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这种旅行方式?

回答
年轻人“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旅行方式的解读:在“性价比”与“体验感”之间寻找平衡

近年来,“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这种看似“佛系”的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起来。这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年轻人对旅行、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新理解和选择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种现象:

一、 “睡到自然醒”:对身心健康的关注与对“赶场式”旅行的反思

逃离日常的压力与疲惫: 许多年轻人,特别是来自大城市的年轻群体,日常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学业或工作压力,生活节奏快,睡眠不足已成为常态。旅行,在他们看来,是摆脱这种压力的机会。选择“睡到自然醒”,正是为了弥补平时“欠下的睡眠债”,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这是一种对自身身心健康的积极关注。
反思“赶场式”旅行的弊端: 传统的旅行模式往往强调“打卡”景点,行程紧凑,恨不得一天跑十个地方。然而,这种方式往往导致身心俱疲,留不下深刻的记忆,甚至让人觉得旅行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工作”。“睡到自然醒”的旅行方式,是年轻人对这种“赶场式”旅行的消极回应,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感受一个地方,而不是匆匆路过。
享受“慢生活”的仪式感: 即使是在旅途中,年轻人也渴望保留一部分属于自己的宁静和自由。睡到自然醒,意味着没有闹钟的催促,没有既定的行程表,可以悠闲地享用早餐,在酒店房间里看看书、发发呆,享受一份难得的宁静和慢节奏。这种“慢下来”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和仪式感。

二、 “酒店吃外卖”:对舒适度、便捷性与个性化需求的追求

酒店即目的地: 对于这部分年轻人来说,酒店不再仅仅是住宿的功能性场所,而是旅行体验的一部分。他们愿意选择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有格调的酒店,并乐于在酒店内度过一部分时间。舒适的床铺、良好的采光、干净的卫浴,这些都成为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
外卖的便捷与选择多样化:
效率与节省时间: 相比于寻找餐厅、排队点餐、等待上菜,外卖无疑是更高效的用餐方式。在有限的旅行时间内,将吃饭的时间用于休息或探索酒店周边的其他活动,显然更符合他们的目的。
口味与个性化选择: 年轻人对美食有更高的要求,但也更注重个性化。外卖平台提供了海量的餐饮选择,从当地特色小吃到国际美食,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随时随地进行选择,满足了他们挑剔的味蕾。
经济考量与“性价比”: 有时候,在酒店享用外卖可能比在热门景区餐厅用餐更具经济效益。特别是一些连锁餐厅或特色小吃,通过外卖平台点餐往往能享受折扣,或者避免了餐厅高昂的“旅游价格”。这是一种精打细算的消费观,在追求旅行体验的同时,也注重“性价比”。
避免社交压力与融入感不足: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的年轻人来说,独自一人在餐厅用餐可能会感到尴尬或不自在。在酒店房间里,他们可以更放松地享受美食,不必顾忌他人的眼光。此外,有时在陌生的城市,语言或文化差异也可能让他们对在当地餐厅用餐感到不安,选择外卖则可以规避这些问题。
“宅文化”的延伸: 现代年轻人普遍受到“宅文化”的影响,习惯于通过线上平台获取信息和享受服务。将这种习惯延伸到旅行中,选择酒店和外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

三、 这种旅行方式的潜在影响与思考

对传统旅游业的挑战: 这种旅行方式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旅游景点和餐厅的客流量。旅游业需要思考如何适应这种新的消费趋势,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服务和体验。
对年轻人消费观的解读: 这反映了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他们更注重体验的质量而非数量,更愿意为舒适、便捷和个性化付费。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精打细算的消费智慧。
“旅行”定义的多元化: 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旅行不再仅仅是游览名胜古迹,而是包括在陌生环境中探索、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全过程。即使是在酒店房间里,只要能达到休息、充电、获得愉悦感的目的,也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旅行体验。
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缺乏深入的文化体验: 过度依赖酒店和外卖,可能会减少与当地人交流的机会,错过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机会。
对外卖行业的依赖与环境问题: 对外卖的依赖加剧了外卖包装的产生,也对外卖配送行业的效率和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可能错失“意料之外”的惊喜: 过于规整和舒适的旅行方式,可能会错过旅途中那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

总结

“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的旅行方式,是当代年轻人追求舒适、自由、个性化和高效的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反映了年轻人对传统旅行模式的反思,以及对身心健康和自我感受的重视。这并非一种简单的“懒惰”,而是一种在信息爆炸和快节奏生活中,寻求平衡与宁静的新选择。

理解这种趋势,需要我们抛开刻板印象,去关注年轻人内心深处的需求和价值取向。未来的旅游业也需要更加灵活和多元化,以满足不同群体,包括这些“佛系”旅行者的多样化需求,让他们在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乐趣和意义。这其中蕴含着对“旅行”本身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诠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年轻人有念想就是爽。

像我这样,已经对旅游没什么兴趣了。

该去的地方,都去过了。

国内的旅游景点,基本套路是:一条山沟,有流水,往上走,两边有湖,有景(比如红叶之类的),有人文(题字、墓、碑之类的),一路向上走,走到头,要么一个湖,要么一个瀑布,要么一个庙。

大抵如此。

近些年有些就是在途中建了些玻璃天桥、缆车、电梯、滑梯之类的。

或者海边的,也是溯源,终点两块大石头,上面写着“天涯”“海角”。然后整个潜水、坐船、坐艇之类的。

欧美也是很乏味。人文基本靠教堂。然后就是一些小展览馆,展览工业化时期的一些物件。欧洲的大城市博物馆倒是可以看看,物件很多,世界各地掠来的都有。但是小地方的景点就没什么意思了。弄个风车、水磨、弄个破财产的工厂几台酿酒设备,没什么意思。所以欧美其实适合那种几日游,旅行团用大巴拉着去主要景点转一圈。

那种租个小木屋,几天或一个星期的,其实就是换个地方放松几天。通常在一个湖边,有个小沙滩,可以玩玩水。但是,很多人真的会下水吗?我看在沙滩玩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实际我也不爱下野水。一是各种虫子细菌不明,二是有危险,三是咱得戴眼镜,在水下睁不开开眼,四是有次在三亚没戴眼镜给我整怕了,水下睁眼一看,茫茫一片不见底,脑海里映出〈大白鲨〉的镜头,吓得我一路飞游,游到岸边。后来每次下野水都有心理阴影。

题主说的可能也是这种情况,住酒店,要吃有吃要喝有喝,招之即来。不过,有时间能睡觉,在家睡不是更舒服?

最烦就是我媳妇这种,哪也嚷嚷要去,去吧,一不自己查攻略,二是去了后该玩的又不玩。又不会游泳,又恐高,走山路又怕累,吃也吃不出个所以然,走哪抱着个手机不离手。都不知道去干嘛。每次整些个毫无用处的小饰品。

还是羡慕年轻人,有个爱旅游的念想。

而我,已经是:看景不如听景了。

得空,还不如去找我的两个老伙计,去那个熟悉的小餐厅,一只烧鸡,一盘老醋花生,一盘小炒肉,一条烤鱼,喝它个痛快。

user avatar

很多美国人的旅游方式以前也让我吃惊:


他们去夏威夷或是迈阿密,订个好酒店,一呆7天,全在酒店里面。


吃饭,点外卖;玩就是在旅馆的游泳池里呼哧呼哧地游泳,或是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跑步;有的人7天没出旅馆,最后坐出租车上飞机,几个小时后回家。


不去沙滩,不去海里游泳,不去看景点,不去外边吃当地餐。我一开始觉得,这纯属浪费资源:这特么找本地一个旅馆,也完全能做到啊,千里迢迢地来夏威夷或是迈阿密作甚?


后来我了解到,其实美国人的观念中,“旅游”和“度假”是不一样的概念。


“旅游“是要看景色的,看名胜,吃当地的食物;


“度假“就是纯休闲纯放松,什么都不做,只求自己舒适,外边是什么跟自己没关;


那些躲在旅馆里不出来的,其实估计已经来过夏威夷、迈阿密几次几十次了,根本不新鲜,就是想换个地方休闲而已。


我自己呆久了也会理解。


我去拉斯维加斯也太多次了,就导致根本不想看什么东西或是参加什么活动。


经常是睡到自然醒,下楼去玩一个小时老虎机,然后中午找个自助餐美美地吃一顿,回到房间睡两个小时,再去旅馆的跑步机上跑一个小时,差不多就天黑了。晚上再玩一会老虎机,可能趁着凉快去旅馆外走半个小时,然后回来玩会IPad,睡觉。


我最享受的,就是这种慢节奏、没人管、不着急的度假,偶尔看看窗外还是美景。就这么玩2、3天,感觉半年的疲劳都没了。


游轮在美国也是极其火的旅行方式,就是因为旅游和度假二合一:可以不动脑子规划行程,饿了就吃,累了就睡,躺在长椅上一天也没人管。想旅行,可以下船看看玛雅遗迹;不想旅行想度假,老子管这站是加勒比还是百慕大,躺着不肯起来连船都不下。


想消费?餐馆和购物都有;想省钱?反正船票什么都包。


我的理解,现代社会节奏太快。这种快不仅仅是上班快,而是休息和娱乐也得快,要不然体力士气都补不满。时间长了,有种强迫症的感觉:到点必须睡觉。


加上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提升,人们真正的旅游需求早就不是性价比、少花钱多看景点;而是放松自己,体力充电,精神解压。


度假,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些年轻人,已经好自为之了。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想换一个地方休息而已。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我太懂他们的心情了,

因为我曾经就是这样子的。

领导问:“假期出不出去玩啊?”

年轻人:“不出去啊,出去太多人了”

领导说:“那好啊,既然你都不出去玩了,要不你帮大家值个班,后面调休吧”

年轻人内心OS:“领导你能不能再问一遍”、“我绝对换个地方休假”

···

换个和自己熟悉的环境不同的地方,名正言顺的放空所有“绑架”你的人和事:

既不用面对父母的催婚,也不用面对领导的突然安排活儿,更不用面对已经面对了一年的出租屋

996后,年轻人需要什么?需要休息。

需要什么休息?完整的休息。

什么是完整的休息?完全属于自己,没有任何打断的时光,就是休息。

至于景点,还没有电影里的特效美、还没有短视频里的旅游介绍效率快。

至于美食,线下的店既要排队,还要人挤人,甚至探店最后又是“来都来了”。

还不如外卖里,评分最高排个序,每个店都点一些,还不用排队、人挤人。

那不就是最后:

「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

这才是理智的让自己获得休息的假期。

大不了,带上泳衣,在酒店的无边泳池游个泳,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差不多得了。

很有意思的是,总说世界未来是年轻人的,总说明白年轻人的需求才知道未来的市场在哪。

高高在上的既得利益分配群体(高管、市场调研、某些组织),你们真的懂这些年轻人的苦?

接最烂的盘,干最累的活,剥最重的削,

还想他们多生娃、多买房、多加班、多消费。

现在连「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都不不行了?

年轻人们要自信点,怼回去“关你们屁事”

user avatar

这意味着景点不再是高价值稀缺资源,休闲时间变成了新的稀缺资源。

当大家起早摸黑赶着去看景点时,景点就是高价值的稀缺资源,大家愿意为此而牺牲低价值的时间,包括睡眠时间。那个年代旅行是奢侈品,不是人人都能去,也不是想去就去。能够有机会去旅行,那如何把收益最大化呢?就是拼命赶时间,去看景点,去拍照。对于部分人来说,还包括买买买。

今时今日,很多人已经过上了「想去旅行随时可以去」的生活,价值取向就会发生变化。你去拼命看景点和拍照?回来发现身边的朋友都去过那些地方,掏出手机来都是差不多的照片,没有谁真的是摄影大师能拍得特别好的。你去疯狂血拼?别人网购也能买到同样的东西。曾经的稀缺资源不再是稀缺资源,至少对于那部分过上了更好生活的人来说。

这部分人碰巧平时工作都非常繁忙,所以休闲时间变成了新的稀缺资源。如果能够放假,旅行只是为了换个环境,更重要的是有休闲时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是什么也不做。工作太过追求优化结果,什么都必须要优化得比别人更好,精神负担很大。反过来放松时就应该不要尝试去优化,随心所欲,让事情随意地发生。

我去年有两次在外面度假一个星期,就是宅在 Airbnb 里什么也不做。一个星期只有一天是认真出去 hiking 了一大段路的,其它日子最多就在住处附近走走。每天在家里做饭,偶尔搞一顿火锅大家一起煮。找时间做运动,例如说跟着视频做,把 Apple Watch 的圈圈搞掂。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就把 Switch 接电视上打 party game。这样的生活比上班好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