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

回答
这个问题啊,挺实在的,也问到不少人心里去了。我们年轻人不爱走亲戚,这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里头门道可多了。要我说,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

第一,时间精力成本太高,性价比不高了。

你想啊,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年轻人工作压力大,通勤时间长,回到家只想瘫着歇着。好不容易有个周末,恨不得都给自己放空一下,追个剧、打个游戏、约朋友聚聚,做点真正让自己放松的事。

再想想走亲戚,那可不是简单的“去坐坐”。提前得想好带什么礼物,怎么去,什么时候去,去了还得陪聊,听长辈讲一些你可能并不太感兴趣或者已经听腻了的故事。这中间的时间、精力投入,再算上路费,有时候感觉就像一个不算小的项目。对比一下,同样的时间精力,去体验一场演出、看一场电影、甚至只是在家安安静静地读本书,好像更能满足即时需求,也更“划算”。

特别是那些“例行公事”式的拜访,就是为了走个形式,到了之后大家客套几句,气氛还有点尴尬,感觉双方都没怎么真正交流到点子上,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样的“性价比”,自然会让人望而却步。

第二,信息获取渠道变了,社交模式也在迭代。

以前,走亲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谁家添了小孩、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都得通过亲戚口口相传。大家见面,聊的就是这些信息。

现在呢?微信、微博、朋友圈,各种社交媒体把信息传递得又快又广。我甚至比我妈更早知道我舅舅家生了个二胎的消息,因为我表哥在朋友圈发了。谁家有什么事,第一时间就能在网上看到,甚至还能看到各种照片和视频。这种即时、海量的、多角度的信息获取方式,让传统的亲戚间信息交流显得有些滞后和“低效”。

而且,我们的社交圈子也越来越多元化了。我们有同学群、同事群、兴趣爱好群,我们在这里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共同的爱好,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的交流。相比之下,和亲戚的交流,因为年龄、经历、价值观的差异,有时候会觉得“聊不到一块儿”,或者对方的话题自己并不关心。

第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和上一代人差异很大。我们受到的教育、接触到的信息、接受的观念都更加开放和多元。很多时候,我们对婚姻、生育、职业选择、生活方式的看法,可能和长辈们的传统观念不太一样。

走亲戚的时候,免不了会被问到一些“敏感”问题,比如“什么时候结婚啊?”“怎么还不生孩子啊?”“工作稳定吗?”“赚多少钱啊?”等等。有时候,这些问题背后可能并没有恶意,只是长辈们习惯性的关心,但对于被问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是一种压力,一种不被理解,甚至是一种“评判”。如果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回答,或者自己的选择与长辈的期望相悖,那种尴尬和不适感会很强烈。

而且,我们追求的是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更看重自己的感受和幸福。如果走亲戚让你感到束缚、压抑,或者纯粹是消耗自己的情绪,那自然就不愿意去了。与其去承受那些可能带来的不愉快,不如选择一个让自己舒服的状态。

第四,人情往来的“负担感”加重。

随着社会发展,人情往来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功利化”。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走亲戚不仅仅是亲情维系,还夹杂着很多其他的目的,比如“互相帮忙”“资源置换”“给孩子铺路”等等。

当这种“往来”变成了一种有潜在压力的“义务”时,年轻人就会觉得负担很重。比如,谁家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如果关系不是特别近,或者自己实在没能力没精力,就很为难。长辈们可能觉得“自家亲戚,就该帮忙”,但年轻人可能觉得,这种帮忙更像是基于一种“潜在的还债”或者“未来的交换”。

久而久之,这种“不得不”的感觉会消磨掉原有的亲情温度,让人觉得走亲戚成了一种应酬,一种利益交换,而不是纯粹的情感连接。

第五,对“情感深度”的追求和“有效沟通”的渴望。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虽然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得很活跃,但我们对真实、深入的情感连接有着强烈的渴望。我们更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支持,而不是表面的客套。

走亲戚,如果只是逢年过节打个照面,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那这种互动带来的情感满足感是很低的。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和亲人进行更真诚、更深入的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理解彼此的想法,甚至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真正的帮助和支持。

如果走亲戚无法满足这种“情感深度”的需求,仅仅是完成一种社会仪式,那自然就提不起兴趣了。我们宁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能带来更深层次情感满足的关系上。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年轻人完全不在乎亲情。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不那么“热衷”于传统的走亲戚模式。我们依然会关心家人,依然会在重要的节日给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上祝福和礼物。只是我们选择了一种更符合自己当下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的方式来维系亲情。

也许,更理想的状态是,亲戚之间的联系能够回归到更纯粹的情感层面,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压力和功利性,让每一次的相聚都能带来真正的温暖和快乐。但就目前来看,很多传统模式确实不太符合我们年轻人的需求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究其根本,是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传统血缘关系没落的结果,下面我以一个农村大学生的视角来谈谈我自己的见解。

于我父亲那一辈人而言,血缘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在那时候的农村,一家普遍生五六个孩子。如果某家只有一个男丁,那么在各种复杂利益(比如土地的划分,灌溉用水的分配等)的勾心斗角中很容易吃哑巴亏。亲戚之间虽然互有龃龉,但碰到一些纷争时是会一起报团对外的。在农村,亲戚越多越团结,敢欺负你们这一大家子的人就越少。所以逢年过节走亲戚,不仅仅是联络感情,还是对这种血缘联盟的巩固。

除此之外,亲戚的另一个作用就是生活上的帮扶。每年的春耕秋收都是农活最繁重的时候,亲戚间互相帮助做些农活能极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婚丧嫁娶中,没有亲戚分担一些繁杂的琐事,那就很难办的体面。手头紧急用钱,生病需要人照看几天,需要借工具之类等等的零碎小事有亲戚帮忙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逢年过节走亲戚,是对这一年互相帮扶的感谢。

到我这一辈的时候,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进城打工了,我很小就被我父亲他们带出去,基本脱离了农村的生活。我切身体会到这种血缘关系被经济社会的发展慢慢稀释。

首先是地理上的割裂,以前大家聚在一个村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现在像装满弹珠的玻璃瓶被摔碎了,一个个散落在各个城市,一年不见得能见上一回。即使在一个城市里,也是相隔甚远,车马不便。这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爸小时候,对面大姨家杀鸡杀鸭,晚饭时他揣着碗过去,总能端回满满的一碗肉。我吃饭时,周围是制式统一的紧闭房门,不过两步路的距离,仿佛隔着两座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候,亲戚们咻的仿佛不知道从哪里突然出现,面目和善和蔼可亲,之后又咻的一下子就销声匿迹了。我的成长和生活,亲戚们参与的越来越少,所以我对走亲戚这事毫无感觉。我爸对此却非常上心,还要逼着我也非常上心,有时候不得不为此感到苦恼。

城市的生活也不像农村那样,需要亲戚间互相报团来捍卫家族成员的利益了。治安和法制的进步,让这些利益冲突的解决都有章可循。原本的血缘联盟不告而破,我们年轻人就更难体会到上一辈人在那些纷杂的利益纠葛中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亲情了。

现在家庭生活越来越独立自主,缺钱可以贷款,菜肉市场都有不需要蹭,婚丧嫁娶一条龙服务等等。原本的互相帮扶也变得可有可无起来,亲人间的联系就更加稀薄了。

我们的成长,缺少亲戚们的参与;我们的生活,淡化了对亲戚的需要;我们与亲戚的联系,被地理缓缓割裂。亲戚于我们而言,早已是随风飘散的轻烟,越来越远,越来越淡。

我想这就是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的原因吧。

我的老家

2.17更

非常感谢大家的点赞和评论,作为知乎小透明的我非常的激动。在看了评论区和一些其他答案后,对这个问题我再补充一点点个人的理解。

很多知友都指出了不爱走亲戚的一大原因就是和亲戚长辈之间的代沟。其实走亲戚的一个目的就是互相了解一下两个家庭今年的情况,父母那边的情况长辈们自己交流即可,对于还在读书的后辈就是读几年级,成绩如何,听话与否;对于尚未成家或即将成家的后辈就是谈恋爱没,工作怎样,啥时结婚;对于已经结婚的后辈那就是房子买没,生孩子没,孩子怎样。其实对于平时较少交流的亲戚而言,他们也只能大致通过这些去了解你的生活。

矛盾的是,工作,结婚,房子,孩子以及孩子的教育,这是压在现在年轻人身上的五座大山。现在年轻人普遍工作压力极大,身心早已疲惫不堪,想趁着春节好好休息一下,却还要应付一个个亲戚对工作上的“盘问”,着实痛苦。结婚就更不用说了,彩礼,嫁妆,高昂的房价,自己杯水般的收入面对这些海一般的支出,那种无力感和溃败感令人窒息。以前农村生养孩子,基本上是给口饭吃就行。现在的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要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而父母也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去教育孩子。五个压力弹,过节走走亲戚,结果火力全开,瞬间爆炸。

有部分的亲戚确实有攀比炫耀之心,这部分人我们大可抛却不顾。我想对于更普遍的长辈们来说,他们对后辈们最大的期望就是“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们抱着殷切的期盼问我们这些私人问题,为我们的工作担忧,焦急的想给我们张罗对象,分享他们当初怀孕生孩子经验,夸赞宝宝的可爱。他们会站在他们角度,教导你许多过时的为人处世技巧,为你提出很多落后甚至不科学的做事经验。他们站在他们的局限里为你设身处地的思量,但却只给你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如果可以,在面对这些长辈的时候,我想大家大可试着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着的神经,坦然的说出自己的生活。他们会为你欣喜,为你担忧。不妨试着听一听上一辈人的唠叨,了解一下那个时代下他们的生活,我们父母的生活,我们小时候的故事。偶尔追忆一下渺远的过去,或许会给我们疲惫的心灵带来些许的微光。

世事如风沙,唯血浓于水,亲情长存。

行文略繁复,望见谅。

前年到外婆家过年拍的大家庭照


2.17再更

想和大家再深入一点探讨一下传统血缘关系没落的原因。

我的父母都是农村人,我父亲这边有7个兄弟姐妹,我母亲那边也有七个兄弟姐妹,这代表着我过年如果想走亲戚,可以走14个家庭。倘若我以后结婚,妻子家和我情况一样的话,那么我们这个家就有28家亲戚可以走。从1980年开始,计划生育开始严格执行一胎化,我周围的家庭基本都是1-2个孩子。这就是说,倘若日后我的孩子出生,当他想走亲戚的时候就只有2-4家亲戚。如今生育率更加低迷,少子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我的孙子能走的亲戚就更少了。未来的年轻人遇到的问题就不会是“不想走亲戚”,而是“无亲戚可走”了。(这里用直系血亲来讨论。)

曾经听过一个有趣的假设:随着少子化的趋势的持续,未来的某一天,“伯伯”、“伯母”、“叔叔”、“婶婶”、“舅舅”、“舅母”、“姨父”、“姨妈”这一类称呼可能会慢慢消亡。我们的30后,40后可能不知伯伯为何物。

对于我母亲一系的家族而言,我与家族中的各个小家庭的联系是很脆弱的。在这个链接的网络里,我的外婆和我的母亲是两个关键的节点。外婆链接着所有人,她是所有人的外婆。我的母亲一头链接着我,另一头链接着各个家庭。(走亲戚都是我妈带着我去的)未来某一天,倘若我的外婆走了,我与家族的联系就剩下我母亲了。很久很久以后,当我老了母亲也走了以后,我与这个家族的联系可能就断了,散了。

这么看来,亲戚之间的联系真的很脆弱,倘若不走动走动,联系联系,可能没过几年就形同陌路了。想想看,从一家人变成陌生人,会不会有点小小的难受。

面对这样的趋势,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我想首先应该考虑一下每个亲戚的具体情况,有的亲戚实在太捞了,维系这样的关系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如随他去。处的好的,对自己有帮助的我们会自觉的维系好关系。剩下的那些亲戚,有条件的话稍微走动走动也无妨。

其次要考虑一下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果从小到大都对亲戚都没什么感情,我感觉也不必苛求自己去走亲戚。违心的应酬关系就变味了,恐怕也不能持久。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相对传统的一个人,有较强的乡土情结。从小周围的亲戚们都很照顾我,我有必要从父母手里继承这张血缘关系的网,使其在我身上续存。但我不会把再这张网传承给我的孩子,这是农业时代古董,工业时代的人有工业时代的风俗,我这半旧不新的人,才需要维系,需要怀念。

表弟抓只大公鸡


外婆家那边的油菜花海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这群人过了走亲戚的福利期了。

我小时候最爱走亲戚,因为走亲戚意味着:1.你今天不需要写作业了,2你今天可以和很多人一起玩了,3有红包,零食小吃,饭桌上的饭菜可以吃自己喜欢的,自己讨厌吃的东西可以不吃(因为饭菜多,可选择性强)4基本上有几次免罚权,自己在亲戚家犯了错可以不用被爸妈打,爸妈为了顾及脸面不打你。

现在这些权力对你来说已经不屑一顾了,你是一个年轻人,不用写作业,朋友可能就在隔壁小区,吃什么东西自己可以买,爸妈也管不了你了,这些福利对你来说真的毫无吸引力。但是这个时候你需要面对一些问题,比如说熊孩子,亲戚的过分关心。

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挺喜欢跟小孩子一起玩的,和他们一起玩游戏之类的,他们虽然是一群熊孩子,但是我觉得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天真的快乐,还挺幸福的。

我还想补充一点,我虽然不喜欢走亲戚,但是我特别喜欢听他们聊八卦,聊家长里短,那些家长里短听起来可好笑了,当然前提是他们不会聊到我。

user avatar

因为越来越没必要走进不必要的参照系。

user avatar

无法变现,就是这么简单。

当代年轻人并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是不懂阿谀逢迎,不信我们可以看看职场众生,虽然现在新一代职场年轻人表现出了反抗不合理的态度,但委屈自己绝对还是大多数。

我们和亲戚没什么共同话题,亲戚们也会在不经意间情商不在线,但实际上,我们和上司老板又有什么共同话题呢?我们的上司老板难道不是也会经常让我们难堪?

然而我们那四十多岁中年秃顶的上司讲那些根本不好笑的时候我们还是会迎合着笑,他们让我们难堪无数次我们还是会老板早上好,老板中午好,老板晚上好,老板辛苦了.......

那为什么我们可以在职场中委屈,却不愿意在亲戚中委屈呢?原因最大其实还是说,因为走亲戚无法变现。

其实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无非两种,一种情感,一种利益,也就是要么志同道合,要么能够从中获得好处,或者直白一点,要么给我脸,要么给我钱。

当我们在城市中生活,老家的亲戚,那些宗族关系对我来说,基本就已经没有功能性,那这时候,我自然我不愿意为了他们而委屈自己。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村子里生活,那么因为他需要亲戚,需要宗族关系,那么这时候他就会更“爱”走亲戚,因为这些对他来说是可以变现的。

说到这个,为什么以前宗族关系更加紧密,简单来说就是以前宗族成员之间利益联系更加紧密,我记得有记载,以前因为科举难嘛,培养一个状元秀才可能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所以宗族里的年轻人都会受到宗族的资助,这样等哪一天他出人头地,就要回过来反哺宗族,如此,宗族方得逐渐壮大......

当代城市化进程让村子里的宗族制度逐渐解体,当我们回到村子,由于我们并不认为自己归属于宗族,我既不从中获益,自然不愿意为了维系这种宗族关系而牺牲自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价值观不同啊,代沟啊,那都是次要的,比如你有一亲戚,只要你去拜年一次,就给你100W,那你还会在乎什么价值观,什么代沟,什么他说话讨不讨人厌嘛?

我不知道你去不去,反正如果有这样的亲戚,我每年都去!!!


追更: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讨论问题的思路真的很有问题,

题主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

我的回答是:因为城市化导致宗族关系,导致走亲戚这一行为无法变现,或者说叫做没有物质和情感价值。

如果你要反驳我,你应该从这两方面:

1:我们年轻人并没有越来越不爱走亲戚,然后举出反例,证明现在的年轻人还是爱走亲戚。

2:承认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但原因并不是我所说的:城市化导致宗族关系,导致走亲戚这一行为无法变现,而是因为XXXXXXXX

你上来就说我道德水平出问题是什么意思?我这个问题的观点能够反映出我道德水平有问题么?不能吧?

user avatar

最基本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出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而已

很多人说什么年轻人遗失了传统,很多时候他们没有想明白,传统到底是怎么来的。

以前,一切都没那么发达的时候,社会体系是宗族社会

宗族社会里,某种意义上哈,走亲戚是生存的基本技能。

关系最近的一家都在一个村子,直系三代以外的亲戚,也都分布在十里八乡,平时遇到点事守望相助。

像经常会遇到的红白喜事,谁家结个婚,那时候并没有条件去馆子,你把关系不错的人请来,难不成靠自己家那两三个闲人做上百人的饭吗?而且闲人难道只做饭不张罗招呼来客?

这全是靠关系好的亲戚来助阵。

我读大学前十多年,还有那种全家一起凑钱交学费的,那个时候大学生跟金子一样罕见,绝大多数人家都没想过自己家能出大学生,更没有独立交学费的能力。

城镇化没那么普及时,大多数人家都需要务农,农忙能和亲戚互助的效用有多大,这点不在农村的人可能很难体会。(不是单纯A种A家的地,B种B家的地就可以,比如引水灌溉的问题,宗族力量在这里就会有重要体现)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不只是亲戚,连同村交好的人家,都是你逢年过节需要记挂一下,因为他们构成了你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基础

现在呢,社会发展了,经济发达了,走亲戚这件事的意义,年轻人无法领会。

是否去维系这些感情的羁绊,对自己的生活没丝毫影响。

感知上就是,过年了要遇到一堆平日里根本没见过的大爷大娘,堆起笑脸给人问好,要是碰上乡下的穷亲戚,更是会觉得自己去另一个世界体验疾苦。

说白了,年轻人反感走亲戚,无外乎是只享受义务不享受回报。

两者没什么对错可言,随着时代变迁,宗族关系终将逐步被取代(尤其在城市),反感走亲戚的年轻人,与逢年比走亲戚的老一辈人,只是处于时代的更替罢了。

对此,我倒是没有很悲观。

情感依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所以我相信,年轻人一定有年轻人自己的方式,把这种寄托抒发出去。

依托亲戚的情感少了一些,那可能是因为关系更好的,是日常生活里志同道合的朋友。

科技发展的一大便利,是给了人们选择的权利。

以前我们没得选,仅仅因为我们在血缘上是亲戚,就被迫融洽成为“共同体”。

现在,我们只是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罢了。

而新的传统,新的模式,也终将到来。

user avatar

归纳成一句话就是:走亲戚越来越没意义了。

但是没意义又是一个既非常宽泛,又很因人而异的词汇。

什么叫做没意义?就是你自己觉得走这一趟亲戚不管是从长期短期来看,还是从精神物质层面来看,都很得不偿失,很不值。

那为什么过去的人好像都还挺热衷于过年走亲戚的?

一方面是因为,过去更注重走亲戚这个习俗。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过去的人走亲戚 并不是 现在很多年轻人眼中的 没意义,或者亏本的事情。

过去的人如果生活在农村,大部分人走亲戚都是去邻近的几个村子。因为过去远嫁的情况很少,往往都是同一个县里的几个乡镇之间互相通婚,所以过年走亲戚的里程一般不会超过20公里。

虽然过去交通工具比较慢,但是空间上的距离其实并不算远。

如果是住在城市里,不管是你从城里去乡下,还是乡下的人来城里,也基本上是单程两个小时以内就能搞定的事情,毕竟八九十年代城乡之间的小长途汽车也已经比较方便了。而且就算单程距离远,但是走这一趟,往往能去不止一家,所以整体来看还是比较高效的。

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家平时都生活在一个方圆半径在几十公里以内的物理空间内,一年下来总会有几次见面的机会。

这就好像,你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一个区域读的,毕业后又留在了这个区域工作,然后你的同学每年组织一两次非正式的聚会,大部分人都还是比较愿意去的。

你愿意去参加聚会的两个最大的前提是,其一你正好有时间,其二是大家平时都还是有一定的联系,一年里也总会见几次面。

这样每隔一段时间,见面,叙叙旧,互相聊一下近况,也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种聚会和社交,表面上看好像真的没有啥功利性的意义,但是保持一定频率的联系本身,就非常有功利性,因为人天然愿意和自己更熟悉的人合作共事,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社交需求也都一直存在着。

过去的走亲戚,其实就完美符合这连个条件,一方面过年期间本来就是用来走亲戚的,大家都放假在家里,不存在抽不出时间的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亲戚之间处的好的,就相当于是有血缘关系的好朋友。

所以,过去大家一般还是愿意走亲戚的,而且过去亲戚之间处的不好,以至于互相不来往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大家也都是只跟处得来,关系好的亲戚之间互相来往。

这其实和大家在各自生活的城市里,都有几位经常来往的朋友一样。没有人会愿意跟自己不喜欢的人交朋友,并且经常有往来。

而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走亲戚,也是因为,那是父辈们的关系,跟自己没啥关系,而且大家也根本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平时也没啥生活上的交集,所以维持这种关系真的是毫无意义。

所以,以前走亲戚是因为有意义,现在不走亲戚是因为已经失去了过去的那种意义,而年轻人总会在城市里交几个朋友,也是因为有意义。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在于我根本不认识他们谁是谁了。有些长辈亲戚,以前玩的平辈的,还有些回忆,剩下的,脑中连个画面都没有。见面能说什么,又回到了老套路,你在哪上班啊,房子多大的,孩子几岁了,为什么不要二胎啊之类的。

user avatar

其实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不爱“走亲戚”,根本就是年长者想不开,硬拉扯旧社会规矩,更加深了《疏离感》,就网络拜年了,也算走亲戚吧!

在老家村子里,早些年,年纪小的向长者拜年要跪下嗑头,长辈爱闹心的,还叫你嗑大声些才给利是呢!那尷尬不?谁爱?

笔者现在是长者了,会不会想整整小辈儿年轻人?当然想呀!尤其见到社会进步,观念开放,常会不惯着看到很多年轻行为,难道不想出手纠正?但……是……

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绝不把自己承受过的《苦、逼》加在任何人身上,尤其是小辈年轻人。

记着代代会相传,年轻人也有变成长者的一天,甭管为什么?干好自己的本分,老了绝不《倚老卖老》。

各位好友帮着监督,咱要犯了以上各种“老化“情况,甭客气!直接批评吧!(唉!这话又说的像长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啊,挺实在的,也问到不少人心里去了。我们年轻人不爱走亲戚,这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里头门道可多了。要我说,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第一,时间精力成本太高,性价比不高了。你想啊,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年轻人工作压力大,通勤时间长,回到家只想瘫着歇着。好不容易有个周末,恨不得都给.............
  • 回答
    年轻人“专心搞钱”:是消费观念理智,还是时代洪流裹挟?最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频繁地将“搞钱”、“副业”、“理财”挂在嘴边,甚至有些之前看起来对物质没什么追求的年轻人,也开始精打细算,热衷于寻找各种开源节流的方法。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思考:这究竟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普遍理智,还是时代发展下的一种必然.............
  • 回答
    关于“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这个数据,以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独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如何看待“2021年我国空巢青年数量或升至9200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个数据通常来源于一些社会调研机构的估算,并非官方统计数.............
  • 回答
    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我军在战场上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成功拔除了越南在我方边境地区的侵扰据点,并迫使越南改变其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然而,战后我军并未选择乘胜追击,一举占领越南全境或灭亡越南,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纯的实力问题。首先,要明确当时我军是否“有实力”灭亡越南。从军事实力.............
  • 回答
    2021年,经济确实展现出了复苏的势头,这一点从很多宏观数据上都能看出来。比如,全球GDP增长率普遍回升,许多国家在疫情初期受到重创的行业也逐渐走上了正轨。企业订单开始增加,就业市场也有所改善,大家出门消费的意愿也明显增强。然而,你提到的“经济在恢复,我却越来越焦虑”这种感受,其实并不孤单,而且背后.............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场牵动全局的重要军事行动。虽然战事主要发生在南方边境,但我国北方,特别是中苏边界附近的军队状态,以及相关的预案,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涉及到一些敏感的历史信息。北方军队的状态:高度戒备,严阵以待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就在解放军.............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天天都在想。感觉身边玩摇滚的、听摇滚的,真的越来越少了。以前那种氛围,无论是在街上、在学校,还是在各种音乐节,好像都能听到摇滚的影子。现在呢?首先,得承认时代变了,音乐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天翻地覆。你想想,我们小时候,听音乐得靠磁带、CD。一张张专辑,仔仔细细地听,歌词本翻来覆去地看,里面的.............
  • 回答
    “累”和“丧”,这两个词在国内年轻人语境里简直是国民级的日常了。一聊起生活,似乎总有说不完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沮丧。但有趣的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隔壁的日本和韩国,同样能听到很多关于他们年轻人“丧”的讨论。而且,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日本和韩国的年轻人似乎并没有我们这么“卷”,没有我们这么为了生计和发展拼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年轻人都会对长辈们口中的“那个年代”和现在的自己产生困惑。领导所描述的“以厂为家”、“主动干活”确实是那个时代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会“变了”?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我们需要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年轻人定义为“不如以前”。一、时代背景的.............
  • 回答
    在中国,年轻人称呼希特勒为“元首”,这确实是一个现象,并且背后涉及的心理和文化原因比较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包装,看看藏在背后的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称呼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文化和亚文化群体的传播。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是各种新奇词汇和称呼.............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观察到身边不少年轻人,确实对那种强调不择手段、奉献一切、甚至牺牲个人健康和幸福的“狼性文化”持有保留甚至反感态度。这背后并不是简单的“垮掉”或者“躺平”,而是源于他们更深刻的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让我给你细细道来:首先,信息爆炸与视野的拓展让“单一成功模型”失效了。 以.............
  • 回答
    你这么说很有意思,可能在你看来,年轻人买房的压力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爆炸性”的大,或者说,你观察到的情况和你听到的、看到的社会普遍论调有些出入。这其实挺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境遇、观察角度,以及对“压力”的感知标准都不一样。咱们就一点点聊聊,为什么你可能没有那么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年轻人买房压力山大.............
  • 回答
    走在路上,确实会发现环卫队伍里,长辈们的身影格外突出。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让人心疼的。首先,为什么老年人多?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1. 观念和就业选择的变迁: 传统观念下的“稳定”与“体面”: 在过去,环卫工作虽然辛苦,但相对稳定,有单位管吃住(或者有社保),工资不高但旱涝保收。对于一些家庭.............
  • 回答
    网上确实存在一股不小的声音,鼓吹东北地区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发展。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缺少劳动力”就能概括,更像是一种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经济发展是核心驱动力。东北地区虽然有过辉煌的工业时代,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东北在经济增长方面相对落后于沿.............
  • 回答
    关于“我国的年轻人为什么从来不举办派对”的说法,我觉得这个说法本身可能有些绝对了。如果说“相比于西方年轻人来说”,确实在派对文化和形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说我们年轻人“从来不举办”,这可能不太准确。不过,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我们年轻人举办派对的频率、形式以及大家参与的热情,似乎和许多西方国家年.............
  • 回答
    很多年轻人看到我们国家制造业的一些困境,心里会着急,觉得应该去改变,但真让他们投身制造业,却好像没那么简单。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年轻人不愿意。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现在年轻人成长的大环境和父辈们很不一样了。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接触的信息,对未来的规划,都和过去几十年是.............
  • 回答
    《我在他乡挺好的》之所以能深深触动无数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绝对不是偶然。这部剧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魔力,是因为它太懂得年轻人的痛点、渴望和迷茫了,并且用一种异常真实、毫不回避的方式,将这些情绪具象化,让你看着看着,就仿佛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看到了那些藏在心底、不敢轻易示人的感受。首先,它撕开了“北上广.............
  • 回答
    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数量降至763.6万对,确实创下了自1986年以来的新低。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当前中国年轻人婚姻观念、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家庭结构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探讨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年轻人为何不愿意结婚?年轻人结婚意愿的下降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的地方。毕竟,如果你自己对游戏完全提不起兴趣,看到别人,尤其是年轻人,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从人性的需求到技术的演进,再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交织体。首先,我们得承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