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年味越来越淡的现象?

回答
“年味越来越淡”是一个许多中国人在近年来的普遍感受,它触及到了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个体生活方式以及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传统年俗的物质基础与仪式感的弱化:

年夜饭的演变: 过去,年夜饭是家庭团聚的核心,是全家总动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的盛宴。如今:
方便化和外卖化: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餐饮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就餐、半成品菜肴或者直接订购年夜饭外卖。这虽然省时省力,但失去了“在家做饭”那种烟火气和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乐趣。
家庭结构变化: 小家庭增多,父母可能还在工作岗位,子女在外地,团聚的规模和形式都发生了改变。
饮食结构多样化: 人们日常接触的食物种类繁多,对年夜饭的“稀罕感”和“丰盛感”降低。一些传统菜肴可能不再是餐桌上的唯一亮点。

春节期间的活动变化:
走亲访友的“社交压力”减弱: 过去,春节是联络亲友、增进感情的重要场合。现在,即时通讯工具(微信、QQ等)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联系和问候,大大削弱了“必须见面”的紧迫感和仪式感。
娱乐方式的多元化: 过去,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相对有限,看电视节目、打牌、逛公园是主要的消遣。现在,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娱乐选择,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在线电影等吸引了大量人的注意力,春节期间的娱乐内容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旅游过年的兴起: 不少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体验不同的文化和风景,这使得他们无法参与传统的家庭春节活动,也从物理上远离了熟悉的“年味”。

春节商品的变化:
糖果、点心等传统零食的吸引力下降: 过去,春节期间的糖果、瓜子、花生等是孩子们期盼的美味,也象征着甜甜蜜蜜。现在,零食种类繁多且随处可见,这些传统零食的“特别感”减弱。
新式年货的出现: 电子产品、保健品、旅游产品等成为新的“年货”,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与传统年货不同。

二、 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年俗的变迁:
许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传统的农村年俗(如祭祖、放鞭炮、贴春联等集体性的活动)在城市中难以实现或受到限制。
城市生活节奏快,邻里关系相对疏远,一些社区性的年俗活动也逐渐式微。

经济发展与消费主义的影响:
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过年”更多地被视为一个消费的节点,送礼、购物成为主要的活动。
一些人认为,当春节变成一个纯粹的购物狂欢节,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反而被稀释了。

工作与假期的关系变化:
一些企业鼓励员工就地过年,或者提供更灵活的休假制度,这使得一部分人无法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部分年轻人为了工作,主动选择不回家过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家庭团聚的年味。

三、 文化传承的挑战与创新:

年轻一代的文化认知差异:
年轻一代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文化信息更加多元。他们对传统年俗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可能不如父辈。
一些年轻人觉得传统年俗“老套”、“麻烦”,更愿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庆祝方式。

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构:
一些传统年俗(如放鞭炮)因为环保或安全原因被限制或禁止,这让一些人感到年味减少。
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庆祝方式出现,如线上红包、电子祝福、主题派对等,这些虽然创新,但能否真正承载起传统年味的文化意义,还需要时间检验。

商业化对年味的侵蚀:
春节期间的各种商业促销、广告轰炸,有时会过度强调消费和物质,而忽略了春节本身的文化价值。
一些节日习俗被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

四、 个体感受与心理层面的原因:

“被告知”的年味 vs. “体验”的年味:
人们常常通过媒体宣传、社会舆论来感知“年味”。当这些信息与自己的实际体验不符时,就会产生“年味淡了”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怀念的可能是童年时期对春节那种纯粹的期待、新奇感和无忧无虑的快乐,这种感受是难以复制的。

生活压力与情感需求: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很多人在春节期间更希望得到放松和休息,而不是被繁琐的年俗事务所累。
对于一些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春节回家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团聚,其情感的深度和浓度也可能不如从前。

怀旧情结:
“年味越来越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怀旧情绪的体现。人们总是倾向于美化过去,将童年时期的春节描绘成一个充满温暖、快乐和惊喜的黄金时代。

五、 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发展是必然,文化在演变: “年味越来越淡”并非绝对的衰退,而是春节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一种演变和重塑。任何文化都会随着时代而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区分“年味”的构成要素: 要理解哪些是春节不变的核心(如家庭团聚、感恩祝福),哪些是随着时代变化而调整的载体(如娱乐方式、交通方式)。
理性看待怀旧与创新: 既要理解人们对传统年俗的怀念,也要认识到新时代对春节文化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可能。不应该用刻板的模式去要求所有人都“过”一样的年。
文化传承的责任: 面对年味的变化,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抱怨和否定,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下继承和发扬春节的优秀文化内涵,让它以新的形式焕发生机。例如,可以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制作年夜饭,用更具创意的方式表达祝福,或者参与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
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 每个人对年味的定义和体验是不同的。只要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获得心灵的慰藉,过一个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春节,就是有“年味”的。

总而言之,“年味越来越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技术进步和价值观念变迁下的深刻变化。我们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理解其中的原因,并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让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新时代依然能够承载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独生子女政策,从小到大就是一个人成长,各有各的小家,家里头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已经很淡很淡了,甚至有些亲戚都叫不上来。

改开之后沿海地区高度发展,很多人背井离乡,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家一次。小时候我跟表姐们关系还是很亲密的,现在一个人在外久了,彼此已经很生疏了。

所以你说现在对于大部分80-90后的人来说,过年回家,要不是为了父母,还能为啥呢?过年,不存在的。

user avatar

忙得要死,过个屁的年,年前工作累得半死,还没休息过来年就没了。


你放15天纯春节假,别搞那些狗屁调休,你再看年味重不重?

user avatar

年味越来越淡的根本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完全进入了工商业时代,对农耕传统的眷恋,再绵长,也有个逐渐消散,终究消散的过程,农闲春耕前的热闹抵不过不舍昼夜的开工开业,四季平摊入星期,节日终归于平寂,规律而已。

user avatar

腊八节这天,所有自媒体主流媒体都发了海报,内容大同小异,出现得最多的是那句话: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传统的风俗在互联网的传播下,尽入眼帘,大家知道今天是腊八,却并不能深刻体会,为什么“过了腊八就是年”。

我一直理解,在中国,过年,就是一个“集体躺平”的时间段。

80、90后应该还记得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在这部电影中,被抄家沦为乞丐的苏灿父子,和乞丐们生活在一起,到了过年的时候,哪怕是乞丐,大家也要一起相互送红包,置办吃的穿的,守在一起,不再出门。

老辈子把过了腊八就是年,说成了一种习惯,腊八以后,天气更加冷酷,一年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丢下不管,安安心心慢慢悠悠为过年做准备。

这个准备工作是如此漫长慵懒又丰富。

女人们大抵是开始做醪糟,汤圆,泡好了糯米让男人们打年糕,还要剪鞋样,秤毛线,给大人小孩做几双新布鞋,打几件新褂子。

一家人的节奏都放慢了,不出远门,不接事物。

我在老家农村生活的前十五年,每到腊月,气氛格外浓重,用我婆婆的话说,山上的鸟雀到了这个时候都要归家了。

此时此刻,每家每户又忙又闲,忙是因为要准备过年的东西好多,闲是每天好像都是敞开了在玩。这种全家放松身心的日子,让所有人都充斥在一种快乐当中。

常见的杀猪,买年货就不赘述了。说一点我们那里的年趣年味——豆腐。

全国各地都有独特的年趣年味,就像江浙地区打年糕,两广地区捉红鲤鱼一样,我们老家的是推豆腐。

当年的新豆子,挑选最好的,泡得鼓鼓囊囊的,在石磨中推出来,满村子都飘香。推豆腐往往是兄弟邻居间组成大团伙一起,男人们轮番推石磨,女人们送豆子,舀豆浆,老人们烧火添水,小孩子捣乱。

一幅幅生动热闹的人间滋味图,在白气弥漫的豆香中绘出来,让人兴奋。

新鲜的豆腐,在棒骨汤里沸腾,下鹅黄色的我们称作山东四号的大白菜,香甜至极。锅里烧着菜油,把白豆腐切片,炸得金黄,趁热拌上酸辣椒,舌头烫掉了都舍不得丢。

往常老人们还在的时候,一到这季节就问:你们推豆腐没?

答曰:没!

于是欣然相约。

这种东西就是年趣和年味,现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放假,临了去市场买块豆腐,它吃不出那股子人间的滋味。

很多人说过年是过的团圆,实际上不是的,天天都是那几个人窝在一起,有啥团不团的。

过年,过的是心里没有纠结的一个月的坦然开心。

全村人相互串门,彼此请客,打打牌,聊聊天,让人能够抛开生活的所有苦难和枷锁,这是一种面对时间的短暂开脱。就像那句常用的话:大过年的。是呢,什么都可以用一句大过年的化解过去,多好啊。

另外在我们那里,过年期间是尽量避免讨债的。像我爸早期给人做活,有人欠了工钱一直没结,如果腊月以前还没还,腊月间见到了,都不会主动问。

我小时候不理解,我爸说到了这个时候,你得让人安安心心过几天日子。

以前我们过年,日子就是从腊月初八持续到正月十五,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中,人们准备吃食,新的身穿,联系亲朋,还有订婚结婚大多喜事都顺势而为。

全村人集体性的“躺平”着,快乐着,年味能不浓郁吗。

过年从来都不是过的腊月三十,过的是整个冬季的人间滚烫。现在的人一年到头都在加班,过年就只过三十初一,匆匆忙忙,能有什么年味呢。

user avatar

两年没过年了,今年第三年。

我爹说以前海外游子的兄弟堂兄弟都在国内,老了怎么也得叶落归根。现在都独生子女,如果父母一走,也就剩一本护照跟中国有关系。再来第三代,生下来就不是中国人,中国话也不会,哪还过年啊。

user avatar

年味,是基于传统小农经济的社交关系的。

而现在,人际关系越来越疏离了,其实就跟日本的“无缘社会”一样。

无缘社会现象,指的是各种“缘”的解体。

比如社缘、地缘、血缘,这些“缘”的断绝。每个人越来越孤独了,所以日本“无缘死”的现象很严重,也就是死了都没人发现、发现了尸体也没人认领的现象。


我们古代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有青梅竹马的成语,还有各种以“姓氏”命名的村落,比如什么李家村、王家村……


这些都反应以前的社会,人们的社交关系,都是基于社缘、血缘、地缘的深层次的社交。


而现在,人们的社交越来越浅、越来越琐碎短平快。

那么基于传统小农经济的节假日,也自然逐步丧失了原有的意义。

节假日,一方面是放松,一方面也是社交。

而现在呢,邻居,可能你连对方姓什么都不知道;

工作上呢,以前是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师父把徒弟当儿子看待,徒弟也把师父当亲人。而现在,上下级,也只是压榨和应付任务;

亲朋好友也基本上很少联系,哪怕是父母,也往往是聚少离多。

每个人,被打碎成一个个孤立的原子。

以前过年,是一堆相处了几十年的亲朋好友熟邻居,一起用年末年初一大段时间进行休闲放松聊天娱乐。

周边都是你认识几十年的人,一个大集体,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聊聊天、吃喝玩乐、相互拜年。

而现在,人们越来越难维系长期的社交关系了,所有的感情都越来越快餐化。

除了父母,也没多少人值得我们在过年的时候,去聚在一起“大团圆”的。


现在,工作和假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好像每天工作间隙、下班后,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手机等玩意娱乐,随时都可以有一个“微型假期”娱乐,吃好吃的,玩好玩的。

但又好像即使是放几天假心情也得不到放松,也总操心、总焦虑一些事。

放假也不像以前那样纯粹的放松。令人焦虑的事总是一件接一件。不是有假期就能暂时抛下一切不愉快的。

我们工作的时候想着摸鱼娱乐,而放假本应该是娱乐放松的时候,又总操心前途、工作琐事等等。


传统过年的形式,已经失去了它成长的土壤。

996的情况下,休闲时间是很珍贵的玩意。

以前的日子很慢,时间仿佛不值钱。

人们可以花几十年的的时间去学习一个技能、打磨一件作品、与一个人相处。

人们的心态,都是很松弛缓慢的,不像现代人,总急着去完成某件事一样。急着功成名就、急着成家立业。

在这种越来越快的节奏下,根本不可能有闲情逸致去抽出一大段时间,去好好花心思准备过年所需要的一切的物资。

平常996,正常休息都保证不了,哪还有那功夫去细心准备一年一度“周年庆”的。

人也越来越孤独,也缺了以前那种热闹“团圆”的前置条件。

节奏越来越快,和人们越来越孤独,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

user avatar

我看了很多答案,感觉都没说到点上。

春节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是团圆。团圆的单位是什么?是家族。维系家族的纽带是什么?是长辈,是祖先,是血浓于水的连结。

有人说中国没有政教合一,没有宗教传统,是高度世俗化的社会,所以中国人没有信仰,那是不对的。中国的春节不是为了玩而存在的,它是祖先崇拜的具象,代表着每个中国人的根和灵魂的归属。别以为中国人不拜偶像,春运就是中国人的朝圣,无数并不富裕的中国人,宁可花上一笔不菲的开销和大把时间,风尘仆仆,也要回到梦开始的地方,那个代表着自己从哪里来的圣地,寻求内心的宁定。

春运、燕子在家筑巢吉祥、在医院病死了拉回家不去太平间、年夜饭、流浪地球、祠堂、走亲访友、离婚难、家暴司法三不管、乡贤政治、宗族械斗、婆媳大战,都是同一个意识形态的结果。意识形态就是这样,也许看不见摸不着,但切实存在。

显然,这是以家族聚居为典型方式的农耕文化,没有家族,没有祖辈祖先的共同记忆,就没有真正的春节。然而工业化、信息化把社会逐渐原子化了,宗族瓦解了,大家族消散了,祖先崇拜的意识形态模糊了,春节的意义也就逐渐散去了,变成了一次寻常普通的假期,年味当然也就淡了。

某些说工作累得半死懒得过春节的,真是欺负年轻网民太年轻了。你再累,能有90年代的农民工累吗?能有他们穷吗?穿着破烂的军裤,把工钱藏在内裤里挤绿皮车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梗。但是他们再苦只要有条件还是要赶回去一趟,而你不一定会。因为时代变了,基层流沙化了,家族瓦解了,落叶归根的信仰,他们有,你没有了。

user avatar

很正常,以后会更严重。

以前有年味是因为:

1.娱乐方式有限,看春晚放鞭炮就很有趣

2.交通交流不便,亲朋好友难得一聚

3.经济条件有限,过年穿新衣吃大餐

现在没年味是因为:

1.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春晚不是唯一选择,打游戏、刷抖音比放鞭炮更有趣也更安全

2.交通交流便利,想见的人经常见,不想见的人偏偏又在过年的时候冒出来了,再加上学业生活压力大,不亲的亲戚们又特别喜欢问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再加上有时候他们的行为也不礼貌,走亲戚和亲戚上门已经成了过年的灾难了。

3.经济条件改善,平日里不缺吃穿,对过年的衣食并没有以前那样期待。

4.国家发展太快,一代人和一代人的思想差异太大,彼此间的隔阂很容易在诸多矛盾中被激化,比如孩子想和同学开黑但是父母想让孩子放下手机聊聊天;父母想让孩子见见亲戚而孩子对陌生甚至讨厌的亲戚十分抗拒;父母的朋友不是孩子的朋友,但父母却希望孩子可以与自己的朋友多交流等等。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一代人与一代人的观念相差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所谓的过年也就越来越没有什么年味了。

最后说一句屁话,多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有点安慰效果。

user avatar

很多人说因为国内生活条件更好了,吃大鱼大肉不需要等过年,所以年味越来越淡。

但是美国的圣诞节节味浓到简直不行,圣诞节前1个月前就感觉到大家不想上班了,每个人都订好了出去玩的行程,在节日法定假期前后还要继续请5-10天的假。圣诞节前后2周,家家张灯结彩,把自己家压箱底的led彩灯装在树上,越富的人装的越豪华,不但有树灯还有圣诞老人和麋鹿模型。如果你家门口不摆几个庆祝节日的礼灯,你甚至会觉得很自卑。如果你要是开车,没开几个block就能知道: 圣诞节要到了。圣诞节前一周的周末在市中心的公园里还会有大型表演:一家老小带着帽子和手套,穿着冬衣和加拿大鹅,把市区围的水泄不通。

吊诡的是,圣诞节不仅仅在美国节味浓,在国内节味也浓到仅次于春节(考虑到他都没有假期,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圣诞节节味这么浓,难道是因为美国人只有圣诞节才吃得起大鱼大肉?美国的餐馆和超市在圣诞节都关门过节好吧。美国人恰恰是在圣诞节反而只能吃剩菜剩饭。完全反过来了。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圣诞节开车去tahoe玩,到了晚上整个街上全都打烊了,最后只能点了个麦当劳当“年夜饭”,吃的那叫一个惨。

所以,说是因为吃得好了年味变淡,或者说之前吃的不好所以年味才浓的人

究竟是在想隐瞒些什么真相呢?~~

user avatar

年味越来越淡,春晚一年比一年难看,是我小时候就每年都听到的说法,二十多年了。也该淡出个鸟来了?

答案早就有了:过年是农耕文明的节日,和工业社会格格不入。

user avatar

恢复放鞭炮,年味马上回来。

user avatar

我老家有句俗话,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

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基本上到了腊月二十,“年味”就已经很浓了:各家各户杀年猪、磨豆腐,做年粑、切米糖,时不时哪家门口就有一阵鞭炮响;除夕夜一家人守着电视看春晚,像我妈这样的忠实粉丝,连上厕所都得憋着;正月初二开始拜年,不管远的近的亲戚都得留下吃顿饭,谁家娘舅喝醉了睡路边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看到这里,想来列位看官已经猜到我要“讲古比今”,并借此抒发一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抑或“时间都去哪了”的离愁别绪;但如果是这样,我就犯不着专门写这个回答了——列位,我刚才那段回忆之所以“年味十足”、十分美好,是因为我回忆的是童年、站的是小孩的视角;要是换了我老爸老妈的视角,事情只怕就大不一样了:一进腊月就得开始操心,瓜子是买生的还是熟的、是去赵河街上买还是去平头岭买?(按,这两个地名是离我家相对比较近的集市)张家的亲戚怎样打发、李家的女儿结婚要随多少礼?过完年孩子要上学、地里庄稼要施肥,钱从哪里来?随便哪一项都够愁个半天,以至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有的长辈吐槽,“过年就像过难(读第四声)一样”。

我算是明白了老家那句俗话的意思:孩子无忧无虑,当然盼着过年有吃有玩;而大人要承受生活的压力,期盼的更多的是为生活而奋斗的“插田”。

列位,我之所以能想到切换“父母视角”,是因为我自己也长大成人了。有句话叫“养儿方知父母恩”,我虽然还未结婚生子,但成年人的艰辛同样体会了不少:房子太小又不是学区,银行里还欠着几十万房贷;工作没有什么起色,身体还时不时出点毛病——随便哪一条都够我愁个半年,与之相比,新年那点“快乐”实在是不值一提。

所以,此刻在网上吐槽“年味淡了”的各位,不妨先问问父母的看法,问他们是愿意过现在的春节,还是以前的“浓浓年味”?

我遭遇的这些问题,列位看官只怕是也好不到哪里去。前几天就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每年过年前都要跟老婆吵一架——不对是吵N架,争论的焦点从“去谁家过年”逐渐细化到“初一去谁家吃午饭/晚饭”“吃完饭后几个小时内回家”;F君夫妻恩爱家境殷实颇受大家羡慕,但他的丈母娘每年春节必来、每来必作妖,一想到这事他就头痛;Y女士的孩子就要读小学了,虽然夫妻俩在市里有好几套房子,但划片的学校都一般般,这段时间她一直在沿门托钵想办法……说来说去,年味未必变淡了,但我们是真的长大了——长大了,就得面对很多困难、就很难彻彻底底的开心,谁都逃不掉。

1984年(那年我还没出生),马季先生抽着烟就走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宇宙牌香烟”把全国观众乐得前仰后合;

现如今要是马先生的公子马东再抽着烟上台,只怕不出30秒就得让弹幕怼死,什么“吸烟有害健康”“植入广告”“不良示范”“教坏小孩”等等不一而足。——这么说吧,别看大家都吐槽现在的春晚、怀念以前的节目,但要是真按照当年那么演,十有八九也得被骂得找不着北。

春晚回不去了,我们也回不去了——这话说起来似乎透着点凄凉,把本就不怎么浓的年味又冲淡了一点。

user avatar

一个与本话题相关的波兰球漫画,很有意思

user avatar

以前的年:

我们县城喜欢聚在一个广场上放烟花,酒足饭饱之后,我便带着小辈们去广场放烟花,在他们的簇拥下我仿佛是拥有什么魔法。一簇簇烟花绽放在县城的上空,绽放在他们的眼眸里。他们有些害怕的攥住我的衣角,缺依然带着一颗紧张而又好奇的心去欣赏这一年一次的“年”。

回到家长辈们还在高谈阔论,脸庞在酒精的浸润下泛起了红晕。电视机春晚的声音总是盖不过他们。春晚我最喜欢的便是那些小品,放到现如今依然是津津乐道的经典。烤着火,吃着零食,在欢声笑语中看着春晚,这是大年三十晚上最惬意舒适的娱乐活动了。

现在的年:

烟花被全面禁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时不时的巡逻警车的警笛声。

小品也不再期待了,因为不知何时起,春晚的小品总是要教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做人。框架内容极其老套。结尾总是突然的变得悲伤,转折十分生硬。

在下不才,现在就给各位预测几个今年小品的抒情内容:

1.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的。

2.倡导就地过年的。

3.军民警一家亲的。

欢迎补充

【网友补充】

1.抗疫的

2.催婚催生的

1.15更:好家伙,评论区已经开始升华了

user avatar

就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呗。

最大的差别,就是放假。农业社会,在过年这一个多月里,是啥事都干不了的,不放假也得放,其实和熊冬眠差不多。减少工作,减少消耗,大家在家里窝整整一个月,鼓捣吃的,鼓捣穿的,鼓捣一下整理,这就是年味呗。

现在呢,放假就这么几天,假期前几天为了过年忙东忙西,假期后几天为了工作准备忙东忙西,就剩中间这几天,仪式感还要拉满,必须聚的都聚一遍。只给人又麻烦又累的感觉,怎么可能有年味。以前即使是工厂,到过年前一个月,一般生产任务也减少了,整个氛围也比较松弛的。尤其是过年假期间,一般是不会有什么临时工作的,现在呢?

我们现在的问题,一个是假少,另一个是假期里还要接工作电话,就这两点,就足够破坏年味了。现在聚餐,年轻人动不动在加班,在补觉,好不容易来了,还不断接电话打电话,你说这还有什么年味。

user avatar

不是年味越来越淡,是我们越长越大。

小时候,“年”是我们的挡箭牌,挡住忧愁,带来快乐。

现在,我们长大了,不能再躲在“年”背后了。

以前,我们还小,还是孩子,过年意味着:平时会挨揍,过年那几天不挨揍。平时受管束,过年可以敞着玩。平时舍不得的好吃好玩好看的,过年时舍得给。年味当然浓了。

现在,我们长大了。人家拿我们当大人对待,不拿我们当孩子了。过年就变成了:问房子,问工作,问收入,问男女朋友,问什么时候结婚,问什么时候要娃……三堂会审。浑身不自在,当然觉得过年不是那个味。

可是,在新一代孩子看来,年味依然还是年味。

比如,对我闺女而言,过年回乡下有小朋友陪着玩,有烟花爆竹可以放,零食随便买随便吃,多看会儿手机也不会被阻止,电视经常一开就是大半天甚至一整天(甭管看不看),有新衣服新玩具,爸爸妈妈那几天也不上班了,天天陪她。还可以做好看的手工。多了好多好吃的——她就很喜欢过年。觉得过年超有气氛。只不过,她还小,没法上网发帖说“好有年味”,而发帖吐槽的,是我们。

年味没有变淡。

只是从“大孩子”那里转移给了小孩子。

如果真有年兽,兴许,在我们越长越大,感叹年味越来越淡的同时,它也在沮丧“小孩味”越来越淡。

年,还是最喜欢陪小孩子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年味越来越淡”是一个许多中国人在近年来的普遍感受,它触及到了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个体生活方式以及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要详细地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传统年俗的物质基础与仪式感的弱化: 年夜饭的演变: 过去,年夜饭是家庭团聚的核.............
  • 回答
    中国 2016 年全年 GDP 同比增长 6.7%:一次多维度的解读2016 年中国全年 GDP 同比增长 6.7%,这一数字在当时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背景下,无疑是一个亮眼的成绩,但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多角度的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 宏观经济背景与.............
  • 回答
    2020年9月15日“一箭九星”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20年9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商业遥感卫星.............
  • 回答
    中国2019年上半年GDP增速为6.3%,其中第二季度为6.2%。要详细地看待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在全球背景下的位置、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展望。一、 全球和历史背景下的对比 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 201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普遍面临下行压力。国际货币.............
  • 回答
    看待中国2019年军费预算增长7.5%至11899亿元,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跳动,而是背后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这个数字本身所处的宏观背景非常重要。 2019年,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依旧复杂多变。一些国家的海上扩张和军事部署持续进行,地区热点问题并未降温,甚至有所升温。在这样的.............
  • 回答
    2020年4月,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达到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这个数字,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值得仔细解读的经济指标。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分析。M2增长背后的宏观经济背景: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2020年4月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2020年是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的一年.............
  • 回答
    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GDP同比增长6.9%。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从宏观层面看,6.9%的增速意味着什么?首先,这个数字超出了许多市场分析师的预期。在经历了2016年全年6.7%的增速后,许多人预测2.............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2020年10月中国M2同比增长10.5%这事儿。这可不是个小数字,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挺多的,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M2是啥。M2,简单来说,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它包含了我们平时手上拿着的现金(M0),银行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相对较低的存款,比如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等。你可以.............
  • 回答
    2020年9月,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0.9%,这个数字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要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知道M2代表什么。M2不仅仅是流通中的现金,它还包括了存款等更广泛的货币形式。简单来说,M2的增长速度反映了社会上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钱多不多。10..............
  • 回答
    2017年7月,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降至9.2%,这个数字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当时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一、 M2增速放缓的背景与原因解读首先,要明白M2增速放缓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反映了经济运行和金融管理层面的一.............
  • 回答
    关于“中国决心 6 年完全脱贫,平均每月减贫 100 万”这条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条新闻背后蕴含着宏大的目标、巨大的挑战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 目标与决心:历史性的承诺 “完全脱贫”的含义: 这并非简单地让一部分人摆脱贫困,而是指在中国境内,所有农村贫困人.............
  • 回答
    中国近25年森林面积增加量世界第一,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成就,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多方面的解读。要全面看待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数据与事实的确认首先,需要明确这项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国际上普遍引用的数据来源,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确实显示中国.............
  • 回答
    中国电影票房在2023年出现了9年来首次下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更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在多方面面临的挑战和转型期的阵痛。要全面看待这一变化,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数据与背景:究竟降低了多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9年来首次降低”的数据来源和具体情.............
  • 回答
    中国人均收入35年间增加22倍,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经济成就,也反映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成就的巨大飞跃 改革开放的起点: 35年前,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许.............
  • 回答
    2017年6月19日,中国宣布放开对美国牛肉的进口限制,这一消息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重磅新闻。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在贸易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预示着中国消费者将有机会品尝到来自美国的高品质牛肉。事情的背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它之前的背景。中国自2003年起就因疯牛病风险禁止了美国牛肉的进.............
  • 回答
    2020年中国高速铁路全面启用电子客票,这绝对是一件大事,而且是朝着更便利、更高效方向迈出的一大步。我一直觉得,咱们高铁能发展得这么快,技术和管理上的革新功不可没,电子客票的推广就是其中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体现。首先,最直观的好处就是方便!以前坐火车,特别是长途,得揣着一张纸质车票,生怕弄丢了。过安检、.............
  • 回答
    2021年中国造船业接单量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涉及技术、经济、国际竞争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未来趋势: 一、事件背景与数据1. 接单量数据 根据国际船舶供应协会(IHS Markit)等机构的统计,2021年中国造船企业接.............
  • 回答
    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的1786万人减少了63万人,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口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复杂变化。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层面:全面二孩政策的初步影响与挑战 政策目标与初步成效: 2016年是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因此20.............
  • 回答
    2017年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并实现了6.9%的同比增长,这一成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的韧性和活力。要深入理解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里程碑的意义:总量突破与发展阶段 总量意义: 80万亿元人民币,意味着中国经济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中国生育率低于预期的这件事。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背后牵扯着很多社会、经济和个人层面的复杂因素,也给国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要说2017年生育率低于预期,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概念。生育率,最常用来衡量的是总和生育率(TFR),简单来说,就是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