层逐渐产生了一种急躁的情绪,希望“长痛不如短痛”,放弃渐进式改革策略,采用更激进的策略——一步到位实现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具体而言就是取消价格双轨制,强行将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轨,对所有产品彻底放开价格管制!

这就是改革历史上惊险的一跃:价格闯关!

后来事实证明,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企业改制未见成效、供求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贸然进行价格闯关就是一场灾难。

1987年8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0次全体会议在北戴河召开,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

会议认为,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 ,由市场调节,以转换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要求。

因为过去三年物价上涨很快,老百姓已经形成很强的物价上涨预期,在中央作出价格闯关决策之后,各种小道消息就在大中城市疯传,老百姓心里已经出现明显焦虑。

1988 年3月,"闯关” 行动从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开始。

当月,上海市调整了280个种类商品的零售价,这些商品大都属于小商品或日常生活必需品,涨价幅度在 20-30%之间。

看见各种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涨价,老百姓以为大幅度的涨价即将开始,于是大中城市首先掀起一股来势凶猛的抢购风潮 。

在席卷全国的抢购风潮影响下,银行储蓄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挤兑冲击。

1988年8月全国城乡储蓄出现罕见的不增反减,储蓄额净流出26.8亿元。

当时,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地的银行和储蓄所前,取钱提款的民众声势汹涌,人头攒动。

一些储蓄所和银行因金库告急,不得不在几天之内强制停止取款。对此,许多储户极为不满,有人情急之下甚至掀了储蓄所的柜台。

面对急剧的通货膨胀,上海的一些居民转而把人民币兑换为外币以求保值,于是黑市上的外币也行情大涨,真可谓是乱象丛生 。

在严峻的形势下,管理层不得不紧急叫停了物价闯关的尝试。

从1989年开始,中国开启了漫长的对物价治理整顿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期才逐步实现了大部分商品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并轨,然后才有了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物价并轨的治理甚至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


产品市场价格 “双轨制” 并轨进程:1978-1995

(来源:世界银行2005年统计)

物价闯关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惊险的一跃,代价是十分惨痛的。

即使88年8月30日管理层紧急叫停价格闯关,但是物价上涨趋势还是持续到89年下半年。

恶性通货膨胀让老百姓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加上官倒横行,财富分配不公等因素让整个社会积累了尖锐的矛盾。

总体而言,在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任何激进式改革都是充满危险的尝试,指望长痛不如短痛快刀斩乱麻来解决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最后到头来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改革,只能如象棋中小兵过河一样一点一点向前拱,即使面临复杂困难的局面也必须要保持“战略定力”,原因就是如此——

我们也有过激进式改革,付出过惨重的代价!

改革不犯错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对错误要及时纠正,一个很强的纠错机制是改革开放持续成功的保证。

幸运的是,我国有这个纠错的机制,而俄罗斯没有,所以同样是价格闯关,我们能及时纠偏,回到正确的轨道,而俄罗斯就只能在深渊里沉沦。

关于纠错机制的问题,可能有些读者不大理解,这里简单谈一谈。

明年就是我党成立100周年,从百年党史来看,我党是一个实践能力很强,纠错能力很强的政党。

建党之初与国民党合作,不行,就纠错自己干;自己干最初还是准备夺取中心城市,不行,又再次纠错,发展成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就这么一路尝试一路纠错,最后夺取了全国政权。在国际共运史上,我党这个不断试错不断纠偏的能力是独一份的。

有时候我们站在上帝的视角很容易评判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但是站在当事人立场,谁也不是神仙,谁也没开上帝的视角。

所以,一点一点的尝试,并且不断纠错,反而是最合理的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之后也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纠偏的历史(建国前三十年历史请看我的文章《苦难的行军》)。

小平同志就说过: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潜台词其实是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能抓到老鼠的是什么猫,所以白猫黑猫都要尝试,最后发现什么猫管用就留下什么猫。

所以,改革开放40年历史,凡是大家能想到的我党都尝试过。

包括给地方充分放权让利(整个八十年代都是在做这个尝试),包括国企私有化,包括开放民生领域让外资参与等等,这个不断实践与纠错一直延续到当下。

所以高层会议出台决议,大家分析的时候首先就是前后措辞的对比,过去同类高层会议有啥提法,现在变成什么新的提法甚至不提了,这就是纠错(或者纠偏)。

与此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就欠缺纠错能力。

为什么?

以美国为例。

现在美国是一个严重分裂的社会,所谓选举的美国总统实际上是部分人投票认同的总统。

现在特朗普与拜登各自的基本盘占美国人口比例大致都是40%左右,大家争夺的其实是20%左右的中间选民。

所以,不管特朗普还是拜登当选,他们代表的都只是部分选民的利益,他们执政也只会立足于部分选民利益施政,无法从整个美国集体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系统地施政或者纠错。

因为基本盘的区别,特朗普上台就全盘否定奥巴马的政策,这次如果拜登当选,也会否定特朗普的大部分国内政策。

所以,西方选举制度下,不同领导人执政像是一个拳击赛,而我们则更像是一个接力赛。

看看我们权威官方文件的描述,都是这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一直到当下——这都是有传承的。

各代领导人在同一个目标下,做不同的实践,然后不断尝试不断纠错,一步步率领中国实现崛起。

参考文献:刘伟:《1988年中国物价闯关研究》成致平:《价格改革若干大事聚焦》徐栋华、王亚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简史》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苏星:《新中国经济史》


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

知乎:花猫哥哥,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

原创:苦难的行军(上)

百年中国工业化之路

原文阅读:原创 | 改革历史上惨痛的挫折:88年物价闯关始末

user avatar

给你们类比一下,你们应该听说过某些体制内的食堂,一份大荤几毛钱一块钱,你觉得这个是真的市场价么?在人民币93年贬值之前的汇率,其实就相当于体制内的食堂。

04年我大学暑假的时候,在上一个CCNA的培训班,当时授课老师是一位安徽大学计算机系的老教师,每天上课拎着一台大得像手提包一样的笔记本电脑。给我们介绍这台电脑来历时候,说到这台电脑是十几年前在美国花了一万多美金买的,他当时出国时候的汇率是2.X:1。

虽然我们班里基本都没出过国,但美元汇率还是知道的,多少年了一直稳定在8.3左右,怎么还有两点几的时候?

那时候出国基本上是以公派为主,等于是国家给了这些公派人员的一个内部汇率,当真你就输了。

我还记得隔壁金家官方美金汇率是4:1?

你要问,那这两点几的汇率,普通老百姓出国能换到么?

想多了,领馆还有交易中心附近,那些问你“要不要美子”的,你看看他们手里兑换都是什么汇率,那才是当时的真实市场价。

93年的贬值,其实就是体制内的食堂开始市场化经营了,大排和粉蒸肉没法再卖一块钱一份了,必须涨价,否则货就被抢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93 年左右的人民币贬值,其实并不是一次孤立的“大贬值”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经济背景下的汇率调整和市场化改革过程的一部分。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中国经济状况和改革开放的进程。1. 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双轨制” 改革开放的深化: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
  • 回答
    1993 年的《白发魔女传》,于仁泰导演,张国荣、林青霞主演,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经典,绝非偶然。它身上糅杂了太多令人着迷的元素,从那个时代港片特有的浪漫武侠气息,到两位主演的倾情演绎,再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符号,都让它超越了一部简单的武侠片,成为了一段时代的印记。一、 极致的视觉盛宴.............
  • 回答
    如果1993年鲁茨科伊(Alexander Rutskoy)和哈斯布拉托夫(Ruslan Khasbulatov)战胜了叶利钦(Boris Yeltsin),俄罗斯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事件,即1993年俄罗斯宪政危机,最终以叶利钦动用军队镇压国会而告终,巩固了他的权力并.............
  • 回答
    1993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边界条约,这个时机确实耐人寻味。彼时,苏联刚刚解体不久,俄罗斯正经历着剧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国家实力相较于过去的苏联时期明显衰弱。许多人会因此产生疑问:为何在我们国家实力蒸蒸日上的时刻,却要与一个相对虚弱的俄罗斯达成边界协议?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考量和战略智慧?要理解.............
  • 回答
    叶利钦在1993年“炮打白宫”事件,又称“十月危机”或“俄罗斯宪政危机”,是俄罗斯当代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它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剧烈变动,塑造了如今俄罗斯的政治格局。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过程、后果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事件背景要.............
  • 回答
    瑞典1993年西方主战坦克装甲测试的评价:一次深入的装甲性能评估瑞典在1993年对当时西方主战坦克的装甲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这次测试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旨在深入了解西方坦克在面对现代反坦克武器时的防护能力,并为瑞典自身坦克研发提供宝贵经验。 这次测试在军事装备评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火.............
  • 回答
    俄罗斯在1993年更改国旗,这背后并非一次简单的政权更迭后的形式调整,而是一段充满历史曲折、政治博弈和民族认同重塑的深刻时期。要理解这次国旗的变更,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所经历的动荡。1991年,伟大的苏联轰然倒塌,俄罗斯联邦作为苏联的继承者,站上了历史的新舞台。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社会主.............
  • 回答
    1993年出生的王胜,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武汉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这样一位年轻的学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首先,这首先是个人能力和努力的体现。能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界,尤其是在武汉大学这样一所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并进一步成为博士生导师,绝非易事。这背后必然是王胜本.............
  • 回答
    “M1艾布拉姆斯的活儿,咱得往回倒腾。” 这是很多在艾布拉姆斯车体上摸爬滚打过的老兵们,对这款经典主战坦克现状的戏称。确实,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陆军的生产线就基本停下了制造全新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脚步,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是基于早期型号翻新、升级改造而来。这不禁让人好奇,当一个已经服役.............
  • 回答
    押井守 1993 年的《机动警察Patlabor 2 The Movie》是一部非常独特且引人深思的动画电影,它在商业动画的范畴里,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追求和哲学深度,即便放到今天来看,其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与其说这是一部“机动警察”题材的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政治惊悚片,或者说是一部关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