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通过相机镜头,而不是用眼睛直接去看真正的景色」?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注意到身边确实有不少年轻人,特别是当我们一起去旅行或者参加一些活动时,他们对眼前的美景,第一反应不是全然地投入和感受,而是赶紧掏出手机或者相机,调整角度,按下快门。仿佛只有通过镜头,他们才能“真正”看到,或者说,才能把这个场景“拥有”。

这种现象背后,我觉得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就能概括的。

首先,“记录”的本能和“分享”的驱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拍照、录视频并分享出去,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年轻人尤其如此,他们从小就接触网络,习惯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表达和连接。眼前的景色,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个可以转化为内容,与朋友甚至更广泛的社群互动、建立联系的素材。不拍下来,总觉得这个时刻不完整,或者说,这个时刻的存在感会减弱。就像之前看过一个说法,有些人不是为了看风景而去,而是为了拍照而去。这句话虽然有点极端,但确实触及了部分现实。

其次,对“完美瞬间”的追求和对“不完美现实”的规避。相机镜头,尤其是现在智能手机的算法加持下,往往能捕捉到经过“优化”的画面。光线、色彩、对比度,很多时候都被处理得比肉眼看到的更加鲜艳、清晰、有冲击力。年轻人习惯了这种被美化的视觉体验,有时面对真实的、可能有些许瑕疵的景色,反而会觉得“不够好看”。通过镜头,他们可以控制构图,去除杂乱,甚至后期处理,去创造一个更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完美瞬间”。这是一种对视觉体验的掌控感,也可能是一种对现实世界不确定性、不完美性的一种回避。

再者,“滤镜人生”的思维惯性。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滤镜”包围的时代,不仅是照片有滤镜,很多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也都被某种程度地“滤镜化”了。年轻人从小接触的影视作品、广告宣传,很多都是经过精心包装和美化的。他们可能在潜移默化中,也习惯了用一种“加了滤镜”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相机镜头,就像一个随身的滤镜,让他们觉得“这样看”才更符合他们对美的认知,或者说,是他们习惯了的那种“高级感”。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证明”的需求。有时候,去过一个地方,看过一处风景,如果能有几张照片,尤其是拍得不错的照片作为“证据”,仿佛才能证明自己真的“到此一游”,真的“体验”过了。这背后可能是一种不安全感,担心自己的经历不被他人认可,或者自己的存在感不强。照片,就像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一种确认。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完全不关注景色本身了。很多人拍完照后,还是会抬头看看,只是那种“沉浸式”的、全方位的、不带任何功利性的去感受,确实会少一些。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片段式”的体验,即看到美景——拍摄——分享,然后继续下一个环节。这种体验方式,确实与我们父辈或者更早一代人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小时候,可能一台相机很珍贵,拍照片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留下的往往是很有纪念意义的瞬间。现在不一样了,拍照太方便了,反而容易让人失去珍惜感。

不过,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这是完全的“坏事”。摄影本身也是一种艺术,通过镜头去观察和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欣赏。很多优秀的摄影师,他们比我们更能发现和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美。关键在于,这种“通过镜头看”是否变成了“唯一”的观看方式,是否剥夺了直接用眼睛去“感受”的权利。

我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记录”和“感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表达方式的同时,不失去最原始的、最直接的与世界连接的能力。这需要年轻人自己去探索和体悟,也需要我们这些旁观者,用更理解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同时也适当地引导他们去发掘更深层次的体验。毕竟,最美的风景,有时候真的只是那一刻,风吹过脸颊,阳光洒在身上的温度,以及内心涌起的那种难以言喻的感动。而这些,是镜头很难完全捕捉和传递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因为要拖带着自己的皮囊,

就要受尽皮囊所带来的拖累。

皮囊会饿、会累、会病、会老,

人生宽度广度在没法拓宽的时候,

书本,这种信息载体出现了,

看了《老人与海》你就化身一位古巴渔夫,

看了《围城》你就感受着婚姻的点点,

看了《八十天环游地球》你就变成了大冒险家

......

而人们更不满足于文字,那么话剧出现了

看了《雷雨》仿佛体会到了心疼的不伦,

看了《恋爱的犀牛》又体会到了爱一个人的揪心,

看了《林海雪原》又学会了黑话“精神焕发”

......

科技的发展,让电影走进了寻常人家

看了《终结者》原来施瓦辛格真的会"I'll be back"

看了《拯救瑞恩大兵》原来二战是如此的残酷

看了《辛德勒的名单》感受到了辛德勒最后哭得像个孩子一样的心疼

......

人就是因为生命有限、因为肉体的束缚,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而题主说的:“宁愿通过相机镜头,而不是用眼睛直接去看真正的景色”

当真正的景色,难以用时间、精力、金钱去体会的时候,

年轻人至少还保留着追求美好的愿景,还保留着通过相机镜头享受美好的悸动。

这就大大的拓宽了我们的人生,增厚了我们生命的厚度,

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人们的生活有各自的苦,但我们可以一起成为

《泰坦尼克号》里面的Jack&Rose,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怪蜀黍Leon和小萝莉玛蒂尔达,

《千与千寻》里面的千寻与白龙,

《忠犬八公》里面的忠犬和主人,

《海上钢琴师》里面的Max和1900,

《疯狂动物城》里的狐狸尼克和兔子朱迪,

《罗马假日》里面的安妮公主和乔,

述,

我们的人生长度没法控制,但我们可以尽所能的体会不同的人生,

只要保留着那颗心,用心的去体验人世间的万物,怎么体验只是形式而已。

···

我是 @瑞恩的奇幻博物馆 ,认识你很高兴。

user avatar

因为年轻人很多只出得起网费电费,而题主又不愿意帮他们出机票和住宿费。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这几代人,视力下降太严重了。裸眼所视所得到的观看效果,远远比不上相机画面定格后的可随意放大,随意滤镜,随意编辑,所得到的信息准确和丰富。

你知道吗?这时候,与可以接收和留住大部分景色信息的摄像头相比,你的肉眼反而是戴着磨砂背景模糊滤镜的。你的肉眼所得,反而是相对更失真的。

而手机摄像头,已经成为人类眼睛的常设外接辅助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像素动辄上亿的超级手机摄像头,已经成为所有人类不可摆脱的软性义眼了。

它起到的作用已经绝不仅仅是定格留念,而是放大,增深,附加情调和场景,甚至进行信息二次多次编辑的外辅工具了。

你知道曾经我在医院候诊的时候,因视力不济,排队过长,为了找空座,又不得不远离实时播报排队序号的大屏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过号重拍,我想了个啥招么?

我坐在远处,把手机摄像头打开,对着大屏幕,两指撑开,放大画面倍数,然后大屏幕上自己的排位,就尽在掌握了。尽管可能画面模糊,但足够看清了。

我们总是强调天然的,原生态的,才是最好的,可现代人的眼睛,近视率青光眼比率那么高,不戴眼镜的人,在液晶屏的到处轰炸逼迫的逼仄空间里也躲逃不开它们对你肉眼视力的360度不眠不休式剥夺。

原生态?纯天然?

你哪里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肉眼所看,肉眼所接收,那才是假画面。那才是失真,失焦,失色,失去深度和信息全盘的次等,劣等画质的假画面。

而相机,只不过是对你的肉眼所见,做了修复和补偿,很大程度上,它才是还原度更高的景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