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送餐?哪个城市里能随便飞无人机了?这不是开玩笑嘛。
要说无人车送餐还有那么一点可能。但也就那么一点。
至于说智能外卖柜?哈哈哈。人工智能外卖柜早就是主流了。
君不见一到中午,各个学校收发室,好点写字楼大厅的专用柜子上摆满了外卖,大家靠着自己那个人工视觉,人工嗅觉,人工抓握快速取走自己定的午饭。
这是100%的人工智能外卖柜吗。
––––––––––
话说现在行业内认为外卖替代模式,半成品加自动加工柜。
就是各种菜肴都是半成品,大家提前一小时预定,然后办公楼下的小卖部收到订单后,负责用加工柜加热制作,而后等人来取。
每个区域有一个配送中心,半小时内可抵达各个小卖部进行实时补货。
这两个都不可能。
无人机是最不可能的。抛开安全性和监管问题。如果有天气问题,无人机系统不能正常运作,王兴自己去送外卖?
外卖柜推出,大众不可能接受。这可不会跟快递那种大家忍了,因为快递是没有时效性的。我今天不去拿,明天去拿也行。你总不能点个外卖,明天去拿吧。
而且外卖的受众大部分是在中心城区,大部分人下楼啥都有,下楼拿外卖,为什么不直接去吃。本来人就打算穿个短裤在家里点个外卖,你非要人刷牙洗澡,换衣服下楼去拿外卖,你这不是搞笑?我做饭做一半差个酱油,你要我去快递柜拿,我为什么不自己买?
当然也不排除这些互联网巨头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影响消费习惯。但是这行业不是没有竞争的,这也不像快递物流行业那种重资产且覆盖范围又大。外卖本身就是做到小生意,主要资产是靠人。
理论上如果蓝黄两家,外卖不上楼。有新公司出来,还是维持原有的模式,就只在京沪广深四个市场做,也是可以正常营运的。
当然你说的这些新形态也不是不可能。但是短时间内是看不到的。能出现唯一的可能就是,劳动力缺乏,用工成本上升,导致外卖配送价格上涨到普通人无法接受。
这两个对比还挺灵性的,不过初心都挺好,都是为了解决外卖行业存在的痛点。
现在外卖可以说已经渗入大家的骨髓了,外卖的品质越来越好种类越来越多,对于消费者,可以不穿秋裤出门就享受到美食,对于商家,也能更好的利用自己的店面,用虚拟的翻台率来提新的利润空间,做同样的营业额还能压低店面成本。
大家说起外卖,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配送的外卖小哥。
本质上,外卖是消费者、店家和外卖平台三方的博弈,大家都在寻找一种平衡,既让消费者快速的获得订单,又不让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面,更能让商家的服务可以及时准确的送达。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商家出餐慢了,外卖小哥就要跑得快,带来一定的风险;有时候外卖小哥跟不上消费者订单数量了,到手的外卖速度必然变慢。
从收入的角度来说,外卖小哥的收入取决于自己的送餐量,但是有些特殊场景,比如高层写字楼、医院、校园,进入不方便,就会带来配送效率的下降;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是消费者集中的地方,平台方又希望进行覆盖提供服务。
从整体效率的角度,人人都希望自己一开门外卖就放在面前,但是外卖小哥花的时间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耗费在「最后一百米」上的,有时候遇到家里没人或者没有电梯,配送就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体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饿了么在研究智能外卖柜,美团在做无人送餐机,本质上都是给外卖过程进行赋能,用科技的方法来提高外卖的效率。
既然科技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那咱们就落地一点讲。
美团的无人机送餐我看了,上个月宣布要在上海构建15分钟配送圈,解决的痛点,是城市地面交通拥堵以及外卖员人数的下降。
这勾画出的场景是很美好的,科技感很足,赛博朋克的意味拉满,哪怕是新科技刚出来的时候看着有点天马行空,但是点子刚出来的时候也都是看着不靠谱的。
你想如果无人机能准确的不需要人操作自己就找上门,那以后不光是送外卖了,只要动力够劲道,任何物流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配送。
咱们国家做无人机有大疆这样的厂商珠玉在前,从硬件技术上难点不大。
唯一让我比较担心的就是,大疆做的是消费者自用的机型,说难听点就是有时候摔了就摔了,砸坏点风景区里面的花花草草而已。
这用无人机送餐,你想,饭点的时候,头上无数的无人机交织成一道奇妙的风景线,掉下来一架怎么办?几公斤重还带着旋转的螺旋桨自由落体,覆盖还有火热汤汁的附魔伤害,想想还是有点吓人。
但是危险其实到不是最重要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慢慢解决,我是在想落地的事情。
我家在19楼,是开窗户飞进来么?进来以后可以自己落到饭桌上,那这技术太高了;还是我需要一个渔网接住无人机,那这画面太美了。
如果是落在门口,我自己下去拿,本质上和外卖员来直接放在门卫那里区别不大,就是速度上可能会快一点。
我一直觉得无人机送外卖有应用场景,但是是在20年后,至少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已经成熟以后;如果是现在使用的话,也比较适合前面有院子的大house模式,不太适合中国现在的居住生活模式。
当然美团有这个心我觉得没毛病,科技很多时候就是一群爱做梦的人搞出来的,但是这种爱做梦比较适合研发阶段,现在无人机硬件是有的,单机软件也是有的,美团可以做的,应该就是在无人机配送系统上做做研究吧。
借着这个概念研究视觉系统,我觉得挺好的。
饿了么主推的智能外卖柜这个更多的是从解决痛点的角度来做的,和无人机相比,柜子好歹是放在地上,比较脚踏实地。
智能柜做起来不复杂,没有太大的风险,而且说实话,投入成本也没有那么夸张,总归最后都是要消费者来埋单的,那也不太容易造成外卖费用的上涨。
这快递柜并不是在颠覆外卖行业,也不是和外卖小哥抢生意,而且解决最后「一百米」的问题。
现在看起来,智能外卖柜是在快递柜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温、消毒、照明这些功能,外卖送到了直接放进去,然后消费者自己来取。
对于外卖员来说,自己可以一次送达多份外卖,也不需要等待太久时间,不需要上楼,这样可以更大的提高送货效率,因为是按订单收钱的,这样也能赚更多。
对于商家来说,外卖整体效率提高,那自己也不需要担心挂在门口放在地上这样的食品变冷而带来的客户差评。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样至少提前点单也更方便,而且对于学校、医院这样的特殊场景,外卖员不让进,自己反正都要出来拿,还能避免拿错的情况,也不用担心食品放在外面会不会有不卫生的隐患。
要说这智能外卖柜有多创新,其实没有,就是用现有科技对商业模式进行了一个重塑。
但是正因为是个小改革,而不是大变动,我反而觉得智能外卖柜流行起来的可能性更大。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等到无人驾驶真的可以完全脱手了,进入L5阶段,之后再过几年,传感器做的更小巧,识别复杂情况的算法更智能,无人机或者无人车送餐还是有可能的。
甚至到时候还能和智能外卖柜来一个强强联合,直接飞到柜子上把餐放下,也解决了大家最终还是要下楼取时候的麻烦,而且柜子还能直接给无人机充电,这样不需要携带太重的电池也能降低硬件成本。
本质上来说,也都是在为了外卖,这个大范围铺开时间并不久远的新服务模式而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努力。
挺好。
恐怕至少在5年内,这些都不可能成为“主流”!否则,你让那些“外卖员”干啥去?
有个可以参照的行业——快递业!
快递行业使用分拣机器人已经是常态了,但即使如此,对于快递行业来说,“快递员”依然是“最后一公里”的主力军!
分拣机器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应用的呢?2009年以后!2009年“双十一”之后,人工分拣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所以,分拣机器人开始逐渐成为主力!但,12年后的今天,“最后一公里”依然是大量“快递员”的工作!
这中间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就业,成本,性价比!很多东西成为“主流”可不单单是因为“技术先进”还要考虑到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
不管是无人接,还是智能外卖柜,想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这还不包括设备的折旧,损耗和维护的费用!这些加起来恐怕成本远远高于“人力配送”,而客户的需求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要求!
所以,以后谁能成为“主流”,还真不好说!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