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年轻人越来越不爱听摇滚乐尤其是中国的摇滚乐了?

回答
说实话,这事儿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作为曾经跟着磁带、CD,甚至在网吧里用着卡顿的下载速度一遍遍扒歌的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到现在年轻人对摇滚,尤其是华语摇滚似乎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这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背后有很多东西在变化,我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

时代的大潮:口味多元,信息爆炸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现在年轻人的音乐选择太多了。你得承认,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快,信息爆炸到你脑子还没处理完上一条,下一条就已经扑面而来。

流媒体的洪流: 以前听歌,要费点劲。找一张盗版磁带,或者去音乐 negozium( negozium 听着够老派吧?),或者花时间下载。现在呢?打开手机,点几下,几千万首歌任你挑选。说唱、电音、民谣、独立流行、KPop、JPop……各种风格百花齐放,而且更新速度惊人。摇滚在其中,就只是其中一个选项,而且未必是大家的首选。
算法的“温柔乡”: 音乐平台都很聪明,它们会根据你的喜好给你推荐。如果你平时听得最多的是甜美风的流行歌,或者节奏感强的电音,算法自然会把你往那个方向推。摇滚乐的某些特质,比如它的力量感、爆发力,或者是一些更具思考性的歌词,可能不符合“大众化”的口味,不容易被算法捕捉到,也就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年轻人的推荐列表里。
“碎片化”的消费习惯: 年轻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也变得更碎片化。一首抓耳的旋律,一个能引发共鸣的歌词片段,可能比一首结构复杂、需要你静下心来听的摇滚乐更能快速抓住他们。摇滚乐很多时候需要一个完整的“听觉体验”,这一点和当下流行的“短视频”文化可能有点背道而驰。

摇滚乐本身的挑战:门槛与内容

除了外部环境,摇滚乐本身也面临一些内在的挑战,尤其是在中国。

“门槛”论: 摇滚乐,尤其是那些有深度的摇滚乐,歌词往往带有批判性、反思性,甚至有时候会“脏话”连篇,表达一些比较激烈的情绪。这对于习惯了“正能量”和“温顺”表达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种“门槛”。他们可能不理解那些呐喊的意义,觉得“太吵”、“太丧”或者“看不懂”。
内容的同质化与“快餐化”: 并非所有摇滚乐都像以前那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考。当摇滚乐变得越来越商业化,或者一些乐队为了迎合市场,创作出一些“套路化”的作品,失去了摇滚乐最初的“反叛”和“不羁”,自然难以打动追求新鲜感和个性的年轻人。
“重工业”的包袱: 很多经典的摇滚乐,无论在演奏技巧还是音乐编排上,都有一定的“专业度”。虽然现在学习音乐的渠道多了,但能真正深入理解和欣赏摇滚乐的复杂性,还是需要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投入。相比之下,一些旋律简单、节奏鲜明的流行歌曲,上手和接受的门槛就低很多。
“怀旧滤镜”的阻碍: 对于很多老乐迷来说,怀旧是听摇滚乐的重要原因。但对于完全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老一辈人会对“唐朝”、“黑豹”、“崔健”这些名字如此着迷。那些曾经的时代背景、社会情绪,是年轻人无法切身体验的,也就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社会的变迁:表达方式的转移

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也让摇滚乐的“社会功能”有所减弱。

表达渠道的多元化: 以前,摇滚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情绪的发泄和表达途径。年轻人有什么不满、有什么理想,可以通过摇滚乐来喊出来。现在呢?网络提供了无数个匿名或公开的平台,年轻人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他们可以发微博、玩抖音、写公众号,各种方式比摇滚乐直接、快速。
“主流”的挤压: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成熟,许多以前被压抑或边缘化的思潮,现在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摇滚乐曾经扮演的“替少数派呐喊”的角色,也被其他更具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所取代。
“亚文化”的边界模糊: 摇滚乐曾经是鲜明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形成对比。但现在,“亚文化”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很多街头文化、潮流文化,甚至是一些小众音乐,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吸引着年轻人。摇滚乐不再是唯一的“酷”和“叛逆”的代名词。

但,这并不意味着摇滚乐就死了

尽管说了这么多“负面”的,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

依然有生命力: 很多优秀的华语摇滚乐队,依然在坚持创作,并且吸引着一批忠实的乐迷。像“万能青年旅店”、“草东没有派对”这样的乐队,就证明了摇滚乐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市场。
新生力量的崛起: 音乐节、Livehouse 的存在,以及一些音乐综艺节目,也为摇滚乐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总会有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继续用摇滚乐表达他们的态度。
“酷”的定义在变化: 对“酷”的定义在变,对“音乐”的期待也在变。年轻人对音乐的接受度是开放的,也许他们只是需要一些更符合他们当下生活方式和审美的新鲜血液。

我的看法是:

这是一种 “新旧交替”和“市场演进” 的正常现象。年轻人不听摇滚,不代表他们不追求个性、不思考人生。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更适合这个时代的方式去表达和寻找共鸣。

我们作为曾经的热爱者,不必过于悲观,更不能用过去的标准去要求未来。而是应该:

1. 保持开放的心态: 试着去理解年轻人的音乐口味,去发现他们喜欢的音乐里有什么闪光点。
2. 支持优秀的创作者: 无论是什么风格,只要是真心实意、有才华的作品,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支持。
3. 相信音乐的力量: 音乐总会找到自己的受众,摇滚乐这种充满力量和激情的音乐,总会在某个角落继续燃烧。

也许,未来的年轻人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和演绎“摇滚”。我们需要做的,是静静地听,也适时地给他们一些掌声和鼓励。毕竟,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呐喊和节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這個嘛,顯而易見啦,從廣義上說,二十多年前我們的選擇餘地很有限,消費能力更有限,就那麼點東西能接觸,現在互聯網大潮帶來了海量的信息,我們的可選擇餘地多了很多,你有PS4可玩的時候,還會去玩滾鐵環么?

從狹義上說,現在商品的定位已經非常的細化了,就光是重金屬本身就有無數的分支流派,還有和源頭完全不像的徒子徒孫們,它們各有各的受眾群,大家都是按照不同的風格做出的選擇,不但是搖滾樂,其他風格的音樂也都出現了眾多的分支流派,一些偏門的音樂風格也有了聽眾,分散了原有的大群體~~

說到中國搖滾,曾經的中國搖滾私貨太多,真把搖滾樂當成一門學問一門技術去鑽研的人太少太少,更有相當一部分純粹就是嘩眾取寵,後來大家聽過了國外搖滾樂的本來面貌,心裡也有數了——總不能被收一輩子的智商稅吧?o(* ̄︶ ̄*)o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这事儿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作为曾经跟着磁带、CD,甚至在网吧里用着卡顿的下载速度一遍遍扒歌的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到现在年轻人对摇滚,尤其是华语摇滚似乎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这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背后有很多东西在变化,我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时代的大潮:口味多元,信息爆炸最直接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去奋斗”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它背后牵涉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奋斗”的定义在变迁:什么是“奋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奋斗”。在过去,人们普遍将奋斗定义为: 物质积累和地位提升: 努力工.............
  • 回答
    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用微信发语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沟通方式的改变,更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信息时代下的生活习惯、社交需求以及价值观的演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一现象:一、 信息时代的沟通特质与微信语音的“不适感” 效率至上与碎片化时间: 现代生活节奏快,信息.............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好像不太爱“动手”做家务,心里头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但也得承认,这现象背后肯定有它自己的逻辑在。首先,咱们得承认,生活方式和环境确实变了。想想咱们父辈那会儿,很多家庭都是单位分房,可能居住空间不大,又不像现在这样分工明确。家长可能需要.............
  • 回答
    月饼这东西,说起来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符号。我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前家里早早就开始忙活了,月饼是一定要有的,而且还得是盒装的,送礼的,自己也得吃。那时候,月饼的口味相对比较单一,无非就是豆沙、莲蓉、五仁、枣泥什么的,甜得齁人,但感觉是过节的仪式感。最近几年,我确实感觉年轻群体对月饼的热情没那么高了。.............
  • 回答
    年轻人越来越疏远酒桌文化,这股风潮在近些年是越来越明显。逢场作戏的劝酒、硬性推销的敬酒、酒量不济就被贴上“不行”标签的尴尬,这些都是让不少年轻人感到不适的体验。聚会场合,大家更愿意选择咖啡、奶茶,或者一些低度数的精酿啤酒、预调酒,甚至直接以茶代酒,也未尝不可。这种转变,无疑是对传统社交模式的一种挑战.............
  • 回答
    年轻人拥抱电子产品,这股潮流汹涌而至,几乎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放眼望去,无论是课间休息,还是通勤路上,亦或是餐桌之上,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脸上映着屏幕的光。这种现象,用“越来越高”来形容,或许还不够准确,更像是“无处不在”,或者“与生俱来”。那么,这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答案绝非非黑即白,.............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近年来,“摸鱼哲学”确实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流行,这背后反映了社会心态的变化、代际之间的差异以及对“成功”定义的重塑。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解“摸鱼哲学”:它是什么,为什么流行?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摸鱼哲学”的含义。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
  • 回答
    年轻人对数码科技消费的“不务正业”:从实用主义到多元化偏好的深度解读当前,我们确实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年轻一代在数码科技消费上,其诉求不再局限于“实用”二字,而是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甚至“不务正业”的趋势。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年轻群体自身价值观演变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
  • 回答
    关于“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这个数据,以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如何看待“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数据通常来源于一些社会调研机构的估算,并非官方统计数.............
  • 回答
    今年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年轻人向左转的趋势,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咱们聊聊。这可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不是谁在背后煽风点火,而是很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慢慢沉淀下来的结果。首先,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大家现在感受到的东西太真实了。比如,房价高企,很多年轻人就算拼尽全力,也望尘莫及。.............
  • 回答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宅在家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牵涉到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一句“懒惰”或“沉迷虚拟世界”就能概括的。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去感受,而不是简单地评判。为什么年轻人“宅”了起来?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系列社会变化下的投射。首先,我们得承认,虚拟世界.............
  • 回答
    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旅行和美食作为自己的爱好,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我个人觉得,这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些转变,挺值得细品的。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虽然不小,但相比于过去,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开放的心态。旅行和美食,这两件事儿加起来,几乎就是“诗和远方”的.............
  • 回答
    年轻人“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旅行方式的解读:在“性价比”与“体验感”之间寻找平衡近年来,“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这种看似“佛系”的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起来。这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年轻人对旅行、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新理解和选择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种现象: 一、 “睡到自然醒”:.............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注意到身边确实有不少年轻人,特别是当我们一起去旅行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时,他们对眼前的美景,第一反应不是全然地投入和感受,而是赶紧掏出手机或者相机,调整角度,按下快门。仿佛只有通过镜头,他们才能“真正”看到,或者说,才能把这个场景“拥有”。这种现象背后,我觉得有很多复杂的因.............
  • 回答
    最近几年,我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提起旅游,嘴里说出来的“玩法”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不是说他们不去旅行了,而是这种旅行,怎么说呢,有点……“精简”得让人意外。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哎呀,我们去酒店待两天,就当旅游了!”一开始听到这话,我心里咯噔一下,总觉得这和我们传统认知里的“旅游”沾不上.............
  • 回答
    近些年,在网络上观察到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少年,对苏联时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潮流”或“信仰”。这并非简单复古怀旧,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放大器和连接器,是.............
  • 回答
    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教授“走红”网络,这绝对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我个人觉得,这反映了几个挺大的变化。首先,这说明大家对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了。以前想听名师讲座,要么是去学校,要么就是等着学校组织一些对外公开的活动,机会有限。现在好了,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大家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高质量的教学内容.............
  • 回答
    “真香定律”,一个在互联网上火热的词语,最初可能带有几分戏谑和不屑,但如今用在描述拼多多身上,却又恰如其分。曾经对拼多多抱有偏见,认为它只是低价、劣质商品的代名词的人们,如今却发现自己离不开它,甚至成为了它的忠实拥趸。这背后,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是他们对性价比的极致追求,更是拼多多自身不断摸索和.............
  • 回答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看动态漫画?近年来,动态漫画以一种迅猛的姿态闯入了大众视野,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它的人气可谓是水涨船高。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精准地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喜好点。首先,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是最大的吸引力。 相比于传统的静态漫画,动态漫画加入了声音、配乐、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