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为要拖带着自己的皮囊,
就要受尽皮囊所带来的拖累。
皮囊会饿、会累、会病、会老,
人生宽度广度在没法拓宽的时候,
书本,这种信息载体出现了,
看了《老人与海》你就化身一位古巴渔夫,
看了《围城》你就感受着婚姻的点点,
看了《八十天环游地球》你就变成了大冒险家
......
而人们更不满足于文字,那么话剧出现了
看了《雷雨》仿佛体会到了心疼的不伦,
看了《恋爱的犀牛》又体会到了爱一个人的揪心,
看了《林海雪原》又学会了黑话“精神焕发”
......
科技的发展,让电影走进了寻常人家
看了《终结者》原来施瓦辛格真的会"I'll be back"
看了《拯救瑞恩大兵》原来二战是如此的残酷
看了《辛德勒的名单》感受到了辛德勒最后哭得像个孩子一样的心疼
......
人就是因为生命有限、因为肉体的束缚,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而题主说的:“宁愿通过相机镜头,而不是用眼睛直接去看真正的景色”
当真正的景色,难以用时间、精力、金钱去体会的时候,
年轻人至少还保留着追求美好的愿景,还保留着通过相机镜头享受美好的悸动。
这就大大的拓宽了我们的人生,增厚了我们生命的厚度,
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人们的生活有各自的苦,但我们可以一起成为
《泰坦尼克号》里面的Jack&Rose,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怪蜀黍Leon和小萝莉玛蒂尔达,
《千与千寻》里面的千寻与白龙,
《忠犬八公》里面的忠犬和主人,
《海上钢琴师》里面的Max和1900,
《疯狂动物城》里的狐狸尼克和兔子朱迪,
《罗马假日》里面的安妮公主和乔,
我们的人生长度没法控制,但我们可以尽所能的体会不同的人生,
只要保留着那颗心,用心的去体验人世间的万物,怎么体验只是形式而已。
···
我是 @瑞恩的奇幻博物馆 ,认识你很高兴。
因为年轻人很多只出得起网费电费,而题主又不愿意帮他们出机票和住宿费。
因为我们这几代人,视力下降太严重了。裸眼所视所得到的观看效果,远远比不上相机画面定格后的可随意放大,随意滤镜,随意编辑,所得到的信息准确和丰富。
你知道吗?这时候,与可以接收和留住大部分景色信息的摄像头相比,你的肉眼反而是戴着磨砂背景模糊滤镜的。你的肉眼所得,反而是相对更失真的。
而手机摄像头,已经成为人类眼睛的常设外接辅助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像素动辄上亿的超级手机摄像头,已经成为所有人类不可摆脱的软性义眼了。
它起到的作用已经绝不仅仅是定格留念,而是放大,增深,附加情调和场景,甚至进行信息二次多次编辑的外辅工具了。
你知道曾经我在医院候诊的时候,因视力不济,排队过长,为了找空座,又不得不远离实时播报排队序号的大屏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过号重拍,我想了个啥招么?
我坐在远处,把手机摄像头打开,对着大屏幕,两指撑开,放大画面倍数,然后大屏幕上自己的排位,就尽在掌握了。尽管可能画面模糊,但足够看清了。
我们总是强调天然的,原生态的,才是最好的,可现代人的眼睛,近视率青光眼比率那么高,不戴眼镜的人,在液晶屏的到处轰炸逼迫的逼仄空间里也躲逃不开它们对你肉眼视力的360度不眠不休式剥夺。
原生态?纯天然?
你哪里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肉眼所看,肉眼所接收,那才是假画面。那才是失真,失焦,失色,失去深度和信息全盘的次等,劣等画质的假画面。
而相机,只不过是对你的肉眼所见,做了修复和补偿,很大程度上,它才是还原度更高的景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