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政策,从小到大就是一个人成长,各有各的小家,家里头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已经很淡很淡了,甚至有些亲戚都叫不上来。
改开之后沿海地区高度发展,很多人背井离乡,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家一次。小时候我跟表姐们关系还是很亲密的,现在一个人在外久了,彼此已经很生疏了。
所以你说现在对于大部分80-90后的人来说,过年回家,要不是为了父母,还能为啥呢?过年,不存在的。
忙得要死,过个屁的年,年前工作累得半死,还没休息过来年就没了。
你放15天纯春节假,别搞那些狗屁调休,你再看年味重不重?
年味越来越淡的根本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完全进入了工商业时代,对农耕传统的眷恋,再绵长,也有个逐渐消散,终究消散的过程,农闲春耕前的热闹抵不过不舍昼夜的开工开业,四季平摊入星期,节日终归于平寂,规律而已。
腊八节这天,所有自媒体主流媒体都发了海报,内容大同小异,出现得最多的是那句话: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传统的风俗在互联网的传播下,尽入眼帘,大家知道今天是腊八,却并不能深刻体会,为什么“过了腊八就是年”。
我一直理解,在中国,过年,就是一个“集体躺平”的时间段。
80、90后应该还记得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在这部电影中,被抄家沦为乞丐的苏灿父子,和乞丐们生活在一起,到了过年的时候,哪怕是乞丐,大家也要一起相互送红包,置办吃的穿的,守在一起,不再出门。
老辈子把过了腊八就是年,说成了一种习惯,腊八以后,天气更加冷酷,一年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丢下不管,安安心心慢慢悠悠为过年做准备。
这个准备工作是如此漫长慵懒又丰富。
女人们大抵是开始做醪糟,汤圆,泡好了糯米让男人们打年糕,还要剪鞋样,秤毛线,给大人小孩做几双新布鞋,打几件新褂子。
一家人的节奏都放慢了,不出远门,不接事物。
我在老家农村生活的前十五年,每到腊月,气氛格外浓重,用我婆婆的话说,山上的鸟雀到了这个时候都要归家了。
此时此刻,每家每户又忙又闲,忙是因为要准备过年的东西好多,闲是每天好像都是敞开了在玩。这种全家放松身心的日子,让所有人都充斥在一种快乐当中。
常见的杀猪,买年货就不赘述了。说一点我们那里的年趣年味——豆腐。
全国各地都有独特的年趣年味,就像江浙地区打年糕,两广地区捉红鲤鱼一样,我们老家的是推豆腐。
当年的新豆子,挑选最好的,泡得鼓鼓囊囊的,在石磨中推出来,满村子都飘香。推豆腐往往是兄弟邻居间组成大团伙一起,男人们轮番推石磨,女人们送豆子,舀豆浆,老人们烧火添水,小孩子捣乱。
一幅幅生动热闹的人间滋味图,在白气弥漫的豆香中绘出来,让人兴奋。
新鲜的豆腐,在棒骨汤里沸腾,下鹅黄色的我们称作山东四号的大白菜,香甜至极。锅里烧着菜油,把白豆腐切片,炸得金黄,趁热拌上酸辣椒,舌头烫掉了都舍不得丢。
往常老人们还在的时候,一到这季节就问:你们推豆腐没?
答曰:没!
于是欣然相约。
这种东西就是年趣和年味,现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放假,临了去市场买块豆腐,它吃不出那股子人间的滋味。
很多人说过年是过的团圆,实际上不是的,天天都是那几个人窝在一起,有啥团不团的。
过年,过的是心里没有纠结的一个月的坦然开心。
全村人相互串门,彼此请客,打打牌,聊聊天,让人能够抛开生活的所有苦难和枷锁,这是一种面对时间的短暂开脱。就像那句常用的话:大过年的。是呢,什么都可以用一句大过年的化解过去,多好啊。
另外在我们那里,过年期间是尽量避免讨债的。像我爸早期给人做活,有人欠了工钱一直没结,如果腊月以前还没还,腊月间见到了,都不会主动问。
我小时候不理解,我爸说到了这个时候,你得让人安安心心过几天日子。
以前我们过年,日子就是从腊月初八持续到正月十五,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中,人们准备吃食,新的身穿,联系亲朋,还有订婚结婚大多喜事都顺势而为。
全村人集体性的“躺平”着,快乐着,年味能不浓郁吗。
过年从来都不是过的腊月三十,过的是整个冬季的人间滚烫。现在的人一年到头都在加班,过年就只过三十初一,匆匆忙忙,能有什么年味呢。
两年没过年了,今年第三年。
我爹说以前海外游子的兄弟堂兄弟都在国内,老了怎么也得叶落归根。现在都独生子女,如果父母一走,也就剩一本护照跟中国有关系。再来第三代,生下来就不是中国人,中国话也不会,哪还过年啊。
年味,是基于传统小农经济的社交关系的。
而现在,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了,其实就跟日本的“无缘社会”一样。
无缘社会现象,指的是各种“缘”的解体。
比如社缘、地缘、血缘,这些“缘”的断绝。每个人越来越孤独了,所以日本“无缘死”的现象很严重,也就是死了都没人发现、发现了尸体也没人认领的现象。
我们古代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有青梅竹马的成语,还有各种以“姓氏”命名的村落,比如什么李家村、王家村……
这些都反应以前的社会,人们的社交关系,都是基于社缘、血缘、地缘的深层次的社交。
而现在,人们的社交越来越浅、越来越琐碎短平快。
那么基于传统小农经济的节假日,也自然逐步丧失了原有的意义。
节假日,一方面是放松,一方面也是社交。
而现在呢,邻居,可能你连对方姓什么都不知道;
工作上呢,以前是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师父把徒弟当儿子看待,徒弟也把师父当亲人。而现在,上下级,也只是压榨和应付任务;
亲朋好友也基本上很少联系,哪怕是父母,也往往是聚少离多。
每个人,被打碎成一个个孤立的原子。
以前过年,是一堆相处了几十年的亲朋好友熟邻居,一起用年末年初一大段时间进行休闲放松聊天娱乐。
周边都是你认识几十年的人,一个大集体,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聊聊天、吃喝玩乐、相互拜年。
而现在,人们越来越难维系长期的社交关系了,所有的感情都越来越快餐化。
除了父母,也没多少人值得我们在过年的时候,去聚在一起“大团圆”的。
现在,工作和假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好像每天工作间隙、下班后,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手机等玩意娱乐,随时都可以有一个“微型假期”娱乐,吃好吃的,玩好玩的。
但又好像即使是放几天假心情也得不到放松,也总操心、总焦虑一些事。
放假也不像以前那样纯粹的放松。令人焦虑的事总是一件接一件。不是有假期就能暂时抛下一切不愉快的。
我们工作的时候想着摸鱼娱乐,而放假本应该是娱乐放松的时候,又总操心前途、工作琐事等等。
传统过年的形式,已经失去了它成长的土壤。
996的情况下,休闲时间是很珍贵的玩意。
以前的日子很慢,时间仿佛不值钱。
人们可以花几十年的的时间去学习一个技能、打磨一件作品、与一个人相处。
人们的心态,都是很松弛缓慢的,不像现代人,总急着去完成某件事一样。急着功成名就、急着成家立业。
在这种越来越快的节奏下,根本不可能有闲情逸致去抽出一大段时间,去好好花心思准备过年所需要的一切的物资。
平常996,正常休息都保证不了,哪还有那功夫去细心准备一年一度“周年庆”的。
人也越来越孤独,也缺了以前那种热闹“团圆”的前置条件。
节奏越来越快,和人们越来越孤独,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
我看了很多答案,感觉都没说到点上。
春节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是团圆。团圆的单位是什么?是家族。维系家族的纽带是什么?是长辈,是祖先,是血浓于水的连结。
有人说中国没有政教合一,没有宗教传统,是高度世俗化的社会,所以中国人没有信仰,那是不对的。中国的春节不是为了玩而存在的,它是祖先崇拜的具象,代表着每个中国人的根和灵魂的归属。别以为中国人不拜偶像,春运就是中国人的朝圣,无数并不富裕的中国人,宁可花上一笔不菲的开销和大把时间,风尘仆仆,也要回到梦开始的地方,那个代表着自己从哪里来的圣地,寻求内心的宁定。
春运、燕子在家筑巢吉祥、在医院病死了拉回家不去太平间、年夜饭、流浪地球、祠堂、走亲访友、离婚难、家暴司法三不管、乡贤政治、宗族械斗、婆媳大战,都是同一个意识形态的结果。意识形态就是这样,也许看不见摸不着,但切实存在。
显然,这是以家族聚居为典型方式的农耕文化,没有家族,没有祖辈祖先的共同记忆,就没有真正的春节。然而工业化、信息化把社会逐渐原子化了,宗族瓦解了,大家族消散了,祖先崇拜的意识形态模糊了,春节的意义也就逐渐散去了,变成了一次寻常普通的假期,年味当然也就淡了。
某些说工作累得半死懒得过春节的,真是欺负年轻网民太年轻了。你再累,能有90年代的农民工累吗?能有他们穷吗?穿着破烂的军裤,把工钱藏在内裤里挤绿皮车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梗。但是他们再苦只要有条件还是要赶回去一趟,而你不一定会。因为时代变了,基层流沙化了,家族瓦解了,落叶归根的信仰,他们有,你没有了。
很正常,以后会更严重。
以前有年味是因为:
1.娱乐方式有限,看春晚放鞭炮就很有趣
2.交通交流不便,亲朋好友难得一聚
3.经济条件有限,过年穿新衣吃大餐
现在没年味是因为:
1.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春晚不是唯一选择,打游戏、刷抖音比放鞭炮更有趣也更安全
2.交通交流便利,想见的人经常见,不想见的人偏偏又在过年的时候冒出来了,再加上学业生活压力大,不亲的亲戚们又特别喜欢问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再加上有时候他们的行为也不礼貌,走亲戚和亲戚上门已经成了过年的灾难了。
3.经济条件改善,平日里不缺吃穿,对过年的衣食并没有以前那样期待。
4.国家发展太快,一代人和一代人的思想差异太大,彼此间的隔阂很容易在诸多矛盾中被激化,比如孩子想和同学开黑但是父母想让孩子放下手机聊聊天;父母想让孩子见见亲戚而孩子对陌生甚至讨厌的亲戚十分抗拒;父母的朋友不是孩子的朋友,但父母却希望孩子可以与自己的朋友多交流等等。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一代人与一代人的观念相差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所谓的过年也就越来越没有什么年味了。
最后说一句屁话,多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有点安慰效果。
很多人说因为国内生活条件更好了,吃大鱼大肉不需要等过年,所以年味越来越淡。
但是美国的圣诞节节味浓到简直不行,圣诞节前1个月前就感觉到大家不想上班了,每个人都订好了出去玩的行程,在节日法定假期前后还要继续请5-10天的假。圣诞节前后2周,家家张灯结彩,把自己家压箱底的led彩灯装在树上,越富的人装的越豪华,不但有树灯还有圣诞老人和麋鹿模型。如果你家门口不摆几个庆祝节日的礼灯,你甚至会觉得很自卑。如果你要是开车,没开几个block就能知道: 圣诞节要到了。圣诞节前一周的周末在市中心的公园里还会有大型表演:一家老小带着帽子和手套,穿着冬衣和加拿大鹅,把市区围的水泄不通。
吊诡的是,圣诞节不仅仅在美国节味浓,在国内节味也浓到仅次于春节(考虑到他都没有假期,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圣诞节节味这么浓,难道是因为美国人只有圣诞节才吃得起大鱼大肉?美国的餐馆和超市在圣诞节都关门过节好吧。美国人恰恰是在圣诞节反而只能吃剩菜剩饭。完全反过来了。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圣诞节开车去tahoe玩,到了晚上整个街上全都打烊了,最后只能点了个麦当劳当“年夜饭”,吃的那叫一个惨。
所以,说是因为吃得好了年味变淡,或者说之前吃的不好所以年味才浓的人
究竟是在想隐瞒些什么真相呢?~~
年味越来越淡,春晚一年比一年难看,是我小时候就每年都听到的说法,二十多年了。也该淡出个鸟来了?
答案早就有了:过年是农耕文明的节日,和工业社会格格不入。
恢复放鞭炮,年味马上回来。
我老家有句俗话,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
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基本上到了腊月二十,“年味”就已经很浓了:各家各户杀年猪、磨豆腐,做年粑、切米糖,时不时哪家门口就有一阵鞭炮响;除夕夜一家人守着电视看春晚,像我妈这样的忠实粉丝,连上厕所都得憋着;正月初二开始拜年,不管远的近的亲戚都得留下吃顿饭,谁家娘舅喝醉了睡路边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看到这里,想来列位看官已经猜到我要“讲古比今”,并借此抒发一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抑或“时间都去哪了”的离愁别绪;但如果是这样,我就犯不着专门写这个回答了——列位,我刚才那段回忆之所以“年味十足”、十分美好,是因为我回忆的是童年、站的是小孩的视角;要是换了我老爸老妈的视角,事情只怕就大不一样了:一进腊月就得开始操心,瓜子是买生的还是熟的、是去赵河街上买还是去平头岭买?(按,这两个地名是离我家相对比较近的集市)张家的亲戚怎样打发、李家的女儿结婚要随多少礼?过完年孩子要上学、地里庄稼要施肥,钱从哪里来?随便哪一项都够愁个半天,以至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有的长辈吐槽,“过年就像过难(读第四声)一样”。
我算是明白了老家那句俗话的意思:孩子无忧无虑,当然盼着过年有吃有玩;而大人要承受生活的压力,期盼的更多的是为生活而奋斗的“插田”。
列位,我之所以能想到切换“父母视角”,是因为我自己也长大成人了。有句话叫“养儿方知父母恩”,我虽然还未结婚生子,但成年人的艰辛同样体会了不少:房子太小又不是学区,银行里还欠着几十万房贷;工作没有什么起色,身体还时不时出点毛病——随便哪一条都够我愁个半年,与之相比,新年那点“快乐”实在是不值一提。
所以,此刻在网上吐槽“年味淡了”的各位,不妨先问问父母的看法,问他们是愿意过现在的春节,还是以前的“浓浓年味”?
我遭遇的这些问题,列位看官只怕是也好不到哪里去。前几天就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每年过年前都要跟老婆吵一架——不对是吵N架,争论的焦点从“去谁家过年”逐渐细化到“初一去谁家吃午饭/晚饭”“吃完饭后几个小时内回家”;F君夫妻恩爱家境殷实颇受大家羡慕,但他的丈母娘每年春节必来、每来必作妖,一想到这事他就头痛;Y女士的孩子就要读小学了,虽然夫妻俩在市里有好几套房子,但划片的学校都一般般,这段时间她一直在沿门托钵想办法……说来说去,年味未必变淡了,但我们是真的长大了——长大了,就得面对很多困难、就很难彻彻底底的开心,谁都逃不掉。
1984年(那年我还没出生),马季先生抽着烟就走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宇宙牌香烟”把全国观众乐得前仰后合;
现如今要是马先生的公子马东再抽着烟上台,只怕不出30秒就得让弹幕怼死,什么“吸烟有害健康”“植入广告”“不良示范”“教坏小孩”等等不一而足。——这么说吧,别看大家都吐槽现在的春晚、怀念以前的节目,但要是真按照当年那么演,十有八九也得被骂得找不着北。
春晚回不去了,我们也回不去了——这话说起来似乎透着点凄凉,把本就不怎么浓的年味又冲淡了一点。
一个与本话题相关的波兰球漫画,很有意思
以前的年:
我们县城喜欢聚在一个广场上放烟花,酒足饭饱之后,我便带着小辈们去广场放烟花,在他们的簇拥下我仿佛是拥有什么魔法。一簇簇烟花绽放在县城的上空,绽放在他们的眼眸里。他们有些害怕的攥住我的衣角,缺依然带着一颗紧张而又好奇的心去欣赏这一年一次的“年”。
回到家长辈们还在高谈阔论,脸庞在酒精的浸润下泛起了红晕。电视机春晚的声音总是盖不过他们。春晚我最喜欢的便是那些小品,放到现如今依然是津津乐道的经典。烤着火,吃着零食,在欢声笑语中看着春晚,这是大年三十晚上最惬意舒适的娱乐活动了。
现在的年:
烟花被全面禁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时不时的巡逻警车的警笛声。
小品也不再期待了,因为不知何时起,春晚的小品总是要教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做人。框架内容极其老套。结尾总是突然的变得悲伤,转折十分生硬。
在下不才,现在就给各位预测几个今年小品的抒情内容:
1.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的。
2.倡导就地过年的。
3.军民警一家亲的。
欢迎补充
【网友补充】
1.抗疫的
2.催婚催生的
1.15更:好家伙,评论区已经开始升华了
就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呗。
最大的差别,就是放假。农业社会,在过年这一个多月里,是啥事都干不了的,不放假也得放,其实和熊冬眠差不多。减少工作,减少消耗,大家在家里窝整整一个月,鼓捣吃的,鼓捣穿的,鼓捣一下整理,这就是年味呗。
现在呢,放假就这么几天,假期前几天为了过年忙东忙西,假期后几天为了工作准备忙东忙西,就剩中间这几天,仪式感还要拉满,必须聚的都聚一遍。只给人又麻烦又累的感觉,怎么可能有年味。以前即使是工厂,到过年前一个月,一般生产任务也减少了,整个氛围也比较松弛的。尤其是过年假期间,一般是不会有什么临时工作的,现在呢?
我们现在的问题,一个是假少,另一个是假期里还要接工作电话,就这两点,就足够破坏年味了。现在聚餐,年轻人动不动在加班,在补觉,好不容易来了,还不断接电话打电话,你说这还有什么年味。
不是年味越来越淡,是我们越长越大。
小时候,“年”是我们的挡箭牌,挡住忧愁,带来快乐。
现在,我们长大了,不能再躲在“年”背后了。
以前,我们还小,还是孩子,过年意味着:平时会挨揍,过年那几天不挨揍。平时受管束,过年可以敞着玩。平时舍不得的好吃好玩好看的,过年时舍得给。年味当然浓了。
现在,我们长大了。人家拿我们当大人对待,不拿我们当孩子了。过年就变成了:问房子,问工作,问收入,问男女朋友,问什么时候结婚,问什么时候要娃……三堂会审。浑身不自在,当然觉得过年不是那个味。
可是,在新一代孩子看来,年味依然还是年味。
比如,对我闺女而言,过年回乡下有小朋友陪着玩,有烟花爆竹可以放,零食随便买随便吃,多看会儿手机也不会被阻止,电视经常一开就是大半天甚至一整天(甭管看不看),有新衣服新玩具,爸爸妈妈那几天也不上班了,天天陪她。还可以做好看的手工。多了好多好吃的——她就很喜欢过年。觉得过年超有气氛。只不过,她还小,没法上网发帖说“好有年味”,而发帖吐槽的,是我们。
年味没有变淡。
只是从“大孩子”那里转移给了小孩子。
如果真有年兽,兴许,在我们越长越大,感叹年味越来越淡的同时,它也在沮丧“小孩味”越来越淡。
年,还是最喜欢陪小孩子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