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叶利钦在1993年“炮打白宫”?

回答
叶利钦在1993年“炮打白宫”事件,又称“十月危机”或“俄罗斯宪政危机”,是俄罗斯当代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它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剧烈变动,塑造了如今俄罗斯的政治格局。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过程、后果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事件背景

要理解“炮打白宫”,必须回顾叶利钦上台前后的政治背景:

1. 苏联解体与俄罗斯联邦的诞生: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苏联的解体。1991年6月,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获得了民众授权。然而,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一个失去了苏联中央控制、内部矛盾重重的新生国家中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

2. 权力斗争的加剧: 叶利钦的改革(休克疗法)虽然旨在快速转向市场经济,但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贫困。这加剧了社会不满,也使得保守派和反对派力量得以集结。同时,俄罗斯联邦内部各地区也要求更大的自治权,甚至独立。

3. 宪法危机的前奏: 叶利钦试图通过强有力的总统权力来推行改革,而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苏维埃(议会)及其常设机构——最高苏维埃,则代表着另一种权力中心,并对叶利钦的激进改革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最高苏维埃由各级苏维埃代表组成,其中包含大量来自苏共时期的代表,他们倾向于更温和的改革,甚至希望恢复部分计划经济元素,并对总统权力的扩张表示担忧。

4. 新宪法的争议: 双方在国家权力结构、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等方面存在根本性分歧。叶利钦希望制定一部赋予总统巨大权力的宪法,而最高苏维埃则希望维护议会的权力。这场斗争的核心是关于俄罗斯未来的政治体制:是总统制还是议会制?权力应该集中在总统手中还是分散在议会?

事件过程(1993年10月3日至4日)

1. 叶利钦解散议会的法令: 1993年9月21日,叶利钦颁布第1400号总统令,宣布解散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苏维埃和最高苏维埃,并呼吁在12月举行新的议会选举,同时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新宪法。

2. 议会的强硬回应: 最高苏维埃认为叶利钦的总统令违宪,并宣布其无效。议会迅速做出反应,投票弹劾了叶利钦总统的职务,并任命副总统亚历山大·鲁茨科伊为代总统。双方的合法性开始出现严重冲突。

3. “白宫”的坚守: 支持议会的民众和一些武装力量开始聚集在议会大楼(即“白宫”)周围,进行示威和防御。议会大楼成为了反对派的据点。

4. 暴力冲突的升级: 9月下旬至10月初,莫斯科街头发生了多次抗议和冲突。10月3日,示威者冲破了部分封锁,占领了莫斯科市政府大楼,并试图冲向电视中心奥斯坦基诺。一些示威者甚至手持武器,袭击了警察和安全部队。

5. “炮打白宫”: 面对不断升级的暴力,以及对“白宫”内局势失控的担忧,叶利钦决定采取强硬手段。10月4日凌晨,在短暂犹豫和内部争论后,他下令军队进入莫斯科,使用坦克和装甲车包围并炮击了“白宫”。议会大楼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内部的抵抗力量被迫投降。

事件后果

“炮打白宫”事件的后果是深远且复杂的:

1. 叶利钦的胜利与权力巩固: 叶利钦通过武力镇压了反对派,成功清除了政治上的主要障碍。他的总统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巩固,为他之后推行他所设想的政治和经济改革铺平了道路。

2. 新宪法的通过: 在“炮打白宫”后不久,叶利钦于1993年12月12日举行了全民公投,通过了他提出的新宪法。这部宪法赋予了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极大地削弱了议会的制衡作用,奠定了俄罗斯强总统制的基础。

3. 政治格局的重塑: 传统政治力量,特别是原共产党和民族主义阵营,在这次事件中遭受了沉重打击。许多反对派领导人被捕或流亡,其政治影响力被显著削弱。这为新生的自由派和支持叶利钦的政治力量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4. 社会裂痕的加深: “炮打白宫”是一场血腥的冲突,造成了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这一事件在俄罗斯社会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和裂痕,加剧了民众对政治的失望和不信任。许多人对政府使用武力镇压国内政治分歧感到震惊和愤慨。

5. 国际影响: 该事件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西方国家普遍支持叶利钦,并将其视为改革的代表。然而,一些国家也对使用武力表示担忧。

对叶利钦行为的评价

评价叶利钦在此次事件中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支持者的观点(主要基于叶利钦一方的叙事和政治目标):

维护改革和国家稳定: 支持者认为,叶利钦的行动是为了阻止国家走向分裂和混乱。当时的最高苏维埃被视为阻碍改革、甚至可能导致国家崩溃的保守势力。他们认为,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俄罗斯可能再次回到集权或分裂的状态。
执行民选总统的权力: 叶利钦作为民选总统,认为自己有权解散议会以打破政治僵局,并寻求新的执政合法性(通过新宪法和新的议会选举)。
应对暴力和威胁: 叶利钦政府认为,议会及其支持者首先采取了暴力行动(占领政府大楼,袭击奥斯坦基诺电视中心),叶利钦的反应是自卫和恢复秩序的必要手段。
为民主和市场经济铺路: 支持者认为,虽然方式激进,但叶利钦的胜利为俄罗斯的民主化和市场化转型扫清了障碍,避免了倒退。

批评者的观点(主要基于反对派的叙事和事件的负面影响):

违宪行为和“政变”: 许多批评者认为,叶利钦解散议会的总统令是违宪的,因此他才是打破宪法秩序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将叶利钦的行动描述为“总统政变”或“宪政政变”。
政治对话的失败: 批评者认为,叶利钦未能通过政治对话和妥协来解决与议会的矛盾,而是选择了暴力手段,未能展现出民主领袖应有的政治智慧和气度。
对民主制度的损害: “炮打白宫”以武力解决政治分歧,被认为是破坏了俄罗斯的民主萌芽,开创了以强力手段压制政治反对派的恶劣先例,削弱了议会的制衡作用,为日后的政治集权埋下了隐患。
血腥代价和社会创伤: 使用坦克和炮火对准本国公民的议会大楼,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是俄罗斯历史上非常沉痛的一页,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信任和国家团结。
为普京时代铺路: 一些分析认为,叶利钦通过“炮打白宫”建立的强总统制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权威,最终为日后普京上台并巩固权力提供了政治遗产。

综合评价

对叶利钦在1993年“炮打白宫”事件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应将其置于复杂的历史语境中理解:

1. 两难选择下的激进手段: 叶利钦当时面临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困境,改革遭遇强大阻力,国家稳定摇摇欲坠。他可能认为,在那个时刻,温和的妥协将无法解决深层次的权力结构矛盾,只会延误改革进程甚至导致国家崩溃。他选择了一种极其激进的方式来解决这场危机,虽然成功地解决了当下的政治僵局,但代价也极为高昂。

2. 权力与民主的冲突: 事件的核心是总统权力与议会权力的博弈,以及对俄罗斯未来政治模式的选择。叶利钦在这场冲突中以强硬姿态获胜,成功地确立了以总统为核心的权力结构,但这种确立是以牺牲部分民主程序和政治多元性为代价的。

3. 对后世的影响: “炮打白宫”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政治发展轨迹。它在某种程度上“驯服”了议会,强化了总统权威,为俄罗斯社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尽管是高度集权的)政治时期创造了条件。然而,它也为日后俄罗斯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埋下了伏笔,例如对反对派的压制以及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总而言之,叶利钦在1993年的“炮打白宫”是一场充满争议的政治摊牌。他以强力手段打破了政治僵局,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并为他所设想的俄罗斯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但这一行为也付出了血腥的代价,损害了民主进程的某些方面,并在俄罗斯社会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对国家稳定、改革进程以及民主原则的优先次序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搞到兵戎相见 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可笑的民主程序问题。这其实是公投法的程序性问题搞出来的破事。

因为当时使用的是苏联还没解体之前通过的1990俄联邦公投法。

它规定了,信任投票以实际投票者做分母的赞成/反对比例论结果;

而如果涉及修改法定程序的,需要以全部登记选民做分母,如果未投票或投弃权白票,或无效票,均视为默认不改变。

于是1993年4月举行的俄罗斯全民公投,两项公投:是否继续信任叶利钦为俄罗斯领导人;是否赞成叶利钦及其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实际投票者做分母的赞成/反对比例论结果;

而另两项公投:是否提前举行总统选举;是否提前举行议会选举。被认定涉及修改法定程序的,需要以全部登记选民做分母。

是否继续信任叶利钦为俄罗斯领导人,获得了全部投票者中58.7%赞成票;

是否赞成叶利钦及其政府的经济政策,获得了全部投票者中53%赞成票;

是否提前举行总统选举,获得了全部登记选民中31.7%的赞成票,32.8%的反对票,35.5%的弃权。未通过。

是否提前举行议会选举,获得了全部登记选民中43.1%的赞成票,21.4%的反对票,35.5%的弃权。未通过。

由于实际上相当多的选民是在随大流,于是计算方法不同就得出了相反的结果。结果就是叶利钦和议会两方都获得了部分有利于自己部分不利于自己的结果,都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

关键时刻,民主,需要选民自己负责的时候,犹豫不决而随大流的人太多,就直接失灵了。

(法国最严重的时候创下过全民公投投票率只有28%,72%的人直接弃权的情况。而今年6月法国地方选举弃权率也高达68%。俄国93年这次都不能算弃权率高)

议会想要罢免总统叶利钦,和叶利钦想要解散议会重新选举,都无法实现。

那么最后只能,也必然变成兵戎相见了。反而是最后竟然以区区炮击白宫大厦收场,而没有演变成1918年全面内战那样的情况,已经算运气不错了。





但假如说 是否提前举行议会选举的公决以 以实际投票者做分母的赞成/反对比例论结果,实际上赞成提前举行议会选举的比例是66.8%。如果1993年4月得以实行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在1993年发生炮击白宫是有可能避免的。

而等之后虽然矛盾还会继续激化,但支持者更加减少的情况下,叶利钦也没有胆色炮击白宫了。

但是,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更加松散的议会制国家,而非走向总统集权制。1996年以后,俄罗斯将在新纳粹和分散主义之间决一胜负,运气不好俄国就分成一百块了。以至于现在俄国人一想到自己可能被分成一百块,然后沦为欧美殖民地永世不得翻身,就一阵后怕,反而把炮击白宫算作叶利钦的重要功绩而非污点。

user avatar

@忠君爱国洪承畴 的回答已经讲得很好了,我再做点补充。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答另一个问题——占据了白宫与叶利钦进行对抗的“救国阵线”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组织呢?

……作为对叶利钦的反击的一部分,前“帕姆亚特”(Pamyat,一个反犹主义组织,将俄罗斯革命和俄罗斯的所有弊端归咎于 "犹太复国主义共济会的阴谋")成员和新纳粹组织"俄罗斯民族团结"(Russian National Unity)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亚历山大-巴尔卡绍夫(Alexander Barkashov)与前KGB官员亚历山大-斯特吉洛夫(Aleksandr Stergilov,他本人就是一个公开的反犹主义者)结盟。以组建俄罗斯国民议会(Russian National Assembly—RONS),希望通过宪法手段罢免叶利钦,主张统一前苏联所有斯拉夫人,其中许多成员是现役情报人员,斯特吉洛夫解释说,安全机关 "总是由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组成"。
这个反对叶利钦的统一过程最终形成了 "救国阵线"。"救国阵线 "是叶利钦最强硬的反对者组成的联盟,由法西斯主义者、俄国极端民族主义者、沙皇君主主义者和斯大林主义者组成,它是因不满俄国从一个世界大国沦落为一个饱受不稳定和危机困扰的弱国而凝聚起来的……

对叶利钦的不满将一大批从左到右的反对派聚集在“救国阵线(FNS)”[1]之中,他们包括:

RSFSR共产党(CP RSFSR)[2]:1990-1993年的旧俄共,也是1993年后的新俄共的前身,彼得堡官僚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潮流的混合产物,也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反对派的重镇。

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3]:原苏共最强硬的一派建立的党,该党持斯大林主义和“反修正主义”立场,并公开指责久加诺夫及俄共是“改良主义者”。

俄罗斯共产党人党:规模较小的左翼小党,2001年被共工党吞并。

俄罗斯立宪民主党-人民自由党[4]:该党自视为1917年前帝俄同名政党的继承者,于是在继承其社会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也继承了其强烈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情绪。1991年该党在叫嚷“摧毁共X主义极权政权”,然而1992年之后它就开始呼吁“叶利钦-盖达尔政权的垮台”、“阻止国营企业的私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崩溃”和“对领土让步投反对票”,并加入反叶利钦阵营。

俄罗斯基督教民主运动:具体情况不明,应该是一个类似欧洲人民党(EPP)成员的小党。

俄罗斯全民联盟[5](ROS):该党由苏共俄罗斯部分之中的民族主义者组建,尽管其在经济上倾向某种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但其也推崇东正教,并与右翼传统主义的民族主义者和君主主义者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支持泛斯拉夫主义——该党在南斯拉夫内战之中支持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

俄罗斯民族共和党(NRPR)[6]:强硬的“反共、反国际主义、反全球主义”政党,该党渴望一个“中国式的经济模式”、一个单一制的单一民族国家,而不是多民族的联邦。该党发表了一些包含对北高加索少数民族极为恶毒的仇视言论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最终导致NRPR在1993年7月退出救国阵线,并指责阵线内的其他党派“过于共X主义和国际主义”[1]

民族布尔什维克党(NBP)[7]:这个党我想不用多介绍了,当然那个时候NBP还只有三个人,利莫诺夫、杜金和一个乌克兰大学生拉勃科[8]……

民族革命行动阵线(FNRD)[9]:施特拉塞主义新纳粹政党,新纳粹国际性组织“国社党-发展和国外组织(NSDAP/AO)”[10]的俄国支部,该党的意识形态带有极端民族主义、革命民族主义、俄罗斯帝国主义、反犹主义和东正教原教旨主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们同时批判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因为他们推行反复无常的民族政策)和希特拉一派的纳粹主义(因为他们没有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并宣称自己的意识形态基于“全面的激进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斯特拉塞主义形式的民族社会主义”。该党与NBP有相当不错的关系,两党经常一起组织活动。

在上述党派之外,议会方还有一些不隶属救国阵线的党派[11],除了上面提到的退出了阵线的民族共和党,还有鲁茨科伊自己的小党“自由俄罗斯”、亚历山大·巴尔卡绍夫的新纳粹政党,全球国社主义者联盟(WUNS)的成员“俄罗斯民族统一”[12],等等。这些党派在他们联合建立的街垒里挂上了苏联旗、苏俄旗、圣安德烈旗和帝俄的黑黄白三色旗等旗帜,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只出现在议会大楼顶上,这种奇特的现象也成为了这次冲突所留下的影像中一个特别的缩影。


毫无疑问,气势汹汹的反对派们完全有他们的发难理由。苏共的后继者谴责叶利钦的休克疗法等措施是对苏联遗产的践踏;民族主义者和东正教保守主义者认为叶利钦抛弃了俄罗斯民族的法理领土、把“斯拉夫兄弟”和“东正教教友”出卖给了西方,而且不尊重俄罗斯民族的传统;沙皇主义者认为叶利钦没有恢复君主制;民族布尔什维克分子和施特拉塞分子则更是从“民族和阶级”两个维度上都对叶利钦占据了制高点;就连那些“反叶利钦的民主派”们也理直气壮——经济失败、科技倒退和领土沦丧对一个“自民国家”的元首而言也算不上什么合格的行为,更何况自诩1917年临时政府继承人的叶利钦自己就在破坏他宣称自己继承的所谓“自民”——“自民不绝对就是绝对不自民”,叶利钦成为他们的攻击靶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叶利钦庞大的反对派联盟也是脆弱而极易破裂的。如果叶利钦真的垮台了,聚集在议会大楼里的这些反对者们很快就会四分五裂并开始残酷的较量以决出胜负——甚至即使不论这些人,鲁茨科伊和哈斯布拉托夫二人恐怕都免不了一场恶斗。俄罗斯可能因此陷入一场内战,而内战的胜出者会比普京更优秀,还是更差?没人知道,我也不是预言家。

最后回到原来的问题,如何评价叶利钦炮击议会大楼的这个行为本身呢?我只能说无论如何,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对他自我标榜的“自民斗士”人设最深的嘲讽

参考

  1. ^ a b https://en.jinzhao.wiki/wiki/National_Salvation_Front_(Russia)
  2. ^ https://en.jinzhao.wiki/wiki/Communist_Party_of_the_Russian_Soviet_Federative_Socialist_Republic
  3. ^ https://en.jinzhao.wiki/wiki/Russian_Communist_Workers_Party
  4. ^ https://en.jinzhao.wiki/wiki/Constitutional_Democratic_Party_%E2%80%93_Party_of_Popular_Freedom
  5. ^ https://en.jinzhao.wiki/wiki/Russian_All-People%27s_Union
  6. ^ https://en.jinzhao.wiki/wiki/National_Republican_Party_of_Russia
  7. ^ https://en.jinzhao.wiki/wiki/National_Bolshevik_Party
  8.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8372020/answer/2229965356
  9. ^ https://en.jinzhao.wiki/wiki/Front_of_National_Revolutionary_Action
  10. ^ https://en.jinzhao.wiki/wiki/NSDAP/AO_(1972)
  11. ^ https://en.jinzhao.wiki/wiki/1993_Russian_constitutional_crisis
  12. ^ https://en.jinzhao.wiki/wiki/Russian_National_Unity
user avatar

老叶对俄罗斯的四大历史贡献排行第二,要是没有这事,俄罗斯恐怕在九十年代和之后就要进一步解体乃至内战了。

具体可以参照隔壁乌克兰,几个中亚和高加索地区,而且如果不是俄联邦维持了稳定,这些地区的情况应该更糟……

user avatar

现在俄国民众对这件事贬大于褒
纯粹就是把以前封建时代的流血政变再演了一遍
真的,看了白宫事件真的是三观尽毁,我终于明白民主派在俄国不得人心的原因了
而且叶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一个极其不好的先例,是俄罗斯进入宪政以来最差的恶例之一

user avatar

反对 @Bint Shanghai 的回答。


“叶利钦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并没有什么过错。当时占据白宫,发动暴动的主要是一群共产分子和法西斯分子,和这些人相比,普京可以说是相当自由化的了。”


你回答中竟然说暴动者皆为共产分子法西斯分子。


请问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巴兰尼科夫、杜纳耶夫、阿恰耶夫和马卡绍夫哪个是共产分子,哪个又是法西斯分子?


上述几人可是819事件中的‘民主护宪派……’





1992年新年伊始,独立后的俄罗斯将“休克疗法”付诸实施。放开物价后,俄罗斯市场并没有出现总统向人们许诺的货架充实、物价稳定的结果。俄罗斯人看到的仍然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业增加、犯罪上升、社会动乱的局画,人们不仅未能从民主中得到幸福,也未能从市场经济中获得实惠。于是,他们走上街头,向叶利钦及其他们支持的盖达尔政府表示抗议。这些人中有前共产党人,前苏联军人,还有新兴的民族主义分子,甚至还有昔日叶利钦的忠实拥护者。


从1992年年底开始,议会试图用更换总理、收回总统的部分权力等办法削弱总统的职权,使更多的权力集中到议会手中。1993年3月11日,第八次人代会以叶利钦的失败告终,从而使他以全民公决方式解决他与议会斗争的企图付诸东流。3月20日,叶利钦宣布他享有总统特别治理权;议会强迫他收回这一法令,但未能形成弹劾他所需的多数。4月25日,在全民公决中,叶利钦再次赢得俄罗斯人民对他的信任,获58.7%的支 持票。但是,同议会的冲突依然存在:他未能获得举行一次临时大选所需的大多数登记选民的支持。


为了消除异己,叶利钦在公决后首先拿对他威胁最大的鲁茨科伊开刀,削弱其副总统的权力,解除政府中亲议会的官员职务,甚至用取消某些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的办法限制和羞辱对手。与此同时,叶利钦抛开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在6月5日召开了主要有联邦主体参加的制宪会议,欲借助地方的力量强行通过新宪法草案,进而达到建立总统制的目的。但叶利钦进行的并不顺利。会议从第一天起就出现了对抗,哈斯布拉托夫因要求发言而未获准,一气之下退出会场,并带走了上百名人民代表,致使会议中断。复会后一些地方领导人又提出扩大自主权的要求,会议进程再度受阻。制宪会议断断续续地共开了37天,新宪法草案终于在 7月12日初步制订完成并送 交各联邦主体审议。然而各地方主体对新宪法草案意见不一,未能按期完成对草案讨论,致使制宪会议复会的时间一推再推,变得遥遥无期。


经过深思熟虑的权衡之后,叶利钦于8月12日通过电视向议会发出进攻的信号,宣布今秋将改选议会,8月进行“炮火准备”,9月开始政治决战,战斗将持续到10月至11月的一段时间。他声称,俄罗斯双重政权危机已发展到相当阶段,威胁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所以必须尽快解决。叶利钦为在最后一搏中击败议会,紧锣密鼓地进行战前准备工作。


8月下旬,解除了杜纳耶夫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和巴兰尼科夫安全部长的职务;9月1日,下令限制鲁茨科伊的副总统权力;9月16日,叶利钦还亲自视察内卫部队捷尔任斯基师和塔曼师, 以争取军方的支持。重新启用1992年12月被人代会解职的盖达尔,并任命他为第一副总理。此举表明叶利钦已全然不把议会放在眼里,决心一意孤行。9 月18日,叶利钦召集86个联邦主体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联邦委员会成立大会。指出联邦委员会将是组成新议会两院中的上院。同日,戈卢什科接替巴兰尼科夫,被任命为安全部长;由原第一副总理洛博夫接任至关重要的安全委员会秘书一职。


这些人事安排大大巩固了叶利钦的政治地位。为防不测,叶利钦针对鲁茨科伊于9月18日还专门签署了《关于副总统代理总统某些职权的命令》,规定总统缺席期间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必须由总统以命令的形式公布,否则将被视为非法和无效。

9 月20日晚,叶利钦借口“协助警方搜查毒品和非法武器”,把内卫部队调到莫斯科市内,进行了一场战前的预演。议会方面并没有坐以待毙。9 月18日俄人代会发表告公民书,指责总统叶利钦企图用非法手段控制社会和摆脱危机,警告叶利钦近日可能宣布实行“总统治理”,而直接的“总统治理”就是解散人代会。议会还建议代表们在议会大厦白宫聚会,以防叶利钦禁止议员们开会。到了20日,哈斯布拉托夫通报说,“夜里有军队调动”,“局势很不平静”,呼吁“保持警惕”。




当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1993年9月21日,叶利钦在签署了《关于俄联邦宪法改革命令》之后,于当晚8时发表了电视讲话,宣布解散议会,开始了铲除议会的最后决战。


针对总统的行动,议会立即给予了反击。对此,总统采取一系列措施剥夺议会财产,封锁通往议会大厦——“白宫”的道路;向白宫周围增派军警;切断“白宫”的供电、供水、供暖以及电话;并发出最后通牒。但议会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双方处于尖锐的对峙状态。在此期间,叶利钦拒绝宪法法院院长佐尔金和全俄大牧首阿列克西两者的调停方案。


两个星期后,10月2日,议会的支持者与包围“白宫”的军警发生武装冲突。10月3日,上万名议会支持者冲破防线,聚集在斯摩棱斯克广场。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在白宫露台上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随后,支持议会的群众和军人冲击了“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和莫斯科市府大楼,两名警察死于开道的汽车轮下。一时间,局势陡然又趋紧张,难以控制。


这时,在莫斯科乡村别墅度周末的叶利钦闻讯后立即返回市内,宣布莫斯科市实行紧急状态,解除鲁茨科伊副总统职务,并开除其军籍。随即调政府军于10月4日晨7时包围议会大厦。8时,叶利钦终于下令,政府军发起炮火进攻。重型炮弹在议会大楼里频频爆炸,这座白色的大楼四处起火,黑烟冲天。700名特种兵在T一80重型坦克和3架武装直升机的火力攻击下,攻下了“白宫”,迫使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等人向政府军投降。持续了一年多的两权之争,终于在叶利钦的重炮之下以议会的失败而告终。


10月5日,叶利钦解除支持议会的总检察长斯捷潘科夫的职务。同时任命自己的心腹、西伯利亚律师卡扎尼克为总检察长。


俄司法部在叶利钦的授意下,宣布停止俄罗斯救国阵线、俄罗斯工人共产党、军官联盟、俄罗斯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劳动莫斯科等16个支持议会的左翼组织的活动,理由是他们超出“章程规定的法律和权力范围,参与了10月3~4日莫斯科的骚乱和其他违法活动”。新任俄总检察长卡扎尼克下令,逮捕救国阵线领导人康斯坦丁诺夫和俄共产主义工人党领导人安皮洛夫等人。政府还下令关闭《真理报》、《白昼》、《 苏维埃俄罗斯》、《公开性》、《工人论坛》等报刊。同一天,叶利钦还解除了支持议会的西伯利亚和阿穆尔州等一些地方领导人的职务。

10月6日,叶利钦发表电视讲话,称莫斯科发生了由前议会领导人、前副总统和一些政党与社会组织领导人策划和准备的“武装叛乱”。他不得不作出武装改打议会大厦的困难决定,是因为那里已成为恐怖分子的大本营,成了引发国内战争的策源地。

叶宣布,凡持枪参加叛乱的人都要受到严惩,指责宪法法院在这次流血事件中成了执行权力机构的被告,变成立法机构的“帮凶”,要求宪法法院院长佐尔金辞职。佐尔金随即向当天召开的宪法法院会议递交了辞呈,称目前情况下已无法履行宪法法院院长的职责,然后便住进了医院。 佐尔金曾要求立即停止执行叶利钦9月21日的总统令及总理随后作出的决定;立即停止执行俄第十次非常人代会及以后通过的有关法令,其中包括鲁茨科伊为代总统等任命。并提出提前改选议会和总统的“零点方案”。在立法和行政的斗争中,他被认为 是亲议会的。

叶利钦还严厉抨击了大多数地方苏维埃,对莫斯科极其尖锐的形势负有 直接的责任。认为它们应当作出自行解散的决定,和平地退出政治舞台。叶利钦重申,将于12月12日举行新议会的选举,凡没有直接参与“叛乱”的政党和组织都有平等参加竞选的资格。他呼吁公众积极参加这次选举。10月7日,叶利钦签署命令,在未通过新宪法之前,暂时中止俄宪法法院的活动。在新议会产生之前,由总统代行其职责。当晚,总检察长卡扎尼克签署逮捕令,指控前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和前副总统鲁茨科伊等人组织领导“暴乱”而将其正式逮捕,同时继续搜捕参加十月“暴乱”的积极分子。10月9日,政府宣布将原定至10日的紧急状态延长至18日。同日,叶利钦决定更换地方代表机构。10月15日,叶利钦又发布命令,要求选举和对新宪法的全民公决同时进行。这项新宪法通过后,就会替代1978年制订的苏联宪法并在俄罗斯确立总统制政体。 1994年2月26日,根据国家杜马(下院)2月23日通过的大赦令,鲁茨科伊、哈斯布 拉托夫等人获释,安全离开了列福尔托沃监狱。大赦令证明了俄议会中保守倾向正在加强。与俄罗斯联邦的所有法律不同的是,总统对议会通过的大赦令没有否决权

user avatar

俄罗斯老百姓还是有脑子的。

愿意在叶利钦时代生活的只有3%,而愿意生活在沙皇时代和斯大林时代的都分别有4%和5%。

别的不说,在摧毁所谓“民主价值观”上面,叶利钦至少也得有个几百斤的大勋章,现在俄罗斯人一想起向西方俯首称臣之后换来的休克疗法还浑身抽抽呢。

user avatar

1990年的维尔纽斯事件中,事实脱离苏联的立陶宛,因为经济上断绝了苏联的援助,导致物价飞涨,民众又开始怀念苏联。

当时并未撤出立陶宛的苏联空降兵进入维持秩序,支持立陶宛独立的“萨尤季斯”故意伪装成苏联军队,从楼顶向民众开枪,杀害了14人,打伤了500多人,最后栽赃给苏军士兵。

关于这点,我举几个例子做对比就知道了。

第比利斯事件中,从4月4日到4月9日,群众死了21人,军队死了19人;

维尔纽斯事件,一天之内,群众死了14人,军队无伤亡。

但是,因为在第比利斯事件中苏军弹压且被甩锅,导致苏军离心离德,怎么会在维尔纽斯事件中如此“卖命且高效”?

另外,于第比利斯事件不同,维尔纽斯事件起因是立陶宛脱离苏联,导致物价飞涨经济完蛋,这次的群众是支持回到苏联的,苏军是他们的“盟友”,苏军为什么要对盟友开枪?

第三,这次的子弹射击是从房顶来的,而第比利斯的死亡是因为棍棒和催泪弹,风格完全不同,且当时立陶宛已经事实独立,苏军没有权力去占领房顶——特别是事发地,电视台的房顶。

第四,立陶宛事后的审判非常“高效”,一瞬间就逮捕了全部的支持苏联的立共领导人,并且马上判刑,就连之前的格鲁吉亚,在发生了第比利斯事件后,都没这么迅速。

种种痕迹都表明,维尔纽斯事件,更像是“萨尤季斯”灵机一动,利用事件的突发性,马上制造了一个陷阱,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

既然维尔纽斯事件最初是为了支持回到苏联的群众举行的,那苏军为何要开火?为什么不用传统的棍棒和催泪弹,而是使用枪?


819事变中,国防部长亚佐夫迟迟不忍心出动军队攻打“白宫”,因为那里有5万民众,尽管他们都是民主派的支持者。

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副总统亚纳耶夫,这些保卫苏联的人,因为实在不忍心对同胞下手,最终遭到了失败。

负责攻占“白宫”准备工作的是卡尔普欣领导的“阿尔法”小组,他们很清楚,可以攻占“白宫”,但以后怎么办,于是他们决定不执行这个命令。


两年后的1993年,俄罗斯总统、曾经的民主派领袖叶利钦,先是违宪解散了俄罗斯最高苏维埃,等叶利钦的反对派行动的时候,叶利钦用坦克火炮炮击“白宫”,至少187人死亡,437人受伤。


什么是民主?民主就是,我杀人栽赃给你,你反对我我就炮平你。

倒是被万年扣上黑历史的苏共,在需要“残忍”的时候犹豫不决,不好意思下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叶利钦在1993年“炮打白宫”事件,又称“十月危机”或“俄罗斯宪政危机”,是俄罗斯当代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充满争议的事件。它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剧烈变动,塑造了如今俄罗斯的政治格局。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景、过程、后果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事件背景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叶檀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的《华为需要道歉吗?》这篇文章。首先,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得先理解它诞生的背景和它所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这篇文章显然是在某个特定事件发生后(文章中提到“有人认为华为应该为XXX道歉”)应运而生的。而“XXX”的内容,结合当前国内民众对华为的态度,很可能指.............
  • 回答
    在《叶问4:完结篇》这部承载着叶问传奇落幕的作品里,吴樾饰演的李钊,这个角色虽然不是绝对的主角,但却以一种不动声色、却又深入人心的力量,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层次和厚度。首先,从角色的定位来看,李钊是整个故事的“引子”和“见证者”。他并非像叶问那样肩负着家国情怀,也不是像万会长的儿子那样有着明确.............
  • 回答
    叶军教授团队在科罗拉多大学Boulder分校的这项工作,无疑是物理学界一件令人振奋的里程碑事件。他们首次在毫米尺度上对广义相对论进行了严谨的实验验证,这一成就的重要性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是对广义相对论核心预言的直接且极端的检验。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自提出以来,已经在宏观尺度上得到了无数次.............
  • 回答
    关于叶挺将军后人、导演叶大鹰在《建军大业》上映前的一些评价,确实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理解。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叶挺将军的后代,更因为他作为一名导演,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本身就带有独特的视角。要了解叶大鹰导演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1. 他的身份背景与情感连接:首先,叶大鹰是叶挺将军的孙.............
  • 回答
    叶童塑造的许仙,堪称香港影视史上一个经典且极具争议的角色。她的成功,在于打破了传统男女角色的界限,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但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评价叶童的许仙,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颠覆性的选角与性别模糊的魅力: 时代背景下的突破: 在20世纪末的香港影视圈.............
  • 回答
    叶檀的《我眼中最无前途的十个城市》这篇文章,确实在当时引发了不少的讨论,也让一些城市的名字上了热搜。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篇所谓的“预测”性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它。首先,文章的出发点和逻辑值得商榷。叶檀作为一位经济评论员,选择从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地理位置、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评判”一.............
  • 回答
    要评价叶永烈,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从他多姿多彩的人生轨迹和丰富多产的作品中,去理解他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他的贡献以及他留下的思考。他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作家”或“科学家”,而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其评价也应是立体而 nuanced 的。一、 时代洪流中的探索者与记录者叶永烈的人生,.............
  • 回答
    叶嘉莹先生,这位在中华古典诗词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她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要评价她,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成就上,更要深入体察她对古典文学的深情,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以及她的人生境界。学识渊博,洞察精微:叶嘉莹先生的学问,可以用“渊博”二字来形容,但更重要的是她的“精微”.............
  • 回答
    叶童版的赵敏和殷素素,这两位金庸笔下的经典女性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伴随着不少的讨论。作为同一位演员演绎,其评价自然会围绕着她如何塑造这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女子展开。谈叶童版的赵敏,绕不开的是“英气”和“豪爽”。在那个年代,女性角色普遍被定位在柔弱、娇媚的范畴,而叶童的赵敏,无疑是.............
  • 回答
    叶童,一个在我心中宛如一杯陈年的女儿红,初闻是青涩,细品则余韵悠长。她不是那种一夜之间爆炸式的明星,而是像一株精心栽培的盆景,随着时间的沉淀,越发显露出她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底蕴。要评价叶童,我想从几个层面来展开。首先,是她那份“雌雄莫辨”的魅力与演技的张力。提起叶童,很多人脑海里最先蹦出来的,大概率.............
  • 回答
    说起叶挺,那可真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斗争、牺牲和不屈的精神,绝对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概括得了的。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说道说道他这个人。一、军事才能:从“铁军”的缔造者到抗日名将叶挺最广为人知、也最引以为傲的身份,大概就是他作为新四军军长的经历,以.............
  • 回答
    叶璇这个名字,在华语娱乐圈里算得上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存在。她不像很多明星那样,始终保持着某种恒定的公众形象,而是不断地在变化,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要评价她,得从好几个维度来看,因为她的故事线太丰富了。首先,从她的事业早期和演技来说,叶璇绝对是起点非常高,潜力也曾被寄予厚望的。刚出道那会.............
  • 回答
    电影《叶问3》作为甄子丹主演的“叶问”系列第三部,无疑是这个系列中争议与讨论度最高的一部。它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但也引发了影评人和观众们关于影片风格、剧情合理性以及对“叶问”形象塑造的诸多不同看法。优点: 甄子丹的精彩演绎与成熟打斗设计: 这是《叶问3》最坚实的基石。甄子丹作为叶问的扮演者,依旧.............
  • 回答
    《叶问4:完结篇》,作为甄子丹饰演的叶问系列的终结之作,无疑承载了无数影迷的期待。看过之后,感觉就像是为一段辉煌的旅程画上了一个句号,有圆满,也有一些难以言说的遗憾。首先,我们得承认,甄子丹再次为我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功夫盛宴。毕竟,能将一个角色演绎得深入人心,让观众买账二十年,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废墟图书馆》,也就是《脑叶公司》的续作。这游戏嘛,说实话,刚开始接触可能会有点劝退,画面风格比较独特,操作也跟市面上那些主流游戏不太一样。但要是你肯花点时间钻进去,那绝对是个宝藏。首先,得说的是,《废墟图书馆》在继承《脑叶公司》那股子“克苏鲁风”的同时,玩出了新花样。如果你玩过前作.............
  • 回答
    叶童,这个名字在中国影视界响当当了数十年,提起她,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大概就是“许仙”。但叶童绝不仅仅是许仙,她是一位非常有层次、非常有深度的演员,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生命力,足以让我们细细品味。从“反串许仙”看叶童的突破与魅力:说到叶童,谁能绕过《新白娘子传奇》里的许仙呢?当年的她,以中性、略带书卷.............
  • 回答
    叶文洁,这个名字在《三体》的世界里,如同那片冰冷的宇宙,既是引力的源头,也是毁灭的序曲。要评价她,绝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标签化,她的复杂性,她的动机,以及她行为的深远影响,才构成了这个角色的核心魅力,也是《三体》之所以令人着迷的关键之一。初见叶文洁,是在“红岸基地”那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动.............
  • 回答
    叶子萱,这个名字在知乎上,算得上是某些圈子里一个绕不开的符号。评价她,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她身上有太多标签在运作,光鲜的也有,争议的也少不了。我尽量从几个角度,把我的观察和感受说得具体一些,不打官腔,也尽量不让你觉得像是在看AI生成的报告。一、她的“人设”与内容生产:叶子萱最显眼的标签,大概就是“生活.............
  • 回答
    《庆余年》中的叶轻眉,这个名字在剧集和原著中都像一颗璀璨却又带着一丝谜团的星辰,虽然她并不直接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她的影响力贯穿始终,塑造了整个故事的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关键人物的命运。要评价叶轻眉,必须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她不仅仅是一个被怀念的先驱,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个体。一、 那个划破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