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也喜欢看爽文。
什么996猝死、房价杀婴、分配不公等恶果反噬。
但新闻狠狠打了我的脸。他们根本不在乎。
散了吧,该干啥干啥。
哥儿几个又来看爽文啦
刚刚在刷动物科普视频,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加拿大猞猁只吃兔子,当兔子非常多的时候,猞猁1岁后就能怀孕,一胎可以生3-4只。
而兔子减少到一定程度后,猞猁两岁以后才能怀孕,一胎只生1-2只。
于是猞猁数量是根前2年的兔子数量成正比。
这里可以把兔子换成现代化工作岗位(有社保等劳动者保障,有满足现代化生活的薪资)。
现代化工作岗位和现代化人口数量也是成正比的,只要社会能提供更多的岗位数,人口自然就跟着上去了。
这是自然规律,生物都遵守,人也不可能例外。
当然,另一个办法是把一批人改造为前现代人口,也就是“越穷越生”的人口,前现代人口数量和粮食成正比,粮食多了人口就多。只不过让人回农村都难上加难,让人退出现代化怕是要能清洗记忆才行。
凡事多讲正能量!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年轻人都在干事业,哪有心思结婚?
如今美帝陷于病痛;俄酋困于战事;西欧诸强内乱不已,其他碌碌之辈皆不足道!
此大有为之时也!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建功立业,岂可缠绵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今日之不婚者,他日定可封妻荫子名利双收!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塌”之时,回忆当初不婚之事,定然感慨不负韶华!
“不婚率”的提升在00后群体身上体现得颇为显著,不婚主义已经是很多年轻人公开的口号。
当“不婚”成为“主义”,则凸显出这种社会行为背后的反叛与对抗意识,个人觉得,这种反叛与对抗意识的来源大致有三:
一是生活成本对恋爱成本的挤压。
二是物质化的时代婚俗观念对青年结婚欲望的挤压。
三是新新一代青年全新的相处模式对传统婚恋观的挤压。
详述如下:
一、生活成本对恋爱成本的挤压
恋爱是需要成本的,这种成本主要体现在经济、时间、情绪三方面。
从经济能力角度讲,适婚青年在微观上正处于个体的成长奋斗期,大多还不具备相应的财富积累,在宏观上,他们处于经济的下行期(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在持续下行),社会结构严重恶化,晋升通道更为狭窄,使得他们的成长奋斗过程更为艰难、结果更不可期,而与此同时,他们身上的抗掠夺、抗割韭菜的抗性却严重下降,房贷车贷消费贷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及其家庭掏空六个钱包、透支未来收入。而谈恋爱期间的吃喝玩乐,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足以让他们望而却步。
平时在知乎可以经常见到女生抱怨男生没有仪式感的帖子,说是男友连他自己的生日都不重视。如果所谓的仪式感就是买买买的话,我们可以算个账,一年到头有多少个所谓必须体现仪式感的节日,绝对十个以上吧,对一个正常的工薪阶层来说这是多大的负担?而且在“仪式感”这个冠名之下,男性会觉得礼物轻了送不出手,礼物重了又负担不起,这可能是他假装不在意仪式感的原因。如果两个人都要互赠的话,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无谓地消耗两人的家庭财富。这么说吧,一个年入五十万的男人要满足这种仪式感也不轻松。女生也可以好好想想,他给自己都不过生日,未必是真的不在意,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日得到爱人亲友的祝福?——也许他是真的舍不得给自己花那个钱。有统计显示,在家庭中,男人给自己花的钱是最少的。原来有个笑话,说有个穷秀才冬天穿不起棉衣,但又怕人笑话,所以干脆穿着薄衫摇着扇子假装很怕热,不小心掉河了还得大叫好凉快——有时候男人保护面子的方式就是这样的,可笑而悲凉,明明是谈不起恋爱,他可能会笑着说一个人自在。
从时间精力角度讲,“996”剥夺了他们的休息时间,压榨了他们的精力体力,缩小了他们交际圈子,让他们腾不出更多精力去体验爱情,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去接触异性,在他们这个血气方刚、本该一点就着的年龄,多少爱情的种子都被工作和上班模式给扼杀了。
从情绪角度讲,谈恋爱需要自我拥有美好的心态、向对方提供良好的情绪价值,但巨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下,他们对微妙、复杂、多变的情感生活是缺少耐心的,心中残存和几丝对浪漫的幻想便成了无理的奢侈。
二、婚俗观念对结婚欲望的挤压
高度物质化的时代,房、车、彩礼、婚宴因素等推动结婚成本高企,从而迫使一部分放弃结婚的念头,甚至还听到过很多婚礼进行当中因为过度索要“进门费”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故事。
过年期间,我媳妇回老家去看望爷爷,说老家里的小伙子大多是光棍,全是卡在了县城没房的硬件上,在当地农村,二婚女都非常吃香。
也有很多女生迷恋消费主义、喜欢攀比,理想中自己本该找个年入百万千万的丈夫,现实中却是在一个收入普通的年轻人身上做百万太太的梦,这种错位下的婚恋必定没有将来。
婚姻首先还是两性吸引、对彼此的好感和对将来的信念,如果婚姻被物质化到这个程度,确实就没有非结不可的必要了。
三、新新一代青年相处模式的变化
原来我们管90后叫新一代青年,是因为他们的玩法与规则跟我们有了很大的不同,而当90后走上历史舞台之后,00后则又在台下悄悄修改了规则,所以得叫他们新新一代。
这一代人显著的特征就是看似比他们的上一代人更早熟,情感体验和性体验普遍比上一代人更提前,早在刚刚五月的时候就已经挥霍了整个夏天,所以真正到了婚恋年龄的时候他们已经“沧桑”而“疲惫”了,对感情和婚姻也缺乏足够的信仰了,这个时候的他们,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会更习惯“快餐”,甚至连性事也体现为各种人工器具或约P软件所提供的“快餐”,婚姻的条条框框、门门槛槛,对他们来说就是无谓的包袱。
不婚,无论有多么合理的理由,终归还是“反人性”、“反社会”的,如果它作为一种个体针对社会的对抗性动作而存在,我们就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这个社会的问题了。
居然还有一千五百万人结婚,有钱人真多
结婚是财产制度
有财产才会结婚,没财产还结婚的都是凑热闹
连衣食住行都解决不了,还非要结婚,这是给社会增加负担
如果还生孩子,那就是增加双重负担
国家已经很不容易了
怎么还那么多人没有觉悟呢?
别听他们吹!男人是结不起婚,女人是还想再挑,所以大家都在那耗着。
结婚登记数应该结合初婚年龄看。
2021年结婚登记763.6万对,36年来最低。
然后来看看网上报道的初婚年龄:
2021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3.31岁,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31.89岁,女30.73岁。数据显示,2008年以后安徽初婚年龄逐渐上升,从一开始的26岁左右到现在已突破30岁。
2021年湖北省襄阳市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35.23岁,女性为33.96岁,与2016年的29.41和27.27岁相比,5年里推迟了近6岁和近7岁。
2021年浙江温州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9.1岁,女性为26.7岁,男性比上一年推迟0.4岁,女性比上一年平均推迟0.3岁。
这说明结婚对数减少的关键因素不是适龄结婚人口减少,是适龄人口没有达到自己或者对象的结婚标准。结婚要的房子、车子和彩礼对于一个家里帮不上太多忙的年轻人压力可不小,更不用说那些还要支持家庭的了。
消费支出年年增加,这几年由于疫情等原因,就业机会也减少了不少,大家都卷的很,工资也没上涨。
都有压力,只能把结婚结婚年龄推迟了。
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虽然是历史新低,但是同比降幅只有6.5%左右,说明稳了。
为什么说6.5%就稳了?
很简单,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适龄人口也是逐年下降的。比如,1991年全国出生人口是2265万,1992年是2125万,降幅也有6.4%。
也就是说实际的结婚率基本上稳住了,随着适龄结婚人口差不多同步下降。
对比2021年出生人口数据,降幅也只有10%左右。
可以说出生人口也基本稳住了。
知乎上各位老哥期待的大烟花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了。
不得不说,我们人民群众真的是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的一群人。
不要再觉得这是爽文了。
“海干了,鱼儿就会死去。”
“把海弄干的鱼儿不在。”
——《三体》
你以为上面看到这样会慌,其实这样最后受苦的还是自己,人家不在乎。
因为人家早就拖家带口润了。
没事儿,中华民族有着伟大的承受能力
重复说一遍,大家别急着爽。我在广州宝妈群有眼线,根据描述,生二胎三胎的主力军都是学历不高的为主,高中毕业,中专这一类的。而一胎的多数大专本科。基本上就是受教育程度越低越爱生。
所以解决办法就是义务教育保持9年制,中学之后分流,55开,这样可以保证足够多的人少受点高等教育,受过高等教育之后各个都想当人上人,苦活累活不肯干,嫌辛苦,工资低,还不生娃。由于大多数人是没法考上本科的,所以就由这些考不上本科的人努力了。而且人口红利要的是做辛苦工作的,而不是整天想着坐办公室吹空调的那种。
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喜欢不擅长读书的人得以繁衍,做题家大概率绝户,农村光棍断后,捞女孤独终老,剩下来的都是不怕苦,能够适应环境的。然后消失的人口用机械化来代替工作。
幼儿园入学难将会逐渐变成招生难。韩秀云老师提到,在2021年全国各地开始出现幼儿园学位富余,这在以前是没有的。原因出在哪里呢?直接原因就是出生人口减少了,幼儿园数量变多了。
大家都知道放开二胎后,我国人口增长曾经出现过一次高峰,放开二胎后那一年,有45%的小孩是二胎。2016年是放开二胎这个政策的元年,所以有不少人生二胎,三年后这些小孩读幼儿园,造成了学位紧张。但随着新生儿的绝对数量逐渐降低,幼儿园不断地增加,最终会出现幼儿园招生难的局面。可以看下韩秀云老师的讲解,内容更详细↓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9029596393328640视频搬运自抖音财经博主韩秀云讲经济(ID:hxyjjj2020),她是讲宏观经济趋势的,国内和国际的都讲。之前也参加过《百家讲坛》节目,对黄金、楼市之类都做了专门的专题,讲得很系统。
解决方法:以后谈恋爱需算灵活结婚 实在不行暧昧也计入灵活恋爱 这样就是灵活灵活结婚 再不济适龄单身男女对视超过30秒算灵活暧昧 算一下就是灵活灵活灵活结婚 三个灵活以内均有效 结婚率不就上去了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夜不能寐,躲在被窝里差点笑出声来。
可喜可贺,民智已开。
适龄结婚人口原本就随着计划生育逐年减少,不用过于紧张。
根据七普数据
取24~29区间,平均每年人口占比约0.59%。总可结婚女性人口为851万人,且逐年递减。这么一看,这数据并不算离谱。
房价不腰斩再腰斩,我绝对不买房。我没买房的情况下,是不会有女人愿意跟我结婚的。这样生孩子就更不可能了,都没有人愿意跟我结婚怎么会有人愿意跟我生孩子。
大不了就洪水滔天,大家一起享受大洪水。
身边有谈了恋爱但直到今年第三年也没能成功带回去给父母看的。(隔离)
身边有领了证但是连续两次酒席都黄了,第三次这个月初,姑娘觉得这是天意干脆离婚的。(酒店歇业)
身边有本来想买婚房但一手房买不起二手房停贷的(上海),刚问我借了钱。
更多的是考研或者读研,结婚遥遥无期的。
更多的是本来能结婚,但却浪到飞起的……问就是为什么要为了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
更多的是觉得老娘长相8分,志趣高洁,一定要找相貌中上工作稳定品行良好175以上年纪相仿幽默风趣但又老实体贴的,老娘要求非常低这样的要求一点不高不是嘛的。
更多的是觉得自己堂堂男子汉各方面还行,但相亲市场上的大多数长相中上的女孩子都被n(n>5)个男的护过了感觉也没那么纯粹了对自己也爱不到哪里去了,干脆继续整片森林好了的男的。
更多的是剩下来以后有父母罩着,干脆继续剩下去的大宝宝们。以及确实是被挑剩下来的大批倒霉蛋。
五年内,结婚对数绝对会跌破500万。
难道不是因为现在结婚的人口当年出生的时候是最低点吗?
因为年轻人看不到什么希望了。
就结婚登记下降这事来讲,能给到的解释有很多。
你可以说是受教育程度影响,这个没有问题,也是有数据论文作为支撑的,你也可以说是房价问题,牵涉到的是生活成本,这也有调查问卷可以作证,你或许还可以说这是观念问题,这个似乎也能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
如果你是想看爽文,那么你实在没必要跑到知乎来看,因为社会生活中实在太多这样案例了。
不用问别人,就问问你父母好了,他们周围有太多这样的案例,有好的,有不好的,如果你实在拉不下脸去问父母,那你在路边找个大妈问问就行,只要你愿意聆听,大妈能给你连续讲上好几个案例。
能让人爽得害怕。
但这跟解决问题没什么关系。
你说分配问题和房产啊,当年也有这个问题,不过那个时候看得不是房价,看得是城市户口、农村户口。
你是城市户口,每个月有各种补助,天然高人一等。
你是农村户口,每个月要承担任务,而且附带着各种限制,自然就低人一头。
那年头结婚和现在也没什么两样,只要你是农村户口,人家都不愿瞅你一眼,但要是城市户口,天然就是香饽饽,好说对象的很。
问问周围的长辈就清楚了,在那个年代,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可比有房或是无房差多了。
但所幸还有个盼头可走。
在那个什么都缺的年代,唯独是不缺一样东西的。
那就是希望。
那个时代大家对彼此的要求不高,只要对付着能过个日子就算完了,大不了就结完婚一起奋斗嘛,能混起来就按混起来的走,混不起来对付着也就能过,反正多多少还是向前的。
所以你看到了什么?
李华考上了北大,小明当上了售货员,我高中毕业进了厂,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现在看来可笑,但在当时,这是事实。
人人都是潜力股,大家都相信自己有那个未来。
但现在不行了
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讲,踏入了婚姻,这辈子已经定性了,你找的是农村家庭,你就要做好承担对方父母养老金的准备,你找的是个打工仔,你就要做好以后他数十年不涨工资的准备,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当踏入婚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能看到未来一辈子了。
没有人能接受这种确定性受苦的命运,所以大家都只能是不断逃离。
在金融市场上,信心比黄金还要珍贵,而在婚姻市场上,希望也是这样的存在。
决定结婚率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你可以说是教育,也可以是房价,亦或是分配,当然也可以有男女比例,但这一切的一切,都绕不过希望二字。
两个人生活比一个人过得好吗?
或许是,但未必是。
所有人都会从自己身边的案例去窥视未来,但遗憾地点在于,在这个时候,能看到未来的后浪终归还是太少了。
必然趋势。结婚率低的事情一直在被讨论,但是其实原因大家都知道。
今天朋友还聊到,他觉得有一部分人不结婚是因为,后续会按照达尔文主义发展成就是一部分人结不了婚或者选择不结婚。
某省之前的统计,结婚年龄都已经达到30+,估计大城市尤甚。
作为男性,一谈到结婚话题,必然会提到房子,我觉得这是无法回避,甚至就是占很大原因的一个东西。
基本上都需要有房子吧,别说可以租房。在婚姻市场上,一个男的说可以租房,大概率女方不会同意。
再加上很多城市也未必会有大城市观念那么开放,很多人,加上老一辈的人都觉得结婚就得有自己的房子,否则父母的关估计都过不了。
这对于男性来说是很大的压力。有父母帮衬还好,没有的话,又没有机遇的话,可能会很晚甚至一辈子。
所以,为什么年龄会达到30+,因为房车压力大,早婚也早不起来。
现在很多人都被迫躺平了,因为拼尽全力大概会够一够,但是如果拼尽全力也够不上的话,除了躺平也没有别的办法,焦虑、急也没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既然离买房子还遥遥无期,那对于结婚也躺平了。
甚至,部分人已经抱着这辈子不打算结婚,该怎样怎样的态度了。
不仅女性,男性也是,看开了。知道自己结婚没戏,那就这么着呗,还能怎么办。
甚至连追女生的冲动都没有了,知道有些问题解决不了,觉得追人多累,只不过付出精力、时间、钱,到最后没有一个结果,何必?
除此之外,部分人愿意单着,也不愿意卷入“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婚姻里,要生孩子,要养孩子,要面临未知的婆媳关系,教育费用,抚养压力也很大。
再加上男女双方精神需求变高,对对方也更挑剔,找到合适又有钱的另一半确实比较难,结婚迟并不难理解。
他们认为结婚并不是必要的,也不那么重要,即便不结婚,其实也可以这样过一辈子。因为相比于结婚的压力,其实一个人更能负担起自己的生活和自由,压力更小一点。而结婚有可能不是减少抵御风险,而是不得不承担两个人家庭的风险。
总之呢,我是觉得这可能是个趋势,结婚越来越迟,长久发展下去可能就是部分女性和男性一辈子不愿意结婚。
我觉得在什么样的年龄结婚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在自己想清楚结婚对象想清楚婚姻之后才结婚更重要。抖音@50岁阿姨自驾游(id:s416721225618u)原名苏敏,
苏敏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他当初并没有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结婚,因为她23岁的时候,选择结婚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逃离她的原生家庭,因为她的原生家庭并不好,在结婚前她是家里的姐姐,必须要照顾弟弟的生活,而且家里的家务都得是她做,洗衣做饭都是她做,所以她为了逃避才选择了结婚。
但现在看她的结婚是不慎重的,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虽然她结婚年龄很小呀。可以说是小于结婚的平均年龄的,但是那又怎样呢?
迎接她的是一个无爱的婚姻,充满暴力的冷漠的婚姻。
我觉得这样的爱情感情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好的归宿,更多的是一种折磨,是一种悲哀。
尽管相比于现在30+的平均结婚年龄,她小了10岁,但是在她的后半辈子过得都并不开心,我认为是一件不值得的事情。
在结婚以后,她除了要自己工作,还要承担家里所有的家务劳动,并且要照顾丈夫和女儿,并没有活出自己。
除此之外她的丈夫对他很冷漠,对她的付出家务劳动并不在乎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对家里付出的每一笔账都要跟她掰扯清楚AA制。
生活上还对她实施各种打压和挑刺,在朋友面前说她精神有问题。在生活中会因为她做的事儿,说她各种方面有问题,并且对她使用暴力吵架之类的。
两个人在30岁之后就分房而居了,基本不说话,如果没有必要的事情,不会再产生直接的对话。
这样的婚姻非常痛苦,后来苏敏就患上了中度抑郁症,在女儿结婚以后,她选择了离婚离开这个家庭,为自己而活。
好在她后来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脱离了这段婚姻,她现在开始在抖音上分享自己每天的生活日常,都是坐着房车出去自驾游的一些日常。
每天都为自己而活,活得潇洒而又开心,虽然是50多岁的人却可以到处旅游,一个人坐着房车,其实也是很幸福的事情,
也未必要执着于结婚或者在多少岁结婚。我觉得活得开心更重要,现在苏敏活得就很开心,婚姻并不是最重要的,开心才是。
目前为止的结婚登记数的腰斩主要由人口年龄结构导致,不能完全归于“年轻人都不结婚”。
但将来后者则是一个很可能的趋势。
结婚登记数包括初婚登记和再婚登记,初婚登记数基本上由相应年龄段的适龄人口规模决定。现在适龄人口的规模出现下降,那么初婚人数自然也要下滑。
《七普主要数据》中提供了七普人口金字塔,可以看出来七普时点32岁年龄组附近的人口规模也是一个高峰,这就为10年代出现结婚登记数的高峰奠定基础。
如果勤于观察,可以发现国内人口年龄结构的抑扬顿挫已经导致许多有意思的现象发生。
先建立起思路,再查看2005-2020年初婚人数规模与适龄人口规模的关系图就更加直观。被作为“腰斩”的参照系的2013年也是适龄人口最多的时候,会出现结婚登记高峰并非偶然。
21世纪20年代后适龄人口只有高峰期的三分之二,自然会出现结婚登记数的大幅下降。
这张图也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结论并非只是这么简单。不难发现,在2009年至2014年初婚人数规模甚至超过了20-29岁年龄组的岁均人口规模(即使把年龄组的跨度减小一些也是如此);而在它的两头,情况又反过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2009-2014年这段时间的数据反映了初婚年龄只在部分地区推迟的结果。一些地区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初婚推迟的现象,导致2005年(其实是更早)至2008年这段时间的总体的初婚规模不及适龄人口水平,而这些推迟进入初婚的人口在2009年至2014年登记初婚;再加上这一个年龄组的人口总体上是呈现倒三角结构,年轻者寥而年长者众,综合起来就导致了初婚登记人数多于20-29岁年龄组岁均人口的规模。
但这样的现象是暂时的,后来初婚推迟的现象已经在各地普遍出现,这就是2014年及之后的初婚规模小于(且越来越小于)20-29岁年龄组岁均人口的原因。
需要注意:尽管目前依然是初婚推迟而没有真正出现大量终身不婚者,但初婚的不断推迟必将最终导致终身未婚率的增长甚至是跳涨。
我在下面的回答里已经详细给出目前国内未婚率的增长情况和日本与韩国的未婚和不婚情况,就不做复制粘贴了。
其中引用的日本的这张图片就很能说明问题:终身未婚率是随着初婚推迟隐性发展的,真正表现在数据上时就已经迟了,并且终身未婚的数据会呈现突增。
再婚登记的情况又如何?目前2021年的数据仅有结婚登记数,没有具体的初婚对数和再婚对数,以2020年及之前的婚姻登记与离婚数据为例说明。
很明显,再婚规模是随着离婚规模变化的,2021年年内实施的“离婚冷静期”有效地把离婚规模打了腰斩。
但选择再婚的显然只能占到离婚规模的一部分,即使将再婚规模与两三年前的离婚规模去做比较,前者显然也够不到后者。
这就说明:虽然一些观点将离婚规模的攀升解释为规避限购政策的“下有对策”,但现实中确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婚姻事实解体。
当然,“离婚冷静期”能够暂时有效地大量减少离婚登记规模。但该方案其实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拉长时间跨度,该方案只能形成一种暂时干扰,最终离婚规模并不会长时间保持在目前“腰斩”后的规模。
并且,再婚规模高度关联离婚规模,由于离婚规模的“腰斩”短时间内再婚规模同样会呈现大幅下降,这样一来总的结婚登记对数就会更不好看。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导致相对于2013年数据的结婚对数“腰斩”的主要因素依然是适龄人口的减少。但次要因素——初婚推迟与终身未婚增加在接下来几年很可能逐渐成为主要因素,并将造成初婚规模乃至结婚对数总规模在2030年之前继续下降,而非随着适龄人口规模逐渐趋稳而趋稳。
至于疫情因素,它能产生的扰动还不如“离婚冷静期”能产生的扰动更多。回到初婚那张图表看,在疫情前的2015-2019年20-29岁年龄组岁均人口规模与初婚人口规模的口子已经越拉越大了。
传统东方父权那一套,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玩不下去了。这个是以压制女性为前提的,不结婚女性就很难生存。
现在好,女人不缺钱,男人不缺x,结婚干啥?
下一步要不然借大萧条和女权兴起,暗戳戳压制女性,回到东方父权那一套。
要不然借鉴西方,性解放,高离婚率,严禁堕胎。
黑人家庭都50%的单亲率,奥巴马这种豪门子弟都单亲。。。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引入人口。韩国农村地区大量进口越南人当妻子。
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我们的未来。
一定是统计局不努力,统计局如果努力,能成功让哥几个成天看爽文吗
解决方法就是统计局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敢统计,能统计,会统计,用真实数据,用铁一般的事实给想看爽文的一小部分坏人以迎头痛击
怨气解决不了问题。
每年登记结婚的数量越来越少有两个原因:
1.从1987年开始每年的出生人口都在减少,假设这些人29年后全部结婚,从2016年开始,每年登记结婚的人口数量也会相应减少,这两个数据是相关的(图1)。
2.因为受教育程度增加等原因,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变得更晚(图2),延迟结婚现象在大城市尤为明显,以上海为例,最新数据为男性平均初婚年龄34岁,女性为32岁。
人口越来越少,结婚年龄越来越晚,两个原因叠加之后,就会导致每年登记结婚的数量越来越少,是正常现象。
出生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如果每年登记结婚的数量一直不变,那才是反常的。
每年登记结婚的数量一发布,媒体都会抛出“年轻人不结婚”这个伪命题,网上的讨论也是一边倒的埋怨结婚难,大家都呐喊要不婚不育。
呐喊完后都干嘛了呢?
根据2020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数据,终身不结婚的女性比例只有0.97%(法律规定女性只能跟男性登记结婚,因此男性的不婚率也是很低的)。
从绝对值来看,无论男女,选择终身不结婚的人都非常少。
年轻人不是不结婚,是年轻时以为自己真的可以不结婚,扛到最后婚姻时已经大龄了。
你到网上观察那些言之凿凿说不结婚的人,语气都是激昂的,理由都是片面的,对社会的理解都是很幼稚的。
是什么让不婚不育的人最后改变了主意呢?
是人类的自私。
人们在年轻时并不知道,社会上的大宗商品、服务甚至社会制度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的,一辈子在单身的状态下生存,难度特别大。
以房子为例,适合长期居住、具备投资和养老功能的房子,面积基本不低于60平方,绝大部分房子设计出来就是给家庭使用的(单身公寓是智商税)。
很多养老院都不会接收没有家属的老人。
做手术都要家属签字。
你去翻看我们的法律,医疗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养老保障、财产管理等社会制度,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政府管理的对象是个体,就要对每个个体承担责任,管理成本非常高,以家庭为单位设计制度,个体有问题首先会寻求家庭帮助,而不是找政府。
例如你在路上摔断了腿不能上班,责任在你爸妈。
基于这样一种社会制度的设计,对没有家庭的人来说,会增加额外的生存成本。
人年轻时有不婚不育的底气,恰好是因为还没有真正离开原生家庭,感受不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设计的社会制度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但当一个人年龄逐渐增长,父母老去,原生家庭的加持和保障逐渐消失,如果自己没有结婚,就会逐渐感受到独立生存和家庭式生存的明显差别。
一个人生活,一个人交房贷或租金,一个人给父母养老,一个人面对困难,一个人治疗疾病,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意外,甚至一个人在家里撸。。。一个人面对所有事情的生活体验是很差的。
你以为结婚很难,其实单身一点也不好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原生家庭助力逐渐消失,加上对社会运转方式的深入了解,人们终究会发现不结婚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爽,结婚也没有想像中那么难,最后大部分人都会倾向于结婚,只是时间晚了一点而已。
在这种以家庭为单位来运转的社会生存,除非特别有钱(有钱人普遍都会结婚),否则永久单身的体验就是很差的,人们终有一天会感受到这一点的。
基于人类自私的性格,最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结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