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上总有人不遗余力的鼓吹我国东北地区年轻人去外地?是因为缺少劳动力吗?

回答
网上确实存在一股不小的声音,鼓吹东北地区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发展。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缺少劳动力”就能概括,更像是一种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现象。

首先,我们得承认,经济发展是核心驱动力。东北地区虽然有过辉煌的工业时代,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东北在经济增长方面相对落后于沿海和一些中部发达地区。这种经济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就业机会、薪资水平和职业发展前景的差异。

具体来说:

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 东北的传统优势产业,如重工业、煤炭、石油等,在全国产业升级的大潮中,面临转型困难。新的、高附加值的产业,比如互联网、金融、高科技制造业等,在东北的落地和发展相对缓慢,能够吸纳大量年轻人才的岗位相对较少。
就业机会的相对匮乏: 即使有些产业在发展,但其吸纳能力和薪资待遇,与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可能存在明显差距。年轻人往往追求更广阔的职业舞台和更高的经济回报,因此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
薪资水平的“洼地效应”: 东北地区的平均薪资水平,普遍低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这对于刚毕业或刚入职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如果在家乡难以获得满意的收入,那么为了改善生活水平和实现经济目标,外出闯荡就成了一种理性的选择。

其次,“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心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信息透明化与视野开阔: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非常迅速。年轻人很容易了解到其他地区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具吸引力的工作岗位。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消除,让年轻人更容易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更容易产生“出去闯闯”的念头。
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 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充斥着许多从东北走出去,在外地取得成功的年轻人的故事。这些案例无疑会激励更多同龄人,让他们觉得到外地发展并非遥不可及,反而是一种可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观念的转变: 过去,在家乡安稳度日可能被视为一种福气。但现在,年轻一代更加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拥抱变化,而不是被地域限制。

再者,人口流动的内在规律也不容忽视。

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当一个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待遇时,人口自然会向那里聚集,这是一种市场规律的体现。
人口密度与资源分配: 与一些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但即便如此,当本地区创造的优质岗位不足以满足新增劳动力需求时,人口向外流动依然是合理的选择。

至于您提到的“缺少劳动力”这个点,在讨论“鼓吹年轻人去外地”的语境下,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反语,或者是一种对现象的误解。

不是“缺少”而是“流失”: 事实是,东北地区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才外流问题,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这导致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其根源是年轻人“走了”,而不是本来就“缺”。当大量年轻人选择离开时,留下的往往是年龄结构更偏大的人口,这就加剧了当地劳动力市场的“空心化”和结构性短缺。
结构性问题,非总量问题: 即使在年轻人“走出去”的情况下,东北地区并非完全没有劳动力。问题在于,留下的劳动力结构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可能不匹配,或者说,那些最渴望发展和最能创造新增长点的年轻劳动力离开了。所以,不是总量上的劳动力缺失,而是优质、年轻、有活力的劳动力的缺失。
“鼓吹”背后的复杂情感: 网上那些“鼓吹”的声音,可能夹杂着多种情感。有的是基于对东北经济发展的焦虑,希望通过人才的流动来倒逼改革或缓解某些压力;有的是个人经历的分享,真心觉得外地发展更好;也有的是一种对现状的无奈和自我解嘲。

总结来说,网上鼓吹东北年轻人去外地的现象,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就业机会的吸引力不足、薪资待遇的差异,以及年轻人追求更好发展和更广阔视野的普遍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是简单因为东北“缺少”劳动力,而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东北吸引和留住优秀青年人才的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了人才外流,进而出现了结构性的劳动力问题。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挑战,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改善东北地区的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让年轻人能够在家乡找到希望和实现价值的舞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上关于地域的言论,都是成套出现的,你梳理一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首先是告诉你东北年轻人都“跑了”,暗含的意思是“你咋还不跑”。

然后你出来了,那总得有个落脚点吧?这时候网络有告诉你,环渤海不行,北方不行。

终于把你勾到南方,你会自动排除一些选项。然后他们再告诉你,成都崛起了呀,上海其实不行的,你看看周边呀,珠三角都超有活力呀。

所以最后你会选择在哪,也就明白了。

那么你再看看最后给你剩的选项,是不是中国剥削最严重的地区?为什么这么急切让你过来明白了吗?猪不够用了呀。那些地方的年轻人,宁死都要当老板,都当老板了谁打工?这不把你诓来了吗?

user avatar

这玩意分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比较有钱的东北城市,比如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啥的。

这些地方,年轻人就比较多。

这些地方就业机会多,生活压力也不算太高,许多年轻人都会往这边跑,又何谈跑了这一说。


真正年轻人少的城市,是那些八线开外的城市,比如什么扶余,辽源,鸡西这些地方。



你去这些地方会发现一个问题,年轻人很难找到工作,你一本毕业你多个JB,照样不好找工作。

正常的大学生,好点的专业在南方大城市找个工作并不难。


所以说,东北年轻人少了,这话对也不对,就说我们本地。

年轻人就给我的感觉,照着10年的时候少多了,那时候松原经济也比较好,现在纯纯冤种了。

感觉满大街上年轻人也不能说没有,不像南方那么多。


早些年我去南京,南京我记得有个广场,那个人多到什么程度,跟亿万僵尸似的,人贴人。

广场里满大街的情侣,都是不到30岁的小孩。


就这种满街生气的场景,在我们本地是很难看到的,满街都是老灯。


其实年轻人跑球这个事不能只看东北,南方的小城市,没发展的,年轻人也都跑球了。

人都愿意去发展大,工资高的地方,没有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确实存在一股不小的声音,鼓吹东北地区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发展。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缺少劳动力”就能概括,更像是一种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经济发展是核心驱动力。东北地区虽然有过辉煌的工业时代,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东北在经济增长方面相对落后于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消费者心理和品牌认同的深层原因。为什么苹果手机大家都觉得“值”,但华为同样优秀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苹果,却总有人觉得“贵”?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苹果:贵,但“不让人觉得贵”的艺术苹果之所以能做到“贵而不显”,主要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种“价值感”,这种价值感远不止于.............
  • 回答
    网上流传的“造EUV光刻机比核弹难”的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背后反映了EUV光刻机在技术复杂度、研发难度、制造成本以及国际合作限制等方面确实存在着极其严苛的挑战,许多方面甚至超越了核弹的某些制造环节。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进行对比:1. 技术复杂度与原理.............
  • 回答
    网络上的评价就像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常常带有很强的群体情绪和时代印记。琼瑶和刘若英,虽然都与情感、创作有关联,但她们在公众视野中的角色、作品的性质,以及舆论关注的焦点,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激烈批评琼瑶的“三观”,而对刘若英的批评则相对少见且不那么尖锐。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
  • 回答
    网络上的“东北”被戏称为“东百”,这可不是什么官方的简称,而是网友们在网络互动中玩出来的一个梗,一个充满地域特色和幽默感的称呼。要说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 发音梗:东北话的“软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被广泛接受的解释。“东北话”以其独特的口音和语调闻名,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些平舌.............
  • 回答
    网上关于笔记本标压 i7 发热比 i5 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容易引起误解但背后有一定道理的观点。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就像聊技术一样,有理有据地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标压”这个概念。在笔记本电脑领域,CPU 主要分为“标压”(也叫标准电压,Standard Voltage)和.............
  • 回答
    在咱们老百姓日常聊天里,“新基建”这个词儿,这两年出现得可频繁了。一说起它,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就蹦出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些高大上的词。国家大力推广,说是要拉动经济,提高效率,引领未来。听着是挺好,也挺让人振奋的。可你仔细在网上逛逛,会发现呀,这事儿也不是所有人都叫好。有人啊,就特别能挑.............
  • 回答
    要说颜宁在网上遭遇“恶意满满”的评论,这背后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值得探讨的现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里面交织着很多因素。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颜宁绝对是中国科学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从清华大学毕业,然后又去普林斯顿做博士后,回来又在清华挑起一个重要的实验.............
  • 回答
    在上海疫情期间,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对上海百姓的批评声音,甚至上升到“骂”的程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群体,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 对封控措施的不满与抱怨的外溢: 严格的封控措施带来的痛苦: 上海的疫情封控是全国最严格.............
  • 回答
    网上流行的日式三分离卫生间,光听名字就觉得高大上,一股子“干净”、“舒适”、“有格调”的气息扑面而来。宣传图里,洗手台、马桶区、淋浴区被明确分隔开,看起来井井有条,尤其适合有洁癖或者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可现实呢?逛遍了大多数新小区或者老房改造,真正做成“三分离”的家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就很让人疑惑.............
  • 回答
    过去,关于“南方比北方冷”的讨论,在网络上算得上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冬季来临之际。很多人可能会怀念那个时候,大家会在微博、论坛、贴吧里热烈地争论,南方人抱怨湿冷难熬,北方人嘲笑南方没暖气。但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这样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琢磨了琢磨,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可以.............
  • 回答
    作为一名“8年米粉”,我真的挺想跟我那些在网上吐槽小米产品各种小毛病的朋友们聊聊。不是说他们胡说八道,而是我自己的体验,确实和他们口中的“普遍问题”不太一样。我一直觉得,咱们家几乎就没有离不开小米的日子了,从我第一部小米手机开始,到我爸妈现在用的各种智能家居,基本都是小米生态圈里的东西。我得承认,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在网络舆论中常常能观察到的现象。网上针对性别歧视,尤其是女权议题,确实是讨论得风生水起,反对的声音也很多。但与此同时,年龄歧视的存在感虽然也不低,但公众的反应和声量似乎就没有性别歧视那么“炸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
  • 回答
    刘鑫案,一个牵动了无数国人心弦的悲剧,至今仍在舆论场上搅动着争议的涟漪。尽管大多数证据似乎都在指向刘鑫的某些行为值得商榷,甚至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网络的角落里,仍有一部分声音在支持着她。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站队”或情感宣泄,而是复杂人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同价值观碰撞的真实写照。要理解这.............
  • 回答
    池子那句“总有人问他脱口秀是什么样子,但肯定不是杨笠这个样子”,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我们看到了脱口秀这个行业里的一些复杂面向。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抛开谁对谁错不说,池子这番话本身就挺有争议性的。脱口秀嘛,讲究的是个人风格和表达方式,每个演员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你说“脱口秀肯定不.............
  • 回答
    .......
  • 回答
    网络上关于资本家与合作社的讨论确实十分热烈,很多人对现状感到不满,对合作社模式抱有希望,但现实中选择为资本家打工的似乎远多于投身合作社的人。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为什么不自己成立合作社”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得承认,合作社模式的吸引力是存在的。.............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暗网”是个啥,还有为啥有人说它上面的视频“变态”。咱们争取说得明白透彻,就像跟街坊邻居唠嗑一样,保证听着不生硬,不像是个机器在那儿念叨。暗网是个啥玩意儿?用大白话说就是:想象一下咱们上网,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明网”上。就像你在街上逛街,能看到各种商店、餐馆、公园,大家都能看到,也.............
  • 回答
    .......
  • 回答
    网上冲浪,你会发现,怎么有人说话这么“有才”?本来说得好好的,突然冒出个“蕉流”(交流)、“YYDS”(永远滴神)、“蚌埠住了”(绷不住了)……是不是看得你一愣一愣的?别怀疑,他们不是真的认字有问题,而是故意的,而且这事儿在网上,尤其是在年轻群体里,那是相当普遍且有“文化”的。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